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彪炳史册的伟大奇迹
2021-10-20赵承张旭东熊争艳等
赵承 张旭东 熊争艳等
当史学家书写21世纪第三个十年的开篇,在记录百年一遇大疫肆虐全球的同时,一定会标注一个奇迹。
过去八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世界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近一亿人摆脱绝对贫困,提前十年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14亿多中国人民迈入全面小康生活……
庄严的承诺
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习近平总书记顶风冒雪来到河北省阜平县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进村入户看真贫,向全党全国发出脱贫攻坚的动员令。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一次特殊的看望——一个多月前,党的十八大召开,作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部署,脱贫攻坚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
截至2012年底,现行扶贫标准下尚有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10.2%,比全球90%以上国家的人口都多。而国际经验表明,当一国贫困人口数占总人口的10%以下时,减贫就进入“最艰难阶段”。中国减贫进入脱贫攻坚新的历史阶段。
2013年深秋,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苗家黑瓦木楼前的一小块平地上,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姚磨村村民在蔬菜基地收获圆白菜。新华社
此后,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核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具体要求。
从2015年到2020年,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阶段性重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召开七个专题会议系统部署、压茬推进。
2020年3月6日,北京。在防疫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脱贫攻坚座谈会。
“脱贫攻坚工作艰苦卓绝,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响。”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顽强奋斗,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伟大的实践
放眼全中国,八年脱贫攻坚战,12.8万个贫困村出列,832个贫困县“摘帽”,近1亿人摆脱绝对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奇迹。
减贫奇迹来自精准方略——
这是史无前例的精准到人,明确“帮扶谁”:八年时间,近2000万人次进村入户,开展贫困人口动态管理和信息采集工作。
这是举世罕见的精准组织,明确“谁来帮”:25万多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县级以上单位派出的驻村干部,做到户户有责任人,村村有帮扶队。
这是实事求是的精准施策,明确“怎么帮”:根据不同致贫原因实施“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因地制宜、因人施策。
这是审慎科学的精准评估,明确“如何退”:明确“时间表”,引入第三方,聚焦内生力和发展力……创新构建最严格考核评估体系,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
在四川大凉山,千百年来生活在高山深谷的彝族民众,一直在闭塞的环境中代代繁衍。不会普通话,成为彝族儿童学习的重大障碍。
2018年,国务院扶贫办(现国家乡村振兴局)、教育部和地方政府在凉山启动“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迄今,43万名学前儿童从中受益,有些彝族父母也跟着孩子学会了普通话。
教育扶贫补上劳动力素质短板,解决内生动力补上思想短板,提高了贫困群众自主脱贫能力。
减贫奇迹来自产业支持——产业扶贫是覆盖面最广、带动人口最多、可持续性最强的扶贫举措。
“2018年以前,我没听过车厘子,更别说吃了。”云南省香格里拉市建塘镇尼史村22岁的村民央宗说,家里世代放牧、种植青稞和土豆,车厘子曾是新鲜物。如今,村里建成车厘子基地,她学会了种植技术,在基地务工每天还有120元的收入。
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像尼史村这样的乡村因地制宜,引进农业企业,实现特色产业“从无到有”的历史跨越。全国每个贫困县都形成了扶贫主导产业。
减贫奇迹来自社会保障网络——贫困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学龄儿童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等指标显著提高,村级卫生室实现全覆盖……
翻阅八年脱贫攻坚战的数据,可以发现两条走势完全相反的曲线。
一条向上的曲线:中央财政投入不断加大,中央财政补助地方专项扶贫资金连续五年每年增加200亿元。
一条向下的曲线:每年剩余的贫困人口越来越少,从2012年的9899万人到2020年底全部脱贫。
人民的力量
“公主殿下:请饶恕臣今日又不辞而别,殿下尚在襁褓,未成满月,臣本不应早早辞别……”
这是年轻父亲写给女儿的“请罪书”。那年,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农业农村局的余永流辞别家中尚未满月的小女,下乡扶贫。
2015年以来,300多万名像余永流一样的第一书记、驻村干部们,暂别年幼的儿女、挚爱的伴侣、年迈的父母,怀抱着改变贫困群众命运的满腔豪情,走进祖国各地的深沟巨壑,向贫困发起冲锋。他们不仅让贫困地区变了样,更播撒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火种。
陕西扶风县吴家村村民王喜玲不幸遭遇丧夫之痛,倔强的她顽强拼搏、自强自立,几年后成为扶风县第一个主动摘除“贫困帽”的人。
走出过大山的安徽黟县塘田村老兵黄忠诚,退伍后在外操持木材生意,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但他始终放心不下村里,最终回到家乡担任村委会主任,“我要帮乡亲们一起脱贫致富!”
伟大的脱贫攻坚实践,激荡着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那是不信东风唤不回的担当精神,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攻坚精神,丹心从来系家国的奉献精神……
光明的前路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新起点上再出发,要扎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五年过渡期,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新起点上再出发,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向全党全社会发出明确信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
“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
“我们还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华儿女正昂首阔步,奋勇前行。
(摘自七一網 七一客户端/《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