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发合作研究现状述评与展望
——基于管理全过程视角

2021-10-18吴菲菲苍思吉黄鲁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年19期
关键词:发文期刊文献

吴菲菲,苍思吉,苗 红,袁 菲,黄鲁成

(北京工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 100124)

0 引言

当前,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成为许多国家谋求发展和抢占主动权的竞争优势。国务院2016年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指出,国家力量的核心支撑是科技创新能力,但科技创新要获得长远发展,需要更好地统筹部署研究与试验发展合作,只有从总体上扭转科技创新以跟踪为主的局面,才能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科技研发难度和风险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最大阻力,现有认知水平、难以预测的市场力量[1]均会产生无法预见的技术困难,诸如因双方合作行为或投资配比不协调而导致项目中断[2]、合作成果权属分配争议而导致合作失败[3]的案例屡见不鲜。因此,分析研发合作动因,追踪研发合作关系演化过程及绩效影响因素,可为研发合作提供全过程、系统化参考。

单主体研发存在能力不足、资源匮乏、成本较高等问题,因此合作研发是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研发合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最早以一些跨部门合作研发模式出现。2010年以前,关于研发合作的研究主题比较单一,多集中于企业间及由政府扶持研发合作所产生的溢出效应。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开放式创新的不断强化,合作研发行为日益增加。然而,相关文献主要探讨单方面机制,对合作双方知识转移[4]的讨论较少,尚未形成对研发合作全过程的系统认识。为深入了解研发合作全过程,本文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对2010-2019年研发合作文献展开搜索,共得到英文文献592篇,运用Derwent Data Analyzer(DDA)软件对其进行主题清洗并统计分析作者、发文机构和期刊年度发文量。在整体态势分析的基础上,从《Research Policy》《Technovation》《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等国际高质量期刊中选取50篇文献,按照研发合作管理全过程进行归纳讨论,最后总结并展望研发合作未来重点研究方向。

1 文献概况与研究设计

1.1 年度发文量统计

近10年来,研发合作领域发文趋势呈非均衡波段增长趋势。本文依据发文量增长演化趋势将其划分为3个发展阶段:①2010-2012年共发文163篇,占近10年发文总量的27.5%,2012年达到第一个发文高峰,研究内容涵盖研发合作影响因素、研发合作网络、研发合作伙伴选择等;②2013-2015年共产出192篇文献,占比为32.4%,研究内容以研发国际化与跨区域研发合作、产学研合作为主;③2016-2019年共发文237篇,占比为40.0%,研究主题主要涉及研发合作创新绩效及研发合作治理模式选择,如图1所示。

图1 近10年发文量变化趋势

1.2 研究热点

分析研究热点有助于把握现有研究关注的重点领域。从基于关键词和Keywords Plus提炼出的词云图可以看出,创新(Innovation)和绩效(Performance)是近年来研发合作热点主题,具体内容包括研发合作伙伴关系、跨期模式研发合作与创新绩效关系等。知识(knowledge)、吸收能力(Absorptive-Capacity)、溢出效应(Spillovers)、战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ces)、网络(Networks)等也属于热点词汇。其中,研发合作知识行为和机制是近几年的热点主题,着重探讨知识异质性对研发合作的影响、知识创造与转移及知识溢出对创新的影响等,如图2所示。

图2 研发合作文献中前20位高频词词云

1.3 文献期刊分布

分析高质量期刊发文情况可以掌握研究热度和方向。就发文量看,《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JTT)》和《Research Policy(RP)》研发合作类期刊发文量最高,都达到22篇,占前10位发文量最高期刊发文总量的36.4%。其中,JTT在3个年度区间内的发文趋势较平稳,几乎没有发文数量上的波动,而RP发文数量略有下降;《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TFSC)》关于研发合作的发文存在一段空白期,近10年来首篇关于研发合作的文章出现在2015年。该文章颠覆了之前对研发合作网络的研究,提出研发合作网络度中心性和中介中心性服从幂律分布且存在无标度性规律,这一创新性观点使得该期刊对研发合作的讨论重回学者研究视野。在之后发展阶段,该期刊研发合作类文章发文量迅猛增长,相较上一阶段呈现跳跃式增长,如表1和图3所示。

表1 前10位发文量最高期刊

图3 文献发表期刊时间分布状况

除上述发文量较多期刊外,合作管理或联盟管理类综述还经常以《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SM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JBR)》两本顶级学术期刊划定源文献检索期刊范围[5]。本文综合期刊发文量、影响因子和发文质量,选定《Research Policy(RP)》《Technovation》《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TFSC)》《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JT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SM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JBR)》作为文献研究主要来源期刊。

1.4 作者合作网络

构建作者合作网络有助于进一步挖掘研发合作领域的主要学术群体。对研发合作问题跨学科、跨机构现象进行分析,能够揭示研发合作规律和趋势,并从作者间的合作关系中窥探研究主题融合情况。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自2010年至今有超过700家机构和上千名作者参与研发合作研究,主要作者合作关系网络如图4所示。

图4 主要作者合作关系网络

本文将主要作者合作关系网络划分为3个子群:一是以Da Via、Dalla Betta等(2013)为代表的团队,其中有7名作者节点中心度在该子群最高,为6.8,说明该团队中有6位作者的地位相当,作者所属机构囊括多样化合作主体,包括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等)、企业(英飞朗科技公司)和研究所(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等),解决创新问题的途径已经转向企业与学校、研究所之间的合作,并通过主体异质性更好地实现创新绩效;二是以Belderbos、Lokshin(2018)为代表的团队,两位教授分别来自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和鲁汶大学,属于跨机构合作,两者中间中心度最高,分别为24和16,在协调该子群合作者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且在网络中占据核心位置。针对研发合作问题进行研究发现,跨机构研究者合作能够带来更多成果产出,如表2所示。

表2 作者中心度排名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方法

传统文献综述法通常依靠人工阅读和编码进行分析且筛选出的文献体量较大,多个工作者筛选、编码标准不统一及阅读者视觉疲劳均会导致判断不清晰[6]。为避免这种情况,本文以研发合作发展现状与演化分析为依据,运用系统分析法和文献计量法,设置文献纳入标准,对选定的研发合作文献进行归类和述评。

1.5.2 文献纳入与剔除标准

本文以文献计量结果和研发合作研究现状为依据,设置以下纳入标准:

(1)期刊检索标准。根据刊载研发合作类文献发文量和期刊在管理类研究中的影响力,本文选定《Research Policy(RP)》《Technovation》《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TFSC)》《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JT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SM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JBR)》为期刊源。《R&D Management》从期刊名看与本研究紧密相关,但因其重点关注研发投资与研发决策问题,研发合作相关发文量并不突出,故未纳入统计。

(2)部分文章只在实证研究或案例分析时将研发合作项目作为调查对象来解决相关机制问题,因此本文仅将研发合作作为研究主题的文章纳入研究范围。

(3)由于本文主要基于研发合作管理全过程视角梳理现有研究,因此仅将从中微观视角检索到的研发合作研究主题和机制文献纳入研究范围。按照文献纳入标准,从检索出的592篇源文献中筛选出50篇文章进行归类分析。

表3 纳入文献期刊信息

1.5.3 文献筛选与归类

对592篇源文献进行归纳和50篇文献进行精读,通过与该领域专家不断探讨,构建研发合作全过程概念模型,如图5所示。

图5 研发合作全过程概念模型

本文根据全过程概念模型对文献进行归类,探讨研发合作动因(研发合作驱动与酝酿阶段),以合作伙伴类型为基础,将研发合作形式划分为企业与大学或研究机构的合作、企业与供应商或客户的纵向合作、企业与竞争对手或同行的横向合作3种模式。从研发合作管理全过程视角将研究主题划分为治理模式选择、网络与演化(研发合作形成与演化阶段)、研发合作绩效(研发合作检验与产出阶段),最终文献归类情况如表4所示。

表4 文献归类情况

2 研究主题

2.1 研发合作驱动与酝酿阶段

2.1.1 研发合作定义

研发合作是提高内部科技创新能力和促进技术创新发展的一种手段(汪雪峰等,2015)。由于学者在研究研发合作时常基于不同视角和情景,因此常采用R&D cooperation、R&D collaboration、collaborative R&D、cooperative R&D、R&D alliance、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llaboration等术语定义研发合作,如表5所示。

表5 研发合作定义

参考以上定义并基于全过程管理视角,本文认为研发合作是指为获取外部知识、共享独有技术和研发成果,以股权联盟或非股权联盟为治理模式,由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多主体自发形成的合作安排或采取的创新战略。需要注意的是,研发合作虽然出现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中,但不等同于开放式创新。与研发合作的具体性、针对性相比,开放式创新旨在为创新活动提供一个总体框架,在这一框架内,组织通过研发合作、技术并购等手段将创造性思维转化成实际产品和利润。

2.1.2 研发合作动因

影响研发合作的动因比较复杂,组织个体特征、行业层面不确定性和政府支持均会对研发合作产生重要影响。从研发合作各阶段看,Banerjee & Siebert[11]认为,技术、需求和利润不确定性会对全过程研发合作产生影响,3类不确定性研发早期阶段表现得比较明显。

在微观层面,组织开展研发合作主要是基于资源基础和交易成本考量,即通过知识创造与技术转移,研发合作能够帮助企业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在低于市场交易成本条件下,促进企业与外部资源建立联系[14]。企业自身研发能力[10]、创始人人力资本[7]、现有技术水平[8]、合作伙伴间信任[9]、规模[10]从不同方向上影响企业研发合作意愿。另外,中观层面上行业环境不确定性及与合作伙伴的行业邻近性[9]、宏观层面上政府给予的资金支持也是研发合作的主要驱动力[10]。

研发合作动因虽然产生于驱动和酝酿阶段,但在形成与演化阶段,当组织选择合作伙伴、治理模式或管理自身研发合作网络时,各种动因组合及其在不同条件下产生的作用都可能影响最终绩效。

2.2 研发合作形成与演化阶段

2.2.1 研发合作主体选择

通常而言,企业会嵌入到卖方、客户、竞争对手或其它实体社会关系网络中[13]。为更好地区分研发合作创新结果,需要区分不同类型合作主体,因为它们以不同方式弥补焦点公司的资源和能力。研发合作主体属性特征包括企业、大学/研究机构。

(1)企业间研发合作。行业内、行业间进行研发合作通常涉及竞合博弈,本文将其称为横向研发合作或纵向研发合作。其中,纵向研发合作是指与价值链上下游供应商、客户之间进行R&D合作。在横向研发合作中,竞合关系使得合作主要聚焦于知识产权保护,与产学研合作不同,二者主要存在以下差异:①研发合作目标不同。Bolli & Woerter[17]认为,企业与大学开展研发合作与产品创新有关,而横向研发合作与流程创新有关;②二者知识产权共同所有权中的价值分配存在一定差异。由于技术领域重叠可能性高,同行间研发合作价值分配更加谨慎[19]。根据组织边界理论,供应商、用户和组织协作网络提供独特互补资源推动技术创新。通过对特定技术生命周期协作研发模式的分析可知,纵向研发合作在合作演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8]。目前,关于研发合作的文献主要从价值链角度对研发合作不同属性主体进行分类,未来可从产业链或跨产业角度考察研发合作。

(2)产学研合作。企业与大学(或研究机构)研发互动是科学对经济产生直接影响的一种重要途径。从histcite软件生成的源文献引文网络和近10年研究主题看,关于产学研合作的探讨一直是研发合作领域的热点话题。虽然产学研协作失败的可能性较小[36],但双方协调成本高,合作失败在很大程度上与协调问题有关,如任务不确定性增加导致协调和控制分散化[21]。在协调不畅情况下,根据Garrett-Jones等[20]的建议,寻找一些具有双重机构嵌入性的人员加入研发合作是一种不错的选择。由于产学研合作政策自身的特殊性,合作研发项目选择还必然受国家宏观政策和经济性质的影响[22]。

图6 源文献引文网络

(3)伙伴选择。伙伴选择是建立研发合作关系的重要决策[42]。由于多属性主体组合方式经常出现,因此正确识别合作伙伴可以使组织在合作中保持相互依存关系,更好地整合外部资源。企业在选择研发合作伙伴时受技术相关性与企业发展经验[24]、技术实力与开放性程度[25]及企业地位[26]3个因素的影响。目前,企业间研发合作呈横向研发合作扩张趋势[18],组织间竞合成为新常态。为明确合作主体异质性对研发合作造成的影响,需要进一步讨论产学研研发合作关系特殊的治理模式。

2.2.2 研发合作治理模式选择

研发合作治理模式包括股权/非股权联盟形式。一般来说,企业与竞争对手合作时通常使用正式协议保护自身知识产权并阻止意料之外的知识流动[27]。相反,学术性合作研发项目普遍信任度高,这种信任关系可以动员各方共享更多知识、追求更好的关系治理[36]。在研发合作治理模式中,讨论较多的主要是合资企业(股权式战略联盟)和合同协议(契约式战略联盟)两种模式。

(1)股权式战略联盟——模糊的组织界限促进知识转移和技术获取。股权式战略联盟包括合资企业型联盟和股权参与型联盟。其中,合资企业型联盟在研发合作治理模式中比较常见,其主要是指由两个或多个组织共同组成新法律实体从事研发及相关日常经营工作。股权式战略联盟是知识转移的“沃土”,合资企业带来的模糊组织边界有助于伙伴之间分享隐性知识,但也有可能给合作伙伴带来危机。因此,合作领域丰富的技术经验可以减少合资企业负面溢出效应,使治理模式发挥最大作用[28]。当组织面临高技术产业合作、知识侵吞风险时,出于降低交易风险的考虑,更应该选择股权联盟治理模式[14]。从联盟多样化投资组合角度看,参与多伙伴联盟的企业更有可能采用股权结构,以促进合作伙伴知识共享[13]。

(2)契约式战略联盟(非股权式战略联盟)——灵活的组织形式和协调复杂性。不同于股权式战略联盟的长期约束,契约式战略联盟将合作过程中需要遵守的准则体现在合同协议中或者基于信任的治理机制中。在契约式战略联盟中,短期合同经常受到合作双方青睐,因为组织可以将同一合作范式应用于符合公司目标和可用资源的多个对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再转向以创新为中心的合作[29]。由于合作结果不确定和合作过程中知识分配的复杂性,不完全合同经常存在,因此需要适度依靠管理体系[21]和监督委员会[27]调节。该合作模式涉及的主要是无形资源和互补资源[14]。为共同创造价值,组织应当帮助彼此从正式契约关系转向关系治理[9,28],同时关注联盟能力培养。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主要考虑合作伙伴多样性对合作绩效产生的影响,由于现有研发合作伙伴类型已经固定,因此未来应考虑治理模式对最终合作效果的反馈。

2.2.3 研发合作网络及其演化

在全球研发网络背景下,合作创新网络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组织关系资本增加,伙伴关系和组织形式多样化直接导致合作网络越来越复杂,使得抓住演化规律和特征成为关键。当前,研发合作网络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社会网络文献度量标准[31-32],其可以更好地剖析合作链接,从演化中抓住发展方向。

(1)合作网络社会属性:领导核心、卓越组织与集群效应。研发合作网络被描述为一种核心—外围模型[30],即研发能力较强和技术合作经验成熟的一批企业被连接在一个紧密的核心地带,其它企业则分散在网络外围。在这种结构中,已有的有效合作机制及成熟的支持机构对网络中各节点组织的吸引力更强,网络从具有稀疏链接的小分区发展成为由主要组件和较小二元组件组成的更加完善的网络结构[32],使网络演化变得更加广泛、集群和不平等。集群主体更有可能与提供卓越研究和先进知识的组织建立联系,因为它们可以帮助主体占据更多中心位置,从而更好地嵌入到整个研发合作网络中。

(2)对未知风险的规避——固有伙伴关系强化。从理论上讲,研发合作网络发展是一个路径依赖过程,早期主要以高科技企业为主体[31],随着时间推移才慢慢扩大到其它机构。同时,合作伙伴引发当地社区协作链形成,溢出—收益反馈促使超级互联企业合作关系增强,导致研发合作网络中星型结构(显著偏好依附)和环型结构(显著循环闭合)出现[30],即拥有很多合作者的公司很有可能在下一时期吸引更多合作者。

(3)不同行业、国家合作研发程度不同——整体网络集中程度的相对性。现有文献在考察研发合作网络时通常集中于构建某一产业或技术领域研发合作网络,所选择的行业或技术领域也主要是知识密集型高技术行业,合作关系复杂、网络密度高。如果将研发合作网络置于区域、国家甚至全球视角,充分考虑全球范围内的企业分布将会发现,企业间研发联盟网络极为稀疏,并由此形成分离的国家和行业集群趋势。部分典型上市公司只涉及较少的伙伴关系,且平均寿命不超过7年[31]。发达国家在全球联盟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经济规模,一些在网络中控制力较差的发展中国家实际上很有可能是更加积极的合作者。因此,除关注整体网络演化趋势外,组织也应时刻注意自身研发合作网络,合理规划合作项目并适当调整自身结构,降低知识重组带来的协作成本。

2.3 研发合作检验与产出阶段

(1)创新绩效——多项目组合设计有利于提升创新绩效,巩固知识能力,保护创新资源。研发合作有助于知识共享和资源分配,增加意外创新产出。当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使用开放式创新模式,让外部行动者参与进来以提高企业创新绩效。但在渐进式创新环境中,组织知识吸收能力和研发强度不足会给创新绩效提升带来更多障碍。其中,企业创新与协作能力[34]、企业吸收能力[12]、企业与合作伙伴技术距离[39]对研发合作和突破式创新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不同类型研发合作项目组合设计也会影响组织创新绩效,甚至有可能成为预测未来创新产出的重要指标[13]。在研发合作过程中,企业经常派遣专家学习特定知识,增强伙伴间知识交流,提高自身知识密集性[15],以保护创新资源。除组合设计外,合作项目新颖性、复杂性也会影响创新绩效。虽然近10年关于研发合作与创新绩效的论文数量较多,但目前针对研发合作与创新绩效关系的界定尚不明确,有必要作深入探讨。

(2)合作绩效——囿于研发成本可能导致合作过早失败。在伙伴关系中,由于组织在复杂的知识产权制度下共同进行研发工作,因此失败成为企业合作的常见结果。交易成本经济学强调过度追求自我利益是引发研发合作伙伴关系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基于资源的观点表明,合伙企业资源不平等有可能导致权力失衡,从而过早终止合伙关系[37]。尤其是当双方以降低研发成本为主要合作目的时,企业间研发协作更有可能成为失败策略[35]。当企业坚持以产品为中心的创新战略时,遭受研发合作失败的可能性较低,因为探索创新机会战略会降低合作关系出现故障的可能[23,37]。同时,合作绩效也与合作伙伴关系亲密度、知识整合能力和知识转移密切相关[36]。

研发合作虽然能够提高组织创新绩效,但企业协作能力、吸收能力等在其中发挥的调节效应截然不同,且不同类型研发合作组合设计本身也影响组织创新绩效,任何影响知识在组织边界之间顺利转移和流通的负面因素都可能造成创新绩效和合作绩效低下。

3 总结与展望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分析近10年研发合作文献,通过文献精读、作者讨论、回环反馈形成研发合作全过程概念模型,对研发合作全过程现状作深入分析与总结。由于本文仅选取价值较高的文献进行研究,对研发合作管理全过程每个环节细节的探讨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未来应该在体量更大的文献基础上作更加细致的归纳,重点探讨以下几个方向:

(1)从产业链和产业环境视角,及时弥补关键薄弱环节,通过完整布局提升企业在产业链上的统治力。除考虑合作主体异质性外,未来还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制衡研发合作与内部研发的关系。

(2)对研发合作与创新绩效关系进行梳理。目前,研发合作与创新绩效关系尚不明确,如部分学者认为研发合作多样性本身就对创新绩效具有积极影响[37],但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只有在吸收能力等因素[12]的调节作用下,合作组合多样性才能对创新绩效产生积极影响。甚至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合作者多样性增加导致网络内部知识贬值,从而负向影响创新活动[33]。因此,未来应在不同情景、概念内涵下探析二者间关系。

(3)在当今严峻的经济形势下,研发合作面临着逆全球化和区域间竞争加剧的挑战。然而,现有研发合作研究几乎没有及时捕捉到这些特殊情景。为应对新一轮挑战,应考虑现有治理模式是否仍然适用,能否创造新的治理模式以更好地应对以竞争加剧为前提的合作问题?因此,未来应将研究重点放在逆全球化研发活动竞合博弈分析上,构建组织间研发竞合演化模型解决这些问题。

另外,从我国研发合作现状看,虽然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为2.19%(与欧盟平均水平相当),但目前我国研发合作仍然面临组织模式发展不充分、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原始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因此,企业应重视创新合作成果转化模式,将合作成果投入到工业与商业应用实践中去。随着创新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用研发合作生态约束机会主义行为是比较可行的办法。另外,为营造创新环境、提高合作成功率,应建立并完善合作创新群体网络,鼓励各创新主体充分发挥自身异质性作用,与其他主体进行合作研发,形成相互依赖和共生演进的网络关系。

猜你喜欢

发文期刊文献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期刊审稿进度表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