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技术”类课程的监管难题
2021-10-18沈坤彧等
沈坤彧 等
目前流传于国内的心灵培训课程起源于美国,扩散于香港,与在上世纪90年代末传入内地的“教练技术”培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后者本为一种心理成长发展类培训,后因对学员的不当心理干预被外界形容为“精神控制”“精神传销”。
复制,扩散,再裂变
研究教练技术多年的赵青(化名)对记者说,从事类似课程的培训机构在国内不计其数。
在金融业发达、商业竞争激烈的香港,许多人认为可通过此类课程提升口才并扩大人脉。生命动力、亚洲行、愿景村以及里程LEGACY等都是类似的机构。但这些机构在香港发展30余年一直争议不断。
一位叫黄荣华的加拿大籍女性,于1995年和1997年先后在香港和内地成立“汇才”公司,并改良了生命动力的课程,形成一套“汇才版本”的课程套路,是国内教练技术的“鼻祖”。
到2007年,汇才公司却突然“蒸发”。《东方早报》披露的原因是因“严重非法行为”。公司没了,但汇才的学徒却在国内“遍地开花”。不少汇才员工、上过汇才课程的学员都开始自立门户。有经营者表示,因为类似课程套路很像,“只要能招来三四个学员,就能开班。”发展十余年,这套商业模式已经相当成熟。
赵青也证实了这一说法。这个行业的导师有师傅带出来的,但90%以上是自學的。这也是很多学员毕业后愿意免费做教练、助教的原因,方便“偷师学艺”。一位上完里程LEGACY课程的学员表示,他现在自己做起了其他培训,一天的出场费至少2万元。
低门槛和商业利益驱使下,已经让教练技术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商业模式,一大批中小公司和个人在此基础上不断复制,从而裂变出更多的教练技术从业者。
在国内盛行20多年来,教练技术培训曾遭受过两次较大的打击。但这并没有让教练技术课彻底消失,其中的关键就在于难以定义这类课程的性质。许多机构一般对外宣称提供“商务会议”。另外,这类公司注册资本一般都不高,存在“跑路”后换个马甲继续经营的可能。
已有反精神传销志愿者组织
反精神控制组织是一个网络组织,在2016年初成立,最初有60多名成员,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共同点在于:身边都有至少一个亲人或好友深陷教练技术课程迷雾之中。这些年,他们已经发展成一个数千成员的大群,群名就叫“反教练技术群”。这是一个大型网络互助团体,目标就是击溃一切以教练技术为首的精神传销组织。
沈澄(化名)是群里一名志愿者,他是在一名好友和一名师弟双双被教练技术课程拖下水后,下决心加入了这个互助群。过去几年里,“反教练技术群”的成员们驻守在知乎、贴吧等网络阵地,搜集各类证据和材料,为受害者提供咨询服务。“来找我们的人分两类心态;一种求解脱,一种想复仇。”沈澄承认,“当学员进入第二阶段训练后,就很难回头了。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模仿戒毒程序。让家里人把他们软禁起来,如此过一年半载,也许当事人才会有所醒悟。”
沈澄根据自己的经验得出结论,有两类人群最容易被此类课程毒害。“一种人妄想暴富,很大一部分学员来自金融行业,他们怀着结识更多人脉的心态而来;另一种人,则是想通过学习一点心理学知识,一劳永逸地解决自己人生的所有问题。说到底,这两种人都是受了自己的贪欲驱使。”
监管上的盲区客观存在
在沈澄印象里,加入“反教练技术群”的5年间,他们针对各类精神控制平台的报警和投诉次数不下千次,但都如同石子投进了大海。
一个重要原因,是监管上的盲区客观存在,因警方、工商局以及教育部之间职能分割所致。而且,这是一种相对隐秘新型的事物存在,监管可能存在一定的滞后。
由于难被定性、难以取证等原因,虽然精神控制类课程传入国内已近20年,至今仍鲜有被取缔的。
在美国,“教练技术”这类课程常伴随基督教异端传播,美国主流社会称其为传销类邪教。
在中国,“教练技术”课程没有神化首要分子,组织化程度松散,也没有明显传播迷信邪说的证据,不满足刑法第三百条对“邪教组织”的定义。而且,学员上课前需要上交手机,签订协议不允许公开课程内容,执法机关难以掌握课程内容。
界定这类培训机构为传销组织,也是个难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传销法》,成功发展“新人”后,组织会给“老人”提供包括物质奖励等报酬,“新人”加入组织也要缴纳费用,“新人”和“老人”会形成上下线关系。
但在“教练技术”课程里,学员感召“海星”(新人)没有报酬,学员“觉得干这些事比得到多少钱都值得、都快乐”,“海星”缴费属于“培训费”,新老学员不构成上下级关系。
2019年,深圳市公安局立案侦查深圳众鼎商学院,成了国内破获的首例以“教练技术”为名,通过非法有害培训实施精神控制的新型传销案。办案民警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作为一种新型的培训模式,“教练技术”成为监管的真空地带,日常监管仍有缺失。
该案后,这类课程依然在各地传播。沈澄发现,一些学员醒悟后报警,却出示不了明确证据。
记者采访的受害者中,有人即将上初三,有的应届毕业生被老板邀请参与课程,还有人刚毕业3年,为了交学费特意办了第一张信用卡。
有10年参与式培训经验的心理咨询师梁逸认为,良性的心理课程不会对参与者有个人评判、指责、攻击的行为,会保护参与者。如果参与培训者出现了不良的情绪,一定要及时拒绝,求助并离开。
他说,在逐利的背景下,“教练技术”课程的繁荣让没有伦理底线和心理学知识的人,只要拿到一套方法,就可以开班。实际上,组织心理团体活动的导师门槛很高,需要照顾每个参与者内心世界,有耐心,懂得心理学,有长期经验。
有相关人士建议,受害者可以效仿上世纪美国的那群受害者,提起法律诉讼,“判例多了,后续就有经验了。”
(综合新闻晨报·周到APP、界面新闻、《中国青年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