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贝母产业现状及思考
2021-10-19阮洪生王翰华马舒伟崔明超程斌
阮洪生, 王翰华, 马舒伟, 崔明超, 程斌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中药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浙贝母是我国临床常用大宗中药材,又名大贝、象贝、元宝贝,是著名的“浙八味”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浙贝母最早记载于《轩岐救正论》,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FritillariathunbergiiMiq.的干燥鳞茎,味苦,性寒,归肺、心经,具有清热化痰止咳、解毒散结消痈的功效,临床用于风热咳嗽,痰火咳嗽,肺痈,乳痈,瘰疬,疮毒证候[1]。除传统汤剂使用外,临床常用的养阴清肺丸、通宣理肺丸、羚羊清肺丸等120多种中成药均以浙贝母为主要原料,市场需求量很大。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中医药通过临床筛选出的有效方剂“三药三方”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金花清感颗粒组方中就含有浙贝母。近年来,随着浙贝母的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大,浙江、江苏等区域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但由于种质资源不同,种植技术不规范,各地浙贝母的产量与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浙贝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浙贝母产业现状
1.1 主产地
浙贝母在浙江的主产区为宁波的鄞州、海曙和金华的磐安、东阳、永康以及丽水的青田、文成、庆元、缙云等地,种植面积稳定在3 670 hm2左右,年商品产量约为9 000 t,产值近9亿元,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90%以上[2]。宁波海曙区的章水镇是享誉天下的浙贝之乡,这里种植浙贝母始自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樟村浙贝”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磐安浙贝母”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磐安“浙八味”中药材市场是全国最大的浙贝母交易市场,全国近80%的浙贝母由此销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浙贝母种植已经成为当地乡村振兴和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浙江周边的江苏、福建等省也有少量种植[4]。
1.2 种植条件
浙贝母喜气候温暖、光照充足的环境条件,生长温度为4~30 ℃,温度过低或过高,浙贝母均处于休眠状态。出苗的适宜地温为6~7 ℃,植株生长最适气温为10~22 ℃;鳞茎在地下5 cm处,日平均地温10~25 ℃时能正常膨大,高于25 ℃ 时休眠,低于-6 ℃时鳞茎受冻;开花适宜气温为22 ℃左右[5]。浙贝母适宜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上种植。要求土壤pH 5~7,含水率20%~28%,土壤含水率低于10%时鳞茎不能发根,低于6%时植株不能生长,土质及干湿度以手捏成团、落地能散为好。
1.3 栽培品种
随着自然演变和人工选择,逐渐形成了各具植株形态特征和药材商品特色的狭叶贝母、宽叶贝母、轮叶贝母和多籽贝母等地方农家类型,这些资源为浙贝母新品种选育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材料。科研工作者先后以狭叶贝母和宽叶贝母的变异株优选培育成浙贝1号 (浙认药2007001)和浙贝2号(浙(非) 审药2013001)应用于生产,且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为解决浙贝1号和浙贝2号的鳞茎繁殖系数低、无法更好满足商品生产与种植扩面的双重需求的问题,近来采用系统选育方法从多籽贝母变异株优选育成性状稳定、丰产性好、品质优、抗病性较强、繁殖系数适中且适宜在浙江省浙贝母产区种植的浙贝3号新品种(浙品认2018014-3),该品种的选育成功满足了市场需求和生产发展的需要[6]。
1.4 种植方式
为解决浙贝母连作障碍,提高土地利用率,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出率和种植效益,保证浙贝母产业良性发展,浙贝母主产区先后开展了浙贝母-单季稻[7]、浙贝母-竹荪[8]、浙贝母-甘薯[9]、桑园-浙贝母[10]、葡萄+浙贝母-青毛豆[11]、浙贝母-鲜食毛豆[12]等高效循环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示范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表1)、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表1 浙贝母与其他作物套种收益情况
1.5 田间管理
为提高浙贝母的产量和品质,应在生长期内施入一定量的氮肥、钾肥和硼肥[13-16]。浙贝母栽培过程中还要应对连作障碍、长期大量使用杀菌剂造成的灰霉病,有效及时防治灰霉病是浙贝母产量和品质的保障。研究表明,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38%吡唑醚菌酯·啶酰菌胺水分散剂、500 g·L-1异菌脲悬浮剂、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及由蜡质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与沙雷氏菌组成的宁盾(微生物肥(2013)准字(1096)号)可以有效防治浙贝母灰霉病[17-19]。此外,为促进鳞茎成长,每年3月中旬,在浙贝母开花旺盛期摘掉浙贝母上面的花及茎梢。
1.6 采收与加工
浙贝母在9月中旬至10月下旬开始种植,次年5月初夏时节植株枯萎时采挖。采挖后浙贝母按大小分类,大者除去芯芽,俗称大贝,小者不去芯芽,俗称珠贝,分别撞擦,除去外皮,拌以煅过的贝壳粉,吸去擦出的浆汁,干燥;或大小分开后,洗净,除去芯芽,趁鲜切成厚片,干燥,俗称浙贝母片[1]。无硫加工的浙贝母片表皮黄棕色,皱缩,切面白色,略显粉性,不光滑;经硫黄熏蒸加工的浙贝母片表皮黄白色或黄色,平坦,切面白色,粉性,光滑[20]。
硫黄熏蒸是一项传统的中药材储存养护方法,在中药材产地普遍采用。硫黄熏蒸具有防蛀、防霉的功能,同时还能使饮片颜色鲜艳,断面更洁白。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硫黄熏蒸法一直被广大贝农应用于浙贝母的贮藏和加工。1994年版《浙江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明确在浙贝母加工中允许使用硫黄熏制法。现已研究表明,过度使用硫黄熏制的中药材往往会给人体造成潜在危害。因此,2005年版《浙江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和2005年版《中国药典》相继删除了硫黄熏蒸的加工方法。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增加了二氧化硫残留量检测方法,并于2013年12月《中国药典》(2010年版第二增补本)出台规定“中药材及饮片的二氧化硫残留量不得超过150 mg·kg-1”。虽然国家出台了严格的检测方法,种植农户小作坊分散式的硫黄熏蒸加工方式依然存在。为了遏制浙贝母市场的硫黄熏蒸乱象,加强浙贝母原产地保护,提升道地药材的质量和口碑,自2015年以来,宁波和金华等浙贝母的主产区,建立了中药饮片(浙贝母)质量监管区域协作机制,有力阻击了硫黄熏蒸浙贝母地下产业链,促进了浙贝母饮片无硫化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浙贝母作为中药饮片产地趁鲜加工品种,磐安县建立了11个浙贝母集中无硫加工点。磐安康恩贝药材发展有限公司实施产地中药材及饮片加工车间一体化试点,是全国首家中药材“共享车间”,为促进无硫浙贝母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力量。
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1 连作(重茬)障碍
连作(重茬)障碍是指连续在同一土壤上栽培同种作物或近缘作物引起的作物生长发育异常。在土地资源有限,经济效益的驱动下,农作物(包括部分中药材)都存在连作障碍。连作条件下浙贝母根际土壤的酸化引起土壤真菌增加、放线菌及细菌菌群减少以及根区土壤的脲酶、过氧化氢酶等土壤关键酶活性变化是引起浙贝母叶内膜脂过氧化等氧化程度加剧、植株生长受限的重要原因[21]。连作障碍不仅影响了浙贝母的品质及产量,还会随着致病菌的大量增加导致根腐病等而引起鳞茎腐烂[21]。研究表明,轮(套)种可抑制和消灭病源,有效减轻浙贝母土传病害,缓解连作障碍。目前与浙贝母套种的作物种类较多,但不同的套种方式对浙贝母品质和产量的改善结果有所差异,其具体机制目前尚未知晓[22]。要加大生物防治剂的研究力度,争取有更多的植物源农药制剂来防治连作障碍及其引起的病害。
2.2 机械化程度低
在农业生产大量采用机械的今天,浙贝母的种植和收割仍在沿用传统原始的以一家一户分散式种植为的主生产方式,虽然传承了浙贝母的传统工艺,但也给规模化发展带来较大阻碍。浙贝母行业的从业者以老年人为主,青壮年寥寥无几,老药农一生都从事浙贝母的种植,产生了浓浓的感情,割舍不下这份情怀。人工劳动的低效率,拉升了浙贝母种植的成本,影响贝农的生产积极性。因此,科研院所应加大开发力度,尽早研发出适合的浙贝母机械化种植和收割设备,以改变生产方式,切实减轻劳动强度,提升劳动效率,促进贝农增收,产业发展。
2.3 价格波动大
浙贝母有浙江产区和江苏南通产区两大主产区,浙江产区主要生产商品贝,南通产区只供应种贝。江苏南通产区的生产并不稳定,贝农会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及时调整种植面积,他们受到价格的冲击较小。近年来,原本不种植浙贝母的江西、湖南也开始种植,且技术日趋成熟,单产高,规模大。在市场需求趋于稳定的情况下,种植面积的扩大,产品供大于求,导致浙贝母价格逐年下降。2003年受非典用药需求影响,浙贝母价格达到260元·kg-1,处于历史最高位;以后价格直线下降,2009年时跌至17~18元·kg-1。近10 a,浙贝母的价格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始终在调整之中。目前无硫浙贝母饮片价格维持在40元·kg-1左右,统个价格在30元·kg-1左右。市场行情不稳定导致农民种植浙贝母积极性不高,尤其是宁波海曙区的章水、鄞江、龙观等道地产区种植面积连年下滑,浙贝母产业衰退迹象明显。目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精准扶贫方面,很多地区都把种植中药材当成发展经济的主要抓手。中药材讲究道地性,环境因素是影响其品质的关键要素,发展中药材种植一定要因地制宜、审时度势去考虑种植品种及面积,要与市场对接,避免出现供严重大于求的状况,这样才能很好地发展当地经济,且保证中药材产业的良性发展。
3 小结与建议
中药材种植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建议政府加大引导力度,出台相关补助政策,在适宜种植区域加快土地集中流转,保障浙贝母生产用地;抓好浙贝母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机械化建设,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和质量追溯体系;发挥专家团队的智库作用,确保种质资源的安全和浙贝母药用部位及非药用部位的研发力度,开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让浙贝母种植筑就群众的“致富路”,助农增收奔小康。
同时,改善市场竞争环境,建立中药饮片价格动态机制,促进中药饮片优质优价,合力解决中药材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卡脖子”问题[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