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公共图书馆直播服务现状及发展策略*

2021-10-19

图书馆学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

孙 雨 张 婕

(金陵图书馆,江苏 南京 210019)

2020 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国各行各业带来了冲击,公共图书馆也受到了波及。因线下服务开展受限,公共图书馆积极利用互联网开展各类线上服务,网络直播成为了各馆拓展服务的重要手段。截至2020 年12 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6.17 亿,较2016 年12 月增长约79%,占网民整体的62.4%[1]。网络直播的不断发展,使其成为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而新冠肺炎疫情也间接带来了直播用户规模增长的“红利”。

目前,各地公共图书馆已经开始通过网络直播创新宣传、加强营销、推广资源、拓展服务,但各馆服务的发展状况、内容质量、传播效果等参差不齐。笔者通过对省级(含直辖市自治区)、副省级城市公共图书馆是否开展直播、直播平台选择、直播内容分类等进行现状调研,分析目前公共图书馆直播服务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并结合案例提出后疫情时代图书馆直播服务的发展策略,为公共图书馆优质、高效地开展直播服务提供参考。

1 概念的提出

1.1 网络直播

网络直播起源于广播和电视直播,是指基于互联网,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向受众发布实时信息的活动[2],通过实时传输方式,实现主播与受众进行交流共享的目的。与传统电视直播相比,网络直播的突出特点是主体多样性、互动即时性、内容丰富性。

2005 年至今,网络直播随着互联网模式的演化,经历了起步、发展、爆发等多个阶段。直播内容也从最早的PC 秀场直播、游戏直播,逐步演变为电商直播、泛娱乐直播、体育直播、教育直播、慢直播等(见图1)。网络直播真正迎来爆发期,是在被誉为“中国网络直播元年”的2016年。借助于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4G 网络等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直播市场在2016 年井喷式增长。同年,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相继出台,不断推动网络直播的规范化运营,从制度上保障了网络直播的健康发展。

图1 网络直播发展流程

随着技术升级、资本涌入、受众需求等因素的不断变化,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方式,凭借其为受众带来的丰富的视听感受、零距离互动体验,逐步发展为专业化的营销渠道,不断向各领域延伸。“直播+电商”“直播+教育”“直播+旅游”“直播+美食”等诸多成功的实践,使得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探索“直播+”的运营模式。

1.2 图书馆与直播

近年来,全国各地公共图书馆重视开发“两微一端”,搭上了新媒体平台应用的快车。但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各馆仅以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作为推动多媒体融合发展的突破口远远不够。在顺应信息化发展的同时,图书馆应不断提升服务能力,拓展服务项目。而网络直播则可以作为公共图书馆创新服务的着力点,更好地满足广大读者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图书馆开展直播服务有以下几点优势:一是拉近馆读距离,降低服务成本。网络直播与读者实时沟通,拉近了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能更有效地实现服务内容的传播转化,从而提升图书馆的用户认知度及信任度。同时,网络直播服务克服了传统服务场地制约,服务受众数量远超线下服务,提升了服务效果,降低了服务成本。二是互动分享强化营销效果,提升读者浸入式体验。网络直播通过主播与用户的互动,可以更好地解答读者需求和疑问。同时,让读者有更强的参与感,而不只是被动地接受,提升了读者的浸入式体验。三是有效地对读者群体进行准确锁定,提升粉丝黏合度。调查显示,目前直播的观众以80后、90 后为主体,而不同的网络平台拥有不同领域的社交群体。通过不同平台的粉丝特征进行分析,为不同读者群体推出不同侧重的直播内容,以提升粉丝即用户的黏合度。四是面对突发应急事件,突破时空限制,创新服务渠道。区别于传统图书馆服务,网络直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读者可以随时随地打开终端设备享受服务。面对突发应急事件如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图书馆线下服务中断受阻,网络直播则成为了众多图书馆创新服务的重要渠道。

2 图书馆直播服务现状

早在互联网直播平台“火爆”之前,图书馆便尝试通过流媒体直播系统开展如培训、讲座等远程直播服务,但受限于当时软硬件技术的不成熟、网络传播速率较低,观众体验较差。随着网络直播技术的日趋成熟,各类专业直播平台层出不穷,各地图书馆也愈发重视利用网络直播开展服务。

为了更好地梳理和分析目前公共图书馆利用网络直播开展服务的现状,笔者对全国31家省、直辖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地区)公共图书馆及15家副省级城市公共图书馆开展直播服务的情况进行调研分析。

2.1 调研方式

笔者以“直播”为关键词,对各图书馆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官方账号、官网等发布的直播预告及直播报道进行检索,逐条分析检索结果,并以此为依据开展直播服务情况调研。截至2021 年4月15日,对各馆是否开展直播服务、选择的直播平台等进行整理,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各馆直播内容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

由于无法排除部分图书馆开展的直播服务未在以上发布渠道进行宣传,故调研数据可能存在遗漏,但考虑此种情况发生概率较低,且调研难度较大,仍以在微博、微信、官网发布信息为准。为提升调研结果的准确性,笔者对各馆直播平台账号进行检索认证。

2.2 调研结果

笔者根据各馆直播服务开展情况的调研结果,整理、分析、归类,形成了省级、副省级公共图书馆直播服务情况调研表(见表1)。

表1 省级、副省级公共图书馆直播服务情况

2.3 调研结果分析

2.3.1 直播服务开展情况

由调研可知,此次调研的46家公共图书馆中,39家图书馆利用直播开展相关服务,占比约84.8%(见表2)。其中,5 家省级公共图书馆及两家副省级公共图书馆未开通服务。

表2 公共图书馆开展直播服务统计

2.3.2 直播平台分析

对于直播服务的受众规模、服务效果来说,直播平台的选择至关重要。通过调研结果分析,笔者将目前图书馆开展直播服务的平台分为以下几

类:一是自建平台,即通过图书馆与直播服务商合作搭建的图书馆流媒体直播平台;二是以微博等为代表的互联网社交平台;三是以B 站、腾讯视频为代表的长视频平台;四是以抖音、快手等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五是以腾讯会议、钉钉直播为代表的会议视频直播平台。

自建平台的特点是自主性强,但读者只能通过图书馆宣传中提供的链接、二维码方可观看直播或回放。而其他类型的直播平台都已有各自成熟的用户群体,图书馆可以注册账号的形式为用户提供直播。

由图2 可见,各馆开展直播服务时,选择自建平台、短视频平台、会议平台、社交平台等类型的直播平台较多,尤其以微博、抖音、B站等为主要代表。调研对象中约2/3 的图书馆通过自建平台开展直播,而选择短视频平台、会议类平台、社交平台的比例接近。但值得一提的是,半数以上的图书馆选择利用两种及以上类型的直播平台,而非仅依赖于一种类型的平台。

图2 公共图书馆直播平台占比

在非自建平台中,微博、B站、抖音等各类型社交平台,成为较多图书馆的选择。其中,庞大的用户群体是吸引各馆入驻的重要原因。尤其是近年来图书馆在“两微一端”等自媒体平台的深耕,使微博成为各馆发布信息、开展线上服务的重要渠道。利用微博开展直播,享受账号原有粉丝红利的同时,也简化了服务宣传的难度。而在微信端,因其无法直接提供直播功能,各馆仅利用公众号开展直播宣传,但随着“微信视频号”直播功能的上线,相信不久也会成为图书馆开展直播的重要平台。

由于各馆在自建直播平台,分别与不同的直播服务商合作,对比分析的价值有限,笔者不再对其进行赘述。

2.3.3 直播内容分析

笔者利用内容分析法对各馆直播内容进行分类,主要包括讲座沙龙、阅读推广、书目推荐、会议培训、主题诵读、艺术赏析等(见表1),并根据各类别所占的比例绘制公共图书馆直播内容类型占比图(见图3)。

图3 公共图书馆直播内容类型占比

由图3 可见,各馆直播内容主要以讲座沙龙、阅读推广、书目推荐、会议培训、主题诵读、艺术赏析等类型为主。

直播内容中最多的类型是讲座沙龙,39 家开展直播服务的图书馆中,超过92%的图书馆选择直播讲座沙龙。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讲座沙龙原本就是各馆开展最多的线下活动类型,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讲座沙龙的直播难度最小。如疫情期间因场地受限,图书馆开展在线直播讲座,讲师仅需对着摄录设备的镜头,即可进行一场讲座。相较于以往线下讲座场地人数的限制,讲座直播往往可以吸引数万人的观看,性价比较高。例如,2020 年2 月29 日,广州图书馆羊城学堂推出线上直播讲座《东野圭吾推理小说解码》,全程共1.5 小时,据统计截至当天讲座结束时共有18.62 万人次观看。此外,图书馆的讲坛品牌仍可以在直播中得以保留,如湖北省图书馆的“长江讲坛”、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的“八桂讲坛”等,湖北省图书馆更是为“湖北省图书馆——长江讲坛”品牌注册专属的微博账号进行讲座直播。

阅读推广活动是图书馆开展直播的重要服务项目,而其中各馆开展的大型阅读活动的启动仪式也是直播“常客”,如首都图书馆的“4·23 阅读北京启动仪式”、辽宁省图书馆的“全民读书月启动仪式”、上海图书馆的“上图之夜——阅读点亮城市”等。借助直播平台,图书馆通过网络与广大读者相约阅读节日,开启别开生面的云上交流。

书目推荐是图书馆直播的常规项目,邀请名家、馆员、阅读爱好者进行直播荐书,帮助普通读者更高效地了解想要的图书。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直播电商模式的影响下,部分图书馆尝试开启“直播借书”。例如,重庆图书馆通过“抖音”直播为读者提供直播预借图书服务,由馆员担任主播定期进行直播荐书,读者看到心仪的图书后,可以通过与主播互动留言,申请预约借阅。随后,主播与读者私信,获取读者信息并进行登记。这样,读者便可在预约时间到馆借阅图书了。这种直播互动形式,借鉴了电商直播模式的便捷性,也为读者节省了选书时间。

笔者统计的会议培训直播,主要指的是图书馆利用直播平台开展的业内会议或业务培训等。因内容专业性较强,此类型与面向读者开展的社会教育直播不太相同。但调研发现,很多图书馆开展的会议培训直播,同时也向读者公布直播链接,如上海图书馆2020 年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年会便向所有读者进行直播。这样做无疑揭开了图书馆专业的神秘感,让读者可以深入地了解图书馆业务。这与很多图书馆开展的“馆员带你看图书馆”等图书馆宣传直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主题诵读、艺术赏析等直播内容以朗诵、音乐会等内容为主,直播形式与前文所述讲座沙龙等类似。其中较有特色的如宁波图书馆的“甬图钢琴师,把新春弹给你听”馆员演奏会,挖掘馆内具有音乐才华的图书馆员,与读者进行音乐上的交流。

其他内容的直播如展览荟萃、文创手工、古籍修复等,因其出现频率不高,笔者不在文中赘述。

3 现阶段图书馆直播服务的问题

3.1 “跟风”直播较多,长期规划不足

虽然目前开展直播服务的公共图书馆占比极高,但部分图书馆开展直播服务的频次较低。定期开展直播或直播频次较高的图书馆仅有12 家,占比不足三成。类似于宁波图书馆等每日开展直播的图书馆,更是少之又少。

通过调研发现,图书馆直播的“跟风”现象较多,缺乏整体的长期规划与目标。许多图书馆在开展了一到两次直播后,便再未开展直播,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粉丝数量的下降。例如,2020 年上半年,很多图书馆因为疫情原因无法开展线下活动,转而利用网络直播开展阅读推广活动。2020年的“4·23 世界读书日”成为了国内图书馆开启直播的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数十家图书馆选择在这一天推出直播活动。但随着疫情逐步被控制,线下活动得以重启,很多图书馆便减少了线上直播的频次,仍以线下活动为工作重心。

3.2 缺少直播互动,定位模糊不清

网络直播受到大量用户的喜爱,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主播与观众的实时互动,使得观众能够获得更好的参与感和浸入式体验。笔者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图书馆只是将线下的活动内容“原封不动”地搬至线上直播,缺乏与读者的互动交流。这样一来,直播平台仅作为一个信息传播的单向窗口,无法发挥其互动性强的优势。

直播应成为图书馆开展宣传营销的桥梁,拉近馆读距离,吸引读者关注图书馆、了解图书馆、利用图书馆,而并不应简单地作为图书馆的一个传递信息的单向渠道。

3.3 缺乏专业人才,质量参差不齐

直播行业的起步、发展时间较短,而各图书馆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如策划、录制、发布、运营、管理等人才。现阶段直播行业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即制作门槛低,但想要提高直播质量,仍需专业的人才队伍进行方案策划、脚本编写、录制推送、后期加工等。

目前,公共图书馆对于直播的认识不足,未设置专岗专职来负责直播工作,大多由普通馆员兼职担任。同时,缺乏专业的直播设备、直播环境,也是造成直播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的原因之一。当前,上海图书馆、杭州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等已经搭建专业化的直播间,另有相当一部分图书馆也将直播设备和场地建设纳入了近期工作计划。

3.4 忽视弱势群体,人文关怀不足

在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中融入人文关怀,并将其在读者服务实践中充分体现出来,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最新要求[3]。面向弱势群体提供信息服务、传播文化知识,也是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文化机构的重要社会职责。虽然各馆在线下为弱势群体提供诸多无障碍服务,但各馆在开展线上服务时,往往忽视了弱势群体的存在,尤其是残障人士。

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鲜有图书馆在直播中针对残障人士提供辅助服务。在被调研的数十家图书馆中,只有寥寥数家开展了相应服务,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提供的无障碍读书会等针对视障人士的直播内容,且未有图书馆在直播时为听障人士提供手语同步直播。各馆在提升网络直播服务质量的同时,应重视弱势群体的需求,落实图书馆的人文关怀理念。

4 “图书馆+直播”的发展策略

4.1 提升重视程度,制定发展目标规划

近年来,各地公共图书馆不断重视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紧跟互联网的发展脚步,利用新媒体平台创新图书馆服务模式。而集直观性、互动性、持续性、便捷性等于一体的网络直播,也应得到公共图书馆的重视,并成为公共图书馆全方位、多形态、多渠道互联网服务矩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直播不仅是一种服务方式的扩展,更是图书馆发挥自身影响力、提升用户阅读素养的重要手段。

此外,各馆应针对直播服务制定长期、有效、可行的发展规划与目标。调研发现,很多图书馆的直播频率不固定,遇到重要的时间节点。如“4·23”世界读书日、服务宣传周等,便频繁直播。而在其他时间,每月甚至数月直播一次,这种情况很容易流失一些持续关注的用户群体。各馆应针对直播的内容进行设计策划,结合直播筹备周期等因素,制定规划与目标,以此不断地吸引用户观看直播,增加用户的黏性。

4.2 加强资金投入,注重专业队伍建设

每一项新兴技术的应用,都离不开人才、经费的支持,网络直播亦是如此。虽然,网络直播的准入门槛较低,只需要一部手机即可开设直播间,完成一场直播。但若将直播质量维持在一个较高的层次,公共图书馆还应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专业团队的建设。图书馆可通过招募编辑策划、拍摄制作、运营管理等专业人才,扩充专业队伍。

专业的直播环境及直播设备也是决定图书馆直播服务质量的关键,摄录的最大像素、环境的光线明暗、网络是否稳定通畅、设备是否持续可靠,都决定了一次直播能否取得成功。当然,图书馆也可以采取服务外包的形式,与专业的直播团队进行合作,使直播质量得到保障,但这也离不开经费的支持。

4.3 发挥直播优势,创新服务内容

作为一种互联网条件下的自媒体表现形式,网络直播是公共图书馆提升影响力、拓展阅读体验的一条重要途径。区别于电商直播、娱乐直播等直播模式,图书馆直播应肩负着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使命。而如何利用直播,将公共文化资源转换为“通俗易懂”的网络语言,让广大网友读者容易接受,应成为各馆深入思考的问题。

调研发现,各馆直播的内容大多以讲座论坛、阅读推广、书目推荐等为主,创新性不足。但也不乏图书馆做出了探索与尝试,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开展的“挑战星期五”知识竞答科普直播项目,便是将科普知识竞答、科普书目推荐、科普电影推荐与网络直播相结合而推出的馆员网络直播脱口秀。馆员在直播中既保证了阅读推广的专业性,又以风趣幽默的表达为全网读者送上一场知识盛宴[4]。图书馆应以“用户为中心”,探索打造创新的服务内容,满足读者需求。

4.4 多平台、融媒体,不断丰富营销手段

现阶段,图书馆在“直播圈”的声量较小,即便是直播频次较高、粉丝群体较多的上海图书馆,观看人次最多的一场直播也仅数十万。而与热门的电商直播、明星直播的动辄数百万人次相比,图书馆直播显得声高而和寡。

笔者认为,提升图书馆直播影响力,除了提高直播质量、创新直播内容等,还应重视多平台直播。这样做的优势在于不同平台辐射不同的读者群体,最大程度地拓展图书馆的直播范围。如前文所述,目前诸多图书馆选择两个及两个以上平台同时进行直播,但这还不够。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各平台用户群体不同的特点,实现一项活动多个平台同时直播,如首都图书馆选择直播平台就包含了微博、快手、B站、自建平台等多种类型。

除了多平台选择,公共图书馆还应加强融媒体传播矩阵建设,注重不同媒体差异化运营,这是现阶段媒体融合趋势下快速提升图书馆影响力的重要方式[5]。如图书馆直播同期录制的原始资源,可通过对其进行剪辑加工、添加字幕、内容提炼等后期处理,生成长视频、短视频、音频等衍生资源,并利用相应的新媒体平台进行二次传播。通过与社交、新闻、短视频等互联网新媒体的融合,发挥各自的传播优势及受众优势,达到最佳的服务效果。

4.5 开展跨馆合作,优化文化服务效能

网络直播除了为各馆提供了一个新媒体服务平台、一个信息传播渠道,更是突破了线下的地域、行政等因素的限制,为各地各馆开展合作互动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和机遇。各馆可利用直播服务,实现跨地域的互动合作,使各地优秀的公共文化资源得以最大化传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同时,开展跨馆合作直播,也是公共图书馆提升社会影响、实现社会价值的有效手段。

通过直播的形式,可以让优秀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在不同区域、不同图书馆之间实时传播,实现资源共享。例如,国家图书馆以国图公开课的形式,将优秀的讲座资源通过直播与全国各地的图书馆共享;金陵图书馆携手马鞍山市图书馆共同举办一场跨时空的“宁马共读 阅美之夜”公益诵读会,以云端阅读、同步直播的方式,邀请宁马两地读者一起进行在线朗诵和交流[6]。网络直播的即时互动优势,让跨馆合作可以有更多的可能,碰撞出别样的“火花”。

5 结语

公共图书馆作为全民阅读的倡导者、推进者和探索者,正通过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积极应用和创新实践,努力满足互联网时代读者的创新需求。而网络直播作为互联网发展的重要产物,为图书馆服务提供了实时、互动、高效的新媒体服务平台。从规划制定到人才培养,从创新内容到融合发展,公共图书馆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实践、总结经验、创新发展。各馆应积极利用网络直播平台,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不断优化文化输出内容与形式,提供多样化服务体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猜你喜欢

图书馆服务
图书馆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时间重叠的图书馆
图书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