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针关键肌结合“颈—肩—胸”调整术治疗颈型颈椎病伴上交叉综合征的随机对照研究

2021-10-21占茂林吕子萌栾国瑞李业甫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棘突活动度胸椎

占茂林,张 宇,吕子萌, ,栾国瑞,李业甫

(1.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31;2.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安徽 合肥 230031)

颈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大多由于不良的头颈部前伸姿势,久之颈肩背部肌肉、脊柱力学失衡,形成头颈前倾、颈胸段后突圆背的上交叉综合征(upper cross syndrome,UCS),影响人们的工作及生活质量。目前常见治疗方法有针刺、推拿、康复功能锻炼等,临床发现单一的治疗方法对颈椎疼痛及功能改善作用有限。为提高疗效,本研究以国医大师李业甫“筋骨并举”思想为指导,运用电针关键肌结合传统推拿与现代康复理念下的“颈—肩—胸”调整术作为干预手段,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符合颈型颈椎病及上交叉综合征的诊断标准:①颈肩背部肌肉僵痛,可牵扯胸前部;②颈胸椎旁肌、斜方肌、肩胛提肌、菱形肌等关键肌压痛,头颈前倾位,胸椎屈曲或伴有高低肩,冠状位两肩峰与耳垂不重合等;③颈椎X线片提示生理曲度改变,或伴退行性变。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②同意此治疗方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其他类型颈椎病;②心脑血管疾病严重者;③先天性脊柱畸形、结核、肿瘤。

1.4 一般资料 70例颈型颈椎病伴上交叉综合征患者均为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门诊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观察组:男15例,女20例;年龄25~52岁,平均年龄(35.78±7.57)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22个月,平均病程(10.31±4.31)个月。对照组:男14例,女21例;年龄20~52岁,平均年龄(34.51±7.87)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23个月,平均病程(10.40±4.20)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性别:

χ

=0.059,

P

=0.808;年龄:

Z

=-0.483,

P

=0.629;病程:

Z

=-0.165,

P

=0.869),具有可比性。最终对照组患者因工作原因不能按时就诊脱落2例,治疗效果一般脱落1例;观察组患者因工作原因不能按时就诊脱落2例,因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其他疾病中断治疗2例。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对照组 电针关键肌。取穴:肌肉起点或止点、阿是穴。枕下肌群:在枢椎棘突旁0.5寸左右各1针,针刺深度0.3~0.5寸,针尖方向偏向脊柱。上项线左右阿是穴各1针,针刺深度0.5寸,针尖方向偏向鼻尖。斜方肌:斜方肌中束止点左右肩峰处各1针,向内平刺0.5~0.8寸。下束起点第12胸椎棘突旁开0.5寸左右各1针,向上平刺1.0~1.5寸,得气感向上胸椎传导。肩胛提肌:沿肩胛骨上角边缘平刺0.8~1.0寸,针尖斜向脊柱。大小菱形肌:在第1胸椎棘突旁开0.5寸左右各1针,向上平刺0.8~1.0寸,得气感向项部传导。在第5胸椎棘突旁开0.5寸左右各1针,向上平刺0.8~1.0寸,得气感向上胸椎传导。疗程及电针要求:每周3次,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电针选择100 Hz/200 μs疏密波,每次交替选择6个穴位,每次时间20 min,每次操作均由同一医师完成。

2.1.2 观察组 电针关键肌同对照组,结合“颈—肩—胸”调整术。具体操作:患者俯卧位,医者位于头前侧,以一指禅推法从风府沿督脉推至胸12棘突处、沿膀胱经来回操作3~5遍。点按、按揉关键肌起止点2~3 min。再行调整术,患者仰卧位,医者坐于头侧,以拇指、食指、中指指腹在颈部滑行触诊,探寻偏歪的横突,以向右偏歪为例,医者右手拇指指腹固定偏歪的横突,嘱患者头部缓慢转向左侧,左手托住患者左侧颞颌部,头部缓慢后仰调整角度,当着力点达右手拇指下时,双手协同交叉予以巧力寸劲,可听见“咔擦”声。缓慢回正颈椎,拿揉颈项部关键肌群。嘱患者俯卧位,医者一手掌根置于上胸椎,一手置于肩前,向后缓慢扳拉,持续约10 s,每侧各做5次。接着仰卧位,以右侧为例,医者右手握住患者右上臂,做肩部外展、上举拉伸、摇肩,持续约10 s,同时左手拇指点按左侧颈肩肌群(左边操作同右侧)。最后患者取坐位,两手抱头,医者位于后侧,两手固定患者两侧肘部,右膝置于大椎部,双手与膝部缓慢对抗用力,同时膝部沿胸椎缓慢向下推滑至胸12棘突处,3~5遍,再将膝部定于患者胸3棘突处,嘱患者缓慢后仰,医者双手与膝部缓慢对抗,持续1~2 min。最后患者回正,坐位双手握拳,上肢平举,再屈肘90度,头仰视,两手上臂缓慢向左右打开,与肩同高,向后拉伸,持续约30 s,3~5遍,同时调整呼吸。疗程及治疗要求:每周3次,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每次操作均由同一医师完成。

2.2 观察指标及方法

2.2.1 中文改良版颈部疼痛和废用量表(Chinese version of neck pain and disability scale,SC-NPDS)评分 包括颈椎疼痛水平、功能、残疾及情绪和认知四大项目;共20个小项目,每小项分为6个等级(0~5分),SC-NPDS总分为20个小项目分值总和。分值越高,表明颈椎疼痛和颈椎障碍程度越严重。

2.2.2 静态颈肩部姿势评估 按照文献[7]方法测量治疗前后前肩角度(forward shoulder angle,FSA)和头前伸角度(forward head angle,FHA)。

2.2.3 颈椎活动度测定 按照文献[8]方法测量治疗前后颈椎各个方向活动范围。

3 结果

3.1 两组治疗前后SC-NPD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SC-NP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

05)。两组治疗后SC-NPD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

P

<0

.

05),两组治疗前后SC-NPDS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

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SC-NPDS评分比较

3.2 两组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比较 两组治疗前颈椎各个方向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

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颈椎屈曲、伸展、左旋、右旋、左右侧屈活动度明显升高(

P

<0

.

05);两组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

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FSA及FHA比较 两组治疗前FSA、FH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

05)。两组治疗后FSA、FHA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

05);两组治疗前后FSA、FHA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

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FSA、FHA 比较

3.4 不良事件评价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无疼痛加重、肌肉拉伤等不良事件发生。

4 讨论

颈型颈椎病伴上交叉综合征以颈肩背部肌肉僵痛,颈椎活动受限,伴有圆肩驼背,两肩不平衡为主要特征。其发生与颈胸肩部肌群、脊柱动静力学平衡失调有关。在颈椎前屈不良姿势下,颈、胸、肩部肌肉不平衡、失代偿,伸肌/屈肌群所受前负荷增大,致颈椎静动力学平衡失调。中医认为该病系“筋出槽、骨错缝”范畴。“筋之弛、筋之挛”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均有记载。《素问·痿论》曰:“筋束骨利关节。”筋失束则关节失衡。治需“理筋正骨”,筋柔则骨正。颈肩胸椎部关键肌在该病的发展、演变中起重要作用,故本研究选择电针关键肌以“松筋、解结、镇痛”。电针可使结缔组织局部机械性信息转换为生物电流发挥镇痛效应。生物电信号又可作用于病变部位的钙离子通道,缓解肌痉挛。电针参数及针刺方向的选择至关重要。研究表明,100 Hz/200 μs的疏密波是镇痛的优势频率、波宽和波形,更能有效降低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更能有效升高大鼠下丘脑β-内啡肽、脑啡肽含量,脊髓背角强啡肽含量,抑制脊髓内趋化因子表达。故本研究选择100 Hz/200 μs的疏密波,这也可能是电针关键肌发挥镇痛作用的中枢神经机制。不同的针刺方向对改善肌筋膜疼痛、韧带损伤效果不同,平刺效果最佳,故本研究以平刺为主以发挥其最大治疗效果。

电针、推拿结合可“筋骨同治”。此调整术使“颈—肩—胸”生物力学达到平衡,从而较快缓解疼痛,改善颈椎功能,纠正颈肩胸椎部静态异常姿势。各关键肌的起止点多为激痛点,劳损骨骼肌激痛点周围可见肌节明显短缩,肌肉能量出现障碍。慢性劳损,肌纤维内Ca内渗,乙酰胆碱释放过度致肌节挛缩,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又会加剧致痛物质(P物质、前列腺素等)的释放。按揉法可缓解肌肉痉挛,促进软组织修复。本研究“重”用按法,即多用按法且手法偏重。按法可去活化激痛点,使肌节长度增加,舒张挛缩结节,修复损伤的线粒体。“闸门学说”也认为,按法能镇痛,扩张血管,调控肌细胞内Ca浓度达到舒筋解结作用。《素问·举痛论》曰:“按之则热气至,按之痛止。”现代研究也证实了按法的热效应及促进微循环灌注效应,且按法随着在机体按压深度的增加,体表温度也在增加,从而减轻疼痛。该调整术融入现代康复理念牵伸和肌肉能量技术,牵伸痉挛的软组织,同时作拉伸抗阻运动,从而增加关节活动度,强化肌肉力量,调节脊柱内外平衡。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SC-NPDS评分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

P

<0.05),说明疼痛减轻程度对颈椎功能、情感和认知以及社会活动的影响明显相关。观察组FSA、FHA治疗后改善明显(

P

<0

.

05),且优于对照组(

P

<0

.

05),说明结合此调整术更能使“颈—肩—胸”生物力学达到平衡。本调整术中,现代康复理念的肌肉、脊柱抗阻牵伸能增强斜方肌、颈深屈肌等关键肌力量,缓解枕下肌群痉挛,能调整脊柱关节紊乱,进而能调整颈胸椎的曲度变化。两组治疗前后的颈椎屈曲、伸展、左旋、右旋、左右侧屈各个方向活动度均有改善(

P

<0

.

05),说明肌肉的松解、张力的降低、前倾角度的改变都会增加颈椎活动度,观察组在改善颈椎活动度方面优于对照组,也充分体现了结合“颈—肩—胸”调整术在改善颈椎活动度方面有一定优势。

总之,电针关键肌结合“颈—肩—胸”调整术能更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改善颈椎活动度,纠正颈肩胸椎力学平衡,纠正患者前倾姿势,从而达到标本兼治。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没有运用表面肌电图或肌骨超声或fMRI技术等对关键肌张力进行检测,没有进一步探讨其机制及张力与颈椎前倾姿势的相关性,没有观察患者远期疗效。下一步将基于国医大师李业甫“筋骨并举、医养结合”的思想并融合现代康复理念组建“运动处方”,运用该“运动处方”对颈型颈椎病伴上交叉综合征进行早期干预,探讨其疗效及作用机制。

猜你喜欢

棘突活动度胸椎
基于Delphi的运动处方对断指再植术患者手功能、手指活动度及患指感觉恢复的影响
竞相模仿“青绿腰” 当心损伤腰椎
消除疲劳拔罐法
使用X线站立侧位片鉴别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分析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42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观察
推拿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的活动度与镇痛效果分析
经关节突入路减压固定治疗多节段黄韧带骨化型胸椎管狭窄症的效果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探讨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不同下肢体位对患肢康复的影响
偏心距重建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髋关节稳定性、活动度及关节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