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茱萸汤加减联合低频脉冲电仪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临床研究

2021-10-20罗英俊

陕西中医 2021年10期
关键词:洼田吴茱萸胃气

罗英俊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成都办事处医院,四川 成都 610041)

脑卒中(Stroke)俗称“中风”。在我国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为1/500,其存活中的70%以上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呃逆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以呃逆连声,声短而频为特点,持续48 h以上为顽固性呃逆[1],严重影响了患者饮食、说话、睡眠等,以及患者身心恢复。临床上西药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往往效果不佳,且易复发[2-3]。中药治疗疗效肯定。而采用低频脉冲电治疗顽固性呃逆少有报道。笔者近年来用《伤寒论》经典方吴茱萸汤联合低频脉冲电仪治疗脑卒中后的顽固性呃逆,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就诊的86例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其中对照组男21例,女22例,平均年龄(43.21±0.15)岁,平均发病时间(2.5±0.21)d,脑梗死15例,脑出血17例,脑外伤术后11例;观察组男20例,女23例,平均年龄(44.13±0.19)岁,平均发病时间(2.7±0.11)d,脑梗死17例,脑出血14例,脑外伤术后1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病例纳入标准:①西医诊断符合《内科学》中脑血管疾病所致顽固性呃逆诊断标准;②中医诊断符合《中医内科学》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呃逆诊断标准;③经CT、MRI影像学检查确诊;④患者治疗全程生命体征平稳,自愿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⑤呃逆持续时间≥48 h。 排除标准:①患者有肝脾肾等严重疾患;②精神异常、癫痫等;③沟通障碍等;④非脑卒中后诱发的呃逆。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选用甲氧氯普胺片(国药准字H12020161),口服,每次5 mg,3次/d;盐酸乙哌立松片(国药准字H20041061),口服,每次50 mg,3次/d,7 d为1个疗程。

1.2.2 观察组:中药用吴茱萸汤加减,治法暖胃降逆,吴茱萸20 g,肉桂6 g,生姜15 g,大枣12枚,高党参、良姜、荜茇、丁香、柿蒂、山萸肉各10 g。水煎服,每日1剂,3次/d,每次约150 ml,早中晚饭后温服。临症加减,呃逆频作者,若气逆较甚,加旋复花、代赭石理气降逆;若气短乏力、中气大亏者,加黄芪补益中气;若寒凝食滞,加莱菔子、陈皮;若日久气滞血瘀,久病入络,加全虫、地龙,祛风通络。低频脉冲电仪选用荷兰ENRAF-NONIUS公司的Sonopuls 692型号,操作步骤:进入主页,治疗向导,应用选肌肉放松,单程序(TENS-经皮神经电刺激),通道选择1+2,双相对称TENS电流,相位持续200 μs,脉冲和调制频率分别为10 Hz与15 Hz,治疗时间30 min。电极片贴于中脘、足三里、内关、膈俞穴,强度以患者能耐受即可。7 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①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呃逆症候积分评分差异。②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在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的差异。③洼田饮水试验:同一位医生在患者治疗前后,记录患者喝下30 ml温开水所需时间及呛咳情况,判断患者的呃逆吞咽恢复功能。1级:5 s内顺利地1次咽下;2级:5 s以上或分2次以上咽下,不呛咳;3级:能1次咽下,但有呛咳;4级:分2次以上咽下,但有呛咳;5级:频繁呛咳,不能全部咽下。④观察两组患者治疗中不良反应率的差异。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及《临床疾病诊断依据好转标准》[5]拟定呃逆中医症候积分,1~4分,分数越低表示患者呃逆症候越轻。治愈:呃逆消失,随访2周无复发,症候积分减少≥90%;显效:呃逆明显停止,伴随症状明显改善,偶有发作,症候积分减少≥75%;有效:呃逆及伴随症状有缓解,仍有发作,症候积分减少≥30%;无效:呃逆及伴随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症候积分减少<30%。

2 结 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见表2。两组治疗前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 1个疗程后,两组各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分)

2.3 两组治疗前后发作次数及发作持续时间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发作次数及发作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 1个疗程后,观察组在发作次数及发作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呃逆发作次数及发作持续时间比较

2.4 两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 1个疗程后,观察组在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比较(例)

2.5 不良反应率比较 对照组出现有2例嗜睡、3例食欲不振、2例便秘、3例疲怠乏力、1例眩晕不适,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58%(11/43);而观察组用药期间未见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现代医学认为,呃逆亦称膈肌痉挛,是迷走神经受到刺激兴奋,传至延髓呼吸中枢,一方面向下传至膈神经,使膈肌、肋间肌不自主同步地强烈痉挛收缩,呼吸暂停;另一方面向上传至咽喉肌,导致喉头痉挛。常在吸气相后同时伴随声门关闭,发出的一种特殊的怪声[6]。生理性呃逆发生短暂,多可自行恢复[7]。脑血管疾病患者由于脑部组织受到明显的创伤刺激,当反射弧刺激到膈神经后,造成膈肌痉挛,从而增加了呃逆的发生率[8],因此,脑卒中累及呃逆多为器质性疾病,症状重且顽固[9]。

在传统中医学中,呃逆,古称“哕”“哕逆”,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云:“胃为气逆,为哕”[10],认为中焦受寒、胃失肃降、气机升降失职,而发哕。《内经》首先提出本病病位在胃,并认识到寒气与胃,二者相搏,混杂上逆,亦与本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伤寒论》中曰:“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其病机为胃家中焦虚寒,胃阳损伤,无力下降,虚气上逆,即胃气上逆动膈。中风后患者乃大病体虚,正气未复,脾胃虚弱,胃失和降;若病深及肾,而肾为气之根,主纳气,致肾虚失纳,温煦鼓动无力,冲气上乘,挟胃气上逆动膈,亦可导致顽固呃逆。其病位在胃,也与肝、心、肺、肾、脑等有关[11-12]。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治疗需以暖补脾胃,和中降逆为主。本次研究所用吴茱萸汤中,吴茱萸味辛苦,性热,能温胃暖肝祛寒,和胃降逆止呕,降胃之逆气,为君药;生姜“呕家圣药”,性温,通畅神明,痰嗽呕吐,开胃极灵,长于发散,温中散寒止呕,肉桂性大热,散寒善通血脉,引火归元,《神农本草经》:主上气咳逆,共为臣药;党参、黄芪益气健脾,高良姜《本草汇言》:祛寒湿、温脾胃之要药也,丁香芳香,也为治胃寒呕吐呃逆之要药,温中暖肾降逆,与柿蒂相伍,一辛热一苦平,合用寒热兼济,山萸肉温能通行、辛能走散,辛温散结,行而能补,助肾纳气,诸药共为佐药,加强君臣药之功效,又兼顾旁症;大枣甘平,调和诸药为使药。上述诸药温中与降逆并用,脾气得生,胃气得降,中焦升降枢纽各司其职,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效。若久病入络致气机不畅、气滞血瘀,加地龙、全虫活血化瘀,使血行气顺,膈间快利,呃逆自止。林娟英等[13]、陶宇霞[14]均报道运用吴茱萸治疗顽固性呃逆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王见文等[15]运用温中补气升阳、降逆和胃止呃之法,重用黄芪,使正虚气逆的顽固性呃逆患者痊愈,疗效明确。足三里胃下合穴,升降气机、降逆止呕,调补脾胃气血运行,中脘穴为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穴,二穴配伍具有降逆和胃健脾;膈俞穴八会穴之血会,主治呕吐呃逆;顽固性呃逆可使患者焦虑心烦气躁,可能引起脑内再次出血及严重并发症[16],内关穴为络穴,通阴维脉,与三焦经相为表里,为中风后呃逆的常用穴,有宁心安神、宽胸理气之功效[17]。有报道,刺激内关穴能降低内脏敏感性、改善胃肠动力等功效[18]。现代解剖及医学研究表明[19],足三里穴与胃的传入神经节段有交汇和重叠区域,针刺足三里,能激活下丘脑室旁核,通过神经内分泌及神经传导等对胃活动进行调节;刺激膈俞穴,可降低脊神经前后支、交感神经等神经的兴奋性,对胃活动有双向调节作用。陆丹红等[20]研究发现,足三里、中脘穴能生发胃气、通降胃气、调节升降,对改善呃逆有利。低频脉冲电仪具有止痛和促进血液循环作用,通过电极片将低频脉冲电流持续刺激作用在膈及肋间神经上,通过节律性跳动,使膈肌及肋间肌放松,松解局部组织,降低其兴奋性,调节周围生物力学平衡,从而缓解膈肌痉挛。通过低频又可以持续刺激穴位,增强理气降逆、和胃止哕功效,改善临床症状。同时,操作简单,取穴简便,无创伤,也可以缓解某些患者对针刺的畏惧心理,避免针刺对深部损伤的风险。

猜你喜欢

洼田吴茱萸胃气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江西道地药材技术创新现状分析与启示
——以吴茱萸为例
早期应用洼田实验对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的效果观察
吴茱萸的化学及药理毒理学研究进展
洼田饮水试验在老年呼吸疾病患者中筛查应用
种植良种吴茱萸 荒山喜变聚宝盆
胃气足 活百岁(上)
胃气足,活百岁
吴茱萸治慢性前列腺炎
香砂消胀汤治疗胃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