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入路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的疗效

2021-10-20王诗韬

医疗装备 2021年17期
关键词:足踝腓骨入路

王诗韬

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 (江苏太仓 215400)

踝关节骨折(ankle fracture,AF)是骨科发生率较高的骨折,其中旋后外旋型在AF 中占比60%左右。旋后外旋型Ⅳ度是旋后外旋型AF 中较为严重的一类,如果患者未能及时接受手术治疗,会引起距骨后外侧半脱位,严重时还会引起足踝功能障碍,直接降低患者的生命质量,影响预后[1-3]。临床对于旋后外旋型Ⅲ度或以上AF 患者,多建议实施内固定术治疗,目的是恢复踝关节的结构及功能。关于旋后外旋型Ⅳ度AF 患者的内固定术治疗,合理选择手术入路直接影响手术操作、手术效果及预后[4-5]。由于旋后外旋型Ⅳ度AF 多以胫骨后外侧为主,因此临床一般选择经腓骨入路或经腓骨后外侧入路,但具体何种入路方式的价值更突出临床还没有统一的结论[6-7]。本研究以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93例旋后外旋型Ⅳ度AF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入路内固定术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医院收治的93例旋后外旋型Ⅳ度AF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其中男29例,女17例;年龄27~51岁,平均(41.59±9.14)岁;骨折原因,重物坠落砸伤13例,车祸伤13例,运动致伤9例,高处摔伤11例。试验组47例,其中男27例,女20例;年龄28~53岁,平均(42.39±10.36)岁;骨折原因,重物坠落砸伤16例,车祸伤11例,运动致伤10例,高处摔伤1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经X 线或CT 检查确诊为AF;依据Lauge-Hansen 分型标准[8]确定为旋后外旋型Ⅳ度;闭合性骨折,骨折发生≤2周;符合麻醉、手术适应证;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病理性骨折;合并神经血管损伤、神经功能障碍;存在无法耐受手术的基础疾病。

1.2 方法

两组的手术操作均由同一组医师团队完成,均采取连续硬膜外麻醉。

对照组采用经腓骨入路内固定术:患者取仰卧位,于外踝点12 cm 腓骨后缘做入路切口,由外踝尖端弧向下剥离骨膜,充分暴露腓骨、外踝骨伤位置,离断腓骨部分肌腱,游离外踝骨骨折断端部位,切断腓骨前后韧带,向远端游离外踝并向外翻转,彻底暴露踝关节外侧、胫骨后外侧骨损伤部位,复位固定处理后踝、外踝、内踝,将后踝从前外往后外复位后以中空拉力螺钉固定。

试验组采用经腓骨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术:患者取俯卧位,于腓骨后方做一长约10 cm 的切口,逐层切开皮肤与筋膜,注意避免损伤小隐静脉、腓肠神经,分离腓骨长肌与短肌后缘,于腓骨短肌与长屈肌间隙进入并暴露长屈肌、踝骨折处后,依次复位外踝、后踝与内踝,根据后踝骨折情况选择T 形钢板支撑固定或由后外向前方置入空心钉固定,期间注意严格控制螺钉长度(螺钉出点位应控制在前结节的胫骨侧),确保关节面平整。

两组内固定术完成后均进行关节囊修复处理,选择可吸收线对已切断的前、后胫腓联合韧带进行缝合,留置引流管。

1.3 评价指标

(1)手术及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2)足踝功能:分别在术前及术后1、3、6个月利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9]评价两组足踝功能,包括疼痛40分、功能50分、对线10分,共100分,评分越高表示足踝功能越好。(3)术后并发症: 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内发热、切口感染、踝关节疼痛、切口炎症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手术及恢复情况

两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及恢复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手术及恢复情况比较(±s)

术后骨折愈合时间(d)试验组 47 110.35±12.46 255.46±35.91 18.72±2.64 65.42±10.15对照组 46 108.73±10.49 251.51±32.43 18.18±2.48 81.69±12.67 t 0.678 0.556 1.016 6.842 P 0.500 0.579 0.312 <0.001组别 例数 手术用时(min)术中出血量(ml)术后住院时间(d)

2.2 足踝功能

术前,两组足踝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试验组足踝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时间足踝功能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不同时间足踝功能评分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1 个月 术后3 个月 术后6 个月试验组 47 42.63±5.91 50.57±4.89 68.72±6.33 78.84±7.49对照组 46 41.94±6.25 45.52±5.04 58.62±6.28 66.76±6.99 t 0.547 4.904 7.723 8.037 P 0.586 <0.001 <0.001 <0.001

2.3 术后并发症

试验组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旋后外旋型Ⅳ度AF 的发生一般是因为踝关节处在旋后位时受到外旋暴力损伤而导致[10]。内固定术是临床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AF 患者的主要方法,经外科手术方式完成骨折的复位与固定,能够加快踝关节功能的恢复。经腓骨入路是内固定术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入路方式,主要通过暴露胫骨远端后外侧骨折及后踝,从而暴露骨折部位,便于医师进行复位、固定处理。但也有研究发现,外踝皮肤组织较薄,加上临近有股骨断端、内植物表层,所以经腓骨入路必须对韧带及筋膜进行较大范围的游离处理,导致临近软组织受损风险大,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更长,同时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11]。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孙明启和张葆鑫[12]的研究结果相似。分析其原因为,经腓骨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术通过充分保护小隐静脉及腓肠神经,可以避免踝关节前侧关节囊损伤,降低踝关节内组织受损风险,为患者康复创造更适宜的环境,因而骨折愈合更迅速[13]。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试验组术后1、3、6个月足踝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经腓骨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AF 患者可改善足踝功能,且术后并发症少。分析其原因为,经腓骨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术在直视下完成修复固定,能够保证AF 得到有效修复,从而改善踝功能[14];另外,经腓骨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术在减小手术创伤的前提下暴露骨折,有助于更好地减少踝关节局部血供破坏及骨质丢失,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经腓骨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AF 患者的疗效优于经腓骨入路内固定术,可加快术后骨折愈合,改善足踝功能,且术后并发症少。

猜你喜欢

足踝腓骨入路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住院时间、出院安排、90 d并发症和翻修率:一项比较直接前入路、后外侧入路以及直接上方入路的研究/SILJANDER M P, WHALEY J D, KOUEITER D M,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6):1658-1661.doi: 10.1016/j.arth.2020.01.082. Epub 2020 Feb 5.
腓骨沟加深联合腓骨上支持带修复治疗腓骨肌腱脱位
前外侧入路结合Kocher入路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疗效观察
腓骨肌腱脱位的诊断与治疗
中间入路与外侧入路行单侧甲状腺叶全切除术的对比
儿童足踝部复合损伤显微外科修复术后护理27例
小腿外侧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腓骨皮瓣加外固定器修复胫骨缺损伴小腿软组织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