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触联合穴位按摩对新生儿黄疸的干预作用*
2021-10-20洪惠兰叶惠珍许琼凤陈雪琼
洪惠兰 叶惠珍 许琼凤 陈雪琼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产科 泉州362000)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病症,患儿因体内胆红素大量聚集导致皮肤或其他器官出现黄染。部分新生儿发生1 周左右可以自行缓慢消退,但少数新生儿黄疸超过7~10 d,呈逐渐加深现象或出现其他症状,对新生儿产生极大危害[1]。新生儿黄疸发生后,过多胆红素轻易穿透细胞膜,进入细胞内,会影响脑细胞功能代谢,产生胆红素脑病[2]。因此早期干预、及时降低过高的胆红素水平,是新生儿黄疸治疗的重点。新生儿抚触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常用方法,可促进胃肠蠕动,加快胆红素的排出,但单独应用整体效果欠佳[3]。穴位按摩是中医常用干预方法,可调整脏腑气血、祛湿清热。本研究探讨采用抚触配合中医穴位按摩早期干预预防新生儿黄疸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 年5 月~2019 年11 月收治的237 例新生儿,按干预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132 例和试验组105 例。对照组男61 例,女71例;体质量 2 200~4 300 g,平均(3 118.59±124.82)g;胎龄 37~42 周,平均(39.95±0.48)周;血型 A 型 31例,B 型 35 例,AB 型 8 例,O 型 55 例,未检测 3例。试验组男52 例,女53 例;体质量2 160~4 000 g,平均(3 095.60±128.51)g;胎龄 37~42 周,平均(40.01±0.45)周;血型 A 型 31 例,B 型 22 例,AB 型10 例,O 型41 例,未检测1 例。两组新生儿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新生儿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产科分娩;(2)足月儿;(3)接受纯母乳喂养;(4)患儿法定监护人或家长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先天性心脏病、胆管狭窄、肝胆异常、重度窒息、家族遗传病者;(2)呼吸窘迫综合征、先天性代谢疾病者;(3)ABO 溶血,母体有传染性病毒、肝炎者;(4)多胎儿,产伤、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严重感染者。
1.3 护理方法 两组均纯母乳喂养,采用抚触干预,试验组加用穴位按摩干预。抚触按摩操作均由经验>5 年、责任意识强的护理人员操作,在抚触操作前进行抚触与中医穴位按摩手法培训,待其考核成功后方可参与本研究。抚触干预:护理人员需修剪指甲、洗手,按照头部、胸部、腹部、四肢、脊柱两侧、脊柱的顺序近心抚触,头部手法采用舒眉、扶额和捋发的手法操作;胸部按摩手法是交叉双手后用掌侧操作;用掌心或四指对腹部顺时针按摩20~30次;背部从上到下由第七颈椎至尾骨端范围用拇指桡侧缘按摩,采用“I LOVE YOU”手法;在进行四指、提指(趾)推法时,按压足底涌泉穴。试验组抚触方法同对照组,中医穴位按摩是在抚触接触后进行。左手取穴,拇指指腹按摩,泻板门(清法-来回)、四横纹、内八卦(逆)、大肠穴(清法-来回),分推阴阳、脾土,各按摩5 min,如果有出汗需要注意避邪。每次抚触及按摩时间在每日上午沐浴后及2 次喂奶间,每日2 次,每次25~30 min。两组连续干预4 d。
1.4 观察指标 为了减少结果数据的偏倚性及研究变异性,由参与研究人员密切观察患儿恢复情况,详细记录,每1~2 小时随访1 次,并告知患儿家属观察病情恢复过程。(1)对比两组新生儿黄疸发生率,新生儿时期出现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血清胆红素值≥171 μmol/L;(2)胎便排泄情况及睡眠情况:统计两组首次排便、胎便转黄时间,每日排便次数、24 h 睡眠时间;(3)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经皮胆红素水平,采用JH20-1 经皮黄疸仪(宁波戴维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测量,每日上午下午各测定胸部、额头与面部,计算三个部位的黄疸水平。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黄疸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未发生新生儿黄疸,对照组新生儿黄疸发生率为5.30%(7/132)。试验组新生儿黄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38,P=0.017)。
2.2 两组不同时间点经皮胆红素水平比较 两组第1~2 天经皮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第3~5 天经皮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1。
表1 两组不同时间点经皮胆红素水平比较(μmol/L,)
表1 两组不同时间点经皮胆红素水平比较(μmol/L,)
组别 n 第1 天 第2 天 第3 天 第4 天 第5 天试验组对照组105 132 t P 82.72±35.84 85.05±36.17 0.490 0.624 130.15±37.85 132.20±38.89 0.404 0.686 128.42±28.96 154.74±30.34 6.713 0.000 130.58±26.64 175.73±28.85 12.181 0.000 135.53±14.24 181.75±15.36 23.575 0.000
2.3 两组胎便排泄情况及睡眠情况比较 试验组首次排便及胎便转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每日排便次数多于对照组,24 h 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见表 2。
表2 两组胎便排泄情况及睡眠情况比较()
表2 两组胎便排泄情况及睡眠情况比较()
每日排便次数(次)试验组对照组组别 n 胎便转黄时间(h)首次排便时间(h)24 h 睡眠时间(h)105 132 t P 36.51±6.89 56.84±7.20 21.827 0.000 7.56±1.48 10.13±1.56 12.782 0.000 21.10±1.26 18.96±1.35 16.551 0.000 3.61±0.98 2.10±0.56 14.705 0.000
3 讨论
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症状,约有60%新生儿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4]。通常黄疸在胎儿出生2~3 d 后出现,若黄疸程度严重、持续不退,可考虑为病理性黄疸。持续性高胆红素血症会损伤中枢神经系统,诱发胆红素脑病,造成神经功能障碍,乃至新生儿死亡。因此早期干预、及时处理新生儿黄疸显得尤其重要。触觉是人体基本的感官,手部抚触按摩所产生的触觉效应,可以对皮肤及相关器官系统产生一定的良性、温和刺激,调节机体内分泌、神经系统及免疫机制[5]。同时对脸部、胸部、腹部、背部等部位进行抚触,轻柔按摩腹部,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及时排出体内胎便,减少胆红素的吸收,提高胆红素的排泄量[6]。此外有规律、有顺序性地抚触全身,刺激皮肤触觉,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一定调节能力,可提高机体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强迷走神经活性,促进胃肠道激素分泌,增加患儿的母乳摄入量,以此改善胃肠道功能,减少胆红素的释放以及重吸收,促进其排出,缩短胎粪的排出时间[7]。新生儿黄疸归属于中医学“胎黄”范畴,因母体蕴结湿热之邪,遗于胎儿;或因新生儿素体虚弱,禀赋不足,湿热之邪入侵,致脉络阻滞;或湿热蕴结肝经日久,气血瘀阻,脾失健运,导致黄疸发生。因此在治疗时,宜除湿退黄。采用中医穴位按摩,清肝经、补脾经、清胃经,起到健脾补胃、清肝利胆、除湿退黄的功效;分推阴阳、运内八卦,起到宽胸行气、利膈、消食除滞功效;泻板门能够健脾和胃、消食化滞、运达上下之气;四横纹有理中行气、化积消胀、退热除烦的功效[8~9]。因此通过中医穴位按摩,可以清肝利胆、退黄除湿、健脾和胃,以此增强治疗效果。同时穴位按摩能够调和机体脏腑功能,使阴阳平衡,促进胃肠蠕动,加快患儿生长发育[10]。
本研究中,试验组未发生新生儿黄疸,对照组新生儿黄疸发生率为5.30%,试验组新生儿黄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与迟春昕等[11]学者报道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说明采用穴位按摩与抚触干预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其原因是采用新生儿抚触可促进胃肠蠕动,联合穴位按摩,起到清肝利胆、退黄除湿、健脾和胃作用,两者联合故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通常新生儿排便时间推后,或胎便未排干净,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胆红素肝肠循环负荷量,此时胆红素经过肝肠循环并进入血液内,导致胆红素水平增加。反之新生儿胎便内胆红素含量是每日体内胆红素生产量的6 倍,若血清胆红素含量增加,则会延长新生儿的初次排便时间,推迟胎便转黄的时间,导致新生儿黄疸形成[12]。本研究中,试验组第3~5 天经皮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黄疸消退、首次排便及胎便转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每日排便次数多于对照组,24 h 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说明采用穴位按摩与抚触干预可以加快患儿胎便排出时间,降低经皮胆红素表达。其原因是此时采用新生儿抚触可以促进胃肠蠕动,促进胃动素、胰岛素的分泌,加快排便速度,缩短初次胎便排出时间;同时联合穴位按摩,健脾和胃、清肝利胆,并能调理机体脏腑功能,平衡阴阳,以此进一步增强胃肠蠕动功能,提高胆红素的排出速度,降低胆红素表达,预防新生儿黄疸形成。
综上所述,抚触配合中医穴位按摩的早期干预可预防新生儿黄疸的发生,加快胎便排出速度、减退皮肤黄染速度,降低胆红素表达,延长新生儿睡眠时间,临床意义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