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技能鉴定的模具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10-20潘远安战淑红李鹏宇贾晓峰
潘远安,战淑红,李 昕,李鹏宇,贾晓峰
(1.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吉林长春 130013;2.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吉林长春 130011)
1 引言
职业技能鉴定是由考试考核机构对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做出客观的衡量和评价[1]。职业技能鉴定制度的推行与实施促进了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劳动管理制度的完善,提升了企业青春活力,既有利于培养劳动者职业质素,又有利于增强企业员工核心竞争能力[2]。
多数发达国家都已经创立了完备的职业技能评价体系(或称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体系)。如英国的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体系(GNVQ),它规范了英国的劳力市场,保证了就业人员在经济发展中应具有的职业技术技能[3~4];德国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形式为“三证合一”,是基于“双元制”教育模式建立起来的,实际操作以企业为主体,技术理论则以学校为主体,而后各行业协会完成职业技能鉴定工作[5~6];澳大利亚技术和继续教育(TAFE)实行严格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将普通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宏观统筹,制订出层次分明、级别明显又互相衔接的国家资格认证体系[7~8];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等其他国家也有自己的特色评价体系[9~15],总结如表1所示。
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统一的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但无论是评价维度,还是体系建设上,与发达国家完善的制度化、整体化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异。随着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人社部)《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改革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的意见》等一系列相关政策,企业对于职业技能自主认定需求更加迫切。本文以模具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例,以企业对人才及自主认定的需求为导向,通过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与评价体系建立并完善的多方面加以说明。
2 职业技能鉴定的迫切需求
继2019年8月下发的《关于改革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的意见》中,要求建立并推行职业技能鉴定制度,由企业和社会培训及评价机构按照相关规程开展职业技术技能自主认定工作。9月人社部再次组织召开会议,明确将进一步扩大试点企业范围,加快推进职业技能自主认定工作,同时要求中央企业尽快完善职业技能自主认定条件,完成人社部备案工作。
以“中国一汽”为例,表2体现出一汽集团生产操作人员队伍及近些年职业技能鉴定的基本情况。目前,一汽集团有生产操作人员8.42 万人,熟练技术工种方面缺乏高级技师评价制度,而复杂技术工种方面缺乏初级评价制度。
而一汽集团近几年参加职业技能评价的人数不断增加,加上外埠企业的人员,每年的职业技能评价参加人数少则5,000 多人,多则8,000 人以上,关乎企业每一位员工的切身利益。其中,模具类员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约占工种总和的1/10,更是重中之重的工种,如图1所示。
图1 近几年参加职业技能评价的人数统计
在这种背景下,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学校)如何发展职业技能培养、培训和评价体系?成为职业院校加深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突破点。
3 职业技能鉴定培养的前提
(1)以“双高”背景申请评价资质。
学校结合国家、省市关于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相关文件,根据《吉林省技能人才第三方评价试点工作方案(试行)》,以特色高水平院校“评价认证中心”的建设目标,统一部署、积极筹划,编写包括模具类在内的13个工种的相关管理制度文件,集大国工匠、长白山技能名师、省级技能能手等百余名考评员、培训师、管理人员等证明材料呈交给省人社厅和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等上级部门,经上级部门审核并实地考察,学校以优异成绩通过评审。成功面向企业、职业院校及社会开展技能水平认证,积极探索构建科学规范、多元公平、创新世纪的职业技能第三方评价体系。
(2)校企深度融合的历史渊源。
学校深深地植根于一汽集团职业培训教育中。从1952年7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批准成立“六五二厂技术培训班”起,一汽集团先后成立了技术教育处、技工学校、职工大学等等职业教育机构和学校,经历多次历史变迁,学校被命名为一汽教育培训中心——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一直承担一汽集团和社会的培训和职业教育任务(见图2、图3)。是中国唯一的一所面向汽车全产业链办学的专科学校,不断向汽车类企业提供技术技能人才。而模具类专业更是3个全国高职高专类院校首开专业之一,历史渊源不言而喻。
图2 第三方评价机构资质
图3 校企合作荣誉
4 职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1)培养目标。
面向现代制造业,培养服务于汽车产业链中的模具设计、零件制造、模具装调等相关领域的技术技能人才。
(2)课程体系。
教学课程分为6大模块,分别为素养模块、基础模块、设计模块、装调模块、制造模块、拓展模块。课程体系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围绕综合素养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基础模块为专业群大平台,需要重点夯实,是其它专业模块的基础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一学期。设计模块课程对应设计人员岗位核心能力,安排在二、三学期,装调模块课程对应模具装调人员岗位核心能力,安排在三四学期,制造模块课程对应设备操作编程人员岗位核心能力,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拓展模块是开拓学生视野,提升专业能力深度、广度而设置,也可以根据企业需求进行二度开发。不同的课程模块学习完毕,可以进行技能鉴定等级考证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课程设置突显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个性化教育理念。课程关系图如图4所示。
图4 课程关系图
(3)赛教融合。
以大赛为引领,实施课程建设改革和双师队伍创新培养。通过以赛代训来实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团队协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4)书证融通。
根据专业岗位发展方向,确定三类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既模具设计师、模具工、加工中心操作工。将相应职业标准有关内容及要求融于专业课程教学,对接职业岗位需求。
(5)工学结合。
基于校企“互聘、互通、互享”交互人才培养平台,在完成学校期间认知体验实习、理实一体化课程学习等阶段学习后,在合作企业完成分岗轮训实践、顶岗实习阶段学习,强化职业能力、职业精神的培养,实现从高中生到高职生再到职业人的身份转换。
职前培养体系如图5所示。
图5 职前培养体系
5 职后技能评价体系建设
5.1 准备阶段
(1)成立评价项目工作组。统筹协调项目所需各项资源,制定项目方案,工作方案落实、计划执行及各类组织工作。以模具类项目组为例,要涵盖企业专家、技能名师(如长春工匠、长白山技能名师等)、高校副教授以上的教师、培训管理人员等,形成培训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具体的项目队伍。
(2)统计现状。盘点企业模具类工种目前基本情况,明确未来企业自主认定的职业工种范围等。
5.2 实施阶段
(1)梳理标准。梳理已有国家职业标准和汽车行业标准,针对缺失标准的模具类职业工种,依据国家职业标准格式构建“企业评价规范”,实现模具类工种评价标准的全覆盖。
(2)梳理教材。梳理模具类工种培训教材,在国家和模具行业协会已编教材的基础上,通过与兄弟院校、企业共建共享、自行组织编写等方式和渠道,形成完整的、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自主认定培训教材体系。
(3)建设题库。建成覆盖模具类全部工种、各级别的标准化题库,为未来实现员工线上考试奠定基础。
(4)考评员、培训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与项目组成员相互呼应,建设一支职业道德优良、专业素质过硬、覆盖模具类所有工种、数量充足的考评员队伍,为企业自主认定命题和考评提供支撑;建成一支理论知识功底深厚,实操技能娴熟,乐于奉献的培训师队伍,为职业技能培训提供支撑;建设一支职业、专业、敬业的自主认定管理人员队伍,确保企业自主认定工作高效开展。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如聘请汽车企业李凯军、牟少志和赵长焱等大国工匠、省级技术能手及长白山技能名师组建双带头人的专业教学创新团队,引培结合,完善专业教学创新团队与课程教学创新团队结构,形成结构合理、技能精湛、行业认可的教学创新团队。同时也需建设教学创新团队考核评价体系和模块化教学师资评价体系。协同“中国一汽”制定“共建共享”的师资认证标准,形成教师、工程师、考评师“多师型”师资资源库,完成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和校企师资认证标准,面向职业院校推广示范。
5.3 完善阶段
(1)以大赛为积累、保障制度为激励发展评价体系。
如果说职前大赛促进了教学,提升了入职广度,那么职后的大赛则是不断超越自我,完成质的飞跃。对于建立健全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与评价制度,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与帮助。首先,考核评价与直接认定相结合。即技能型人才除了通过考核评价获取等级证书之外,还可以通过竞赛和表彰来晋升职业技能等级。如某些省份出台相关政策:一、二等奖选手将获得高级技师和技师的资格;获得中华技能大奖或全国技术能手均可直接认定为高级技师。这样的证书通融机制,直接拉动技术技能培训意识,形成以国家大赛标准来制定培训内容与体系,更符合人才的发展方向。其次,制度与政策导向技术技能人才的切身利益问题。不只是企业应该梳理、制定、完善人才培养、激励相关制度和企业自主认定管理制度。如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企业职业培训制度、企业培训经费投入费用、技术技能人才评聘制度、技术技能人才奖励制度、技术技能人才薪酬保障制度、技术技能等级认定结果与待遇挂钩政策等等相关技能人才培养激励制度保障。政府部门更应以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突破口,从学校、企业到各个事业单位,设立绿色服务通道,帮助解决户籍问题、住房问题、子女入学问题等切身利益,大力推行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形成更加科学化和多元化的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及评价体系。同时,加大财政经费投入,聚焦技工教育、职业培训、技能评价、竞赛集训、公共实训、就业服务等各领域,持续深入开展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的项目建设。形成企业员工外部动力与内部动力的双管齐下的良好局面。
(2)以设备设施建设、信息化平台建设助推培训与评价体系。
a.阵地资源建设。①钳工实训室。配备投影设备、一体机、台钻、砂轮机、普通测量工具、平板、钳工工作台、虎钳、钳工工具,可完成锉、钻、铰、研磨、修配等操作;②模具数字化设计实训室。配备有计算机、投影仪、多媒体等教学设备,满足CAD/CAE/CAM运行需要,具有主流CAD/CAM 软件和机械加工仿真软件;③数控车(铣)加工实训室。配备数控车、数控铣若干台,测量工具及刀辅具,可完成数控车、数控铣实训;④模具拆装与装调实训室。模具拆装与装调实训室配备冲床、压力机、可拆装模具及拆装工具若干、投影设备等,供拆装与调试的模具,可完成典型冲压模具与注射模的拆装与调试实训;⑤产品开发及测量实训室。产品开发及测量实训室配备投影仪、工业用3D打印机、扫描仪各一台,打印机、扫描仪各10台;⑥制造技术实训室。工艺工装实验室应配备普通加工用典型专用夹具、数控加工用组合夹具、刀具几何角度测量仪、普通机床、数控机床;⑦企业实训室。具有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如一汽模具制造有限公司、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一汽解放股份有限公司等等。能够开展模具设计、数控编程、产品检验、质量管理相关实训活动,实训设施齐备,实训岗位、实训指导教师确定,实训管理及实施规章制度齐全。健全校企合作自主认定管理阵地,保证企业自主认定全流程运营管理的需要。以搭建机械制造行业联盟共享资源平台,实现校企科研资源、设备资源、场地资源、岗位资源、产品资源高度共享。
b.数字化信息平台建设。建设数字化信息平台,适应5G新时代,实现线上报名、资质审核、学习培训、模拟测试、理论考试、电子证书生成与纸质证书打印、信息数据传递存储等一体化的数字化平台,进一步实现与人社部信息系统的无缝对接。同时,也要有数字媒体不断树立先进、典型高技术技能人才光荣事迹,进一步宣传和推广职业技能鉴定培训与评价体系。如图6所示。
图6 职后培训与评价体系清单
6 结束语
模具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与评价,不仅仅体现出坚持国家标准不动摇,更体现出标准化体系建设要以“职教20条”为方向,实施“多元化”办学。校企合作作为职前职后教育发展的突破口,既完善了职业教育体系,又能为服务现代制造业和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与人才支持。在夯实理论、实践基础和企业合作基础的基础上,开展和企业专家团队深度合作更需要精准沟通交流、密切配合,而这一过程正是有针对性地培养了企业员工的专业技术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也提高了学校教师培的师资水平和团结精神,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和劳动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