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锤炼:国产影片《英雄连》赏析(下)
2021-10-20窦超
窦超
雨三湾向美军装甲车车底投掷RPG-43反坦克手榴弹
影片中的武器装备(续)
影片中出现过一个雨三湾向美军装甲车投掷反坦克手榴弹的镜头,这个镜头中的反坦克手榴弹值得一提。在二战中的苏德战场上,反坦克手榴弹是苏军使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反坦克武器。其中,RPG-40是苏军装备较早的一种反坦克手榴弹,其往简单里说就是一个装满炸药的“罐头盒”,依靠大量炸药的蛮力摧毁敌军坦克装甲车辆。但其未采用聚能破甲原理,威力有限无法对付德军新型坦克,因此很快就被RPG-43反坦克手榴弹取代,而这种手榴弹就是影片中雨三湾所使用的。RPG-43反坦克手榴弹是世界上第一种采用聚能破甲原理的反坦克手榴弹,其质量高达1.2kg,TNT炸药装药量也高达612g。
RPG-43反坦克手榴弹主要由弹体、引信、空心装药、布尾及手柄等组成,采用碰炸引信引爆。其弹体是一个带有锥形底的平头圆柱体,采用薄铁皮卷制咬合制成,弹体内部的锥形装药战斗部拥有可击穿75mm装甲的能力。投掷时先要拔出保险销,投出后圆柱形弹体下方锥形罩内部的布尾簧在弹簧力的作用下将锥形罩和保险片向下推出,直至保险片解脱并脱离手柄。锥形罩也随之脱离手柄,并将两根布尾拉直,布尾与拖在后面的锥形罩具有稳定尾翼的作用,以保证手榴弹头部先碰撞目标,使得碰炸引信得以工作。当锥形罩和布尾拉伸开以后,引信上的脱离式保险销则脱离引信并解除对击针的限制,碰撞目标后在惯性作用下,引信体向前撞击击针,使击针打击雷管并引爆传爆药,进而起爆锥形装药,以药型罩形成的金属射流击穿目标装甲。
长津湖之战中出现的苏制1944年式步骑枪和PPSh41冲锋枪
虽然RPG-43的性能有了较大提高,但其体积和质量大,投掷距离不超过20m,存在爆炸后威胁投掷者的风险。因此,在二战后期和战后很快就被新型的同类装备,如RPG-6、RKG-3手榴弹取代。不过,苏联有大量RPG-43反坦克手榴弹库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供应给志愿军使用。志愿军除用它打击美军坦克装甲车辆外,主要用其攻击敌军的工事,取得了很好的战果。
从影片中可以看出雨三湾投出RPG-43后弹体后部拖着的布尾,可以说制片方真是用心了。不过,这种采用聚能破甲原理的反坦克手榴弹被雨三湾投到美军装甲车的车体下并不合适,因为该弹采用的是聚能破甲原理,直接投到装甲车车体上更能发挥其威力,而且可以保证更高的发火率(RPG-43在投掷后碰撞的角度不合适或碰到的物体过于松软,有可能造成碰炸引信不工作而无法爆炸)。
使用M1伽兰德半自动步枪的志愿军战士
除以上武器装备外,影片中还有一些细节值得注意。4连进入平壤及在平壤以南作战时,队伍中出现了PPSh41冲锋枪,而且在之前的长津湖之战镜头中也出现了PPSh41冲锋枪和上了刺刀的蘇制1944年式步骑枪,这从志愿军装备发展的时间点上来说是不对的。志愿军参加第一到第四次战役的部队,都携带从国内战争中缴获的装备入朝参战。这些装备以日式和美式为主,也包括部分国产武器,经过几次战役的消耗和战场缴获,我军在第二次战役之后很多部队都开始大量使用缴获的美制武器,特别是美制枪械和火炮,其中就有很多志愿军官兵用上了被他们称为“大八粒”的M1伽兰德半自动步枪。
上述是第五次战役前志愿军参战部队的装备基本情况。由此可见,当时志愿军部队还是杂式装备,并未成为后来的苏械化部队。参加第五次战役的第二番入朝部队投入作战前才进行换装,成为普遍使用苏式装备的部队。但是,战场上情况复杂,通过各种非正式渠道(如战场上收集友军遗落的装备、敌军缴获人民军装备之后未及时带走又被志愿军夺回等等),志愿军仍有可能获得少量苏式武器,在个别情况下也会补充到部队装备序列中。上述情况属于特例,在影视作品中还是尽量避免为宜,影片中出现的情况应该是道具使用的问题。
图中红色箭头所指是日本97式坦克炮塔后部的后机枪
在云山战斗中,我军主力部队利用4连阻击所争取的时间对美军发起总攻,总攻的标志是漫天飞舞的火箭弹。但这种火箭炮与苏制“喀秋莎”火箭炮不同,因为当时我军还未装备这种著名的苏制火箭炮。“喀秋莎”火箭炮实际上是在我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后3个月左右才陆续运送到我国,用于装备新式炮兵部队。而我军要掌握这种新式兵器,除了要组建新的部队(当时专门组建了2个火箭炮师,装备“喀秋莎”火箭炮)外,还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投入战场。因此,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中的云山战斗中,这种火箭炮不可能参加战斗。
当时,我军使用的火箭炮是国产A3式102mm六管野战火箭炮,这种火箭炮的研制最早可追溯到国民党政府时期,是国民党兵工署第50工厂成都分厂厂长钟林参照美式装备研制的国产火箭炮及其弹药。解放后,钟林带着自己的研制成果投入到人民军工的行列。1950年初,新式火箭炮及其弹药研制成功。根据上级最初下达的研制要求,火箭炮配有A1破甲弹、A2爆破弹(当时称为破垒弹)及A3杀伤弹3种弹药。后来,由A3杀伤弹与M-501型火箭炮共同组成了A3式火箭炮系统。M-501火箭炮口径为101.6mm(4英寸),四舍五入后口径称102mm,射程4000m。
此后,A3火箭弹改进为427式火箭弹,射程也增加到5000m。而火箭炮本身也持续进行改进,先后有M-505、M-506型火箭炮问世。该型火箭炮最初是为了装备准备执行渡海登陆解放台湾的部队,但因形势变化首先装备了东北边防军,即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前身。
影片中出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坦克学校名称
当时,我东北边防军的4个军分别组建了1个军属火箭炮营,每营下辖3个4门制的火箭炮连,共装备A3式火箭炮12门。云山战斗中,担负主攻任务的39军116师得到了军属火箭炮营2个连共8门火箭炮的加强。这就是影片中志愿军用火箭炮轰击美军撤退部队的历史根据。当时,116师阵中日记记载:“炮弹出口时发射出的白色闪光,宛如夏天的闪电,凌空而过的炮弹,曳着白光,超越漫长的天空,在远处掀起一股烟雾,接着才是轰隆的巨响。”而遭到轰击的美军经过勘察后,认为是受到了苏制火箭炮的攻击。
同样是在第一次战役中,42军火箭炮营也在东线战场投入了战斗。该营在真兴里、三巨里防御战中,实施了全营12门火箭炮一次齐射,使得当面美军大受震撼。该营营长杨松龄还因此获得了“火神爷”的绰号。
后来,随着形势的变化和战场实际需求,这4个军属火箭炮营在1950年12月先后返回国内,陆续改编为高射炮营,以加强我军防空火力。但是,这并不是国产火箭炮抗美援朝经历的结束。
1951年4月,东北军区炮兵第1团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210团。与同一时期组建的装备苏制“喀秋莎”火箭炮的志愿军炮兵21师(另1个炮兵22师装备相同,但只以下属2个团编入志愿军序列)不同,该团装备的是改进后的M-506型火箭炮。这种新型火箭炮是M-505的改进型。其改用美国M3 37mm战防炮炮架,并改进了方向机和高低机,使用手摇发电机点火发射。火箭弹也进行了改进,加长药室和箭药药柱长度后定型为488式火箭弹。
影片中4连的正面阻击阵地
新的M - 5 0 6 型火箭炮总质量420kg,最大射程达8000m,火箭弹爆炸后还伴有燃烧作用,提高了杀伤力。1951年10月,炮兵210团入朝参战并与炮兵22师的2个团一同编入炮兵21师战斗序列。该团5连在配属42军于铁原西北执行机动防御任务时,曾在30分钟内实施6次齐射,给了当面南朝鲜军第9师29团2个连及其迫击炮阵地严重杀伤。210团曾先后配属23军、24军、38军及42军作战,38军首长曾评价:“我国造火箭炮威力大,有发展前途。”抗美援朝战争后,该型火箭炮还支援了越南人民军用于抗法战斗。不过,可惜的是A3火箭炮当时并未大批量生产,据称只制造了50~60门。但在后来被称为火箭炮中的“AK-47突击步枪”的63式107mm火箭炮上,也看到了这种火箭炮的某些延续。
此外,赵和在坦克学校向学员们介绍日本97式坦克的性能时,曾提到该坦克装备有37mm(旧称公厘,影片中的米达则是现今米的旧称)火炮1门,还有3挺机枪,分别是前机枪、并列机枪和高射机枪。这一介绍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
日本97式中型坦克是二战中日军最重要的型号,也被视为日本坦克中最成功的型号。该坦克基本型号装备的是1门57mm短身管火炮,改进型(被称为97改)则换装了1门穿甲能力增强的47mm长身管火炮,而不是影片中所说的那样装备37mm火炮。至于机枪,日本97式坦克及其改进型均装备2挺7.7mm机枪。其中1挺为前机枪,另1挺则是安装在炮塔后部的后机枪,而不是影片中所说的同轴机枪(并列机枪),这从影片中的画面也可以看出来;至于高射机枪则与二战时期的多数坦克一样并未装备。不过,影片中介绍该坦克正面装甲25mm厚的情况符合实际。
4连经过激烈战斗后被迫撤入公路旁的小巷里
影片中,美军在云山城内的炮兵连只有4门105mm榴弹炮,这与实际情况不符。因为当时美军的炮兵连是6门制而不是4门制,但由于战损、故障等原因暂时性的缺编也是可能的。至于影片中赵和所在的坦克学校则确实符合历史事实。建国初期,我军在加速正规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与装甲兵领导机关一同成立的就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坦克学校。该校是1950年9月1日与军委装甲兵领导机关同一天成立的,地址在天津市大王庄。对于这一细节制片方还是考证非常到位的,必须给他们一个赞。
影片中的战术运用
从《英雄连》影片所表现的内容来看,4连可以说是经历了抗美援朝战争中运动战阶段的大部分战役。这些战役中第一场战役为遭遇战和反突击战役,第二次战役为反突击战役,第三次战役为进攻战役,第四次战役为防御战役(其中也包括战役反击作战),第五次战役则是反突击和机动防御战役,可以说作战样式非常复杂而且进行着快速转换。不过,限于影视作品内容的限制,影片中的4连主要是执行突袭和阻击作战。
4连在云山之战中先以突袭方式攻击消灭了美军炮兵连,然后以占領临时阵地的方式遂行了切断敌退路的阻击战斗。在突袭美军炮兵连时,该连主要采取以神枪手(当时我军尚没有狙击手这一概念)占领制高点,首先消灭美军掩护炮兵阵地的机枪手,然后1班从右侧开始攻击消灭美军的火炮及炮手,3班则在侧翼掩护,2排为预备队。虽然战斗顺利结束,但这一战术存在相当大的问题。
神枪手占领制高点掩护攻击是正确的,如果再加强1挺轻机枪则效果更好。但只以1班从右侧攻击炮兵阵地就不太合适。除3班掩护攻击部队的侧翼外,完全可以从预备队2排里抽调1个班与1班从不同方向同时攻击敌炮兵阵地,这样就能大大增加对敌军的压力,可以用更少的时间及代价解决战斗。2个班同时从不同方向攻击时,要注意攻击轴线不要正好相对,而是形成火力小于180°的交叉角,以免2个班的火力对射造成误伤。这就是说,在这场战斗中4连保留的预备队和用于保障方面的兵力过多,而实际使用的攻击兵力却过少,并且部署也不很恰当。
影片中的那场阻击战斗,客观地说,4连在当时的实力对比和地形条件下只能拖延而不能彻底堵住美军逃走,但只要他们拖延足够的时间就可以达到拖住敌人等待大部队总攻的目的。4连军政指挥员所下的决心正在于此,这也是当时赵和所不能理解的。应该说,这种思路和主动精神完全正确,也是我军优良战斗作风的重要体现。这场战斗是在敌我实力对比极为悬殊和不利的情况下进行的。
美军主力部队利用M26坦克的掩护沿着大路撤退
从当年的实战情况来看,志愿军穿插迂回后主要是控制敌军后撤道路上必经的山路两侧制高点并封锁道路,以此达到切断其退路的目的。而从影片中的情况来看,4连占据的是一个朝鲜小镇的街道,地形平坦,虽然有道路两侧的房屋作为依托,但这些房屋无法经受住美军坦克的冲撞。如此一来,4连要想在严重缺乏反坦克武器的情况下阻住逃敌非常困难。
4连采取的是一种正面硬顶的方式,即沿着街道层层布防并埋设爆炸物(战时未起作用),以正面阻击的方式阻击敌军。由于无法击毁敌坦克,4连被迫节节退守撤到美军撤退道路侧面的一个巷子里。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击毁敌坦克,我军付出很大代价。而美军此时的处置非常狡猾,利用M26重型坦克的装甲防护力肆无忌惮地堵在小巷巷口压制我军,其主力部队则从大路上快速撤离。
可以说,这时4连能不能继续拖住敌人就在于能否迅速击毁这辆M26坦克。关键时刻,赵和使用M20火箭筒将这辆坦克击毁,而4连也将美军拖到了我军主力发起总攻的时刻。
实际上,我军主力能够及时到达发起总攻才是整个战斗胜负的关键,而4连的阻击则是这一关键条件能否达成的前置条件,否则,我军的机动速度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无法堵住机械化行军的美军部队。从这一角度来说,4连应该改变其阻击战术,以达到拖延更长时间的目的。
4连在攻击敌坦克时付出了很大代价
在笔者看来,4连应该充分利用小镇街道两侧建筑物的优势,将撤退的美军先头部队引入镇内再进行攻击,而不是试图将其阻击在小镇之外。4连可以将正面阻击阵地向小镇内部大幅度收缩,而将部分兵力埋伏在正面阻击阵地前方道路两侧的建筑物深处,并注意隐蔽不要被美军步兵发现,其余大部分兵力可以布置在大路两侧的小巷内随时准备支援战斗。
埋伏在建筑物内的兵力要多准备手榴弹和炸药包,前者用于发起攻击时消灭美军步兵,而后者则用于对美军坦克和装甲车实施爆破。在美军实施火力侦察时,部队要保持肃静。等美军坦克和步兵进入街道之后,我正面阻击阵地和两侧埋伏兵力可以同时开火,也可以由正面阻击阵地先开火吸引敌注意力,然后两侧埋伏兵力再突然发起攻击。攻击发起后应该集中火力先将美军坦克附近的步兵击溃,并将其击退到远离坦克的位置。
也就是说,首先要切断美军的步坦联系,将坦克孤立起来。然后,我军就可以利用坦克的观察和射击死角迅速接近它,以炸药包等爆破器材对其实施爆破。只要将美军先头坦克击毁,就可以将其撤退道路堵死,后面只要注意阻止美军步兵的迂回攻击并使美军无法推开被击毁的坦克,就能够阻击其较长的时间,从而达成作战目的。当然,如果有较多的M20火箭筒,那么就可以从侧面击毁更多的美军坦克,从而进一步增大美军打开通路的困难。
在长津湖之战和在平壤以南地区夺取路口的战斗中,4连均充分利用突然性优势实施突袭。由于在长津湖之战中4连需要越过长达480m的冰冻湖面实施攻击,这无疑非常困难。最大的困难实际上来自于我军在火力方面所处的巨大劣势。由于我军严重缺乏重炮支援,无法真正压制湖对岸美军的火力,只能起到对美军的干扰作用。这样一来,在光秃秃湖面上的志愿军进攻部队就会成为美军火力的目标,贸然攻击将会付出惨重代价。
影片中美军的湖堤阵地
基于这种情况,4连只能发挥我军的夜战优势,利用暗夜越过冰面,然后再发起突袭。然而,美军也知道志愿军一贯在夜间发动攻击,于是就派出巡逻队夜间在湖面巡逻,这就使得4连原有的攻击计划无法实施。
根据这一意外情况,赵和提出利用天刚亮时美军夜间巡逻部队换防的机会发起攻击,从而以较小的代价完成了任务。这实际上是利用美军了解志愿军作战方式后形成的思维误区反其道而行之,即美军认为志愿军只会在夜间发动攻击,反而会在天快亮时出现“这一夜终于平安过去了”的松懈状态,从而为我军发起突袭创造条件。
事实上,当4连部队已经冲过湖面很长一段距离后,一宿未睡的美军才发现他们并开火阻击。而快速冲击的4连只付出较小的代价就冲到湖堤下,猛烈投掷手榴弹后在我军有限的炮火支援下突破了美军阵地。
应该说,这种出奇制胜的战术对于战斗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但这种方式切忌形成规律,否则一旦被对方识破就会将我军送入敌人占有巨大优势的火力网中,造成严重损失。
至于夺取路口之战,4连仍是发起突袭,但战斗的胜利却依赖于赵和夺取美军坦克的成败,这就更多属于艺术作品中进行加工的成分了。毕竟当时我军官兵不要说会开坦克,就连会开汽车的都少得可怜,而靠赵和一人操控不了一辆需要5个人才能充分发挥威力的M26重型坦克。
尽管存在一些失误和问题,但总体来说影片《英雄连》及其前作电视剧《战火熔炉》都达到了我国军事题材影视作品的一个新高度。影片再現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官兵与武装到牙齿的美军英勇作战的英雄群像,正如影片中雨三湾所说的那样:“这不是一场实力对等的战斗,可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战斗,敌人要想继续前进,就要从我们的尸体上踏过去!”而今天正迈向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大大得益于此,就像影片中赵和所说的那样:“我们保卫的不只是这个时代的和平,我们保卫的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未来!”(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