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铅锌矿床地质特征与分布规律及成因分析
2021-10-21金中国刘开坤
彭 松,金中国,刘开坤,王 琼
(1.贵州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勘查局核资源地质调查院,贵州 贵阳 550005;(2.贵州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勘查局,贵州 贵阳 550005)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贵州五指山地区纳雍枝大型铅锌矿床的发现,打破了贵州无大型铅锌矿床的历史,引起地质学界的热议。众多专家学者从矿床特征[1-5]、控矿因素[6-7]、成矿过程[8]、成矿模式[4,7,9]、成矿地质条件[7,10]等方面对五指山矿集区作了大量的研究。但由于缺乏年代学证据,成矿带归属问题尚未定论,王生伟等[11]利用Rb-Sr等时线法获得其成矿年龄为(458.2±2.9)Ma,韦晨等[12]通过对比研究,认为五指山矿集区应属黔东成矿带,第一次提出成矿带归属。黔东成矿带多为矿点、小型矿床及少数中型矿床,如牛角塘、铜仁塘边、卜口长、嗅脑等矿床,将五指山矿集区成矿带归属于黔东成矿带,填补了湘西—黔东成矿带在贵州境内无大型铅锌矿床的空白,更使黔东成矿带地域上向西延伸至普定五指山地区。结合前人对黔东铅锌矿的研究,对黔东成矿带内几个典型矿床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初步总结,分析其矿床成因类型,并尝试探讨其成矿过程。
1 区域地质背景及矿床分布规律
1.1 区域地质背景
黔东成矿带位于扬子陆块东南缘,与江南造山带西部相接。区域性构造为NE向木黄-贵阳-普安大断裂和三都—万山大断裂及以其为中心的断裂-褶皱系。木黄-贵阳-普安大断裂经印江木黄、石阡、贵阳、安顺、普安等地斜贯贵州全境,南延云南师宗,北延湖南慈利,走向北东,为一条岩石圈深大断裂。三都—万山大断裂经铜仁、玉屏、台江、丹寨、三都及独山基长等地,北东走向,斜贯省境的一条多期活动的隐伏岩石圈深大断裂,始于雪峰-加里东期[13]。
区内除志留系缺失外,从新元古界到第四系均有出露,而下古生界沉积的碳酸盐岩厚度达上千余米[14],其中震旦系灯影组与寒武系清虚洞组为区内铅锌的主要赋矿层位(图1)。
图1 黔东大地构造位置图(a)及铅锌矿床分布地质简图(b)
1.2 矿床分布规律
从空间上看,铅锌矿的分布与区内的断裂构造密切相关,矿床(点)的分布受NE向的深大断裂控制。西部铅锌矿床沿木黄-贵阳-普安大断裂北西侧分布,东部铅锌矿床分布以NE向三都—万山断裂为中心呈带状展布。
区内NE向的深大断裂控制了次级构造单元的发育,铅锌矿床的空间分布明显受区域构造格架的控制,NE向的断层-褶皱构造组合为区内主要控矿构造。纳雍枝矿床形成于五指山背斜和NE向次级断层组成的构造中,都匀牛角塘铅锌矿床受控于狮子洞背斜和NE向的早楼断裂及其次级断裂构造组合,竹子寨—大雅背斜和NE向的松桃—水田断裂及其次级断裂控制嗅脑铅锌矿床,塘边、卜口场矿床受偏岩背斜和NE向铜仁—玉屏大断裂及其NE向断层的构造控制。
2 矿床地质特征
研究区除志留系缺失外,从新元古界到白垩系地层均有出露,岩性以碳酸盐岩为主,泥(页)岩、砂岩次之。区域性构造木黄-贵阳-普安大断裂和三都—万山大断裂呈NE向贯穿研究区,受武陵—喜山期构造运动影响,矿床分布区域构造变形复杂,主体构造为轴向NE的背斜(五指山背斜、偏岩背斜)和切穿背斜的NE向断层。区内岩浆活动弱,西部地区仅出露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且在五指山地区被剥蚀殆尽,东部地区在梵净山一带见花岗岩体产出,在凯里—镇远、雷山一带见钾镁煌斑岩出露。
2.1 赋矿层位及岩性
黔东铅锌矿床(点)主要产于碳酸盐岩地层中,白云岩、灰岩为主要的赋矿岩性,赋矿层位为震旦系灯影组至寒武统清虚洞组。五指山背斜北东端杜家桥矿床铅锌产于震旦系灯影组中,赋矿围岩为白云岩;纳雍枝、都匀牛角塘矿床产于下寒武统清虚洞组白云岩中;铜仁塘边、卜口场、嗅脑、广龙坡等矿床铅锌均产于下寒武统清虚洞组灰岩中(表1)。
表1 黔东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2.2 矿体特征
铅锌矿体多为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产于白云岩、灰岩中,矿体产状与赋矿围岩一致,倾角较小。少数矿体呈脉状产出于断层破碎带中,矿体产状呈高角度陡倾,如纳雍枝铅锌矿床[9]。层状、似层状矿体空间上呈多层分布,如杜家桥、纳雍枝、牛角塘等矿床分为三层矿体[2,4,15-16],塘边、卜口场、嗅脑等矿床呈现上下两层矿体[17-19]。矿体走向延伸数十米至上千米,矿床铅、锌品位变化范围较大,介于百分之零点几至百分之二十几之间。产于震旦系灯影组中的矿体主要以铅为主,锌含量较低,如杜家桥矿床;产于下寒武统清虚洞组中的矿体则以锌为主,铅含量相对较低,如纳雍枝、牛角塘、塘边、卜口场等矿床。
2.3 矿石特征
矿石组成及共生矿物组合相对简单,主要以闪锌矿、方铅矿为主,矿石具自形粒状、自形—他形粒状、碎裂、交代残余结构和块状、浸染状、脉状构造。通过对区内部分矿床进行统计研究,不同时代围岩中矿床的矿物组成略有差别,产于震旦系灯影组的杜家桥矿床矿石矿物主要为方铅矿,次为闪锌矿,脉石矿物则常见白云石、石英[3,15];寒武系清虚洞组的纳雍枝、牛角塘、塘边、嗅脑等矿床矿石矿物则主要为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次之,脉石矿物多为方解石、白云石、重晶石及碳泥质[9,16-21]。至于为何不同时代围岩中矿床的矿物组成呈现出的这一差别,有待进一步研究。
2.4 矿化蚀变类型
矿床围岩蚀变普遍较弱,主要有白云石化、方解石化、黄铁矿化等。不同岩性的围岩蚀变类型也略有差异,产于白云岩中的矿床,一般蚀变类型为白云石化、方解石化、黄铁矿化及弱硅化;产于灰岩中的矿床,矿化蚀变类型一般为方解石化、白云石化及碳泥质(有机质)。白云石化普遍存在,在空间上从西往东白云石化有变弱的趋势,笔者认为是由围岩的性质所导致的这一现象。
3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3.1 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陈国勇等[6]对纳雍枝矿床碳氧同位素进行研究表明,白云石脉的δ13CPBD值范围为-1.02‰~-0.26‰,δ18OSMOW值范围为19.42‰~24.89‰;白云岩中δ13CPBD值为-0.21δ‰,δ18OSMOW值为25.80‰。都匀牛角塘方解石脉中的δ13CPBD值-0.18‰,δ18OSMOW值为20.72‰;围岩白云岩中的δ13CPBD值为0.43‰~0.87‰,δ18OSMOW值为20.19‰~20.63‰[21];铜仁塘边方解石脉中的δ13CPBD值范围为0.5‰~1.5‰,δ18OSMOW值范围为22.2‰~25.1‰,围岩中的δ13CPBD值为-1.16‰~1.70‰,δ18OSMOW值为20.57‰~22.52‰[18,23]。松桃嗅脑方解石脉状中δ13CPBD值为-0.32‰~0.42‰,δ18OSMOW值为16.89‰~18.25‰;围岩中δ13CPBD值为-0.25‰~1.45‰,δ18OSMOW值范围为19.63‰~22.42‰[23]。
单个矿床矿石和围岩中的δ13CPBD、δ18OSMOW值差别并不大,认为流体中的C与赋矿地层同源或流体在运移过程中与围岩发生水-岩反应。在δ13CPBD- δ18OSMOW图解(图2)上,以上几个矿床的C、O同位素组成投点主要落入或靠近海相碳酸盐岩的范围,并且呈近似水平分布,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而成矿期与沉积成岩期为不同时期,矿体的形成明显晚于围岩,说明成矿流体与碳酸盐岩发生水-岩反应,成矿流体中的C主要来自碳酸盐围岩,是碳酸盐岩溶解作用形成。
图2 黔东铅锌矿床δ13CPBD - δ18OSMOW图解
3.2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本区内铅锌矿床硫同位素均为正值,纳雍枝、杜家桥铅锌矿床δ34S范围为+15.94‰~+23.40‰[15,24],集中分布于+21‰~+26‰之间。牛角塘δ34S值变化范围为+10.03‰~+32.82‰,变化范围较大,具塔式分布特征,集中分布区间为+22‰~+30‰[25]。嗅脑δ34S值变化范围为+26.30‰~+34.90‰[26]。塘边δ34S值变化范围为+25.20‰~+36.10‰[19]。卜口场δ34S值变化范围为+22.80‰~+38.00‰[21,26]。该区内δ34S范围在+18.23‰~+36.39‰之间,富集重硫,空间上由西往东形成逐渐变高趋势(表2)。
表2 黔东铅锌矿床硫同位素组成
以上矿床δ34S同位素均不具备δ34S黄铁矿>δ34S闪锌矿>δ34S方铅矿的特征,矿床中主要硫化物为闪锌矿、方铅矿和黄铁矿,仅少见量重晶石,未见黄铜矿等矿物,暗示硫同位素在硫化物间的分馏未达到平衡,故其均值不能代表流体δ34S∑S值。西部的杜家桥、纳雍枝、牛角塘矿床δ34S集中分布于+21‰~+30‰之间,与地层中蒸发相碳酸盐岩其δ34S组成(+24‰~+28‰)接近[12]。而东部的嗅脑、塘边、卜口场等矿床δ34S值组成范围主要分布于+26‰~+34‰之间,明显高于赋矿地层,下伏陡山沱组磷块岩δ34S值为+34.2‰~+42.4‰[27],故认为成矿流体可能与下伏磷块岩有关。
综上研究表明,东西部矿床δ34S值空间上由西往东形成逐渐变高趋势,西部矿床δ34S值与地层中蒸发相碳酸盐岩其δ34S组成接近,认为其来源于海相碳酸盐岩;东部矿床δ34S值更接近下伏陡山沱组磷块岩中的δ34S组成,认为流体可能流经该地层,萃取其重硫导致。当流体运移至这些富重硫地层时,萃取了这其中的重硫,当发生热化学还原机制(TSR),使富重硫的硫酸盐发生同位素分馏,从而形成接近各矿区硫化物δ34S值。
3.3 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根据前人研究表明[19,24-26],黔东成矿带铅锌矿矿床铅同位素范围206Pb/204Pb比值为17.828~18.230,207Pb/204Pb比值为15.621~15.811,208Pb/204Pb比值为37.922~38.888,单个矿床及整个成矿带矿床Pb同位素变化范围较小。
将Pb同位素组成范围投入与基地地层207Pb/204Pb -206Pb/204Pb图解中(图3),得到的投入阴影位于上地壳Pb平均演化线上附近,表明其成矿物质具有壳源特征,将其与下方灯影组及深部基底地层进行对比[28],结果显示与灯影组地层存在明显差别,与基底岩石部分重叠,说明其金属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基底岩石。
图3 黔东铅锌矿床Pb同位素组成与基底地层207Pb/204Pb - 206Pb/204Pb图解
4 矿床成因分析
4.1 成矿时代
铅锌矿床的定年一直是地质学界的难题,在五指山矿田发现之初,许多的专家学者对其进行大量研究,但由于缺乏年代学证据,对其成矿时代未获得统一的认识。王生伟等(2018)[11]通过闪锌矿的Rb-Sr等时线法获得其成矿年龄为(458.2±2.9)Ma。杨红梅等(2015)[20]、于玉帅等(2017)[19]利用同样的Rb-Sr等时线法对黔东铜仁卜口场、塘边铅锌矿床进行测年,获得其成矿年龄分别为422~483 Ma和(477±5)Ma,与五指山矿田成矿时代接近。表明黔东成矿带为同一时期形成,其成矿时代为奥陶世,与加里东运动相关,也是韦晨等将五指山矿田归属于黔东成矿带的重要证据之一。
4.2 矿床成因类型
前人对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研究表明,MVT型铅锌矿床在成因、成矿背景、围岩、矿体、矿石、地球化学等方面具有其独特特征[29-30],将黔东铅锌矿床地质特征与MVT型铅锌矿床进行对比(表3),研究表明黔东铅锌矿床与MVT型铅锌矿床具有相同的成矿机理,在成因类型上属MVT型矿床。
表3 黔东铅锌矿床与典型MVT型铅锌矿床主要特征对比
5 成矿过程讨论
加里东期,随着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再次汇聚、碰撞,区内的木黄-贵阳-普安大断裂和三都—万山大断裂两条岩石圈深大断裂复活、形成[13],为深部的金属成矿物质提供上升通道,同时板块的汇集、碰撞导致的武夷—云开陆内造山事件,为成矿提供驱动热源。地层压力增加,温度升高,深部卤水携带深部金属成矿物质通过深大断裂往上运移,流体运移过程中萃取了地层中的重硫,经次级大断层将成矿物质导入矿区,再通过NE向断层进入赋矿地层,在物理化学条件变化或能量的突然释放下与围岩发生水-岩反应,铅锌等金属元素以硫化物的形式沉淀于断层-褶皱构造所产生的虚脱空间、层间破碎带内,形成层状、似层状矿体,从而形成黔东MVT型铅锌矿床。
6 结论
1)铅锌矿床沿木黄-贵阳-普安大断裂、三都—万山断裂为中心呈带状展布,分级控矿特征明显,区域性大断层控制矿床的分布;背斜-断层构造组合控制矿体的展布,是主要的控矿构造组合。
2)成矿流体中C主要来自碳酸盐围岩,是碳酸盐岩溶解作用形成;成矿物质S来源于海相碳酸盐岩,Pb同位素具壳源特征,主要来源于基底岩石。
3)黔东铅锌矿床成矿时代为加里东期(早古生代奥陶世),是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碰撞、造山的产物,在成因类型上属于典型的MVT型铅锌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