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汉语言文学教育中汉语拼音教学对策
2021-10-19邓雨
邓雨
摘要:语言作为一定的社会符号,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起着沟通媒介的作用。小学汉语言文字教育中,汉语拼音教学是关乎学生识字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想学好语文就必须要重视汉语拼音的教学。汉语拼音看似简单却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为此我们必须要在学生语文学习的初级阶段帮他们打好基础,从而提高学生正确的发音,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普通话的普及水平。
关键词:小学;汉语言文学;教学;汉语拼音;对策
语文的学习处于工具性学科的地位,在今后学生无论是语文学习还是其他学科的学习,要想凸显语文为其学习的服务性质,就必须要注重对于汉语拼音的学习,汉语拼音看似简单,但是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却千变万化,我们唯独要掌握汉语拼音的本质规律,才能够提高日常学习的效果,作为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依据对于汉语拼音的正确认知来完成课堂学习工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基础学习水平。
一、小学汉语言文学教育中汉语拼音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发音不准
刚进入到一年级的学生,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他们对于声母和韵母的分辨能力是非常差的,而且在发音时往往会出现b、d不分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拼音读法进行仔细辨认,不可以让这种错误的读音成为学生发音的习惯,那样无论是给汉字注拼音还是日后的发音都是一大问题。
(二)学生发声部分训练不足
汉语拼音作为口语中的一种表达形式,我们需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发声部位进行练习,拼音实际上也是一种语言能力,要想提高技能就离不开多样化的练习。但是在许多教师日常教学的过程中,他们大多数是以听写的形式来完成学生汉语拼音的认知过。拼音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发声器官无法得到锻炼,那么他们在今后发生时就会存在着拼读障碍。
(三)学生存有畏难情绪
在初入小学时学生首先接触的是汉语拼音,在课堂学习的环境和任务量上来说是与幼儿园阶段和学前阶段存有较大差异性课堂,小学阶段汉语拼音教学是借助对声母和韵母的全面化认知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实效性。但是,在这种氛围下会让学生产生一定的畏难情绪,他们总是没有自信心,害怕自己无法掌握课堂的教学内容而受到老师的批评。
二、小学汉语言文学中汉语拼音教学时效性保障的策略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刚入小学的学生,他们注意力还不够集中课堂教学,如果采用知识灌输化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久而久之便会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在无法集中注意力的情况下,就会造成教师教学时效性的逐渐下降,为此我们可以通过精美的插图教学、多媒體教学或者是体验式教学来提高学生对抗他们参与程度,这样他们才能够乐于学习,进而爱上汉语拼音教学。
例如:可以让学生用手来体验每一个声母的发声过程,b这个声母发声时需要上下嘴唇绷紧,然后在唇间发出一道强有力的气流。此时可以让学生将手挡在嘴的前面,看能否感觉到气流喷出。借助体验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对声母的发生规律有更为深入的认知。
(二)以儿歌顺口溜的形式来强化拼音学习
在汉语拼音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能够会拼、会认,在遇到某些规律性问题掌握时,可以采用顺口溜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简化记忆过程提高认知水平。例如:单元音字母记忆时就是可以给学生编一段顺口溜,太阳出来aaa,公鸡叫ooo,以这种形式的记忆可以让学生以无意形式来将知识与认知相关联。其次就是在声母j、q、x、y与韵母ü相拼的时候,我们可以告诉学生j、q、x、y小淘气从不和u在一起,他们和ü相拼时见到两点就挖去,这样学生在拼读的过程中便不会出现错误。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刚走入小学的学生并非一般人能够教授的,在开展汉语拼音教学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联系幼儿的现有认知水平,因此教师必须以更高的教育素养来完成当前的教学任务。不仅要能够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也能够在课堂教学时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将自己的思想与学生的思想相互融合。
例如:我们在开展韵母教学时,可以结合多元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引导幼儿开展学习,在教ü这个韵母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与来熟记这个字母,鱼嘴上面有两个气泡就是遇上的两个点,教师需要通过对课堂的拼音和学生的现有认知进行有机融合,以此来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
三、结语
新课程改革以后在小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发展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在学生先有认知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全面化的引导。汉语拼音作为语文学习的工具需要在起始阶段为学生打好基础,这样他们才能够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借助汉语拼音来完成对工具书的使用。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的调节教学计划,这样才能够保障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韩淑丽,王文玉,张明佳.小学语文教学中个性化阅读的开展方法[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版),2020(09):10-11.
[2]刘继阳,韩贺轩,李泽华.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开展策略[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20(11):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