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2021-10-18陈博杜岩
陈博,杜岩
(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沈阳110031)
急性脑梗死(ACI)是由于脑血管严重狭窄,导致相应供血区域的脑组织急性缺血、缺氧而坏死的疾病[1],为神经内科常见疾病,该病以高致死率、高致残率为特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2]。该病的治疗主要在于尽快恢复梗死部位血运,常采用溶栓或取栓方法治疗,但因治疗时间窗窄、易并发出血等原因,上述治疗收到诸多限制。此时,抗血小板聚集及改善循环、营养脑细胞成为治疗的关键点[3-4]。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是目前临床抗血小板治疗的一线用药,其疗效已经得到众多临床医生认可。丁苯酞具有改善脑组织微循环和能量代谢的作用,其在ACI的治疗中已被广泛应用。本研究旨在观察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治疗ACI的临床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中度ACI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各60例。试验组男23例,女37例;年龄53~77岁,平均年龄(65.4±11.2)岁。对照组男25例,女35例,年龄60~79岁,平均年龄(69.6±8.5)岁。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5],并经CT或MRI明确诊断;(2)患者发病时间在48 h内。排除标准:(1)心源性脑卒中;(2)需通过溶栓或抗凝治疗;(3)血小板计数水平在100×109/L以下;(4)合并血液系统或免疫性疾病;(5)合并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患者;(6)颅内肿瘤患者。2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2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1.2 方法 常规治疗包括5%葡萄糖250 ml+疏血通(牡丹江友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Z20010100)6 ml,日1次静脉滴注,余治疗根据病情给予降压、降糖、降脂治疗。其中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首日给予氯吡格雷(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20160517、20180517)300 mg+阿司匹林(Bayer HealthCare Manufacturing S.r.l.,批号BJ11832、BJ48729)100 mg口服,次日改为氯吡格雷75 mg/d+阿司匹林100 mg/d,后续延用次日治疗方案,治疗14 d。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之上,给予丁苯酞(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41)100 ml,日2次静脉滴注,疗程14 d。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6]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对2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治愈: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90%~100%;有效: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20%~89%;无效:NIH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20%。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 2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2.2 2组患者疗效比较 治疗后,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论
ACI主要是由于大脑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斑块逐渐形成,导致相应的供血区域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最终引起脑组织缺血性坏死[7]。临床表现为肢体活动障碍、言语障碍、视觉异常等,严重者偏瘫、失语甚至死亡。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溶栓,但溶栓治疗时间窗窄,且禁忌证、并发症较多,临床具体实施困难,因此,抗血小板治疗成为治疗的关键[8]。阿司匹林为抗血小板治疗的一线经典药物,氯吡格雷为ADP受体拮抗剂,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双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可更有效地抗血小板聚集,且出血风险低,已被写入《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被临床广泛应用。丁苯酞为人工合成的消旋正丁基苯肽,临床研究结果提示该药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枢神经功能的损伤有改善作用,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9-10]。丁苯酞可以促进脑部缺血部位供血,增加血流量,重构微循环,减少相关脑组织、细胞损伤,同时,对血管内皮有保护作用,保护血管内皮结构的完整性,从而抑制血管病变,使缺血区微血管数量增加,抑制血小板凝聚,增加血流量,维持线粒体功能,提高机体抗缺血能力,抑制自由基,减少梗死面积[11]。
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治疗后NIHSS评分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对ACI的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而在此基础上联合丁苯酞,可加强治疗效果。丁苯酞不仅可以改善神经功能,还可以改善脑部血流供应,同时抑制炎症反应,降低血黏度[12]。皮春亮[13]的研究也证实,双抗联合丁苯酞治疗可有效改善ACI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同时还可以减轻血清炎症反应。黄中源等[14]的研究证实丁苯酞不但可显著降低NIHSS评分,还可改善患者语言、注意力、抽象能力、定向力、视空间能力、选项、命名评分等多项功能指数,提示丁苯酞还可以逆转认知功能损伤。
在治疗效果方面,本研究发现,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丁苯酞是一种新型脑保护药物,可阻断缺血性脑卒中所致脑损伤的多个病理环节,挽救缺血半暗带[15]。动物研究显示,丁苯酞可明显减轻ACI大鼠神经功能障碍,具有较强的抗脑缺血作用,抗血小板聚集,减少局部血栓长度和附着面积,缩小梗死灶,以及显著增多病灶周围微血管增生,减轻脑水肿,抑制神经细胞凋亡[16]。另有研究表明,丁苯酞还可降低花生四烯酸含量,增强血管内皮功能,减少自由基的生成、增强抗氧化酶的活性、降低线粒体释放细胞色素C诱导凋亡因子的表达、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17]。本研究患者治疗期间无明显皮疹、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关于应用丁苯酞的不良反应情况,杨金凤[18]的研究发现,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丁苯酞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ACI,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临床效果良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