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公共图书馆残障群体服务的VR/AR技术应用*

2021-10-19丁家友郭欣宜

图书馆论坛 2021年10期
关键词:群体图书馆用户

丁家友,郭欣宜

0 导言

公共图书馆为社区所有成员提供免费、平等的基本服务,保障残障群体文化权益是公共图书馆的职责[1]。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残疾人服务,加强民生领域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的要求。根据《残疾人保障法》第54条、第55条及《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17条规定,包括公共图书馆在内的公共文化机构应配备无障碍设施,为残障群体提供公共信息交流及辅助性文化服务。面向特殊群体的数字图书馆是“十四五”期间公共文化领域的重点建设项目,将完善公共图书馆残障人士数字化服务内容和保障措施,建立和完善残障人士阅读服务体系,为残障人士提供无障碍数字图书馆服务,保障残障人士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文化权利。

5G时代新兴信息技术对公共图书馆革新服务理念、拓宽服务渠道、重建服务内容和提升服务品质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其中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和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价值引起学界和业界的重视。自2005年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开始出现残障群体图书馆服务的相关研究,如“图书馆面向残疾人的服务模式与规范研究”“公共图书馆残疾人服务标准研究”等课题,但对新兴技术应用的研究相对较少。新兴技术应用往往引领甚至决定一个领域的发展趋势与服务形态,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变革同样深受新兴技术的影响。因此,本文针对公共图书馆残障群体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图书馆利用AR/VR技术的虚拟资源导航和阅读场景仿真等应用场景,构建图书馆残障服务VR/AR应用策略模型,并结合图书馆和相关领域案例,探索公共图书馆残障群体服务中VR/AR技术应用的价值与策略。

1 我国公共图书馆残障群体服务现状

1.1 服务对象

《2019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残障群体总人数超过8,500万,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智力残疾、多重残疾7个主要类型,其数量分布见图1。当前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残障群体对象以视力、听力、言语和肢体残疾4类器质或感官残疾为主[2],约占残障群体总数74%。

图1 我国残障群体分布结构图

残障群体受身心条件限制,多处于信息权利弱势地位。为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公共图书馆有必要针对这一群体,探索多元主体协同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3]。总体上,残障群体的图书馆服务需求可概括为无障碍设施可用且便利,信息服务可及且有“温度”,信息交互过程能共情等方面。其中,肢体残疾群体的显性需求集中于无障碍设施的完善程度;听力、言语、视力残疾群体则对能否提供聚会、培训、交流等信息无障碍设施以及代查代检、志愿者引导等服务较关注。无论是从信息平权等理论视角,还是从公共图书馆成功经验来看,公共图书馆提供残障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是毋庸置疑的。

1.2 残障服务履责情况

从残疾人发展权利保障和赋权理论视角[4],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协同治理和残障群体信息权利保障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共图书馆法》规定,公共图书馆应当考虑残疾人群体的特点,积极创造条件,提供适合其需要的文献信息、无障碍设施设备和服务。相关研究表明,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对残障群体的重视程度有待提升,残障服务存在不足,不能有效保障残障群体的信息权利,具体体现在图书馆专职人员短缺、辐射范围小、资源匮乏、设施陈旧等方面[5]。

《残疾人保障法》规定公共图书馆要配置盲文读物和盲人有声读物图书室,《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也提出公共图书馆残障阅览室的楼层要求和座席面积要求。但《2019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3,176个公共图书馆共设立盲文及盲文有声读物阅览室1,174个,且主要分布在城市,残障设施覆盖面仍需继续扩大。

专职服务人员是公共图书馆残障服务的关键部分,但图书馆领域专职残障服务人员较少,且多为临时性或志愿性岗位。公共图书馆对熟练掌握图书馆专业知识,能与残障用户沟通交流、与社区合作,熟悉残障群体保障法律法规、残障群体辅助技术(包括软硬件)、残障群体心理和行为模式等技能的专业人员需求迫切[6]。

图书馆无障碍环境建设也是公共图书馆的重要基础工作。图书馆通过设施的无障碍改造和建设,构建完整的无障碍环境,进而保障残疾人对图书馆资源的无障碍获取,具体包括无障碍通道设施(无障碍标识照明、无障碍建筑入口、无障碍电梯、无障碍通道等)、无障碍卫生设施(残疾人专用卫生间等)、无障碍借阅环境设施(盲人阅览室、低台书架等)。调查表明,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无障碍设施普及率不高[7],无障碍通道设施、卫生设施缺失,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区域分布极不均衡,无障碍设施的占用、毁坏、维护不当等问题屡见不鲜,严重降低残障群体到馆率以及图书馆无障碍设施的使用率。

1.3 服务内容与渠道

我国公共图书馆针对残障群体的无障碍信息服务已做出诸多努力。“中国盲人数字图书馆”“无障碍数字图书馆”“中国残疾人数字图书馆”“中国盲文图书馆”的上线,上海图书馆的“虚拟——现实图书馆服务体系”和辽宁省图书馆的“VR图书馆之旅”等项目的开展,从图书馆资源、服务、技术创新等角度进行了探索。但受资金、专业人才、硬件基础设施、软硬件结合等因素的制约,公共图书馆无障碍信息服务仍待完善。

资源方面,图书馆针对残障群体的特藏资源以盲文书籍和有声读物为主。有限的到馆残障读者导致特殊馆藏资源的利用率低,采购动力不足。较低的特殊书籍用户需求又导致供给数量和种类的萎缩,形成恶性循环。于是形成公共图书馆针对残障群体的特殊馆藏资源主要局限于盲文书籍,服务设施建设也主要集中于盲人阅览室的局面,未充分考虑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等残障群体在特殊资源、服务可及性、知识共享交流、情感共鸣等方面的特殊需求,难以及时有效地满足残障群体的多元阅读需求。

发达国家和地区图书馆残障服务内容和渠道较为完善。在信息无障碍、人道主义、信息公平等理念指引下,域外图书馆针对不同类型残障人士配备不同媒介,如盲文图书、易读图书、带字幕和手语的视频;并制定规范或指南,如IFLA《残障人士访问图书馆:目录指南》对无障碍物理环境提出细致的要求;要求图书馆员主动关怀和帮助残障读者,提供免费邮寄、知识培训与共享等服务[8]。

新兴技术发展与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解放人类的自然束缚,为人类适应现实环境、拓展活动空间、加强互动交流提供更多可能性。因此,其在公共图书馆残障服务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例如,人工智能产业对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提供的类似机器人ElliQ的产品,为弱势群体提供数字社交和行动辅助;在社区监控、居家监护、智能关怀以及赋能辅助等方面,人工智能也表现出了巨大的应用前景。VR/AR应用与发展更是集中体现了新技术的应用价值与趋势。VR/AR在体育训练场景模拟、VR法庭示证、教育可视化、VR新闻等方面的应用,充分展现了其在数字虚拟环境营造、数字内容与现实世界叠加、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融合等方面的巨大潜力。例如,作为美国校园图书馆和档案馆衍生产品而开发出来的多模AR展览体验——“Finding Roebling”(美国工程师华盛顿·罗布林,纽约布鲁克林大桥建造者)项目于2017年完成,使用微软Holo Lens头戴式VR设备展示了主人公一生经历留下来的文字、图片、影像等档案资料[9];美国斯坦福大学、迈阿密大学、宾汉姆顿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史丹森大学等高校的图书馆应用VR/AR在图书馆场景建设、智能导航、数字资源、信息检索、读者互动等方面开展了探索[10]。当然,现阶段其主要作为实体空间的辅助与拓展,帮助用户创造身临其境的沉浸感,但随着5G技术成熟,则必然会成为辅助残障群体克服空间与环境限制的有力工具。此外,我国港台地区数字资源和无障碍网页等新型技术[11]的推广实践对于残疾人获取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也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

从目前现状和国内外经验来看,充分应用新兴技术为残障群体提供服务是解决公共图书馆残障服务人才困境和服务瓶颈的有效思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融合发展与渗透,作为重要人机交互入口的VR/AR技术在人类诸多活动场景当中扮演的角色会越来越重要。以信息资源组织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为宗旨的公共图书馆在馆藏资源发掘、服务体验优化等方面可以充分利用VR/AR技术的沉浸交互仿真特性,满足用户高密度、个性化、交互式的信息需求。

2 图书馆VR/AR技术应用概况

VR/AR技术作为新兴技术,其沉浸、交互仿真特征可帮助图书馆生成多源信息融合的三维动态虚拟环境[12]。借助VR眼镜、头盔等外部设备,用户可获得个性化的图书馆使用体验,同时降低图书馆进入门槛,与数字时代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转型需求高度契合。

2.1 VR/AR技术发展与应用

2016年前后虚拟现实技术开始频繁出现在国家规划之中,如工信部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明确指出虚拟现实产业发展和应用创新的具体方向,包括浸入式声场、语音交互、眼动追踪、触觉反馈、表情识别、脑机交互等技术的创新研发。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我国教育部共同主办的国际教育信息化会议上,发布《关于推进残疾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青岛倡议》,提出建设数字化学习环境,向残疾人提供无障碍的公共教育资源、设施和服务。文化部印发《“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规划》,鼓励公共图书馆充分运用VR、AR、人机交互等现代技术,建立交互式文化体验空间,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互动性和趣味性。在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VR/AR技术市场势必进一步扩展应用领域。

VR/AR技术在娱乐、教育、医学等领域的市场化应用和服务创新为其图书馆应用提供了技术移植方向,如游戏领域的微软Hololens MR眼镜、消费级别的增强现实0glasses RealX、教育领域的影创Action One MR眼镜等设备的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诸如AR童趣绘本、AR手语启蒙公益教学等产品和服务开始逐渐向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等领域扩散。苏州博物馆、广州十三行博物馆等开始推出含有VR/AR功能的应用服务,在展现其巨大商业价值的同时,也不断激发更多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可能性与潜在价值。VR技术借助交互设备,与使用者语言、肢体动作等相结合,为其营造“身临其境”的逼真体验,同时通过网络联机功能生成多用户共享式虚拟环境,可帮助图书馆拓展残障群体的人际和人机交互。AR技术则通过实时三维建模、场景融合、跟踪和定位等技术,将虚拟的视觉信息、听觉信息叠加于现实世界,实现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实时一致性交互呈现,延伸和辅助人类的感知,对于残障群体意义尤其明显。

2.2 图书馆VR/AR技术应用场景

随着“特殊群体关怀”与“新媒体的有效融合”逐渐成为图书馆领域研究的热点[13],图书馆应用VR/AR技术服务特殊用户群体成为一种可行且必要的探索。2008年9月“国家图书馆虚拟现实系统”正式上线[14],首次实现可交互的虚拟数字图书馆系统,由此开启我国图书馆及图书馆相关领域应用VR技术的热潮。我国图书馆VR技术应用主要分为导览虚拟化、检索可视化和阅读虚拟化3个方向,可划分为虚拟资源导航和阅读场景仿真两类应用类别。

(1)虚拟资源导航。导览虚拟化是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图书馆探索VR技术应用的主要方向,侧重于提供图书馆虚拟场景漫游,运用VR技术进行三维场景建模,构建仿真3D虚拟场馆,集成虚拟空间系统、导航协助、漫游服务、可视化检索等功能,形成一套功能完备的图书馆虚拟资源导航平台。类似应用还有哈尔滨工程大学图书馆的WEB馆藏图书定位系统VR应用平台[15],天津大学郑东图书馆的“VR图书馆”虚拟全景漫游,河北工程大学图书馆的VR全景图书馆[16]。此外,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利用开源可视化组件BirdsEye,研发嵌入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可视化跨库检索系统等深度应用。这些应用在解决图书馆面向残障群体的服务可及性及应用深度方面展现了巨大的潜力,一方面弥补了图书馆因无障碍设施数量和覆盖面有限造成的服务可及性缺陷;另一方面通过虚拟环境和辅助系统有利于解决残障群体使用图书馆的心理障碍,提升服务深度。

(2)阅读场景仿真。针对阅读虚拟化,西藏自治区图书馆向读者提供名为“VR诵经典”的虚拟现实服务;2017年HTC公司与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青岛出版集团合作推出“中国VR阅读平台”,向图书馆提供融合优质版权内容与先进VR技术的创新阅读与教育体验;2018年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举办的“AR向未来”文化趣享体验活动,使现场读者通过扫描中华诗词、姓氏、草药三套主题识别图案,在移动设备屏幕上获取3D效果的传统文化内容。目前我国已有不少公共图书馆通过VR、AR技术体验活动,逐步探索图书馆VR、AR的阅读场景仿真应用。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已经成为AR技术的实现平台,三网融合的推进也为AR技术多载体联通提供了技术支持,5G时代的到来将助力于AR技术的广泛推广。公共图书馆应用VR/AR技术进行创新服务的诸多尝试,形成本文研究的现实基础和材料支撑。VR/AR技术与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一方面将引导制造企业设计开发符合残障群体使用习惯的智能终端产品;另一方面也将推动VR/AR与脑控、盲用、大字幕以及朗读功能等智能硬件配套的软件产品的开发与服务,帮助残障群体在新技术发展潮流中更好地跨越“数字鸿沟”,获取更“有温度”的信息服务。

3 图书馆残障群体服务的VR/AR应用策略

现阶段我国公共图书馆残障服务创新可应用VR、AR技术,结合全息投影、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面向残障群体的服务需求,建立面向VR/AR服务的残障用户档案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虚拟形象与社区,构建生动的虚拟导航等图书馆应用场景,形成图书馆VR/AR应用系统。

3.1 建立面向VR/AR服务的残障用户档案系统

2019年底我国残障群体基础数据库录入持证人数达3,681.7万,这为基于VR/AR档案系统的残障服务奠定了数据基础。VR/AR档案系统可结合残障群体基础数据库对用户的残疾情况、阅读偏好等信息进行归档与整理,构建残障用户画像,帮助图书馆实现面向残障群体的精准服务[17]。在使用图书馆VR/AR系统时,用户依据个人意愿加入VR/AR档案系统,并始终享有个人信息控制权。残障用户进入图书馆后,图书馆VR/AR系统可通过安保监控、平板、计算机、自助借阅台等设备加载的VR/AR扫描功能,结合人脸识别技术,快速生成图书馆实时使用信息。比如,将图书馆残障用户的类型、数量、空间定位以及用户求助等信息与图书馆三维立体结构图叠加,形成动点地图传送给馆员,辅助馆员开展图书馆残障服务。借助该系统,图书馆可为残障群体提供类别化服务。用户使用时,系统根据档案数据自动匹配适需的控制方法和服务模式,并为残障用户授权,使其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调整。通过交互设备、人工智能、语音与面部识别、眼动追踪[18]等技术协同,形成包括语音控制、手动控制、眼动控制在内的三大类基础控制方法,全面满足包括视障群体、听障群体、肢体残障群体的操作需求,还可满足残障群体基于知识服务的健康素养提升需求[19]。

3.2 形成虚拟形象与社区

在图书馆VR/AR系统中,残障用户以及图书馆馆员可利用VR/AR技术,凭借想象力在虚拟图书馆环境中创建平等的虚拟形象,暂时性摆脱现实形象的心理束缚,更轻松自信地融入图书馆文化氛围,充分感受图书馆文化的开放与包容、平等与自由,增强残障用户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线下图书馆服务中,残障用户可利用AR载体设备,借助AR技术的增强现实效果,将虚拟形象叠加投影在现实世界的任何场景,进行不同对象间的趣味性互动,拉近用户彼此间的距离,打破残障群体的固定社交圈。图书馆VR/AR系统借助用户虚拟形象和社交媒体,还可联结各类虚拟社交活动和互动行为。例如,可参考热门VR游戏VRChat的运行模式进行VR图书馆系统的互动功能设计,即玩家可自行创建服务器,并通过自主构建的虚拟角色进行信息传送和交流互动。在符合法律、伦理道德的前提下,图书馆与用户可共同构建各类残障群体资源与活动交流社区,利用社区的虚拟空间和虚拟形象[20]身临其境地与其他用户在自建的虚拟社区环境中“面对面”互动。简言之,传统图书馆用户通常会将使用图书馆视作独立的个人行为,而互联网时代的图书馆服务则更多彰显其社交属性,突出体现为图书馆VR/AR虚拟社区。虚拟社区既是残障群体的交流讨论场所,也是图书馆残障群体的自助互助组织,推动图书馆残障服务从“输血式”助残扶弱转向“造血式”助残挟弱。图书馆通过鼓励引导残障用户利用虚拟社区平台,进行自主学习与经验积累,完成向“帮助者”角色的转变。事实上,任何人对他人的处境乃至苦难都无法完全感同身受,但对其诉求的认真倾听与付诸行动却可以是图书馆使命的必然追求。

3.3 拓展虚拟导航维度

图书馆VR/AR系统技术人员借助VRML建模语言等软件工具,可以构造出三维立体的图书馆虚拟场景,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向残障用户提供图书馆导览服务,从而扩展图书馆虚拟导航空间维度,减少残障用户的进馆障碍,提升残障群体使用图书馆的积极性。例如,目前市场上面向VR/AR/web3d内容展示的“VR图书馆全景导览漫游系统”可根据残障群体的特殊需求添加相应的功能组件,用户可以凭借语音/手势/眼动控制模式,实现虚拟空间内的目标路径移动,实现无障碍的图书馆漫游,不受时空限制地快速熟悉图书馆馆藏布局、功能分区、无障碍设施分布以及实时状态(是否损毁、是否处于维修、是否被占用)。在VR设备平均拥有率较低情况下,图书馆空间导览功能亦可借助移动设备载体以AR形式实现。例如,支付宝AR扫一扫提供的6个AR服务中,“云观博”AR智慧博物馆服务已涵盖28个博物馆。同样,图书馆也可构建三维立体的全景场景,开发具有空间导览功能的AR增强现实应用,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空间导览数据与图书馆现实场景叠加,再依托AR移动设备载体,为残障用户提供多维度的图书馆空间布局导览和对称性即时动态信息服务,提升残障群体进馆或远程利用图书馆服务的便捷性与准确性[21]。

3.4 精准定制资源与服务

到馆残障用户的图书馆使用需求可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既定需求,如计划来图书馆借还书籍、自习学习;二是临时需求,即在图书馆使用中临时产生的突发性需求,如取放书籍、目的地跨越、突发行动等。

(1)图书馆可为拐杖、轮椅使用者及视障群体等行动不便的残障群体提供行动优化模式,帮助其制定最优行动路线。根据用户设定的目的地,以图书馆内无障碍通道为首选路径,避开不便于移动、人流量大的路径[22],进行实时的VR虚拟空间动态计算,向残障用户提供最安全便捷的导航方案。

(2)图书馆为听障群体等提供专业的视觉强化服务。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视觉内容帮助其了解图书馆的馆藏布局、操作流程等。将视觉信息或与VR虚拟场景融合,或通过AR技术叠加在现实场景之上,使用户可放大、缩小、旋转、标记、删除信息,并可通过VR/AR人体手势识别系统与馆员互动,还可营造可视化的信息检索环境,降低残障群体的信息认知负荷[23]。例如,爱尔兰圣三一学院图书馆的“Jonathan Swift”项目将馆藏历史典籍、艺术品、雕塑和图书馆建筑与前沿的VR/AR技术结合,在为读者提供丰富内容的同时,构造可以帮助其持续不断改进用户可及性的交互应用[24]。

(3)图书馆为视障群体提供听觉强化模式下的语音辅助服务,VR/AR系统将内容转化为语音播放,实现系统与用户的全程语音互动。内容包括语音导览与漫游,图书馆无障碍设施特别提示音,图书馆操作流程语音指导以及馆藏资源信息有声讲解等。这三类基本定制化服务模式可单独使用,也可以为残障群体提供全面优质的整合服务。

4 图书馆残障服务VR/AR应用策略模型

根据以上策略,可初步建立图书馆残障服务VR/AR应用策略概念模型,见图2。该模型主要分为技术平台层、读者服务平台层和内容平台层,具体服务内容包括虚拟社区建设、空间导航与漫游服务、文献流通服务、阅读辅助服务4部分。

4.1 技术平台应用策略

借鉴美国前视增强现实项目FAR(Foresight Augmented Reality)经验,可通过在智能手机上加载语音描述信息,为视障人群提供出入口位置、卫生间、警告和可用服务等实体环境与虚拟环境信息,帮助其在馆内自由行动[25],即实现空间导航与漫游服务;无论何种情况下,在为残障用户提供服务时,馆员都可根据用户画像,借助移动设备向用户提供语音与文字的双向转换、语音和文字转换手语、绘画表达、图片与短视频等个性化服务,尽力扩展馆员与残障用户之间的沟通网络;跟随虚拟馆员的指导,残障用户借助设备或终端依旧可以“身临其境”地参观图书馆,使用图书馆功能,如借还书籍、创建虚拟形象、体验虚拟社区、记录虚拟笔记。VR/AR技术可实现模拟实景阅读、3D全息交互阅读等创新阅读方式[26],辅助残障群体进行阅读,并提升阅读沉浸感与资源利用深度。它能突破纸质阅读的局限,以声控、眼控等方式实现实景交互式阅读,提升残障群体阅读的舒适度;电子书籍在虚拟阅读场景中可以仿真实现纸质书籍的使用体现,如纸张质感、翻页感;基于VR技术构想性特性,虚拟阅读环境或能由读者自行改变甚至创建,每个用户都能拥有自己适配的阅读环境。在VR/AR阅读辅助系统的交互式阅读情境中,残障群体阅读可以不再依赖于用双手捧书翻书,也不再依赖于用双眼看书,更聚集于阅读内容。

4.2 读者服务平台应用策略

对既定需求而言,图书馆可鼓励残障用户在适宜的范围内,利用VR/AR系统搭配适合的服务模式,跟随虚拟馆员的指引自主自助体验图书馆服务,例如使用自动借阅机器、预定阅览室座位、计算无障碍路线、寻找无障碍设施等。同时,图书馆内的感应设施在匹配到VR/AR档案系统中允许识别的残障用户后,可及时提醒馆员,以不打扰用户体验为前提,在用户需要时提供及时的帮助。对临时需求而言,图书馆鼓励残障用户在需要帮助时主动向图书馆VR/AR系统发送个人定位(通过手动操作、语音控制等多方式激活),并鼓励用户在可行条件下简述个人需求。图书馆VR/AR系统会将用户所在准确位置以及档案系统中开放的用户画像,实时传送到前台设备和馆员携带的移动设备上,帮助馆员及时到达用户身边,进行高效沟通与精准协助。对远程使用图书馆服务的残障群体,如出行不便或不愿出行的残障用户,图书馆同样可以通过VR/AR系统提供贴心便捷的信息与知识服务,为不同定制化服务模式下的用户提供差异化响应,快速解决残障用户的问题,满足其合理需求。

4.3 内容平台应用策略

基于虚拟社区,图书馆可以收集VR/AR系统里残障群体活动参与情况(如用户的搜索记录、浏览记录、使用情境)与反馈情况(如留言评论、网络问卷调查)等数据进行分析,整体把握残障群体的图书馆信息需求与活动偏好,为用户提供更精准的信息推送,辨识残障群体当前需求与潜在需求,提高残障用户努力预期与效能期望,提升其对图书馆VR/AR系统的信任度与使用意愿[27]。空间导航方面,图书馆可致力于推动线下线上共同开展活动来拓展VR/AR系统应用。例如,将图书馆实体空间开展的画展、书法展等艺术品展览和线下讲座、访谈等内容的数字形式迁移到VR/AR系统之中,帮助残障用户在虚拟展览场景中获得近距离沉浸式体验,以及与定制化服务模式相匹配的虚拟解说和展品信息增强服务,获取更丰富的信息。在文献流通上,系统可为残障用户提供书籍的电子版本与语音版本借阅,一方面利于残障用户及时获取有效的阅读内容;另一方面在VR/AR阅读系统中可有效促成创作者、加工者及阅读者的互动甚至是再创作。阅读辅助方面,图书馆VR/AR系统对实体文献资源、数字资源(如文字、声音、图像、影像)进行整理融合、加工升华和动态更新[28],并运用多媒体手段结合现阶段的优秀影视、游戏作品,营造逼真、形象、生动的书籍内容展示效果。其目的在于利用VR/AR设备向用户多维呈现书籍乃至各类艺术作品的经典内容,丰富知识维度,增强残障读者的阅读兴趣以及与内容的情感共鸣[29]。

在阅读过程中,用户还可直接通过VR/AR阅读辅助系统对文献进行扫描,获取当前文献关联的其他可互动的虚拟信息。在UGC盛行的数字环境中,读者也是内容生产者,读者的每一句留言与评论、每一个虚拟形象都可能是新内容的触发点。于是信息过载将不可避免,局时必然需要功能强大的信息过滤筛选器,根据残障用户乃至所有用户的信息需求和兴趣爱好进行最精准的推送,保留或显示关键信息,以实现对阅读内容更深层次、更广范围的有效认知与解读。此外,阅读辅助服务还可向用户提供虚拟笔记功能。在VR阅读空间中,残障用户可利用虚拟画笔记录所思所想,形成文字与图像。例如,2020年热门VR游戏Half life:Alex在虚拟空间中为用户提供了任意作画书写的功能,笔记还可以是一段语音、一张照片、一段视频,甚至实现气味与触觉的模拟保存。在虚拟阅读笔记的基础上,图书馆VR/AR系统可通过智能化字句分析,帮助用户进行复杂信息内容虚拟仿真[30]和知识体系的建构。用户还可通过阅读辅助系统并结合虚拟社区系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与相关用户进行虚拟的面对面交流,获得高质量的社交阅读和文化交流体验。

5 结语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8,500万残疾人做出的承诺,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明确目标,也是面向“残有所助”的需求侧,实现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和基层全覆盖等供给侧改革目标的高度概括[31]。我国公共图书馆开始迈进智能时代。图书馆领域VR/AR技术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将越发突显,并将随着硬件基础设施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断扩大其适用度和普及性。由于对新技术的市场发展和技术特性的了解不足,以及对公共图书馆利用信息技术的动力机制等方面的专业观察力的薄弱,本文对于图书馆残障服务VR/AR应用策略模型的构建还比较粗疏,还有待展开更细颗粒度的深入研究。作为重要的文化服务机构,公共图书馆如何应对新时代供给侧的信息平权挑战,解决弱势群体信息获取与利用问题,探索残障服务的实践创新与技术创新,提高图书馆服务效能,扩大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需要学界持续深入展开研究。

猜你喜欢

群体图书馆用户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图书馆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
去图书馆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不容忽视的校园“小群体”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