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案例教学在消化内科临床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1-10-20许文萍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61期
关键词:内科消化案例

许文萍

(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 消化内科,上海 200003)

0 引言

消化内科学属于一门综合学科,该学科的内容主要涉及基础性医学知识、诊断和治疗等多方面知识,由于该学科的涉及面较为广泛,所需要的逻辑性也较高[1],往往在教学实践中属于难点。而案例教学的手段,能够通过对已经学习到的理论结果予以巩固,进而培养临床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辅助临床思维的开拓发散。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许多临床常见疾病,症状多样,包括内窥镜检查在内的诊断手段发展较快[2],能够提供教学中的生动案例。所以,本研究改变常规的教学手段,引入案例教学的模式,用于消化内科临床教学的实践中,旨在观察案例教学在消化内科临床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时间为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选择的学生为本届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50名,选入的学生具备正常的智力水平和听力、语言水平,并对本次研究内容均予以知晓。采用随机的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男17例,女8例,平均(20.9±0.8)岁,研究组男18例,女7例,平均(21.0±0.7)岁,两组在一般资料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针对对照组实行传统的授课方式;针对研究组实行案例教学方法,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2.1 案例的选择:选择的案例合适与否,是决定案例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在选择案例的过程中,须注意按照教学目的以及教学要求来对案例进行选择,特别是要紧密地围绕内容核心,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案例可选择临床相关的真实病例,搜索互联网及有关的教学信息,或者搜索相关学术会议、数据库等[3]。其中,以含有较多内镜影像超声等资料数据的病例为优选。

1.2.2 案例的引入:在选好较为合适的案例后,按照实际的教学进度,并参考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时间段进行案例的引入。该过程可以在各个章节的教学活动中穿插进行,并主要侧重于其中的某个章节和知识点。也可以在各章节结束后实施案例引入。其主旨在于进一步检验临床学生对于消化内科学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督促其将单元学习的理论基础应用于实际案例分析。

1.2.3 案例的讨论:案例教学主要以学生作为集中讨论的主体,教师只承担引导者的角色。在某个章节内部实行案例教学时,授课老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踊跃回答相关问题,并有条不紊的进行思路的阐述。注意由浅入深,慢慢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针对系统知识的案例教学,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分组答辩的形式,倡导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思考结果,积极辩论,进而促进学生加深其对问题的全面认知。

1.2.4 总结和概括:在讨论和答辩完成后,授课教师实行归纳总结,讲评分析各个发言学生的思路,对该次案例教学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予以精准概括,并予以补充,认真梳理案例分析过程中的知识脉络和思维要点,从而归纳出所学习的知识点和实践经验,同时,总结出讨论过程中实际发现的问题和需要注意的关注点。

1.3 评判标准。对两组学生实行考试测评,总分为120分,考试内容分为理论知识测评(100分)和操作技能测评(20分),分数越高,代表成绩越好,应用效果越好,同时,对两组学生进行教学满意度调查,满意率=(满意学生例数+基本满意学生例数)/本组学生例数。

1.4 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所有计量性的资料采用(±s)来表示,并实行t方法的检验;所有的计数性的资料采用百分率来表示,并实行χ2方法的检验。当P<0.05时,其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测评成绩对比。研究组学生的各项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P<0.05),详见表1 。

表1 两组学生测评成绩对比(±s)

表1 两组学生测评成绩对比(±s)

?

2.2 两组学生满意度调查。研究组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学生满意度调查(n,%)

3 讨论

3.1 常规教学手段的局限性。目前的临床医学学科教学手段依然是较为常规的模式,一般是老师课堂讲课,学生倾听记忆,通过教师将知识点传递给学生,因而教师属于主体,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信息的地位。但是因为消化内科对于实践性的要求较强,纯粹的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会导致众多难以避免的问题和局限性。首先,常规教学手段缺乏对学生收集病史等相关能力的锻炼。对患者病史和体征情况的收集,属于临床医生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础[4],缺少该项能力的锻炼,往往使处于实习期的学生抓不住疾病治疗的重点方向。其次,目前常规的教学手段中,病例的展现往往通过口述和文字,学生在接收的过程中会质疑病案的真实性,实质上属于纸上谈兵,教学后的指导效果不佳。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便于教学,一般采取了针对病案的修饰手法,将病案以更具有典型性和理想性的形式展现,就会导致其失去临床实际中的复杂性,学生无法独立思考[5]。最后,临床医学学科教学大多采用大班教学的方式授课,难以进行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有利于学生形成辩证思维,在讨论分析案例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如果缺失小组讨论,将不能达到案例教学的效果。

3.2 案例教学的意义和优越性。案例教学主要由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情景案例授课方式而起源,最开始是应用于医学和法学学科,在20世纪80年代才引入中国。案例教学具有较强的优越性,对于临床学生的授课具有积极意义。首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了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理论知识的扎实掌握是临床医学生做好实习工作的前提,但是大部分的学生在刚刚进入临床实践中时,常常会感到头绪较多,无法从中下手,比如在病史的采集方面面临诸多困难[6]。案例教学能够对一些真实的案例予以展现,使学生进入角色和实际情景中,拓展思维,探讨并处理各种问题和症状,进而缩短理论与实际的差距,学生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其次,案例教学法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潜在的兴趣,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该教学手段摒弃了基础知识的刻板化,将其转变为生动实际的案例,有利于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对于知识点更易于接受消化,同时,学生能够抒发自己的想法和思维意识,有利于其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已经转变为主动式学习。另外,通过此种群体性的互动,在各方意见磨合下,小组间成员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方案,并妥善解决问题。被授课学生的团队意识得以加强,沟通理解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其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习效率提高。最后,案例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相长[7]。该手段对授课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老师不仅仅拥有丰富的理论和实际工作经验,还需要较强的应变能力来应对课堂上的突发情境,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也获得了明显提升,最终实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消化内科临床教学中实行案例教学的研究组在综合测评成绩方面,以及教学满意率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因此,案例教学在消化内科临床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可以较好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猜你喜欢

内科消化案例
内转科型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内科护理观察
“胃不舒服”未必都是消化问题
PBL嵌合LBL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呼吸内科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治疗体会
消化不良
趴在桌上午睡不会影响消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