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之学术发展史

2021-10-20周华

[摘 要]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自普通话水平测试酝酿研制之年至2020年8月31日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著作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的学术发展分期可概况为“三阶段四时期”,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究具有领域拓展性、内容螺旋发展性、研究方法“双实”性、科研项目引领性、研究人才迭现性等特点。在未来的发展中,普通话水平测试需在改进现有测试模式的同时,开发专项测试;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需在注重学术研究的同时进行成果转化,在加大自身研究力度的同时寻求与其他学科的共融发展;坚持服务理念,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的修改。

[关键词]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学术发展史;“三阶段四时期”;学者述评

[中图分类号]H1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21)03-0096-09

The academic history of Putonghua Proficiency Test research

ZHOU Hua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71, China)

Abstract:This study reviews and analyzes the academic papers and works published in the research of Putonghua Proficiency Test since its preparation and development to August 31, 2020. The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Putonghua Proficiency Test research can be summarized as “Three Stages and Four Periods”. The academic research of Putonghua Proficiency Tes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eld expansion, spiral development of content, “dual reality” of research methods, leading rol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and overlapping of research talents.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a special test while improving the existing tests mode; carry out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sults while conducting scientific research, increase its own research efforts while seeking to integrate with other disciplines; adhere to the service concept, and revise the Outline of Putonghua Proficiency Test at the appropriate time.

Key words:Putonghua Proficiency Test research; academic development history; “Three Stages and Four Periods; scholars review

一、引言

普通話水平测试(PUTONGHUA SHUIPING CESHI,下文简称PSC)研究之学术发展史是普通话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对此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摸清PSC研究的学术发展规律,对国家语言政策的实施具有积极的助推作用,对PSC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对建立合理的学术评价系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尽管PSC研究的学术发展史已经得到学界的关注,但现有研究大多集中于PSC发展的分期和每个阶段的学术成果的总结梳理,学者们对学术成果的判断、分类、选取标准很难做到系统、统一。有鉴于此,本研究力求通过对学者们论著的梳理,深入PSC研究学术发展的内部,探索PSC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发展演进的因果关系;在关注学者学术观念创新和研究领域开拓的基础上,确定PSC研究不同发展时期的学术领军人物,并对他们在推动PSC研究学术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进行探求,同时对重要的专著、论文进行评述。

二、PSC研究学术发展分期

(一)根据学术成果量看PSC研究学术分期

学术论文的数量变化是衡量某领域学术发展变化的一项重要指标,对其分布曲线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宏观把握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还是确定此领域研究分期的重要依据。本研究将CNKI作为样本数据库,以2020年8月以前(含2020年8月)为检索时段,以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为检索范围,分别以“普通话测试”“普通话测评”“普通话水平测试”“PSC”为检索词,在“主题”字段进行模糊检索,获得文献记录2408条,人工剔除重复发表、残缺不全、简报简讯、篇幅过短(本研究设定为不足一页)及与PSC研究关系不大的论文,剩余论文记录2015条。笔者在此基础上补充了未收入CNKI的PSC研究博士论文10篇,最终获得有效论文记录2025条。

根据对历年论文发表量的分析,我国PSC研究的学术研究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983—1994年为第一个时期,年发文量均为个位数,相关研究成果数量较少,且主要集中于对等级界定、标准具化、大纲制定和试题编制等问题的讨论[1],学术研究尚不活跃,测试研究在此时期尚处于萌芽起步阶段;1995—2001年为第二个时期,年均发文数量骤然增多,研究内容涵盖宏观课题、测试依据、测试主体、测试客体、测试手段、测试界域、测试作用、测试评价八大领域,研究更新加速,学术研究活跃度增强,测试研究在此时期进入发展探索阶段;2002年至今为第三个时期,论文发表量持续波动上升,并于2002年和2007年分别达到了年度发文量的次高峰和最高峰。较之第二个时期,此时期的研究领域虽无拓展,但研究更加深入,测试研究处于系统深化阶段。2009年至今,论文发表量呈现格鲁斯下垂的走势,这主要是因为PSC学术研究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之后,学者们开始进行更加理性的思考,调整研究思路,探寻新的研究方法;另外,学者们将更多的精力投注学术论文集和理论专著中,也是此时期论文发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笔者于2020年8月31日,对国家图书馆馆藏书目进行了检索,获得PSC研究论文集和理论著作记录38条。在2002年以前,PSC研究的学术出版物数量很少,这一情况从2002年开始得到改善,并分别在2003年和2010年达到学术出版物数量的次高峰和最高峰。这一检索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笔者前文所说的此时期学者们开始进行系统深化研究的设想。

(二)根据学术研究实际调整PSC研究分期

尽管能够搜集到的最早期刊论文出现在1983年,但关于PSC研究元年的界定,学界基本达成了共识,认为1982年北京市语言学会的学者们对PSC分级和标准的探讨,正式拉开了PSC研究的帷幕。当然,将1982年定为PSC研究的学术元年,并不意味着之前没有学者涉及这方面的问题,而是说此前没有形成PSC研究的知识域,没有学者根据“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学术命题进行研究;在此之后,一个新的研究出现,并引领新的知识产出。

学界对PSC研究分期的时间界定虽有不同,但是其界标指向基本一致,即1988年底国家语委“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课题组的成立,1994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影电视部(以下简称三部委)《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发布,2000年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颁布及2001年开始着手进行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的修改与《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研制,2007年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正式试点。

从PSC研究界标设置来看,多是重要文件或重大课题的颁布时间,或课题组的成立时间。考虑重大事件对学术发展的影响,结合客观上期刊论文呈现的增长样貌,本研究将PSC研究的学术发展调整为“三阶段四时期”:1982—1994年为萌芽起步阶段,其中以1988年为界,又分为两个时期,前一时期为标准讨论时期,后一时期为标准建立时期;1994—2001年为发展探索阶段;2001年至今为系统深化阶段。

三、PSC研究萌芽起步阶段(1982—1994年)

(一)PSC标准讨论时期(1982—1988年)

1982—1988年,PSC研究并无学术专著问世,能够找到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学术论文集1部,期刊论文8篇。这一时期和期刊论文年均发文量为1篇,且发文期刊比较分散,PSC研究尚未形成自己的学术阵地;学术探讨主要集中于宏观课题、测试依据、测试界域和测试作用四个领域。这一时期,PSC研究成果虽然不多,但代表了此后一段时间的研究趋向,成为PSC研究的最初火种。

1. 主要学术活动

PSC标准讨论时期,比较重要的学术会议有两场,1983年在美国夏威夷举办的“华语社区语文现代化和语言计划学术研讨会”及1985年5月在香港举办的“普通话教学与测试研讨会”。前者初步提出PSC标准,尤其是陈章太在夏威夷会议上宣读的论文《略论汉语口语的规范》[2],成为PSC研究的拓荒之作;后者则可视为第一个PSC方面的学术研讨会,学者们在会议上对PSC理论与实践的讨论,使PSC研究问题更加聚焦,具有里程碑意义。

2. 标志性学者及其代表性论著

陈章太1983年所著《略论汉语口语的规范》一文,是现在能够找到的最早探讨PSC和分级标准的论文。此文不仅对普通话分级问题进行了清晰的阐述,还尝试为普通话测试水平分级提供学术思路。1983年9月,陈章太在美国夏威夷举行的“华语社区语文现代化和语言计划学术研讨会”上首次宣读此文,引起国内外语言学界的高度关注。国内语言学界顶级期刊《中国语文》同年刊发此文。1989年,此文又作为能够代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语言学面貌的重要研究成果被收入苏联编辑出版的“国外语言学新论”丛书第22卷《中国语言学》[3],获得了世界语言学界的高度认可。虽然从论文题目来看,并未明确提出“PSC等级标准”的概念,但在行文中指出了PSC的具体分级,并且在此文之后,学者们对于PSC的学术思考就再未间断,因此,可以将其视为PSC研究的拓荒之作。

(二)PSC标准建立时期(1988—1994年)

国家语委“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课题组成立于1988年底,因此这一时期学术成果的统计时段设定为1989—1994年。在这个时段,PSC研究出现了学术论著零的突破,科研立项从无到有,研究成果主要有学术论著1部,学术期刊论文12篇,年均发文量2篇。尽管此时期的期刊发文量仍然不大,但发文期刊较为稳定,其中7篇论文发表在《语文建设》上,2篇论文发表在《语言文字应用》上,也就是说3/4的论文发表在国家语言文字部门主管的核心学术期刊上,PSC研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学术园地。

1. 重要学术事件

标准建立时期,全国很多省份开展了普通话教学和考核研讨会,其中比较成功的有云南省语委办1989年组织的研讨活动,本次活动中,来自各高校的专家就普通话考核的理论和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形成了只考口试、集中评分的意见,并于1990年开始试行。另外,辽宁省于1993年确立了相关教学项目,探索高校师生的普通话教学规律。

此时期PSC研究的另一个重要事件是1992年《语言文字应用》杂志的创刊。此刊是语言文字应用领域的首份学术期刊,其办刊宗旨为通过学术研究为国家服务,通過理论探讨提供语言文字政策法令的学术依据[4]。刊物在创刊伊始,就设置了“汉语规范化”及“普通话与方言”等与PSC研究相关度高的栏目,且从创刊至今一直注重反映PSC研究的科研成果,是PSC研究学术成果最重要的发表平台之一,担负着PSC研究标志性刊物的责任。

2. 标志性学者及其代表性论著

对这一时期的PSC研究学术成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此时期的学术探讨继续围绕测试标准的制定、测试方式的确定进行,与标准讨论时期相比,还展开了对于测试范围的界定的研究,并且近半数的期刊论文发表主体和全部学术论著研究主体为国家语委专职研究人员,研究成果以集体性智慧结晶《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试行)》(1992年发布)(以下简称《标准(试行)》)和《大纲》(1994年出版)的形式确定下来。这两项成果是这个时期最有代表性、对其后学术研究最具影响力的成果,也正是这个原因,主持这两项研究的学者孙修章、于根元和刘照雄被视为这一时期的标志性学者。

PSC等级标准是进行等级评价的基础和关键[5]。1988年底,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由孙修章和于根元负责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课题组成立,开始了“标准”的研制,《标准(试行)》于1991年通过专家鉴定,成为指导PSC的标准性文件。孙修章对其研制背景及遵循原则、等级的确定及其特征描述语的构拟过程、分数线制定的可靠性进行了细致说明,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口试评分的可行性和可信性[6],是对后辈学人了解“标准”研制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具有重要史料意义的资料。

《大纲》是指定PSC的测试内容和测试方法的官方文件,是PSC命题员应遵循的蓝图,也是建立PSC构念效度的基础。1992年底,成立了以刘照雄为组长的《大纲》研制课题组;1993年3月,成立了由王均为主任的《大纲》研制学术委员会。一年多的时间,学者们在“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课题组研究的基础上,对PSC的发展不断进行理论上的概括和总结,1994年6月《大纲》定稿,并于同年11月顺利出版。《大纲》共含8个部分,援引了相关文件,为PSC的开展提供了政策依据;精辟论述了测试的性质、目的、标准、形式等观念性问题,明确了测试的对象、内容范畴、方式方法、分值分配、时间及命题细目表。《大纲》从理论和实践上为PSC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学者全面把握PSC的格局提供了参照。

(三)萌芽起步阶段研究特点

第一,研究主体的跨界背景。PSC作为首个汉语母语标准语测试这一事实,决定了最早从事PSC研究的学者都非科班出身。尽管PSC的研究者均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专家,但此前基本无人涉足语言测试。然而作为语言学界的专家学者,他们丰厚的知识储备为PSC在研制之初的科学性提供了智力保障。

第二,研究内容宏观性强。由于此阶段PSC的主要研究者多为国家语委的相关专家,学者兼语委领导的双重身份使得他们的研究既有学理的厚度,又有站位的高度。他们围绕关乎测试根基的重要的、宏观性的命题展开了研究,为后期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研究成果少而精。衡量PSC研究应该从“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入手,在PSC研究萌芽起步阶段,相关研究成果虽数量不多,但每一项研究成果的质量都相当高,直指测试的核心问题。《略论汉语口语的规范》《新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7]《标准(试行)》《大纲》等一系列学术成果均对PSC工作和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综合性研究多,专题性研究少。此阶段的学术研究大多包容性强,一篇论文涉及多个内容,针对某个问题开展的专题研究较少。

第五,学术研究领先于工作实践。PSC作为推广普通话的重要举措,其学术研究和工作开展是分不开的,但二者的发展又具有不同步性。此阶段尚未出现国家层面的PSC,但是围绕PSC的正式或非正式研究、研讨已经展开,为PSC实践工作的开展做好了前期准备,呈现学术研究领先、引领工作实践的特点。

第六,学科建设的缺位。虽然有了部分PSC研究成果,但是却没有学者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对PSC提出要求、展开研究,致使PSC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自发式、应对性的研究状态,缺乏自己的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科的整体发展。

四、PSC研究发展探索阶段(1994—2001年)

由于三部委《决定》下发于1994年10月30日,已近年末,为加强统计的可操作性,本研究将发展探索阶段学术成果的统计时段设定为1995—2001年。这一阶段,PSC的研究热度有所上升,关注领域更加开阔,研究成果主要有编著类学术作品1部,论文集3部,学术期刊论文259篇,年均发文量37篇。硕士学位论文3篇,实现了PSC研究学位论文零的突破。发展探索阶段,刘照雄、仲哲明、李国强从发展历程、目标定位、理论方法角度对宏观课题进行了研究[8-10],陈章太、宋欣桥从等级标准、评分规范角度对测试依据进行了研究[11-12],何文征、白健从能力素质、培训内容角度对测试主体进行了研究[13-14],康健、吴仿升等、梁卡琳从测试培训、教材研究、影响因素角度对测试客体进行了研究[15-17],戴梅芳、王渝光等從组织管理、题库建设角度对测试手段进行了研究[18-19],兰霞等、张茀等、彭裕丹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群体角度对测试界域进行了研究[20-22],卢开磏论证了测试作用[23],张雷等、杨云从评价指标、测试公平性角度研究了测试评价[24-25]。PSC研究内容丰盈,研究架构初成,部分学者开始运用实证的方法进行测试科研,一些研究方法更科学、理念更先进。

(一)重要学术事件

PSC研究发展探索阶段,比较重要的学术事件有以下四项:1. 1994年,首期“国测员”培训班开班,为PSC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人员保障。2. 1995年和1997年,云南省普通话水平测试研讨会召开,推动了PSC科研工作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3. 1995年上海PSC“制卷系统”、1999年国家测试中心“评分标准对比实验”课题组成立,通过课题组的研究不仅提高了测试的科学性,而且课题组成员通过参加课题锻炼了研究能力,PSC科研队伍初步形成。4. 2000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实施,由此普通话推广由“软任务”升级为“硬指标”,为PSC研究提供了法律保障,从此,PSC的研究者依法研究、依法测试。

(二)标志性学者及代表性论著

此阶段的PSC研究主要集中于对PSC标准和大纲的探讨,以及标准和大纲在操作层面上的具体应用,特别是测试员在实践中对标准的理解和把握。

1. 《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理论和实践》[26]

1997年,面对PSC推行后各地的一些影响测试结果和试卷等值的不规范做法,《语言文字应用》专辟一栏,邀请相关专家,撰文8篇精辟论述了PSC等级标准的研制与实践、测试大纲的编制与修订、题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测试试卷的编制与使用等问题,厘清了认识,为PSC在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上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也为《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理论与实践》的编写奠定了基础。

1998年,国家语委普测中心和《语言文字应用》编辑部基于这8篇论文,加选2篇论文,与12份PSC研究、工作依据的重要文件和讲话编订在一起,结集成为《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理论与实践》一书。此书的出版,起到了积累研究史料、推进研究分期进入“三分法”时代的作用,也为进一步提高PSC的科学性、保证PSC工作的健康发展作出了贡献。

2. 《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实用手册》

宋欣桥是这一时期的标志性学者,其于2000年编辑出版的论文集《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实用手册》,汇集了多位学者的论文,反映了学者们在此时期对PSC相关问题的思考。此书从政策文件到理论研究,围绕PSC的基础理论、等级标准、内容范围、试卷编制、测试评分、语音评定、语音训练等问题进行了论述,是用于指导测试员工作的重要文献,对普通话培训教学和测试科研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书中对国培班授课讲义的收录,使更多没有机会进入国培班的测试员也能够通过此书的学习,统一评分标准,客观上起到了提高测评信度的作用。

(三)PSC发展探索阶段的研究特点

第一,研究主体从专家转向教师。如前文所述,萌芽起步阶段的研究主体为国家语委的各位专家,进入发展探索阶段,测试的研究主体呈现多样化趋势,但大多数是各师范院校从事普通话教学的教师。研究主体的改变必然造成关注焦点的转变,此阶段学者较少从国家站位关注宏观性问题,更多地将研究视角投向对具体问题的观察、解决。

第二,研究主体身份的多重性。PSC研究主体具有测评员、培训员、研究员三重身份。这种身份特征,使测试研究成果呈现一种奇特的现象。测评员根据应试者的测试表现总结出一套专门针对“标准”盲点的应试方案,并形成文字见诸学术期刊。应试者在测试中使用这些方法,但这种带有投机色彩的方法引起另一部分研究者的关注,于是研究应对方案,提出测试改进建议。PSC的标准正是在这种较量中更加完善,漏洞的修补堵住了缺口,使测试的科学性不断提升。

第三,研究范围广、内容碎。发展探索阶段的研究范围比较广阔,测试研究的八大领域均有学者涉足,说明研究架构完成了初步搭建。同时,此阶段的学术研究多为学者自发进行的散点式研究,缺乏统一规划,导致研究不成体系,呈现零散的、碎片化的研究趋向。

第四,研究成果量多质疏,良莠不齐。由于研究主体的增多,发展探索阶段的研究成果随之大幅上升,学术成果的年均产出量基本与萌芽起步阶段的研究总量持平。但是此阶段的成果很多是学者经验体会的总结,所以呈现大量重复性研究,泛泛而谈,不够深入。当然,此阶段也出现了如王渝光等、曹奎等、张雷等在科学方法指导下的高水平研究成果[19,27,24],李秀卿提出的“分层测试”等在当时比较前卫的理念[28]。

第五,学术研究与工作实践齐头并进。发展探索阶段的学术成果体现出学者较强的问题意识,大多数成果都是归纳工作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也有的研究是为了进一步提升测试的科学性进行的尝试性探讨,呈现学术研究和工作实践并驾齐驱、共同发展的特点。

第六,学科建设萌发需求,但仍未启动。发展探索阶段,虽然出现了针对PSC展开专题研究的硕士学位论文,从多领域、深层次对PSC进行学术关照,说明工作实践和研究实际已经萌生了对PSC进行学科建设的要求,但学科建设工作此时仍缺少一个启动的契机,尚处于没有明确的路线和学术建设框架的阶段。

五、PSC研究系统深化阶段(2001年至今)

系统深化阶段,PSC的研究热度迅速蹿升,研究成果呈井喷式增长。研究成果形式多样化,既有宏观指导性巨著,也有在某一方面探索的心得;既有个人专著,也有编著类学术作品;既有期刊论文、会议论文,也有学位论文。发表于各级学术期刊的论文1506篇,年均发文量88篇。硕士学位论文61篇,博士学位论文12篇,博后出站报告1份。PSC研究的学术论文呈现出多层次性。

(一)重要学术事件

PSC研究系统深化阶段的重要学术事件主要体现为组建PSC学科、申报课题、举办学术研讨会、建立PSC学术社团。

1998年,时任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院长的姚喜双顺应实践中学科建设的需求,果敢提出建立兩个系、成立两个中心、组建两个基地、成立两个所,设立语言测试专业,培养PSC专业人才的想法。此想法在2003年得以落实,这一年中国传媒大学以“汉语普通话教学与水平测试”为研究方向,率先招收硕士研究生。PSC硕士研究方向的确立,是PSC学术发展历程中的标志性事件,意味着PSC学科的正式建立。迄今为止,全国有十余所院校加入PSC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队伍。

2006年,时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以下简称语用所)所长的姚喜双洞察到,PSC作为一门学科要想持续发展,必须要加强学科建设,培养高层次的专业人才。语用所作为一个国家级科研院所,屹立于高校之林,需要提升办学层次,因此他提议在中国学位体系中增设PSC方向博士点。姚喜双在语用所不具备单独招收博士研究生条件的情况下,与各方协调,终于在2007年促成语用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达成联合培养意向,并于同年开始招收PSC方向博士研究生,姚喜双担任导师。之后,姚喜双又多方联系,促成了语用所与北京语言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的科研工作站,至此“硕士—博士—博士后”的人才培养体系初步搭建,PSC学科进入以博士人才培养为特征的高级阶段。

PSC学科的建立,为PSC研究持续性提供高层次人才支撑,使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从“应急式”到“自主式”的转变,从“培训式”到“学历式”的跨越,人才培养进入了一个有计划的培养通道。“汉语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作为国家语委“十五”重点科研规划课题的确立,标志着PSC研究结束了长期散兵游勇式发展,跨入项目规划下的系统性研究阶段。自2002年起,国家语委和国家PSC中心先后举办了5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各省语委和省测试中心也纷纷筹办本省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这些研讨会,为从事PSC研究的学者提供了思想交流的平台。2009年7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PSC学术研究分会在天津的成立,意味着PSC拥有了自己的学术组织,为PSC的科学研究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使学者们有了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

(二)标志性学者及代表性论著

系统深化阶段,PSC研究的标志性学者主要有两位:姚喜双和王晖。姚喜双带领他的团队,在PSC的标准修订、理论著述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并为测試研究培养出一批青年骨干。王晖作为姚喜双的学生,将PSC研究继续向前推进。此时期呈现的最有影响力的学术著作主要有:新修订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新研制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以下简称新《纲要》),奠定了PSC研究理论基础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概论》[29]和《普通话水平测试阐要》两部论著。

1. 新《大纲》

2002年1月,研制新《大纲》的19人学术委员会成立,委员会针对《大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整,于3个月后完成初稿,2002年底完成送审稿。新《大纲》在宏观层面,以正面的表述方式明确了PSC的性质,从学理上廓清了学界和测试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中观层面,明确了PSC的内容、范围及应试人普通话等级的确定;取消了I型卷和II型卷的试卷分型;调整了试卷构成,选择判断由必考项变为选考项,并规定了取消此测试项之后的分数分配办法;修订了相关评分细则,对于降级规定的取消增强了分数解释系统的内部自足性,对于朗读部分系统性语音缺陷评分项的添设,纠正了理论上的误区,填充了评分中的空白。

2. 新《纲要》

新《纲要》的研制从2002年下半年正式启动,于2003年底结题,2004年1月新《纲要》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新《纲要》作为测试内容的具体呈现,涵盖了PSC的语音、词汇及语法规范。

新《大纲》和新《纲要》的研制,凝结了近9年实际测试经验和理论探索成果,敲开了新世纪PSC研究的大门,应该说,新《大纲》和新《纲要》既是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又是对PSC科学研究具有全局性、指导性意义的“顶层学术依据”[5]52。在这两个纲领性文件的引导下,PSC研究之路沿着系统化的方向继续发展。

3. 《普通话水平测试概论》

《普通话水平测试概论》是姚喜双等为PSC研究者所写的一本学科研究入门书,于2011年完稿并出版。此书作为导论性教材,既有通盘性考虑,又有前瞻性思考,比较系统地概括了普通话的推广,PSC的发展历程、理论基础、实践活动、研究概况,剖析了PSC母语标准语测试的独特性,解释并预测了PSC发展的前景。《普通话水平测试概论》立足PSC的母语测试特色,进行了学科体系建设的理论探索,第一次为PSC研究构筑了一个科学严整的理论框架,第一次从哲学高度凝练了测试活动的四要素,可谓是PSC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

4. 《普通话水平测试阐要》

作为PSC研究又一力作,《普通话水平测试阐要》出自PSC研究新一代学术领军人物王晖之手,体现了他对PSC史论、理论和实践三个方面的全面思考。全书共分8章,前2章从史论角度对普通话和PSC进行历史关照,考量、探讨二者产生、嬗变、发展的历史演进进程;中间3章立足理论,阐释语言测试基础理论、界定学科基本概念、探讨PSC学科基本属性和学科理论;最后3章着眼实践,既详细解读了PSC的整体设计、认真解析了两版《大纲》及《纲要》,又对测试评定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回答,是一部“集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于一体的”[30]很有特点的专著。此书的特点体现为“视野独特,框架新颖”“重理论却不空泛”“语言本体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应该说,此书“以史论为基础、以理论为先导、以解决实践问题为旨归的设计,显示出作者开阔的学术视野”,是PSC研究的一部“高质量的著作”[5]序1-3。

(三)PSC研究系统深化阶段研究特点

第一,研究主体的立体层次感增强。从事PSC的研究者既有活跃于一线从事评分、培训等工作,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的测试员,也有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PSC研究的专业研究人员(含在读硕士生、博士生),不同的站位有助于丰富测试研究的视角。

第二,研究主体年轻化、专业化、团队化。PSC研究的主力军是21世纪以来我国自主培养的、处于学术创作旺盛期的语言测试研究方向的硕士、博士,他们接受过系统训练,熟知西方测试领域的最新理论,知识体系完整、研究视角广阔。系统深化阶段,还呈现明显的团队化研究特点,从整体来看,在国家语委和国家测试中心的组织下,在语委重点科研项目的凝聚下,全国PSC研究者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研究团队,对PSC研究核心问题进行系统化研究。从具体的研究团队来看,每个团队各有所专,表现比较突出的有姚喜双团队、王渝光团队和叶军团队。这些团队中的每个成员各有研究专长,在各自的领域进行深入探究,同时,作为团队的一分子,他们又在系统框架的指导下相互配合,使研究呈系统化、体系化特点。这种特点,避免了过于专业化带来的科学研究的碎片化问题,也避免了缺乏交流而出现的过多重复性研究,有利于更加合理地分配测试智力资源,更加深入地探讨PSC研究问题,使PSC研究更加科学地发展。

第三,研究的全面性和不均衡性。全面性指研究主体的地域分布和研究内容的领域分布。据本研究统计,系统深化阶段PSC学术成果持有者的单位遍及全国33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全国参与度高;PSC的八大研究领域均有成果出现,研究范围较广。不均衡性指研究质量的不平衡,及研究内容的失衡。研究成果的质量良莠不齐,既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家语委重大研究成果,也有研究者的经验感想。从研究内容来看,测试指标的内涵研究较多,应试策略关注较少;对教师、学生的研究较多,对其他行业的研究较少;语音的研究较多,词汇、语法的研究较少。从研究方法看,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

第四,研究成果质、量并重。PSC研究不管从量还是从质来说,都取得了飞跃与突破。从量的方面看,系统深化阶段的研究成果数倍于前两个阶段的总和;从质的方面看,出现了新《大纲》、新《纲要》、国家题库系统、《普通话水平测试概论》《普通话水平测试阐要》等一系列科研成果。同时,系统深化阶段很多学术成果脱胎于测试实践的经验总结,根据笔者统计,此阶段多达494篇期刊论文发表于作者所在单位的学术期刊上,且对象定位多为本校师生,写作目的是通过经验分享,提高本校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普通话应试能力。这类论文针对的是测试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学者们常有共同的认识,因此所研究问题和解决方案的重复度很高。这种粗放型的研究状态容易造成虚假的学术繁荣,不利于PSC研究的持续性发展。

第五,研究方法多元。系统深化阶段,研究者多使用质性和量化方法进行研究。既有王晖、姚喜双、聂丹等学者基于学术文献进行总结性的定性研究[31-35],还有杨洪荣等配合实验语音学进行的精确性更高的定量研究[36],以及韩玉华等基于丰富的一手材料和实证方法对来自经验因素的验证研究[37],研究方法更加多元。

第六,测试学科正式确立。系统深化阶段,PSC研究在高校和研究机构中的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的积极参与,为PSC进一步向前发展为一门学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PSC专门学会的建立、教材等理论专著的出版、测试工具书的问世成为PSC学科的外在标志;PSC方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招收与培养,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建立,专业课程的开设,成为PSC存在的内在支撑。

六、结论

PSC作为母语标准语口语测试,从酝酿至今一直伴随学者们的思考、研究,PSC研究近40年的学术发展历程,从萌芽起步、发展探索,到如今的系统深化,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更加精准、公正、稳定地体现人们的普通话水平的共同学术旨趣。通过对PSC研究之学术发展史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七点结论:

第一,PSC研究具有领域拓展性。萌芽起步阶段,PSC研究仅在宏观课题、测试依据、测试界域和测试作用四个领域进行,内容框架尚未搭建完成,且学术成果多为综合性研究,较少针对某一问题的专题性研究。另外,学术成果数量较少,样态以论文为主,相对单一,学术研究比较薄弱,这也为后续研究留下了空间。发展探索阶段,PSC研究的触角已探伸至八大领域,研究的框架雏形已显,但由于缺乏规划,研究略显细碎。学术成果数量较之萌芽起步阶段,有了大幅度上升,且出现了针对特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硕士学位论文,学术成果样态更为丰富。系统深化阶段,在学术会议/论坛、科研立项和人才培养这“三驾马车”的推进下,PSC研究更为全面、系统、深入,学术成果更为丰硕,形成了多层次、多规格的PSC教育网络,出版了相关的教材和理论著述,夯实了学科的理论基础,培养了一批高层次的PSC专业人才,为我国PSC事业的迅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PSC研究具有螺旋发展性。通过不同时期学者对PSC研究的比照,可以发现对同一问题的关照会在不同时期出现,这说明知识的前行并不总是按照线性轨迹运行的。但是若將这些研究置于整个PSC研究历程中,可任意发现,不同阶段研究问题表面的相同实则蕴含了潜在的变化,体现了PSC研究发展的特点。举例来说,各个阶段都有针对测试题型的探讨,但不同阶段的研究深度又各不相同;各个阶段都有对测试标准的研究,但早期重经验总结,而系统深化阶段出现了大量使用语图等实验语音学手段进行的研究,实证色彩渐趋浓厚。

第三,PSC研究具有“双实”特性。“双实”之一指实践,从测试人的学术实践来看,他们均非只知埋头书斋的学者,而是重视研究与测试实践的结合。PSC不同发展阶段的研究焦点虽然各有侧重,但都离不开测试工作实际。学者们在充分了解测试实践的基础上,将其中存在的问题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进行深入思考,并以此为研究动因,进一步推进PSC的研究进程。“双实”之二指实证,尽管实证研究成果的数量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的过程,但是从等级标准的确定,到国家级PSC题库的建设,再到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评系统的研制和改进,每一步学者都进行了,并在不断进行大量的实证研究,以确保研究成果的精确性、客观性、科学性。

第四,PSC研究具有科研项目引领性。PSC自酝酿研制以来,特别是进入系统深化阶段之后,学者们在各级科研项目的引领下,进行了大量研究,发表于各级期刊上的学术论文中有336篇是各类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当然,PSC研究的学术发展并不拘泥于某项或者某几项特定的课题,而是在不断应对时代发展对PSC研究提出的新情况,回答社会变迁对PSC研究提出的新问题,迎接历史的演进对PSC研究提出的新挑战。

第五,PSC学术观点不断走向全面。随着PSC研究的深入,技术条件的改善,学术视野的扩展,学者们看待同一问题的视角日趋多样,对问题的挖掘和现象的解释更加深广,得出的结论也更加全面。对于问题的全面认识,使学者在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的时候考虑更加周全,对问题的解决更能“药到病除”。

第六,PSC研究人才的迭现性。任何研究的进展都以“人”为本位,人才的迭出是学科兴旺的保证。PSC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均涌现了一批具有较好研究素质的学术骨干和学术中坚力量。从年龄来看,PSC研究人才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开拓者,他们于20世纪80年代开启了测试研究之门,他们中的很多人现在仍保持着学术上的青春,新作不断,起到了学术引路人的作用;中生代,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踏足PSC研究,并成为测试研究的主力军,他们将PSC发展为一门正式的学科,组建了研究团队,培养了研究人才,形成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他们是测试研究的中坚力量;新生代,以21世纪培养的PSC方向的硕、博士为主体,他们与中生代测试研究者具有一定的师承关系,在老一辈和中生代PSC学者的培育指导下,活跃于测试研究的各个领域。

第七,PSC研究突破了传统的研究范式,正在建立新的研究范式。PSC充分重视逻辑分析、调查研究、实验实践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推进了测试学术的渐进历程。

PSC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初才刚刚兴起的一个崭新的研究门类,学术发展获得了一定的成就,且确立了学科地位。作为一门交叉学科,PSC研究拥有广泛的研究空间,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进一步丰厚其理论基础,创新其研究方法,变学术“逆差”为学术“顺差”,使PSC研究发展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

[参考文献]

周华. 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特点的演变[J]. 考试研究,2021(2):98-104.

陈章太. 略论汉语口语的规范[M]//陈章太. 语言规划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水甫. 苏联《国外语言学新论》丛书中国卷简介[J]. 外语界,1990(2):61.

龚千炎. 我们的设想[J]. 语言文字应用,1992(1):1-2.

王晖. 普通话水平测试阐要[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孙修章. “普通话水平测试标准”的研制与实践[J]. 语言文字应用,1992(1):12-20.

刘导生. 新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J]. 语文建设,1986(Z1):8-14.

刘照雄. 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构想与实施[J]. 语文建设,1996(2):28-29.

仲哲明. 普通话水平测试若干问题的讨论[J]. 语言文字应用,1997(3):5-11.

李国强. 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教育统计与教育测量研究[D]. 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1.

陈章太. 论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J]. 语言文字应用,1997(3):12-17.

宋欣桥. 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实用手册[M]. 北京:商務印书馆,2000.

何文征. 加强普通话水平测试客观性[J]. 语文建设,1998(9):15-17.

白健. 试论普通话测评员的素质[J].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72-74.

康健. 普通话“说话”测试应试分析[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9(3):104-106.

吴访升,陈璐,樊矫,等. 学讲普通话多媒体CAI课件的设计及实现[J]. 中国电化教育,2001(9):42-44.

梁卡琳. 普通话学习与测试中的心理因素初探[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71-74.

戴梅芳. 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M]. 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王渝光,陈典红,杨万兵. 普通话水平测试题库建设的理论和实践[J]. 语言文字应用,1997(3):26-29.

兰霞,唐韵,康健,等. 纠正方音,发好标准音:从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情况谈普通话教学的对策:一[J].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7(6):36-45.

张茀,沈晓云,张璋. 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反思与探索[J]. 玉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53-55.

彭裕丹. 民族地区高师生普通话技能培训研究[J]. 河池师专学报,2001(1):80-82.

卢开磏. 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回顾与前瞻[J]. 云南电大学报,1997(2):32-39.

张雷,侯杰泰,何伟杰,等. 普通话测试的录音评分可行性、信度及经济效率[J]. 心理学报,2001(2):97-103.

杨云.  方言区普通话测评中的负面因素[J]. 语言文字应用,2001(3):33-36.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语言文字应用》编辑部. 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曹奎,李继芳. 基于Ms Mail的考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0(3):155-158.

李秀卿. 当前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几个问题及其对策[J]. 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26-29.

姚喜双,韩玉华,聂丹,等. 普通话水平测试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刘玥妍. 为普通话水平测试提供有效方法:《普通话水平测试阐要》评介[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11-17(A07).

王晖. 1994年以来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概述[C]//首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

王晖. 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的现状及构想[C]//汉语(普通话)教学与测试研讨会论文集. 澳门:澳门理工学院,2003.

姚喜双. 推普工作的重要抓手:谈依法推进的普通话水平测试[J]. 语言文字应用,2010(3):26-34.

聂丹. 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概说[M]. 北京:语文出版社,2012.

聂丹. 关于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走向的思考[J]. 语言文字应用,2011(2):92-99.

杨洪荣. 普通话声调的实验研究[C]//中国语言学会语音学分会. 第八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暨庆贺吴宗济先生百岁华诞语音科学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8:5.

韩玉华. 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双音节词轻重音格式研究[J]. 语言文字应用,2020(1):59-68.

[责任编辑 王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