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思政课渗透劳动教育的教学策略

2021-10-18郭莹莹

师道·教研 2021年9期
关键词:劳动思政素养

郭莹莹

一、初中思政课有机渗透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提高劳动认知,摆正劳动心态。受多元文化及机器智能的影响,初中生劳动方面的意识不断地被削弱。学校劳动教育可以提升初中生劳动方面的认知、激发劳动热情、锻炼意志、养成坚持劳动的良好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初中思政课来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对端正劳动态度,摆脱懒惰姿态、及时行乐等不良思想,提高劳动意识有积极的作用。

(二)提升初中思政学科育人的实效,助力推进劳动教育开展。思政教育以 “德”树人,劳动实践可以有效地把“德”内化于心。劳动实践在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唤醒学生的劳动意识、优化劳动技能,并为学生的内、外世界搭起沟通的桥梁。所以,从初中思政课教学这一角度,探索渗透劳动教育的教学策略,除了可以增强劳动意识,丰富初中劳动教育的内容,拓展劳动教育空间,还可以创新初中思政课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实践活动,达到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有效结合,提高课程的实践性、实效性,助力初中劳动教育科学、全面、扎实地开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

二、初中思政课有机渗透劳动教育的教学策略

(一)以素养为目标,制定初中思政课的劳动教育目标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结果表明,核心素养是学生们应该具有的并且可以适用其一生成长发展以及社会发展所需的品格与关键能力,同时也是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等多个层面要求的综合性表现。培育学生劳动素养作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它非常强调学生良好劳动品质、习惯、态度以及能力的养成。

另外,《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在劳动教育要求及内容等方面都做出很清晰的说明,并指出“热爱劳动、注重实践”的学科课程目标。

作为思政学科的任课老师要领会初中劳动教育方面的目标及内容,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目标作为课堂教学设计出发点,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个维度来设计好教学目标,加强学生对思政学科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要突出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引导,让他们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采用八年級上册的“服务社会”为实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青少年要勇担责任,提升主动服务社会的积极性,强化爱劳动的思想观念,树立敬业精神;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培养大爱无私的舍己为人精神。能力目标:增强关注社会的主动性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主动探究问题发生的缘由,提升理性、辨证、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收集、运用和整理资料的能力。知识目标方面:知道热心公益、奉献社会的意义,了解公益服务的途径。在思政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劳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设定,关注初中生劳动情感、态度的培养,可以让学生稳扎劳动方面的知识,激发劳动热情,提高劳动素养水平。

(二)以教材为基础,挖掘初中思政课的劳动教育内容

初中《道德与法治》七至九年级的课本都包含了相当丰富的劳动教育方面的知识理论。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中指出孝顺亲人、尊敬长辈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法定的义务,要体谅父母辛劳,平时多帮助父母做一些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家务劳动,共同分担、共同协助,增强责任意识,共筑美德之家;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第一框“活出生命的精彩”,引用伟人的典型故事、普通人的感人事例,使学生领悟“劳动创造价值,伟大源于平凡”的真谛,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可贵,培养公民意识和奉献精神,脚踏实地,从平凡生活小事中去创造自己独特的生命价值;八年级上册第十课“建设美好祖国”一课里有这样一段关于劳动的陈述:“劳动是财富源泉,也是幸福源泉。”教师可以引用党史资料《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化建设扬帆起航》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革命前辈的实干精神,用劳动创造新的辉煌。这些全寄托了我们爱劳动的价值观念以及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三)以课堂为主导,创新初中思政课的劳动教学方式

针对当前部分中学生不屑劳动,对劳动者的付出嗤之以鼻的问题,思政课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创新劳动授课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及经验的积累,笔者形成比较成功的教学方法。包括操作指导教学法、榜样示范教学法、讨论分析教学法、主题探究教学法等。运用以上教学法,以劳动教育为切入点来组织课堂教学,取得很好的育人效果。例如,主题探究法,为了让学生明白并认同“每个人都要劳动”这一道理,教师可以以“垃圾分类,人人有责”为主题,采取感性直观的方法向学生讲解。如以问题为导向的讨论分析法,运用社会时政热点,启发学生在思辨中领悟“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这一观点,思想上理解认同劳动者光荣、劳动无贵贱之分,行动上爱劳动、敬重劳动人民。又如榜样示范法,思政教师可以邀请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进课堂,与学生一起交谈,引导孩子理解“劳动创造幸福、创造价值”,懂得勤俭节约、顽强拼搏、敢于创新、勇于奉献,发扬伟大的劳动模范精神。再如操作指导法,这是一种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运用说理的方式和具体操作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既让学生知道、懂得,并且还会做、能做。

(四)以活动为载体,丰富初中思政课的劳动教育价值

思政学科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综合性、活动型的学科。将思政学科的实践教学和劳动活动融合在一起,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前或者课后实践活动,可以更新学生观念,丰富和提升初中思政学科的劳动育人价值。《广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对小学阶段、初中阶段以及高中阶段的劳动教育目标、劳动教育内容、劳动教育实施策略都进行了详细说明和指引。其中,初中阶段劳动教育内容包括家务方面的劳动、校内方面的劳动和校外方面的劳动三个方面。依据以上分类,思政课教学可以开展以下实践活动。

家务劳动方面,教师可教育学生经常主动帮父母干一些家务活,树立自立自强的意识,发扬孝亲、敬老、爱幼的优良家风。讲授完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之后,可以布置学生在家帮家人做饭,拖地,洗碗。又如在父亲节、母亲节、探视病人等相关活动中,挑选合适的礼品精心包装设计,以表达自己对亲友的尊敬与关爱。此外,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在假期跟随父母到田间地里做农活,如浇水、施肥、除草等,在劳作的过程中体验“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更加敬重劳动工作者,爱惜劳动成果,体谅父母工作艰辛,孝敬父母。

校内劳动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参与班务劳动、校务劳动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例如,讲授完七年级下册“美好集体有我在”之后,思政课教师可以开展一次“小小工匠我行动”的课后实践活动,布置学生对学校桌椅进行质量检查,对有破损的桌椅进行力所能及的维护,对破损的门窗等进行登记并上报给学校进行修理。思政教师还可以协助班主任开展“班队文化我创建”活动,指导学生发挥所长布置本班课室的文化墙、书香角、黑板报,积极参与班级文化建设活动,拍摄班级视频,利用班级微信公众号记录宣传本班班级文化。

校外劳动方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激发孩子们互助、互爱的奉献精神。例如,在讲授完七年级上册“守护生命”后,鼓励学生回家后把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消防安全知识以及逃生技能等相关知识与父母交流,并且进行一次安全逃生演练。

三、小结

在初中思政学科教学活动中,从制定劳动教育目标、挖掘劳动教育内容、创新劳动教学方式、丰富劳动教育价值等方面来有机渗透劳动教育,为劳动教育的常态化实施提供切实有效的路径,在劳动中淬炼品格,磨练意志,锻炼能力,提高劳动素养,提升价值;情感上真切体会幸福生活靠劳动来创造的深层意义,行动中真诚尊重普通劳动者,尊重劳动成果,发扬伟大的劳动精神;形成肯劳动、爱劳动、乐劳动的良好品质,达到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的育人任务。

【本文系广州教育学会2020年教育科研课题“初中思政课培育学生劳动素养的策略研究”(编号:KTLX1202030280)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李少杰

猜你喜欢

劳动思政素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