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水沙条件下长江太子矶河段秋江圩崩岸治理及效果分析

2021-10-19

水利建设与管理 2021年9期
关键词:河势水沙护岸

杨 丽

(安徽省长江河道管理局,安徽 芜湖 241000)

1 引 言

三峡工程运行以来,长江下游安徽段来水来沙条件发生了较大改变,主要表现为来水量变化不大,来沙量大幅度减小,清水下泄明显。受水沙条件变化及河势调整影响,近十几年来长江安徽段崩岸频繁发生,太子矶河段出口右岸秋江圩崩岸区长约8km,岸线年崩退20~30m,严重影响河势稳定及防洪安全。

为维护岸线和河势稳定,保障防洪安全,根据国家相关部门批复,2015—2018年实施了安徽省长江崩岸应急治理工程,该工程是国家172项重大水利项目中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的子项,治理范围涉及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等5个市,分布在长江上下三号等12个河段,共治理崩岸26处,护岸总长度50.5km(见表1和图1),该工程2019年12月通过竣工验收。其中秋江圩段护岸长5080m,主要工程措施为水上干砌混凝土块护坡、水下抛石和混凝土铰链排护脚,2015年10月开工,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结合2016年大洪水对工程区河岸稳定的影响,及时调整工程方案,2018年4月完工。工程经历了2016—2019年洪水考验,工程区岸坡稳定,防护效果较好,工程实施对维护河势稳定、提高抵御崩岸灾害能力、保障防洪安全、促进沿江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表1 安徽省长江崩岸应急治理工程情况

图1 安徽省长江崩岸应急治理工程位置示意图

通过多年水文、河道地形监测资料,分析太子矶河段河势演变特点和演变规律,利用秋江圩近年崩岸监测资料分析岸坡稳定情况,结合地质资料、河势演变、崩岸区岸坡稳定分析及近期来水来沙变化情况,分析秋江圩崩岸原因。总结在三峡工程运行后新水沙变化条件下,特别是工程实施遭遇了2016年大洪水的强水沙变化条件下,成功治理强烈崩岸的经验,为今后研究新水沙条件下河道治理方法提供经验和技术参考。

2 三峡工程运行前后水沙变化

2.1 来水来沙变化

据大通水文站资料统计,三峡水库蓄水前多年平均径流量9052亿m3、输沙量4.27亿t。三峡水库运行以来,2003—2017年该站年均径流量8630亿m3、输沙量1.38亿t,与蓄水前均值相比,来水略偏枯5%,来沙减少了68%。

2.2 2016年洪水特点

2016年长江流域发生中下游型区域性大洪水,长江安徽段超警戒水位历时23天。大通站最高水位15.64m(吴淞高程),超过警戒水位1.24m,最大流量为70800m3/s,年径流量为1998年以来的首位,大于45000m3/s(河段平滩流量)的时间达到120天。2016年大通站的径流量、输沙量主要集中在5—10月,其径流量占全年的66%,输沙量占全年的72%。

3 秋江圩段崩岸及原因分析

3.1 崩岸概况及护岸的必要性

池州江堤秋江圩段为2级堤防,上起宝赛岗,下至秋浦河口,全长24.38km,与通江河(堤长24.36km)形成一个独立的防洪堤圈(见图2)。秋江圩崩岸段位于太子矶河段出口段右岸扁担洲外滩,对应池州江堤秋江圩段桩号1+900~10+200。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河势调整影响,水流顶冲秋江圩扁担洲段强度增大,在水流贴岸冲刷作用下,秋江圩段岸坡逐年崩塌后退,深槽向近岸移动(见图3)。以0m岸线为例,2004—2013年最大冲退130m,年均冲退15m。岸坎距堤脚最近处约180m,崩岸对河势稳定及防洪安全均构成一定威胁。因此,对秋江圩扁担洲水流贴岸、强崩岸段进行治理是必要的。

图3 秋江圩崩岸区断面变化

3.2 崩岸原因分析

3.2.1 河势演变分析

3.2.1.1 河道冲淤

根据有关研究成果,三峡蓄水前太子矶河段表现为淤积,1981—2001年平滩河槽年均淤积量为66.5万m3;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后,2001—2006年太子矶河段出现冲刷,平滩河槽年均冲刷量为261万m3;2006—2011年太子矶河段表现为淤积,平滩河槽年均淤积量为502万m3,且淤积主要发生在枯水河槽,枯水河槽年均淤积量为603万m3;2011—2016年太子矶河段由淤积转为冲刷,平滩河槽年均冲刷量为167万m3[1]。经过2016年长江大洪水,上游来水来沙条件的改变有可能强化这一趋势[1]。

3.2.1.2 河道演变

太子矶河段上起安庆市前江口,下至枞阳县新开沟,河道全长25.12km,为鹅头形分汊河段。江中铁铜洲将水流分为左、右两汊,左汊为支汊,多年分流比约为13%,右汊为主汊,多年分流比约为87%,右汊内的稻床洲心滩将汊道分为东、西两水道,东水道窄深,西水道宽浅。出口段上至铁铜洲尾,下到新开沟,长约10km,出口单一段右岸为扁担洲。

近二十年来,受太子矶河段中部铁铜洲左右汊道演变影响,铁铜洲尾汇流后居中偏右下行,贴右岸冲刷秋江圩扁担洲一带河岸,该段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持续冲刷后退(见图4)。从秋江圩段护岸区附近的河道横断面历年变化图来看,1981年深槽居左侧,1981—1998年左岸淤积,右岸冲刷,深槽右移。1998—2013年河床断面形态变化不大,河槽居中相对稳定,左岸冲淤交替以淤为主,右岸(扁担洲)逐年冲刷后退。2013—2016年深槽居中,河槽底部由-8m冲刷下切至-22m,左岸冲刷,右岸继续冲刷后退。

图4 太子矶河段出口段河床断面变化

3.2.2 河岸地质状况

秋江圩段岸坡地质结构为双层结构(见图5)。岸坡上部覆盖8~10m厚的重—中粉质壤土,下部为强透水性的粉细砂层,厚度大于15m,抗冲性较差,岸坡稳定性较差。

图5 秋江圩河岸地质剖面

3.2.3 崩岸区近岸岸坡分析

1998—2016年右岸岸坡崩退右移,5~-10m高程区间岸坡年均冲退14m。1998—2001年河床底部略有刷深,在-19~-20m之间;2001—2013年,河床底部略有淤高,在-16~-17m左右;2013—2016年河床底部冲刷下切5m,最深点-22m(见图6)。岸坡平均坡度在1∶3左右,局部陡坡1∶1.8。

图6 秋江圩崩岸断面变化

3.2.4 崩岸原因分析

综合前述分析结果,秋江圩段河岸地质为二元结构,下部存在较厚的粉砂、细砂层,抗冲性差,经局部河势调整变化,水流顶冲或贴岸冲刷,右岸秋江圩段岸坡冲刷变陡,岸坡逐年崩退。三峡工程运行后,来水来沙变化及2016年大洪水作用,加速了崩岸发生发展。

4 秋江圩段崩岸治理实施情况

秋江圩段崩岸应急治理工程位于长江太子矶河段出口段右岸,对应秋江圩江堤2+060~7+020和8+300~9+300,护岸区长5080m,自上而下分为A、B、C、D四段,采用水上干砌混凝土块护坡、水下抛石和混凝土铰链排护脚型式。2015年10月开工,2015—2016年实施B段,B段全长1700m,其中1100m为混凝土铰链排护脚,600m为水下抛石护脚;2016—2017年实施A、C段,全长2380m,其中A段长1650m,为混凝土铰链排护脚,C段长730m,原设计为混凝土铰链排护脚,在2016年大水作用下,C段拟护岸区强烈崩塌,岸线犬牙交错,枯水位附近岸坡较陡,不能满足系排梁稳定要求,护脚型式由混凝土铰链排变更为水下抛石;2017—2018年实施补充完善工程,包括B、C和D 段加固工程,2018年4月完工。

5 防护效果分析

5.1 工程区岸坡稳定情况

将施工图阶段水下地形测图、施工前后及完工后水下地形测图进行对比,分析工程区岸坡稳定情况,采用ARCGIS软件计算分析工程区河床冲淤工程效果。分析得出,工程实施有效消除了崩岸隐患,工程区岸坡处于稳定状态,河床冲淤互现,局部河床呈稍淤积状态(见表2和表3)。工程经历了2016—2019年洪水期考验,未出现崩岸险情,秋江圩江堤防洪能力显著增强。受河势调整及水流顶冲作用影响,虽然岸坡处于稳定状态,但河道横向冲刷受阻,河床向纵深方向发展,深槽部位仍然继续处于冲刷状态,应加强观测分析,遇不利情形及时采取加固措施,以发挥工程整体防护效果。

表2 秋江圩崩岸治理工程前后岸坡稳定分析

表3 秋江圩崩岸治理工程区冲淤计算分析

5.2 工程区崩岸预警变化情况

根据2011—2017年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和2018—2019年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发布的崩岸预警通知,秋江圩段为Ⅱ级崩岸预警区。随着2015—2018年崩岸治理工程的实施,秋江圩段预警区范围逐年缩小,2017年后除了下游石头埂段因堤防无外滩仍维持Ⅱ级预警外,已护工程区均解除预警(见表4和图7)。

表4 秋江圩段崩岸预警变化统计

图7 秋江圩崩岸治理前后预警变化

6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a.三峡工程运行以来,长江安徽段水沙条件变化较大,主要表现为来沙量大幅度减少,长江太子矶河段长期处于冲刷状态,特别是经过2016年大洪水,加速了河道冲刷强度。

b.长江太子矶河段总体河势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受水沙条件变化及局部河势调整影响,近二十年来水流对河段出口右岸秋江圩段冲刷强度加大,该段河岸地质抗冲刷性差,河岸逐年崩塌后退,对池州江堤秋江圩段防洪安全及下游河势稳定构成一定威胁。因此,对秋江圩段崩岸进行治理是必要的。

c.秋江圩崩岸治理工程实施过程中,经历了2016年大洪水,水流对秋江圩下段顶冲强烈,造成河岸多处崩窝,岸线犬牙交错,枯水位附近岸坡较陡,不能满足混凝土铰链排及系排梁稳定要求。针对此种特殊情况,及时将秋江圩C段护脚型式由混凝土铰链排调整为水下抛石,保证了工程顺利实施并发挥防洪作用。

d.针对三峡工程运行后新水沙条件及2016年大洪水强烈造床作用,经过工程区近岸岸坡稳定分析,秋江圩下段水流顶冲强烈,深槽冲刷可能威胁已护岸工程稳定的情形,及时对秋江圩下段深槽部位实施了水下抛石加固的补充完善工程,解除了深槽冲刷下切对已护岸工程稳定的威胁。

e.经过2015—2018年的崩岸治理工程实施,并经历多次洪水考验,秋江圩段河岸稳定,除了下游石头埂堤防无外滩段仍维持Ⅱ级预警外,其他已护工程区均已解除预警,工程防护效果较好。

6.2 建议

在三峡工程运行后新水沙条件下,长江太子矶河段将较长期处于冲刷状态,护岸工程抑制了河道的横向发展,秋江圩崩岸治理工程区深槽将呈冲刷下切态势,近期需加强河势演变及岸坡稳定监测分析,遇影响河岸稳定的不利情形应及时采取加固工程措施。

猜你喜欢

河势水沙护岸
浅谈水利工程中堤防护岸工程施工技术应用
渤海湾连片开发对湾内水沙通量的影响研究
预制装配式波浪桩生态护岸研究
高强度塑钢板桩在河道护岸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生态空心块体水沙动力效应研究
生态护岸技术在深圳防洪治理中的应用
大型水利枢纽下游水沙变异特征
新乡黄河河务局用无人机查勘黄河河势
倒运海水道近年河床演变分析
走在创新最前沿——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