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胃镜及胃镜下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2021-10-20黄超
黄超
(白城中心医院,吉林 白城 137000)
0 引言
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内科临床中发病率较高的消化系统急危重症,指的是食管、十二指肠、胰胆以及胃部因病变出血,以发热、黑便以及呕血为主要临床表现。近年来,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发生率随着人们生活饮食习惯的改变、工作压力的提升而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且患病人群逐渐年轻化。上消化道出血具有进展快、发病急等特征,若不给予及时有效地诊治可因出血量过多而导致患者死亡[1]。常规用药治疗虽然可以获得良好的止血作用,但是其临床疗效欠佳。近年来,伴随着医疗水平提升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急诊胃镜和胃镜下治疗逐渐广泛应用于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诊治中。胃镜可以准确定位出血位置,帮助医生分析患者的病因,并且可以在胃镜的引导下实施止血治疗,因此其临床诊治效果理想[2]。本文主要分析急诊胃镜及胃镜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特抽选本院接收的76例进行比较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中的观察对象均选自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白城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选取76例,经计算机分组法被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男23例,女15例;年龄41~68岁,平均(47.69±3.42)岁;依据出血原因,消化性溃疡22例,上消化道恶性肿瘤16例;依据临床表现,呕血18例,黑便15例,呕血合并黑便5例;发病至入院时间范围3~19 h,平均(9.42±0.47)h。观察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42~70岁,平均(47.75±3.46)岁;依据出血原因,消化性溃疡21例,上消化道恶性肿瘤17例;依据临床表现,呕血16例,黑便13例,呕血合并黑便9例;发病至入院时间5~22 h,平均(9.55±0.54)h。两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资料数据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入院时存在黑便、呕血等表现的患者;经过临床检查确诊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疾病发生至入院时间在24 h内的患者;出血量在280~1600 mL的患者;对研究知情并且自愿纳入的患者。排除标准: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器质性疾病或其他重要脏器恶性病变的患者;拒绝接受胃镜下止血治疗的患者;精神状态、意识状态异常的患者;处于妊娠期、哺乳期的女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即确诊以后立即为患者建立有效地静脉通道,实施扩充血容量、补液以及纠正休克治疗,维持患者血压的稳定性。若患者存在剧烈呕吐或恶心症状,需要立即使用安定以及山莨菪碱进行镇静和解痉治疗。确定出血部位以后,依据具体病因为患者选用去甲肾上腺素、氨甲苯酸以及维生素K治疗。止血无效者转为胃镜止血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急诊胃镜及胃镜下治疗,准备好医疗器械以及药品,实施胃镜检查之前完成备血工作,建立有效地静脉通道。检查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同时完成血常规、凝血全套和心电图等检查。依据患者的出血位置以及出血情况实施相应的胃镜治疗。若患者为血管喷血,实施高频电凝治疗或肽夹治疗;若患者为局部渗血或弥漫性渗血,为其在胃镜下喷洒去甲肾上腺素溶液;若患者为食管静脉曲张,可实施套扎治疗或注射硬化剂治疗;若患者为胃底静脉曲张,需注射组织胶治疗;针对有休克症状出现者,需给予抗休克治疗。
1.3 观察指标。①观察并统计两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止血成功率——患者的心率和血压等生命体征在治疗以后恢复稳定,出血停止以后维持12 h未出现黑便和呕血症状,大便逐渐转黄即为止血成功。②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死亡率。③统计两组患者的止血时间、输血量。
1.4 统计学处理。对本次研究中相关观察指标进行分析时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用均数±标准差代表两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计量资料,以t检验;用“%”表示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若数据相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止血成功率、死亡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患者的止血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死亡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止血成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死亡率[n(%)]
2.2 两组止血时间和输血量。观察组患者的止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其输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止血时间和输血量(±s)
表2 比较两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止血时间和输血量(±s)
?
3 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为临床发病率较高的急危重症之一,该疾病的发生同胆胰疾病、消化道溃疡以及药物等因素之间有密切关联[3]。呕血、黑便等均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若患者3 h内的出血量>1000 mL,则其死亡风险可提升40%,及时止血是救治患者、改善预后的关键[4]。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最为重要的步骤即为将出血点以及出血原因找出,目前临床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胃镜检查以及X线钡餐检查结果分析病情。临床常规治疗则为医务人员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开展对症治疗,虽可以纠正疾病症状,但是整体疗效欠佳[5]。
急诊胃镜可以直接显示出血部位,且有利于医务人员分析导致出血的原因以及掌握患者的出血状况,胃镜下治疗可以依据患者出血的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案,以获得快速止血、提升止血成功率的目的[6]。
本次研究中,接受急诊胃镜及胃镜下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止血成功率显著高于接受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其死亡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亦显著低于对照组。该研究结果提示,为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实施急诊胃镜及胃镜下治疗可以有效止血,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究其原因,急诊胃镜可以清晰定位出血位置,且有利于医务人员明确病因,提升病因临床确诊率;通过快速将病变的位置、性质等明确并实施针对性治疗,提升止血效率的同时,避免反复出血;通过钛夹夹闭止血、胃镜下喷洒药物止血等措施提升止血效率[7]。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止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输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提示急诊胃镜及胃镜下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效率更高,由于该项治疗措施可以精准定位出血点并且实施止血工作,在短时间内即可获得理想的止血效果,进而有效缩短止血用时以及减少输血量[8]。
综上所述,急诊胃镜及胃镜下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具有疗效显著、安全性高等优势,具有进一步推广应用于今后临床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