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困在时间里的采访对象

2021-10-18靳锦

智族GQ 2021年9期
关键词:思思个体时代

靳锦

今年,我断断续续在写一篇关于徐浩峰导演的稿子。也没有什么新闻由头,一部分原因是很久没看到他的作品了,想知道这位作者导演这些年都在做什么。

写一个作者的危险,就是容易陷入与他的競争——“凌晨一两点的时候,徐皓峰起床开始写作。”

大部分情况下,这个时间我还没睡,人家都起床写作了。

“徐浩峰精力充沛。‘我觉得他就是个超人,就不睡觉的那种。《师父》的剪辑师何思思说。他们合作期间,徐浩峰上午9点到剪辑室工作,晚上去教课——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北京电影学院的老师。何思思经常早上收到徐浩峰夜里两三点发的微信,告诉她昨天剪辑的哪部分需要改动。第二天吃午饭的时候,徐浩峰说,他昨晚又看了一遍《教父2》,真是精彩。”

人和人在精力上的差距,是不是和物种一样大?

翻看录音整理,里面有一句话:“不要竞争,这是伤人伤己的模式。”好吧。

“‘这个世界其实就是这么点事儿。他说。用什么语言、多少句式、怎样的角度去写,那就千差万别,只有追求这个事情的人才知道里边的辛苦。”

这就是“作者”。事儿就那么多,故事怎么写,是一个作者全部生命经验的体现。非虚构稿子的作者性,同理。

之前采访贾樟柯导演,他谈到对时间的兴趣,物理时间积累在个体身上,会发生奇妙的作用。个体的物是人非,个体情感的变化、面貌的变化,是生活的真正滋味和内容。最近几年,我对时间的作用非常感兴趣,时间能让很多事情浮出水面,或者沉淀下去,文字、影像都可以矫饰,但一个人在时间面前是诚实的。

我很早就认识徐浩峰导演,也一直关注他的作品。这次想和他聊聊,在一个相对长的时间内,成为一个作者,究竟意味着什么;要坚持什么、付出什么代价;而即便有了成功的作品,下一次仍然如履薄冰,时代浪潮随意将人翻来覆去,个体还能做什么。后来发现,这不仅仅是一个导演的功课,任何对自我有要求的人,处境都是类似的。

一个具体的个体,有他家庭、时代和境遇的特殊性,但共同点在于,无论是谁,都得生长出自己的枝蔓,于内在建设和外在淬炼的合力下成为一棵树。只是每个人的养分不同、伤痕不同罢了。

创作者的内心更敏感,也会多虑。

“学电影的学生很容易怵了拍电影这回事,三个天问始终敲打他们:才华够不够?能不能混圈子?有没有钱?”

写稿同理嘛。不够、不能、没有,我在内心大喊。这些也没办法,只能在实践中解决。更难消解的是时代情绪,潮水如何,是我们无法选择的际遇。徐浩峰的老师给他寄语,“别相信灵感,要啃下一个时代”,作为一个普通人,在一浪一浪中保留自我的完整,已需要很大定力,创作者要从时代中找故事,简直要把一地碎片粘起来。

徐浩峰相信心法即世界,这未必会适合所有人,但无论是不是一个创作者,修炼内功、修炼内心,总归会增强我们抵御风暴的能力。

7月底,我和一位老师长谈,她提到一个刚毕业不久的学生自杀了,愧疚自己没做点什么。我和老师相识十余年,极少见她这么悲伤。转天,我接到另一位老师的电话,说他学校的一个学生也自杀了,语气愤怒,希望能为他做点什么。

当时我在塔尔寺,暴晒,找了个阴影处坐在地上。眼前是许多虔诚祈祷的人,他们的祷词里也会有为他们孩子祝福的话吧。电话里,老师讲述这个学生简短的一生,我想到昨天长谈那位老师引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台词说,“活着,就看得到”。

我理解两位师长的痛心。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相信时间的力量。但我也不知道,是否所有人都对时间有类似的理解。拍电影、写作,提供一种对生活的认知,可以表达一些东西,然后让另一些人觉得自己并不孤单,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有人也在面临着,大概也是作者存在的意义之一吧。祝我们都有很好的生活。

猜你喜欢

思思个体时代
小鱼捉迷藏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The Exploration of Group Work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ist and news media
How Cats See the World
玫瑰金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