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定眩饮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随机对照研究

2021-10-20胡兴律王向阳唐远山殷继超段青于蓝

陕西中医 2021年10期
关键词:基底缺血性血流

胡兴律,王向阳,唐远山,李 霖,2,殷继超,刘 波,段青于蓝

(1.西安市中医医院,陕西 西安 710021;2.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PCIV)是指由椎-基底动脉供血系统异常缺血而引发的临床常见疾病[1-2],据统计约占所有缺血性脑卒中的20%左右[3]。PCIV以头晕目眩为主要临床表现,大约占全部患者的80%以上,且常为首次发作的症状。与前循环缺血性眩晕相比,PCIV复杂的体征和症状使诊断和治疗复杂化,增加了早期诊断的难度[4]。临床证据表明, PCIV 有很高的复发风险,并与焦虑和抑郁等精神障碍有关[5-6]。因此有效地减轻患者症状,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对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至关重要。传统医学在PCIV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多项研究表明[7-9],中药对PCIV具有缓解症状、改善后循环血流量的治疗作用[10-13]。已故国家级名中医高上林主任医师临床验方定眩饮治疗PCIV疗效显著,且具有无创性、不良反应少、经济便捷等优势,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是在西安市中医医院进行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本研究经西安市中医医院伦理审查通过。在2020年全年共纳入70例PCIV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治疗组男3例,女32例;年龄33~60岁,平均(48.92±10.4)岁;平均病程(17.46±23.86)个月。对照组男3例,女32例;年龄30~66岁,平均(47.79±8.38)岁;平均病程(14.54±19.46)个月。两组受试者在年龄、性别比例、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病例纳入标准:①以头晕目眩为主诉;②同时符合PCIV的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诊断标准;③年龄35~75岁之间,性别不限;④无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血管疾病及其他系统疾病;⑤对中医治疗无抗拒,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①有急性颅脑外伤史的患者;②同时使用其他抗眩晕药物的患者;③对中药过敏者;④合并有肿瘤、结核、心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⑤未按本次治疗方案及时用药或对口服中药治疗抗拒者。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14]的相关内容:①符合PCIV的临床症状(明显的头晕目眩症状,伴或不伴头面部或上肢麻木、汗出增多、头部胀痛、恶心、视觉异常、行走不利、意识丧失等);②长期反复发作的旋转、倾倒、视物模糊等症状,可随体位、头位的变化诱发;③排除其他系统如美尼尔病、高血压病等疾病引起的眩晕;④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可发现椎-基底动脉的狭窄、阻塞及血流速度改变。中医辨证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相关内容:①以头晕目眩为主要症状,伴或不伴视物旋转、倾倒等;②严重的患者伴有头痛、颈项部僵硬、呕吐、眼球震颤等症状,或出现四肢麻木无力,行走不稳或跌倒等表现;③急性起病,反复发作,或慢性起病逐渐加重;④既往有跌仆损伤、情志不遂、外感六淫、饮食不洁、年高体虚等病史。

1.2 治疗方法 西医常规治疗:西医内科常规治疗参照《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15],主要包括:接受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酒、适度体育锻炼等生活方式指导,在治疗期间防止精神刺激、避免情绪激动等。

1.2.1 对照组:针对眩晕给予口服尼莫地平片,每次30 mg, 3 次/d。

1.2.2 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定眩饮治疗,定眩饮处方用药及随症加减如下:熟地15 g,当归、川芎、白芍、半夏、麦冬、天麻、甘草各10 g,薄荷、羌活各5 g,山药30 g。兼颈项部僵硬不舒者加葛根 30 g,兼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者加砂仁3 g,兼肝阳上亢而见腰痛者加川牛膝 12 g。中药饮片由西安市中医医院提供,使用方法:水煎,每日1剂400 ml,分早晚温服。两组患者均以治疗2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功能评价指标:通过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和眩晕病临床症候评价量表对患者眩晕症状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估。DHI共计25个问题,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定,最高100分。中医证候积分选取头晕目眩为主证,按严重程度各评0~6分;分视物旋转、汗出肢冷、恶心呕吐、耳鸣、头痛5个次证及19个兼证,按严重程度各评0~3分;舌质、舌苔、脉象按正常、好转、异常分别评为0、1、2分。DHI和眩晕病临床症候评价量表均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进行观察和记录。

1.3.2 血流动力学指标:采用彩色经颅多普勒诊断仪(TCD)观察和记录双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进行观察和记录。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6]。痊愈:眩晕症状及伴随的其他症状基本消失,较长时间内没有再次发作,椎-基底动脉血液流动速度正常。显效:眩晕症状及伴随症状的发作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视物旋转、倾倒、晃动感得到有效控制。有效:眩晕症状及伴随症状明显减轻,有轻微视物旋转或晃动感。无效:眩晕症状无明显改善。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94.28%)高于对照组(77.14%)(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DHI评分比较 见表2。治疗2周后及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 DHI 量表评分均有下降(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表2 两组治疗前后DHI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候评价量表评分比较 见表3。治疗2周后及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临床症候评价量表评分均有下降(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候评价量表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 见表4。治疗组患者治疗2周后的左椎动脉(LCA)、右椎动脉(RCA)、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均有所提高(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LCA、RCA及BA的平均血流速度均有所提高(P<0.05),治疗组治疗4周后LCA和BA的平均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cm/s)

3 讨 论

PVIC在祖国医学中属于“眩晕”范围,古籍记载中有“眩”“目眩”“眩冒”“头眩”之称。历代医家对眩晕的病因病机的论述较多,《灵枢》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眩晕的发病与机体正气亏虚、脑窍失养密切相关。《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唐代孙思邈也将风邪作为眩晕产生的重要病理因素,《千金要方》云:“痰热相感而动风,风火相乱则闷瞀,故谓之风眩。”《太平圣惠方》载:“夫风头旋者,……风邪随入于脑,遂成头旋。”他们认为眩晕的产生与风邪侵袭入脑有关,故有“无风不作眩”之说。元代朱震亨在《丹溪心法》提出了“无痰不作眩”的说法[17];而明代张景岳则认为“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18]。宋代杨仁斋则认为瘀血是眩晕产生的重要原因,他在《仁斋直指方》中言“瘀滞不行,皆能眩晕”,明代虞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血瘀致眩”理论,认为瘀血停滞而化火,火郁日久,则可发为眩晕[19]。眩晕病的发病较为复杂,与风、痰、火、瘀等病理因素密切相关,且多为几个证型相互兼加致病,故在临床中须根据病因病机进行辨证论治。

定眩饮是国家级名中医高上林主任医师治疗眩晕症的验方,高老认为瘀阻塞清窍是导致眩晕的病理因素,五脏虚损是基本病因,临床运用定眩饮加减治疗,效果显著。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四物汤[20]具有补血、活血抗凝、抗氧化、参与肝脏代谢等作用,传统医学则认为四物汤具有补肝益肾、活血疏肝的作用,本方以四物汤之熟地、当归、川芎、赤芍为君,补肝血、益肾精而通血痹。麦冬与山药相配,增强滋阴益肾之功效,合为臣药。羌活散项背部肌表之邪风,通利血络;薄荷内透筋骨,外达肌表,宣通脏腑;天麻主风,息风止痉,平肝潜阳,三药合为佐药,起祛风通络,定眩止晕之效。半夏使上逆的气机下行而顺,使人体上、下气机调畅,达气行则血行之效,助使君药具益气养阴,补脾肺肾;甘草助君药白芍奏缓急之功;砂仁既可减除熟地滋腻碍胃之弊,又可助熟地下沉于肾之性而利胃气运行。三药健运脾胃顾护中气,同时调节人体上下气机,共为使药。本方具有补益肝肾、祛除瘀血、养肝血、养脑窍、顾脾胃等功效,体现了高老“八法之中,以和为主”的思想。

PCIV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颈椎曲度改变或骨质病变、动脉粥样硬化、颈部神经损伤、颈部解剖结构或功能异常等,不良的生活方式可加快病情的发展[21]。既往研究[22]显示TCD在PCIV的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估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能够观察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从而反映局部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脑血管的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定眩饮能够明显减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组总有效率、DHI评分及眩晕病临床症候评价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经颅多普勒超声结果显示治疗组对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相对西药组而言,定眩饮可以更有效地减轻眩晕症状,改善椎-基底动脉的供血情况。

综上所述,定眩饮治疗 PCIV 疗效确切,可以显著缓解患者眩晕症状,改善大脑血流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本次研究样本量较小,且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

猜你喜欢

基底缺血性血流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的研究进展
大跨度多孔箱涵顶进过程基底摩阻力研究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杜蛭丸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解决平面向量问题的两大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