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村民自愿参与乡村治理成功案例研究
——以福建政和县镇前镇下园村为例

2021-10-18黄志梁

江科学术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志愿者村民

吴 静 黄志梁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的主题主线。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虽然取得显著成效,但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滞后问题仍很突出,“三农”仍然是全面现代化的“短腿”。加强乡村治理是解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有力支撑、助推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优化乡村治理既能为乡村振兴创造良好的环境生态,还能加强对乡村振兴工作的科学承接和有力引导。当前,我国乡村治理仍然存在“空心化”严重、“行政化”明显、自治主体缺失、法治意识薄弱、德治力量微小等系列问题,因此,全面优化农村基层治理,有效提升治理效能迫在眉睫。

一、政和县镇前镇下园村乡村治理运行现状

下园村位于政和县镇前镇西部,是南平市24 个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之一。全村面积14.9 平方公里,现有耕地4387 亩、山地面积19700 亩,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2016年1月,下园村正式成立下园村巾帼志愿者服务队,并将志愿者服务队按村情村貌划分为5个责任区进行管理和沟通,各个责任区由妇联执委、女骨干、女党员担任小组长。自成立以来,以建设美丽家园为主线,服务空巢老人、关爱留守儿童、宣传党的政策、促进家庭和谐、传播健康知识、活跃文化生活,参与乡村建设,积极组织参与各种志愿服务500余次,得到上级党委、政府的认可。

(一)主体构成

下园村治理中管理主体是村两委和妇联领导,参与主体是村民,形成了“塔式全通道”组织结构。也就是下园村村民主要依托“巾帼志愿服务队”,在村两委、妇联的领导和各片区小组长组织带领下参与乡村治理。

下园村治理中任务分工明确。村两委主要负责工作方向引领,重点工作的部署;村妇联负责对上

联系汇报,大型活动、专项工作的统筹策划和具体工作的指导推进;各片区小组长、巾帼志愿者和村民代表负责一般性活动的策划与实施,并组织引导村民参与到各项工作或活动之中。

(二)主体动力来源

政和县镇前镇下园村乡村治理离不开人的因素,村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一批有公益心与责任心的组织骨干带动,无疑构成了下园村乡村治理的内在动力。基于问卷分析,我们对村民参与治理的原因做了分析。绝大部分的村民参与动机明确,内在动力充足,具体原因统计如表1:

表1 村民加入巾帼志愿者原因排序表

1.美好生活向往。没有外力的强迫,也没有任何报酬,下园村村民为什么会积极自愿参与本村治理呢?根本的原因在于下园村的运行让这些留守村民找到了组织,满足了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方面,通过公建民助形式建成村党群活动服务中心,为下园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提供日常休闲和文化活动场所;组建志愿者队伍开展免费理发、赠送手工编织的围巾和毛衣、上门打扫卫生、集中过重阳节、帮干农活家务等一系列关爱留守老人“互爱自爱”活动,举办“爱心衣+1”“点亮空房子”等大型公益活动,让下园村充满温暖,满足了留守老人的生活服务需求,增加了老人们的关心与陪伴。

2.尊重与认同需求。“社会人”的人性强调了在社会上活动的员工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某一个群体的一员有所归属的“社会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组织的归属感比经济报酬更能激励人的行为。“社会人”不仅有追求收入的动机和需求,他在生活工作中还需要得到友谊、安全、尊重和归属等。下园村的“巾帼服务队”已经是个稳定的组织,建立每月8日、18日、28日为全民义务劳动日的“逢8”服务制度和“日保洁、月评比、年表彰”的卫生保洁管理制度,不定期通过下园村饮茶文化习俗,以茶话会的形式集中在一起商讨关爱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相关活动,如元宵节集中组织留守儿童包饺子、吃汤圆、上门为留守老人做家务、到敬老院开展志愿服务等活动。

3.学习需求。每年县级层面、镇级层面均会组织家政、电商运营、短视频拍摄、高山蔬菜种植等,村两委、妇联积极组织村民参加,如有名额限制的则由大家择优推荐,学习回来后传达分享;如可以通过视频培训会开展的则组织村民集中培训学习或按片区组织集中学习;除了县、镇统一安排的培训外,村里还不定期邀请市县舞蹈老师、音乐老师或返乡大学生为村民们教授舞蹈课、合唱课、美术课等,不定期对她们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让她们能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学习了舞蹈编排、歌曲唱法等,提高自身舞蹈创作、歌唱技巧等,为在更大舞台展示自己和团队奠定了基础,增强了自信心,从而促使村民更有动力参加巾帼志愿服务队,更加愿意参与乡村治理。

4.党支部引领。在过去长期的生活中,村两委发现村民农闲时间大多数聚在一起议论他人是非、打牌、打麻将,特别是秋后农闲时间较多,农闲文化生活却十分单调乏味,不仅容易引起村民间的矛盾,还对乡风文明带来巨大负面影响;个别思想相对前卫的村民通过手机视频了解学习跳广场舞,但想跳又碍于传统思想束缚,没有人一起跳,怕会被村里人说三道四。

5.妇联激励。妇联的骨干来自本村妇女,充分了解、掌握村民需求现状,通过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类活动,让村民能从活动中获益,从而参与主动性大大提升。同时,妇联以身边人、身边事影响带动其他村民,大大提高村民的认可度、可信度,进一步激发了参与乡村治理的动力。

6.能人带头的榜样力量。村党支部发挥紧邻佛子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优势,引导20多位在外经商人员返乡投资创业或进村开办企业,其中“天然康养中心”项目已完成征地1300 亩,为下园村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下园村捐赠的乡贤达30余人次,包含兵乓球桌、机械按摩椅、休闲椅凳、幸福院建设捐款18万元,捐赠音响设备一套等。

(三)政和县镇前镇下园村乡村治理议事方式

下园村按照“六要”群众工作法与“四议两公开”实行民主议事。“六要”群众工作法其中村务党组织要引领是核心,村里的事村民要知道是基础,村里的事村民要参与是前提,村里的事村民要做主是关键,村里的事村民要监督是保证,村里的事村民要满意是目标。“四议两公开”,即村党组织提议、村“两委”会议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

1.生态方面。人居环境整治是下园村全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要内容,是设立“巾帼志愿者服务队”最初的目的,也是全年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人居环境整治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志愿者和村民集体分片自愿打扫村里公共卫生、河道清理和督促村民自觉遵守门前三包制度。

根据下园村地形地貌,将全村划分为5 个片区,组织召开片区妇女工作会议,由宋玉芳、魏臣兰等妇女带头,每个片区选出2名妇女,通过村两委、党员带头,妇女充当先锋,挨家挨户入户宣传发放《下园村美丽乡村建设的倡议书》,动员全村在家妇女搞好房前屋后,轰轰烈烈的开展“垃圾不落地,下园更美丽”卫生保洁行动,全体村民一起努力,整治了几十年堆积的垃圾堆、臭水沟、鸡鸭放养,村庄“脏、乱、差”等问题。目前,建立了逢‘8’保洁、每月1日可回收垃圾兑换日等制度。

2.社会方面。村民通过加入“巾帼志愿服务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等,以轮值担任主席的方式,定期开放“儿童快乐家园”“图书阅览室”,丰富孩子们的周末生活;周六为村“三留守”人员提供“亲情视频”。在妇联组织的带领下,定期入户关爱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志愿服务活动,关注关心他们的思想、情绪。自成立起,在村两委的支持下,志愿者们连续五年组织开展了让留守儿童不孤主题“六一”儿童节活动,“粽情端午,相伴你我”为主题的端午节关爱“三留守”活动,“爱在中秋节,情暖敬老院”志愿活动,“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老人聚餐等活动30余次;此外志愿者们还主动对接、积极协助配合社会公益和爱心企业送关爱到村,先后对接中石油在下园小学开展“爱心衣+1”,给下园全校的孩子每人送棉服、书包等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感恩福建到村慰问4户贫困老人;法国艺术家ludo团队到村开展“点亮留守儿童的空房间”活动。

3.文化方面。巾帼志愿者通过积极参加歌曲教唱、跳舞教学、健身气功等文体队伍,发动身边的村民学习新歌曲、舞蹈及其他才艺表演,现已形成了广场舞、合唱队等每日常态化文体活动;积极组织参加镇前镇庆三八“倾情礼赞新中国,巾帼奋进新时代”晚会、庆建国70 周年“我和我的祖国”展演等文艺活动;在活跃乡村文化生活同时,也为村里的妇女们能够大胆走出去演出奠定良好的基础。她们多次在下园村节日活动晚会中表演合唱、舞蹈等文艺,先后受省体育局邀请参加“青运百村行”和“全民健身百村行”的开幕式表演,参加镇“爱在家乡,公益相随”的演出。茶余饭后,巾帼志愿者们还聚在一起编辑手工、废物利用折纸盒,下园村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很大提升。此外,联合镇、村儿童之家,举办“书香飘万家”亲子阅读、亲子绘画活动;结合“国际家庭日”,举办“弘扬优良家风·讲好家庭故事”家庭故事分享会,开展“最美家庭”“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评选等活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4.政治方面。通过参加村民大会、村两委会、支委会、村委会、村民代表大会、小组长会、党员大会、妇女会议等方式,拓宽村民“参政议政”渠道,为村民表达个人意见建议、参与村里大小事项的决策搭建了平台,有效激活村民主人翁意识。

5.经济治理。村妇联组织巾帼志愿者们参加高山蔬菜种植、养殖等雨露计划培训,引导志愿者们到羊肚菌、大棚蔬菜种植等基地务工,学习菌种技术和大棚蔬菜种植技术,通过劳动致富。成立“三互”经济体,借用“互联网+”趋势,组织志愿者、村民学习摸索“互联网”网络时代,开设“田禾家园”淘宝店,引导巾帼志愿者骨干注册“魏三娘”商标,充分利用“农村淘宝”、微信等多种渠道,销售自制的咸菜、麦芽糖、地瓜粉丝等农产品带出大山,自食其力发展致富。

二、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劳动力大量外流随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力过度外流,农村留守的往往是妇女、老人、小孩这一弱势群体,对于他们而言更需要的是关怀,参与乡村治理的观念比较薄弱,他们把过多的精力放在照顾家庭和孩子,不想因此“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二)村民参政议政意识薄弱

村民缺乏参加村务的意识,自我评价偏低,对自我参与乡村治理的权利认识不到位,参与乡村社会组织以及村庄公共事务的程度普遍偏低。对部分村落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村民在没有报酬的情况下,即使村委动员,也不愿意参加乡村治理。

(三)在法治观念上约束“软”

目前我国村干部文化有一定程度提高。但民主法治观念在普通村民中仍比较欠缺,人治特征较为突出。调研发现存在“大官说了算”、以权阻法、以言代法等现象,严重挫伤了村民学法守法用法的积极性。调研村庄中大部分村民表示,村里事务大多是村领导说了算,人治严重。

(四)熟人社会办事之风盛行:滥权、微腐、怠政

有些乡村干部法治意识较为薄弱,存在“熟人”走“绿色通道”和普通村民“严格”按章办事的现象;有些村庄干部知识功底弱,学习力差存在权责不分致使法律效力受到挑战;尤其在自治基础上,村委监督力度不够,工作时间工作状态散漫的现象较为严重,同时“惯性思维”左右村委干部的办事模式和方法。

三、提升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有效对策

破解乡村治理问题,必须把促进乡村和谐稳定作为根本目的,发挥村党支部核心引领作用,创新管理模式,通过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团推动、百姓行动、建章立制等,助推各项事业发展,一改先前的村集体经济薄弱、乡村治理混乱、各项工作拖后腿的面貌,实现支部建设与乡村有效治理同频共振。

(一)支部引领 让党员成为乡村振兴的先锋队

1.建立长效机制。在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制度,加强学习教育的基础上,根据支部党员自身素质制定《党员积分管理细则》,将党员划分为五个层次,每月按表现对积分靠前的党员给予表彰,对积分靠后的党员进行谈话提醒、限期改正。结合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发挥每个党员优势特长,围绕卫生保洁、产业发展、综治维稳等方面作出2~3项承诺,村党支部统一制作“共产党员户”标识牌,强化了党员的党性意识和责任意识。

2.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村党支部发挥中介、服务、引导作用,搭建企业与农户沟通联系渠道,以“省农科院、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村党支部+合作社+基地+精准扶贫户”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建设示范种植基地,吸纳贫困户参与其中,实现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双推进”。同时为深入融合党建与产业发展,在纵向上,创新设置4个“活力党小组”,履行帮扶群众、推动产业发展的职能,负责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指导及销售渠道。在横向上,突出党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探索打造联片总支,通过项目扶持、资源共享、技术指导、信息服务等方式,实现特色产业联合化、片区化、抱团式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有机融合。

3.大力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村党支部坚持要把壮大村财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创新培育特色产业,通过盘活土地、管活资源、用活资金、激活人才,变“闲置资源”为“增收资产”、变“补助资金”为“股份收益”、变“人员外流”为“返乡创业”。

(二)百姓参与 让村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1.村民有权参与决策。充分调动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积极性,凡涉及村级重大事务和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按照“六要”群众工作法、“四议两公开”实行民主议事,引导村民主动参与村务决策、支持村域公共建设等。在充分听取民意的基础上,修订村里的村规民约,并在村民代表大会上通过,转化为村里管人管事的“规矩”。

2.村民有权监督财务。聘请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村干及部分村民小组长、“两代表一委员”作为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村财开支情况定期公开,每年向村民代表大会通报,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和“对账”,形成支委会统领、村代会定事、村委会办事、监委会监事的“四会管村”模式。

3.村民有权评议干部。在上级下派党支部第一书记、党群工作者的基础上,吸收90后返乡大学生选进村两委班子,建强村干部队伍。年底召开大会,邀请村民代表、党员代表、贫困户代表等当评委对村干部履职情况进行评议,逐步形成切合本村实际的村民自治模式,实现“治理有效”。

(三)群团推动 让妇女成为乡村振兴的示范者

1.聚焦妇女主体,打造美丽家园。针对村里留守妇女多的实际,以妇女为主体,轰轰烈烈开展“垃圾不落地,乡村才美丽”的清洁家园行动。对全村分区域设小组,实行小组卫生状况每月一评,全村每年一评,每户结果挂牌,激发村民保洁自觉。成立拥有志愿者服务队,对村里主要场所进行网格化管理,设置党员示范岗、巾帼先锋岗、少年先锋岗,形成强大公共监督压力,改善村庄卫生。建立“废品兑换日”“逢日”义务劳动日制度。

2.聚焦文化需求,打造精神家园。发挥正向引导作用,村里设置好人好事公示栏,对村民各类积极表现及时公示表彰,弘扬社会正气。抓住妇女敢说会唱的优点,成立了妇女合唱队、广场舞队、醒狮队等。编写谱曲歌曲,经过教唱成为村里有口皆唱的村歌,并制作视频影像,作为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

3.聚焦留守群体,打造温馨家园。建成党群活动服务中心,为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提供日常休闲和文化活动场所。充分利用乡村淘宝站点网络设备,定期组织在外务工人员与留守人员进行亲情视频,组建志愿者队伍,开展关爱孤寡老人,免费理发等村民“互爱自爱”公益活动,筹集发放政府和社会团体慰问金和助学金,联系知名企业举办大型公益活动,让乡村充满温暖,壮大党的群众基础,实现“生态宜居”和“乡风文明”有机融合。

(四)建章立制 让制度成为乡村治理的助推器

1.为了进一步规范工作程序,建立工作制度。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制度是基础。包括建立工作会议制度、明确工作流程、工作标准等。各项大小工作、文化活动、决策决议等通过会议商定;每次活动根据需要,提前通过群消息发布,除设置每月固定劳动日外,村民可根据自己的农闲时间自愿接力报名,确定人数参加治理活动,每次工作时长录入全国志愿服务系统;片区组长则利用网格化管理的优势,将住所相邻的几户村民编入“三互”小组,确保他们能够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互帮,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互助,在共同进步的路上互学。平日里村两委也会与妇联、片区组长的工作人员,组建几支联合巡查小队,深入每家每户,走访调查。与此同时,各片区组长还要担任舆情督察员角色,对村里的舆情进行实时的监督和反馈。

2.为了进一步激活内生动力,建立奖励制度。为了进一步激励志愿者和村民自觉主动参与关爱“三留守”、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文化建设等一系列乡村治理工作中,村两委、村妇联和巾帼志愿者建立每月评选月度工作先进个人,每年评选年度工作先进个人,并为其颁发荣誉证书;同时,为引导村民自觉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保持好居家卫生环境,增强荣誉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建立了积分奖励制度,凡是按要求做好工作或收到其他表彰可兑换相应积分,积分可兑换生活日用品;此外,优秀村民、志愿者在参与工作、活动、培训等方面可优先推荐参与。

3.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建立管理制度。针对乡村治理中的薄弱环节和弊端,自主探索以村两委、妇联、片区组长、志愿者、村民等联动的管理制度,由村两委负责工作方向引领、妇联负责联系汇报及各项工作的指导推进、片区组长负责策划实施,确保乡村治理不留死角,环环相扣。建立奖励表彰制度,每月针对所有志愿者、片区、小组长开展评选表彰、年底开展年终总结表彰,通过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的形式对先进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实施“爱心公德超市+志愿服务”激励模式,将志愿服务时长换积分,积分换生活用品,鼓励巾帼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对评选出来的优秀巾帼志愿者优先推荐入党、“最美家庭”“文明家庭”等评选,形成赶学比超的良好氛围。

猜你喜欢

志愿者村民
我是小小志愿者
志愿者
我是志愿者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油站建起来,村民富起来
脚下有泥土 心中有村民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志愿者之歌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为志愿者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