APP下载

科技让特殊人群开启新生活

2021-10-21《人民日报》参考消息》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21年8期
关键词:义肢里斯电极

《人民日报》 《 参考消息》

眼内芯片帮助视障者复明、脑电波控制无人机飞行……随着仿生技术、可穿戴设备等的发展,科技正在逐渐增强甚至替代人类的某些技能。借助科技的力量,越来越多有功能障碍的特殊人群获得了更多生活便利,开启了新生活。

5G网络为“极速盲滑”领航

对29岁的德国冬季残奥会高山滑雪项目运动员诺埃米·里斯陶而言,2019年3月的一天让她终生难忘。在失明10余年后,里斯陶首次在没有领滑员现场指引的情况下,从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阿尔卑斯山的一处雪坡顶部一跃而下,在一道道旗门间极速绕行,并顺利抵达终点。

“过弯!”“下蹲!”“前进!”……按照领滑员宝拉的远程指引,里斯陶流畅、顺利地完成了已经练习过无数次的动作。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宝拉并没有滑在里斯陶身前,而是坐在山脚下的控制室中,根据手机传回的实时画面做出预判,提前1秒为里斯陶给出行进指令。

电信运营商沃达丰和终端设备提供方华为共同参与了这项名为“极速盲滑”的项目,利用5G技术实现了画面实时传送。里斯陶在滑行时佩戴了加装有华为智能设备的头盔,会将她身前的雪道状况通过5G网络,传送到控制室中。华为公司意大利籍员工玛尔塔·维耶塔介绍,这就如同让一个视力正常的人蒙上眼睛进行障碍滑雪。

据介绍,5G网络可实现每秒万兆的下载速度,宝拉的每条指令都在10毫秒以内传达,速度几乎与人类神经系统一样快。沃达丰德国网络经理贾维尔·布拉沃表示,5G网络几乎无延迟的画面传输,帮助里斯陶圆了独自滑雪的梦,也有潜力持续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

“英雄手臂”给孩子带来自信

11岁的英国爱丁堡少年卡梅隆·米勒难掩自信的喜悦,“镶”有电影《星球大战》中机器人BB-8外壳装饰的右前臂,让他仿佛某位超级英雄出场。如果不是特别说明,很难想象他的右前臂是3D打印仿生义肢。

行业媒体指出,由于儿童在不断发育成长,很多家长迫于经济压力,不会及时更换,甚至不安装义肢。由于使用3D打印材料,“英雄手臂”与功能接近的市场同类产品相比,价格可以低至1/20,让很多孩子可以尽早安装义肢,接受复健训练。

这个由一家英国公司设计制造的“英雄手臂”义肢,是世界上第一款经过医学认证的3D打印仿生手臂。除了可以节省成本,3D打印手臂在尺寸和风格上完全可以定制。与传统机电手臂相比,“英雄手臂”拥有超过50个可更换的磁性外壳。

据公司联合创始人萨曼塔·佩恩介绍,“英雄手臂”易于穿戴,重量还不到1公斤,但可以举起8公斤的重物。利用手臂内的特殊传感器,可以检测肌肉运动,完成诸如拿起鸡蛋的细微动作。

“英雄手臂”给了天生没有右前臂的米勒很大自信。“人们不再说‘哦,你的手臂怎么了,而会夸赞‘天哪,你的手臂真酷。”人们态度的转变,让米勒更乐于向大家解释自己的与众不同,不再为身体上的缺陷而胆怯。经过艰辛的复健训练,他可以利用义肢完成攀爬、射箭、打架子鼓等复杂动作。

一副“墨镜”为生活增添色彩

色盲或色弱群体始终渴望像正常人一樣看到丰富多彩的世界。美国一家公司发明了一款可以实现该梦想的“墨镜”。借助“数码颜色增强”技术,加上特殊涂层的镜片,可以使大脑接收的红绿颜色信号放大,变得更明亮、饱满。

镜片科学家唐·麦克弗森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发明了这种眼镜。麦克弗森接到一个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为激光手术医生研制护目镜。他把研制好的眼镜交给一个朋友试戴。对方碰巧是色盲患者,通过滤光眼镜,他看到了一个色彩丰富的世界。

居住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诺兰·新田是色盲患者。喜欢画画的他因为色彩识别障碍,不得不求助同事分辨颜色,更多时候只能创作黑白插画。在菜市场,他没办法分清蔬菜的新鲜程度。今年1月,家人送给他一副色盲眼镜。“我被这个世界的美丽所吸引,看到了以前从未见过的颜色。”诺兰激动地说。

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眼科中心和法国干细胞与脑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显示,长期佩戴这种特殊滤光眼镜后,即使摘下,佩戴者也能识别和体验更多的颜色。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教授约翰·沃纳说,色盲色弱受试者“长时间使用这种眼镜会增强色彩反应”。色觉障碍有多种类型,虽然这款眼镜目前只能帮助红绿色盲,但也为进一步的研究做了铺垫。

帮助失语瘫痪者重新“开口

2003年,一名20岁的男子在车祸后发生了严重的中风。这使他陷入瘫痪,只剩下眼睛可以活动,还有头部的极轻微活动。声道的肌肉瘫痪也使他无法开口讲话。18年后科学家宣布,在植入电极组以及人工智能的帮助下,这名男子恢复了部分说话能力。

报道称,在长达3小时的手术中,科学家打开了这名男子的颅骨,在他的感觉运动皮质(这里是与语言处理相关的神经区域)中植入了共128个电极的电极组。在闭合颅骨之前,科学家将电极连接到从患者头部伸出的端口上,并通过可拆卸电线将这些电极信号传送至计算机。

报道援引《纽约时报》报道称,当这位化名为“潘乔”的男子在思考言语时,大脑的通信中心就会启动,而电极会探测到这些信号。在长达81周的50次会话中,潘乔在与人工智能接口相连的情况下检索了常见单词列表。科学家训练这种深度学习模型以适应潘乔的神经模式,并将其与他想要说的词语相匹配。通过这一系统,潘乔的交流不仅限于“是”和“否”。他能说出“他们要出去了”“请把我的眼镜拿来”之类的话。

但算法还不完美,在碰到类似的发音时会出现问题,像“你好吗?”这样的句子会变成“你饿吗?”因此,研究人员创造了第二种人工智能,为自然语言建模。这种人工智能会将句法等考虑在内,根据语言规则和特定词语的可能排列来预测和译解句子。这些模型加在一起就能成功解码潘乔75%的词语。

潘乔的语言回路过去和现在都完好无损。目前他只能以每分钟15至18个单词的速度说话(远远低于每分钟125至150个单词的正常对话速度),但研究团队乐观地认为,他们能改进系统,提高其速度和准确度,并最终实现无线化。

猜你喜欢

义肢里斯电极
义肢中心
巧妙解决燃料电池电极式书写问题
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钛pH电极制备与表征
原电池电极的判断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假如有一天,编辑把外星人“绑架”了
让士兵残而不废:骨骼整合义肢
几种新型燃料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