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拔水电站技术供水管道结露处理及改善
2021-10-20唐多生
车 璐,唐多生
(1.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机电院,浙江 杭州 310002;2.云南省南极洛河水电站,云南 迪庆藏族自治州 674604)
1 问题的提出
南极洛河水电站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南极洛河与澜沧江交汇处下游约1.0 km,厂房位于澜沧江右岸。电站内装有2×43 MW冲击式机组[1],额定转速600 r/min,机组安装高程1 831.0 m。于2015年11月投产,最大水头1 092 m,为国内千米以上水头单机容量最大的电站。
电站技术供水采用水泵单元供水方式[2],从机组尾水池取水,经过滤、加压后供至机组用水部位,机组冷却水排至尾水渠。电站海拔较高,尾水常年水温为3.0~5.5 ℃,厂房环境温度为12.0~32.0 ℃。每年4—10月,因供水水温与厂房环境温度相差太大,室内空气相对湿度达到82%,技术供水系统管路大量结露,特别是发电机空冷器结露严重,即使在机坑内补装排水管,局部积水仍无法有效排出。机组每运行40 h,就需人工清理机坑内积水60 kg左右,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长期运行可能会引起安全事故。
针对管路结露情况,首先采用包扎保温材料进行改造,效果不明显;随后尝试对管路外壁补刷防结露油漆处理,收效甚微,且由于管路集中、数量较多,施工难度大,大量设备尤其是空冷器无法完全涂漆,问题得不到改善。
2 技术供水系统改造的必要性
2.1 保障机组安全运行的需要
电站地处澜沧江边,海拔1 831 m,环境湿度较大,加上技术供水系统结露的影响,室内空气相对湿度达到82%~90%,给厂房内机组和电气设备运行带来极大危害。
2.2 保护技术供水设备的需要
由于冷却水温与室温相差过大,技术供水系统设备结露,水泵、滤水器、管路及阀门严重锈蚀,自动化元件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受到影响,需要经常检修和更换,影响机组的正常运行。
2.3 保证运行人员人身安全的需要
由于管路结露,厂房的中间管道层和辅助设备层内冷凝水积聚后无法及时排出,造成地面湿滑,运行人员巡检设备时容易发生危险,危害人身安全。人工清理机坑内积水难度大,尤其是丰水期,一般均在机组正常运行情况下进行清理,危险程度高,机坑内油雾弥漫,噪音大,环境恶劣,不利于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2.4 减少冷却水池拦污栅清污的需要
技术供水取水池通过2根DN500的管道与2台机组的尾水渠相连,管道入口布置固定式拦污栅。丰水期拦污栅污物较多,为保证取水管的进水量,需定期对拦污栅进行清理。拦污栅位于尾水常水位以下,每次清理需停机后进入1.2 m深、冰冷的尾水渠内进行,工作量大且环境恶劣,给运行人员带来较大困难。
3 技术供水系统改造方案
通过包扎多种保温材料和涂刷防冷凝油漆等试验,收效甚微,不能彻底解决冷凝水问题。为了杜绝因冷凝水引起的可预防性事故,必须从控制技术供水的水温入手,才能做到彻底解决因技术供水水温过低造成的严重结露问题,消除机组运行的安全隐患,同时还能解决尾水渠内补水拦污栅需频繁停机清理等安全技术问题。
3.1 改造原理
方案1:将1#、2#机组的原空冷器排水管合并至1根DN400水管,从管道层接入技术供水取水池,提高供水池水温,实现技术供水部分循环化;其余机组排水不做改造,仍排至尾水渠,以免供水池水温过高。改造原理见图1。
图1 方案1改造原理图 单位:mm
方案2:每台机组增设1根DN250空冷器排水管,从水轮机层排至技术供水取水池,实现技术供水部分循环化;其余机组排水不做改造,仍排至尾水渠。改造原理见图2。
图2 方案2改造原理图 单位:mm
方案3:分别将2台机组的总排水管接至技术供水池,即所有机组排水均接入技术供水取水池,实现技术供水循环化;技术供水池与尾水渠之间的连接管仅作为补水用,控制技术供水池的水温不至过高。改造原理见图3。
图3 方案3改造原理图 单位:mm
3.2 改造方案比较
3种改造方案的比较见表1。由表1可知:
表1 改造方案比较表
方案1投资高,施工难度大,工期长,对发电影响大。由于技术供水池水温提升不明显,因此防结露效果差,更无法实现自动控制和调节。
方案2虽然投资略小,可以逐台施工,但防结露效果不显著,无法实现自动控制和调节。
方案3投资最小,与前2个方案相比均减少50%以上。施工难度小、工期短,可逐台施工,对发电影响最小。由于不需要对原有水管进行切割,仅在原管路出口补焊新管即可。施工不需穿越墙壁和楼层,每台机组改造新增的管道仅12 m。通过改造后,实现循环技术供水,可显著提高技术供水池水温,防冷凝效果十分显著,能彻底解决供水系统管路和设备结露的问题,有效避免设备故障和安全事故。另外,通过自动控制排水管上的调节阀,可以实现水温的自动控制和调节,自动化程度高,给运行带来很大便利。
4 改造方案实施
(1)机组总排水管从尾水渠通过原DN500取水管进入技术供水取水池,利用原技术供水池取水管(DN500)与改造水管(DN300)面积差作为补水调节通道。区域1作为补水通道,区域2作为循环水回水通道(见图4)。
图4 补水及回水管道断面图 单位:mm
改造后的排水管道需明敷于尾水渠至技术供水水池。为避免机组发电时尾水对明敷管道产生冲击,施工过程中,管道贴壁、贴地布置,同时在管道下增设减振垫、固紧圈等,提高水管的抗冲击能力。考虑到尾水渠蓄水深度约为1.2 m,有缓冲作用,可以消除绝大部分冲击力。
(2)改造后,每台机组总排水管接至技术供水池,每条管道长约12.0 m。新增管道在尾水中经过快速、简单地冷却,进入技术供水池,既可以提高技术供水池的水温,又不至于使水温过高而影响机组冷却。同时在新增的管道上增设1个放水支路,并配置电动调节阀(见图5中1#、2#阀门),水温过高时,通过调节阀门开度,减少循环水的供入,达到控制水温的目的。
(3)在技术供水池原排污管上增设1只DN200电动调节阀(见图5中3#阀门),可远程控制阀门开度。水温较高时,通过增加阀门开度,将水池的水适当排放,增加尾水渠的冷水补入,降低水温。
图5 改造方案示意图
经过上述改造,可有效提高技术供水池的水温,缩小其与厂房室温的差异,彻底解决机组供水系统严重结露的问题,避免由于结露引起的安全隐患。
5 改造成果
5.1 运行参数确定
技术供水系统改造后,可根据尾水水温、室内湿度及机组负荷,通过调节电动阀的开度来控制技术供水的进水温度,使管路不发生结露。根据电站运行经验,一般当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不超过60%时,技术供水进水温度控制在18.5~19.7 ℃即不会发生结露,此时3#电动阀开度为阀门全开开度的1/3,1#、2#阀门处于关闭状态。机组刚启动时,供水池内水温偏低,电动阀处于关闭状态,待水池内水温升高至所需温度时,再调节电动阀开度进行水温调节。目前其他相关数据还在进一步搜集和整理中,下一步将结合机组运行中收集到的数据,尝试根据水温、机组运行工况和室内空气湿度实现PLC自动调节控制。
5.2 改造前后对比
改造前后对比见图6。改造前,室内设备和管路上可见大量冷凝水,技术供水设备房间内积水严重,设备和管路已出现部分锈蚀,机组绝缘下降。改造后,管路和设备可持续保持干燥,不存在结露现象。经过维护,可改善设备运行环境,消除设备锈蚀、场地积水情况,机组绝缘恢复,保证设备和人员安全。另外,改造后,尾水向技术供水池补水量大大减小,拦污栅面积减小,降低了运行人员清理拦污栅的频率。
图6 改造前后对比图
6 结 语
高海拔电站运行过程中,由于技术供水水温普遍偏低,或多或少都存在冷却系统结露问题。有的电站采取包扎法、涂漆法、暖风法、除湿法等措施,而南极洛河水电站冷凝水问题非常严重,采用上述措施均无法彻底解决。南极洛河水电站地处滇西,海拔高、温差大,因此,冷却系统结露问题目前在全国高海拔、高水头电站中最为严重。此改造方案为全国首例,彻底消除了冷凝水的危害,为其他类似电站解决供排水系统的结露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