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土”味一只生态鸡净赚 30 元
2021-10-21杨桃,周超文
“咯咯咯,咕咕咕……”6 月29日,在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太和村杜建波建在大山中的生态养殖场,伴随着定时口哨声的响起,数千只土鸡从山林间飞奔出来,争抢杜建波撒在地上的玉米粒。
今年26 岁的杜建波,原本是一名挖机修理工。5 年前因一场车祸失去了右臂后,他没有就此沉沦,而是返乡携手另一伙伴租下了百亩山林从头再来,走上了林下生态土鸡养殖之路。
生态土鸡提升品质
2012 年,高中毕业后的杜建波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先后到成都和重庆打工,并最终选择从事挖掘机维修。由于杜建波勤奋好学,仅仅两年时间,他就成为修理厂小有名气的技师。到2014 年,杜建波的月薪已高达万元。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6 年5 月,一场车祸让他失去了右臂。“右臂虽然没有了,但我决不能就此沉沦。”在家疗伤的几个月时间里,杜建波开始思索自己的未来,他发现如今绿色生态食品越来越吃香,而他所在的太和村森林覆盖率高达70%,空气、土壤无污染,是生态养殖的理想之地。
“我为何不发展林下生态土鸡养殖呢?”2017 年4 月,杜建波携手另一伙伴,筹资10 多万元租林地、搭鸡舍、买鸡苗,首批就引进了1000 只乌鸡苗,走上了林下土鸡养殖创业路。
“朝饮露,暮宿林,食野草,还有玉米粉加餐……”笔者在生态养殖场初见杜建波,他皮肤黝黑,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显得斯文腼腆,但一说到生态土鸡,他就侃侃而谈:“山上林子大,适度规模养殖生态土鸡,既利用了林地资源,又提升了鸡的‘土’味品质。”
以草代粮变废为宝
为确保养殖成功,杜建波除了向纳溪区畜牧专家请教外,还从网上查阅学习生态土鸡养殖技术。杜建波说,林下养鸡必须打破传统观念才能提高养殖效益。于是,他就专注于实验“以草代粮”的生态养殖技术。“‘以草代粮’技术就是利用益生菌发酵的原理,将野草切碎通过青贮发酵,使其软化和糖化,配以少量玉米等饲喂土鸡。”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后,杜建波终于让野草变“不能吃”为“可以吃”,变“难吃”为“好吃”,真正达到了“以草代粮、变废为宝”的效果。
2017 年,杜建波出栏了2000 多只土鸡,由于采用了“以草代粮”的养殖技术,加之土鸡生活在林子中,吃的是野草虫子,喝的是山泉,养出的土鸡体格健壮,肉质细嫩,很多客人都是慕名前来订购,每只土鸡可以给他带来30 元的利润。
如今,经过几年的发展,杜建波的“山林土鸡”已成为了太和村的特产品牌,他还将土鸡生长过程拍成抖音视频宣传,让“山林土鸡”飞出太和村,飞往全国,每年出栏的两批1万余只土鸡,能给他带来30 余万元的净利。
带着乡邻一起致富
这两天,脱贫户赵明富看着一天天长大的200 多只林下土鸡,脸上绽放出开心的笑容。“有杜建波这个小伙子作指导,每年循环出栏的1000余只土鸡,给我带来3 万多元的纯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了。”如今在太和村,像赵明富一样在杜建波帮助指导下,走上林下土鸡养殖增收路的村民就有18 户,其中脱贫户有12 户。
2018 年,林下土鸡养殖步入正轨后,为了帮助更多刚刚脱贫摘帽的乡邻实现持续增收,杜建波在太和村党支部的支持下,牵头成立了太和村林下土鸡养殖专合社,以“基地+农户”模式带着乡邻发展林下养鸡。为了吸纳更多村民,特别是脱贫户加入,杜建波采取“集中育雏、分户饲养、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经营模式进行管理,真正使每个专合社员、特别是脱贫户养上了“无忧土鸡”。
目前,太和生态土鸡专合社在杜建波的带领下,年出栏林下生态土鸡达5 万余只,实现土鸡收入达到150多万元,成了太和村又一富民增收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