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下的学校教育转型升级

2021-10-19谢鋆

现代科教论丛 2021年3期
关键词:学校教育转型升级双减

谢鋆

摘要: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全面启动“双减”工作。一方面要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规范治理校外培训机构,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达到“减作业,增睡眠,减培训,增实践”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是对我国基础教育的一次重大考验,如何在减负的同时提升教育质量,减少参加校外培训需要,真正让学生从过重的学业负担中“返璞归真”,这就要求学校发挥好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因此,在有效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中,学校教育的转型升级也要同步推进,为学生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关键词:学校教育;转型升级;双减;

“双减”政策进入“实操阶段”后,校外培训机构的补课之路被阻断,学校教育的主体责任被进一步明确。学生不仅在校时间延长,其多元化发展需要也将日益得到满足。以“双减”政策为导向,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推动学校的转型升级,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公平的,适合的教育就成了我们目前的当务之急。那么,以“双减”政策的实施为契机,我们如何推动学校的转型升级,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优质公平的教育呢?

一.以集团化办学战略助推教育公平

集团化办学指以名校为龙头,在教育理念、学校管理、教育科研、信息技术、教育评价、校产管理等方面统一管理,实现管理,师资,设备等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实施集团化办学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缓解“择校热”,满足不同的教育需求。但弊端也不容忽视。一些地区盲目推进集团化办学进程,稀释名校资源来拉动兄弟学校的发展,分摊原来的教育资源,产生“削峰填谷”的后果。关于如何实施集团化办学,整合教育资源,推动城乡教育的共同发展有以下几点思考。

1.强化体制创新,建立融合性的机制和体制

一些教育集团止步于完成政府下达的任务,并没有落实“抱团发展”的初衷,造成了“集而不团,形集神散”的局面。因此,如何做到“优质均衡,共同发展”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办学理念、管理机制、评价制度的不同在很大因素上制约着集团化的融合发展。加强文化、管理、资源、以及科研等方面的互融,大力推进集团成员学校的标准化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除了政府部门的支持领导之外,还必须依靠可行的機制和有效的措施,在领导与管理、课程与教学、教师与科研的方面要有实质性的合作与共享,构建“共享、共建、共赢”的体系,打造紧密型的教育集团。

2.敢于突破创新,避免“复制粘贴式”的办学模式

在集团化办学的扩张中,部分教育集团仅仅停留在表面,并没有起到引领辐射的作用,成员学校借助“挂牌更名”成为名义上的优质学校,但实质上依然循规蹈矩。坚持优质学校输出品牌,师资的同时,要进行科学规划,实行一校一策,针对成员学校的核心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精准帮扶,做到“帮扶一所,优化一所”。在优质学校的辐射引领下,成员学校也在逐步成长,在各自的基础上做到真正成长,发展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3.优化流动机制,调动教育集团办学的积极性

集团化办学想要实现校际间的协同发展必须突破“发展不平衡”、“架构松散”、“成员学校底子薄”的局限。为此,我们必须重视教师这一核心资源,坚持探索和完善教师流动机制。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在集团内部,成员学校之间流动起来,不仅催生了学校的活力,更促进了学校之间的共同提高,实现了教育的公平性,普惠性。一方面,我们要健全人才储备机制。教育行政部门,教育集团要与高等院校,特别是师范院校建立长期的交流合作平台,选拔优秀的人才来补充教师队伍。另一方面,也要健全教师流动机制。合理流动是学校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条件,扩大优质教师资源辐射,让好教师不再是“一枝独秀”而是每个学校都有。

2.落实“双减政策”,课后服务亦需做实做优双减”

政策的出台,使校外培训机构逐步降温,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培逐步规范。学生在校外减负的同时,也对学校教育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过程中,如何提升教育质量,满足学生的基本教育需求和个性化需求,如何做到减“量”不减“质”也成为了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

1.保证课后服务时间,拓展课后服务资源

过去,学校以减负为借口片面强调缩短学生的在校时间,学生放学时间与家长下班时间没有衔接起来,导致学生早早就放学了,家长还在工作,没人接,只得动员爷爷奶奶负责接送。如今,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不少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发布了关于规范中小学课后服务的通知,并推动落实了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让学生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学校在自身的教学资源上,可以利用社会资源,积极与少年宫、博物馆、体育场馆、图书馆、艺术场馆,社区活动中心等机构建立合作,将校内课后服务与校外课后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后服务,将课后服务做好、做实、做优。

2.科学规划,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

“双减”政策对作业量做出了严格的要求。因此如何布置“轻负担,高质量”的作业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减少重复性,机械性的作业,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是有效压减作业时长的方式之一。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作业内容,合理规划,根据学生的身心规律和发展特点,采用多样式、分层式的方式设计作业的总量和内容,让作业成为课堂的补充而不是负担。

3.优化资源配置,丰富课后服务内涵

课后服务的有效推进依赖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是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驱动力。一方面,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保障教师的收入,激发老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在课余时间加强自身学习,适应新变化,新要求,努力开发特色课程。另一方面,在师资力量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家校联动”、聘任退休教师、教师跨学校跨区域流动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随着课后服务的推广,师资力量、场地、器械不足等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最后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增强教育服务能力,让课后服务真正服务于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落实“双减”工作,不仅需要明确教育治理边界,还需要统筹推进,共同治理。在强化对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的同时,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的主体功能。学校要认真解读“双减”政策,深入研究“减什么”、“如何减”,在减轻学业压力,作业负担的基础上不降低基本学业标准,促使学校为优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结构,保障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升而进行的转型升级,让学校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

猜你喜欢

学校教育转型升级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地面电视频道“新闻立台”的一次转型升级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