缢蛏“甬乐1号”
2021-10-18
农业农村部2020年第324号公告公布了经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大黄鱼“甬岱1号”、团头鲂“浦江2号”等14个水产新品种。为促进这些新品种在水产养殖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提高养殖效率,本刊将分期宣传这些品种的繁殖及养殖技术。
一、品种概况
(一)培育背景
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Lamarck)俗称蛏子、青子等,是我国四大海水养殖贝类之一,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滩涂,在浙江、福建的贝类养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缢蛏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出肉率高,既能鲜食还能制成蛏干、蛏油,是沿海居民喜食的海鲜佳品。缢蛏具有生长快、生产周期短、成本低、产量高、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等诸多优点。近年来,随着缢蛏人工育苗技术的成熟和推广,其养殖业呈快速稳定发展趋势,养殖区域从浙江、福建向周边的江苏、山东、广东等省份迅速扩展,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据统计,2018年全国缢蛏养殖面积为50750公顷,总产量达85.29万吨(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9)。然而,近年来由于水环境恶化、极端气候事件增多、病害频发和种质退化等原因导致养殖贝类频现各种问题,亟需培育抗逆力强、肉质优良的缢蛏新品种以满足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缢蛏遗传育种工作从“十一五”开始起步,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育种技术体系,积累了一批可用于良种培育的重要材料;构建了缢蛏的cDNA文库、转录组文库,筛查和挖掘了许多与生长、免疫、抗病相关的功能基因;规模化地开发了SSR、SNP分子标记,评价了主要地理群体和选育群体的遗传结构,为缢蛏育种亲本的鉴别、育种进程的监控等提供了技术手段;2017年上海海洋大学培育出缢蛏“申浙1号”新品种(品种登记号:GS-01-013-2017)。上述这些技术储备和材料体系建设,为选育出生长快、抗逆性强等优良性状的缢蛏新品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育种过程
1.亲本来源
2012年4月~5月从福州长乐沿海收集缢蛏野生群体,发现其个体健壮肥美、色泽鲜亮。2012年9月从产地约5000粒缢蛏中挑选出1000粒1龄成贝,在浙江构建了规模为1000粒1龄亲贝的育种基础群体。湿重范围在10g~18g的个体占到群体的69.2%。检测了未选育群体(150粒,分3组)的耐低盐能力,在盐度5的胁迫下,半致死时间约为108h(4.5d)。
2.技术路线
缢蛏“甬乐1号”新品种培育的技术路线如图1。
图1 缢蛏“甬乐1号”培育技术路线图
3.培育过程
2012年~2016年,针对生长和耐低盐能力两个目标性状进行选留,连续采用闭锁群体内个体选育方法,生长性状以亲贝活体重为指标,选择活体重最高的20%个体留种;耐低盐性状以盐度3左右胁迫3d后的活力状态为标准,选择活力好的20%个体留种。2016年9月,从选育群体中优选20000粒性状优良的亲本进行繁育,构建了“甬乐1号”的核心群体,并完成G4选育和扩繁。
2016年~2019年,开展中试养殖示范试验,核心群体的遗传性状稳定,生长性状得到明显提高,选择反应非常明显,不同地区、不同年度对比养殖试验表明“甬乐1号”比未选育养殖群体商品贝增产41.07%~48.11%。
(三)品种特性和中试情况
1.新品种的特有特征和优良性状
(1)形态特征
如图2所示,贝壳脆而薄,呈长圆柱形,高度约为长度的1/3,宽度约为长度的1/5~1/4。背、腹缘近于平行。壳顶位于背面靠前方的1/4处,自壳顶至腹面具有显著的距离不等的生长纹,壳顶后缘有棕黑色纺锤状的韧带,韧带短而突出。从壳顶起斜向腹缘的中央部有一道凹沟,故名缢蛏。左壳上具有3个主齿,右壳有2个斜齿主齿。外套痕明显,呈“Y”字形,在水管附着肌的后方为“U”形弯曲的外套窦。壳面被有一层黄绿色壳皮,顶部壳皮常脱落而呈白色。足发达,末端呈椭圆形跖面。水管两个,非常发达,进水管比出水管粗长。
图2 缢蛏“甬乐1号”外形
(2)生长性状
10月龄“甬乐1号”壳长(52.14±3.63)mm、壳宽(13.09±1.16)mm,湿重为(8.33±1.82)g,较未选育种群平均增产70.4%。
14月龄贝壳长(61.63±3.69)mm,壳高(19.53±2.26)mm,壳宽(15.28±2.35)mm,湿重(14.08±2.11)g,各性状变异系数显著缩小,较未选育种群平均增产44.0%。
(3)耐低盐性状
在盐度3胁迫下,“甬乐1号”成活率较未选育群体提高27.6%。
(4)分子遗传学特征
“甬乐1号”群体显示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和杂合度,SSR标记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439,观测杂合度(Ho)为0.607,期望杂合度(He)为0.507,与野生群体相比无显著差异。
2.中试情况
自2016年开展缢蛏“甬乐1号”苗种的规模化繁育以来,浙江省内外和宁波地区周边养殖户对这一新兴养殖品种表现出浓厚兴趣,订购本团队选育的“甬乐1号”进行试养的订单大幅增加,试养结果普遍反映“甬乐1号”较未选育群体生长快、耐低盐能力强、成活率高,可以提早上市销售、缩短养殖周期,并且养成的商品贝个体大、规格均匀、售价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为了进一步准确了解“甬乐1号”的生产性能优势和经济效益,2016年~2018年在浙江的宁波宁海、台州三门和临海,福建的漳州,江苏的连云港等缢蛏主产区挑选了若干具有影响力的水产企业,采用委托测试的办法开展了本品种的中间试验,为企业提供优质大规格苗种,并全程提供了养殖技术指导。
选择企业包括宁波市宁海县宜鑫水产专业合作社,台州市浙江宏野海产品有限公司、三门县大金山水产品专业合作社,福建漳州龙海市瑞泉水产专业合作社,江苏连云港众创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主要养殖模式为池塘养殖。
3.试验方法和结果
(1)2016年~2017年缢蛏“甬乐1号”中试示范
2017年3月20日,在台州市浙江宏野海产品有限公司的池塘放养“甬乐1号”缢蛏苗种,放养规格为壳长(13.22±1.37)mm、壳高(5.05±0.51)mm,放养面积100亩,设对照养殖面积20亩,福建长乐群体未选育人工苗种同塘养殖对比。3月22日,在台州市三门县大金山水产品专业合作社对“甬乐1号”缢蛏进行了养殖生产性能试验,放养苗种规格为壳长(13.27±1.43)mm、壳高(5.10±0.87)mm,放养面积100亩,设对照养殖面积10亩,同塘养殖对比。经过9个月的养成(15月龄),“甬乐1号”缢蛏全部达到商品规格,缢蛏性腺退化、体质恢复,且肉质鲜美、售价较高,适合上市。于2017年12月进行收获,并就“甬乐1号”和对照群体缢蛏现场随机抽样,对壳长、壳高、壳宽和体重等经济性状进行了测量和统计。结果显示,浙江宏野海产品有限公司的“甬乐1号”缢蛏生长良好,生长性状为平均壳长57.84mm、平均壳高19.13mm、平均湿重9.72g,比对照组增产41.07%。三门县大金山水产品专业合作社的“甬乐1号”缢蛏生长良好,生长性状为平均壳长53.40mm、平均壳高18.51mm、平均湿重9.01g,比对照组平均增重48.11%。综合来看,“甬乐1号”缢蛏比同期对照群体平均增重44.59%。
(2)2017年~2019年缢蛏“甬乐1号”中试示范
2018年4月1日,在台州市浙江宏野海产品有限公司的池塘放养“甬乐1号”缢蛏苗种,放养规格为壳长(18.11±1.89)mm、壳高(7.03±1.31)mm、壳宽(4.18±0.55)mm,平均湿重0.171g,放养面积240亩,设对照养殖面积30亩,福建长乐群体未选育人工苗种同塘养殖对比。4月1日,在宁波市宁海县宜鑫水产专业合作社对“甬乐1号”缢蛏进行了养殖生产性能试验,放养苗种规格为壳长(18.11±1.89)mm、壳高(7.03±1.31)mm、壳宽(4.18±0.55)mm,平均湿重0.171g,放养面积75亩,设对照养殖面积25亩,福建长乐群体未选育人工苗种同塘养殖对比。龙海市瑞泉水产专业合作社放养面积64亩,设对照养殖面积6亩。
经过9个月以上的养成(15月龄),“甬乐1号”缢蛏全部达到商品规格,缢蛏性腺退化、体质恢复,且肉质鲜美、售价较高,适合上市。浙江宏野海产品有限公司、福建漳州龙海市瑞泉水产专业合作社于2018年12月底进行收获,并就“甬乐1号”和对照群体缢蛏现场随机抽样,对壳长、壳高、壳宽和体重等经济性状进行了测量和统计。结果显示,浙江宏野海产品有限公司的“甬乐1号”缢蛏生长良好,生长性状为平均壳长59.21mm、平均壳高20.02mm、平均湿重10.59g,比对照组增产47.70%;龙海市瑞泉水产专业合作社养殖的缢蛏平均壳长56.47mm、平均壳高19.04mm、平均湿重9.72g,比对照组增产41.28%。2019年1月宁海县宜鑫水产专业合作社的“甬乐1号”缢蛏生长良好,生长性状为平均壳长62.38mm、平均壳高20.19mm、平均湿重9.01g,比对照组平均增重41.22%。综合来看,“甬乐1号”缢蛏比同期对照群体平均增重43.4%。
自2016年开展缢蛏“甬乐1号”中间试验以来,已培育缢蛏“甬乐1号”优质商品苗种31.2亿粒,分别在浙江宁波、台州,福建漳州以及江苏连云港地区等5家企业进行了中试养殖,养殖方式主要采用虾贝综合养殖,有些企业还采用了虾塘肥水流水养殖等良法技术。四年累计中试养殖1420亩,生产缢蛏“甬乐1号”商品贝约3600吨,产值约7200万元,新增产值1500多万元。试验养殖地区基本代表了华东地区的缢蛏养殖,试验结果能够真实反映缢蛏“甬乐1号”的养殖生产性能,养殖测试结果显示,缢蛏“甬乐1号”新品种具有生长快速、养殖产量高、耐低盐能力强等优点,深受养殖户欢迎。
二、人工繁殖技术
(一)亲本选择与培育
在缢蛏自然繁殖季节前,选择“甬乐1号”1龄~2龄贝作亲贝,要求入选缢蛏个体形态正常无畸形、壳长6cm以上,壳表无损伤、无附着物、无寄生虫,抽检解剖性腺饱满,镜检精、卵发育整齐均匀。
(二)人工繁殖
浙江地区缢蛏“甬乐1号”的自然繁殖季节为9月中旬~10月下旬,繁殖盛期在9月下旬~10月上旬。繁殖期内一般可多次产卵。
1.亲贝催产
采用阴干、充气和流水刺激相结合的方法催产。催产前洗净亲贝,用10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0min后,用砂滤海水再冲洗干净。缢蛏有夜间产卵的习性,一般将亲贝阴干2h~4h后,流水或充气刺激2h~3h,成熟个体大多在22:00~6:00产卵、排精。产卵水温应在20℃以上,盐度12~15为宜。
2.幼虫孵化
产卵结束后,搅动水体并持续充气,捞除多余精子及亲贝排泄物凝结成的絮团。持续微充气进行幼虫孵化,孵化密度控制在20个/mL~30个/mL。产卵池即为孵化池,若产卵量过大则需要分池孵化。正常情况下经过8h~12h,受精卵发育到D形幼虫,可用350目~500目筛绢网排水收集与清洗D形幼虫,然后将其移入育苗池培育。一般情况下,若亲贝性腺成熟度高,孵化率应达90%以上。
(三)苗种培育
1.幼虫培育与选优
采用缢蛏常规幼虫培育方法,注意适宜的幼虫密度、充足的饵料和适当的光照。培养池大小一般为30m2~50m2,可蓄水高度1m~1.5m。
幼虫培育最适水温22℃~26℃,pH7.8~8.5,盐度12~15。控制幼虫培育密度,担轮幼虫为15个/mL~20个/mL,D形幼虫为10个/mL~15个/mL。培育期间每天换水2次,换水量为80%。每2d~3d移池一次。池中连续微量充气,充气石布置密度为1个/m2,保持水体中溶解氧在5mg/L以上。D形幼虫期投喂金藻、角毛藻等新鲜单细胞藻类为主,投喂量应确保水体中藻细胞为1×104细胞/mL~5×104细胞/mL;壳顶幼虫期后可投喂扁藻,投喂量为0.5×104细胞/mL~1×104细胞/mL。每天投喂2次,早晚各一次,均在换水后1h内进行。每日用显微镜观察幼虫活力、肠胃等情况,并测量幼虫生长情况。监测育苗池水常规水质因子变化,做好相关记录。可结合移池进行疏苗和幼虫选优,在浮游幼虫和眼点幼虫附着前进行选优,留取发育快、活力强、个体大的幼虫。
2.稚贝培育
当幼虫壳长达到180μm~200μm,1/3个体出现眼点时,用200目筛绢网将幼虫移至采苗池进行附着。采苗池底通常铺以消毒过的泥浆作为附着基,泥浆厚度约1mm。在饵料生物适口充足条件下,水温25℃时D形幼虫大约需要培育7d时间完成变态发育成为稚贝。结合采苗,对稚贝进行再次选优,留取先附着、活力强的稚贝,一般只保留投放附着基后3d~5d内完成变态的个体。
初期稚贝培育密度一般控制在200万颗/m2以内,随着稚贝的生长,逐渐降低培育密度,一般5d~10d降低密度50%。每日换水一次,日换水量100%以上。每隔4d倒池一次。饵料以金藻、角毛藻、扁藻为主,混合投喂最佳。投喂量视稚贝肠胃颜色和水体颜色而定。每日观察稚贝活力、肠胃饱满程度,测量稚贝生长情况,监测水质常规因子,并做好日常记录。
3.大规格苗种培育
当稚贝生长至600μm,摄食和代谢强度大大增加,应及时将稚贝转至室外滩涂或池塘进行中间培育。
(1)滩涂培育
培苗滩面表层软泥厚度以5cm~10cm为佳,涂面须经翻耕、挖浅沟、整畦,蓄水至畦面50cm~60cm。投放贝苗前,用380μm~830μm网袋刮除螺类、蟹类等敌害生物。11月下旬~12月上旬,苗种壳长2mm~3mm时,放养密度为4.5万颗/m2~9万颗/m2;12月中旬~次年1月上旬,苗种壳长3mm~5mm时,放养密度为3万颗/m2~4.5万颗/m2。培育期间要经常检查贝苗的成活率和生长情况,定期耘苗,疏松涂质,抹平涂面。
(2)池塘流水集约化培育
平面流装置集约化培育是通过提水装置使养殖池塘的水进入蓄水装置,后者放水分流到每个平面水槽,使水流均匀流过置于平面水槽内的贝类苗种,然后由水槽另一端流出,最终流入养殖池塘中。缢蛏摄食对虾尾水中的藻类和碎屑,减少水污染。养殖对比试验结果显示,相同密度下较对照土塘养殖平均增重80%~130%
三、健康养殖技术
(一)健康养殖(生态养殖)模式和配套技术
缢蛏“甬乐1号”适合在浙江、福建、江苏等沿海地区开展人工养殖,主要养殖模式为海水池塘养殖(包括单养和虾贝综合养殖),以池塘虾贝综合养殖最为普遍。
1.适宜的养殖条件
应选择能自然纳潮、进排水方便的沿海区域。海水盐度15~30、pH7.8~8.6为宜。池塘面积一般为0.3ha~2ha,池深1.5m以上,堤坝坡比以1:2~1:3为宜,每口塘设置独立的进排水设施,池内建环沟和埕面,涂面以泥质、泥砂质为宜。
2.池塘虾贝综合养殖技术
(1)放养前准备
①环沟与埕面建设
根据池塘大小,在离堤1m~3m处开挖宽1m~5m×深0.5m~1m的环沟。
在涂面上开挖深约0.3m、宽4.0m~4.5m的平底沟,铺设30目左右聚乙烯或尼龙单丝网布后回填0.4m~0.5m涂泥。埕面宽3.5m~4.0m,两侧留宽0.4m~0.5m、深0.3m的浅沟,埕面积一般为池塘面积的25%~35%。将建好的埕面耙细、梳匀,使涂质细腻柔软后用网目2.0cm~2.5cm聚乙烯结节网覆盖埕面和埕侧,再在网上覆盖薄泥2cm~3cm。
②安装防逃和滤水设施
在实施池塘进水前,安装好闸门滤网,并检查网框缝隙是否堵塞严密。进水网采用由聚乙烯网布制作的袖子网,排水网采用聚乙烯网布制成弧形围网,网目均为60目。
③进水和消毒
一般在3月份前,首次进水至0.7m~1.2m,淹过涂面,浸泡1d~2d后将池水排出,再次进水淹过涂面0.2m~0.4m,用漂白粉30mg/kg或生石灰250mg/kg进行池水消毒。
④池塘基础饵料培育
在播贝苗前7d~10d,采用生物有机肥培育基础饵料,使水色呈黄绿色或黄褐色,透明度0.3m~0.4m,并视水色情况适量注水或施追肥。
(2)苗种放养
①苗种要求
缢蛏“甬乐1号”苗要求规格整齐、壳体完整、清洁干净,壳色玉白光鲜;有缢蛏苗种固有的清鲜气味,无异味;活力强、用手触碰蛏苗立即产生收缩反应。置于滩面很快伸足,钻入泥中,并尽量缩短中途运输时间。
虾类一般选择凡纳滨对虾、日本对虾或脊尾白虾。对虾苗要求体长0.9cm~1.0cm,规格整齐,体表光洁,弹跳有力,健康无病,逆水游动力强,经检疫确定的优质苗种或SPF苗种。脊尾白虾苗可采捕野生抱卵虾放入池塘中,让其自繁。
②放苗顺序与时间
通常先放缢蛏“甬乐1号”苗种,后放虾苗,根据池塘水温和生产安排,一般间隔15d~30d。
缢蛏放苗时间为3月中旬~4月中旬,肥水后放苗。对虾苗宜在4月下旬~5月上旬放苗,脊尾白虾抱卵虾在7月中下旬放养,一般根据潮汐和生产进度确定具体放养时间。
③放苗密度
放养缢蛏苗规格3000颗/kg~5000颗/kg,放养密度为300颗/m2~500颗/m2(实养面积密度),将贝苗均匀地播撒在埕面上,不要撒到环沟中。凡纳滨对虾放养30万尾/ha~45万尾/ha,日本对虾放养15万尾/ha~22.5万尾/ha,脊尾白虾抱卵亲虾7.5kg/ha~15kg/ha。
(3)养殖管理
①水质调节
6月份之前只加水,不换水,保持水深0.8m~1m;6月份,水温逐渐升高,水位添至1m~1.2m后开始少量换水,一般每次换水10%~20%,保持透明度0.3m~0.4m;7月份水位添至1.2m~1.5m,同时加大换水量,每次换水30%~40%,直至9月底;10月份,要保持水环境稳定,换水量不宜过大,控制在20%以下;11月上旬换水量5%~10%。水温降至10℃及以下,基本不再换水,保持最高水位,蓄水保温。
②饲料投喂
缢蛏滤食水中浮游生物、有机碎屑,无需单独投喂饲料。对虾放苗后以池中基础饵料为食,不需立即投喂,此后可根据水质或基础饵料情况适当投喂,一般放苗3周后每天投喂虾总体重的5%~7%专用配合饲料,每天早上和傍晚各投喂1次。
③养殖记录
养殖期间每7d~10d测定一次水温、盐度、pH、溶解氧、透明度等理化指标,同时观察虾贝的生长情况,判断生长是否正常。高温、汛期和收获季节每天测量。认真填写水产养殖日志,做好养殖、用药、销售三项记录。
④病害防治
在疫病流行期间,应采取预防措施,做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提倡采用生态防病技术控制疾病发生。
(4)收获
缢蛏可在当年7月~8月或12月~次年5月,规格达到壳长5cm以上时收获。具体根据生长情况和消费季节习惯,在消费盛期收获,避开繁殖期。对虾根据养殖种类确定具体收获时间,一般凡纳滨对虾放苗后3个月,规格达到40尾/kg~80尾/kg,日本对虾根据生长情况随时采用罾网进行收获。
3.底铺网养殖技术
与普通养殖的不同之处在于泥下0.4m~0.5m铺设筛绢网,解决缢蛏穴居深、起捕难、人力成本高等难题,可使采收效率提高2倍,成本下降50%。网布或筛绢,宽度4.0m~4.5m、网目30目左右,网线为聚乙烯或尼龙单丝。
(1)深水塘铺网
涂面水深1m以上的池塘,在涂面上直接铺底网,挖取旁边涂面的涂泥覆盖到网上,覆泥厚度0.4m~0.5m,畦面宽3.5m~4.0m。
(2)浅水塘铺网
水深小于1m的池塘,在涂面上开挖深约0.3m、与网布等宽的平底沟,铺底网后回填0.4m~0.5m涂泥,畦面宽3.5m~4.0m,两侧留宽0.4m~0.5m、深0.3m的浅沟。
(二)主要病害防治方法
1.点状坏死病
点状坏死病是一种细菌病,由一种未知杆菌感染而致。
(1)主要症状
前期特征不甚明显,后期快死亡的时候缢蛏身上出现点状坏死组织,并不断扩散至其他部位,解剖后发现内部常常伴有大量的杆菌,消化腺为苍白色,外壳张开,逐渐死亡。
(2)流行季节
缢蛏生长的各个阶段都可能发生,发生后死亡率极高。
(3)防治方法
暂时无特效药防治,只有以预防为主,加强对于水质和饵料的管理,保持水质的清洁和饵料的新鲜,发现病害后及时分离、销毁病蛏,立即对水体消毒灭菌处理。
2.派金虫病
派金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病,由海水派金虫寄生而致,是缢蛏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
(1)主要症状
发病时缢蛏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逐渐消瘦,生殖腺的发育也受到阻碍,严重时壳张而死。
(2)流行季节
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但在夏季和秋季高温时期的死亡率极高,春冬季节气温较低,即使发生,一般也不会造成死亡。
(3)防治方法
在养殖时要选择没有感染的蛏苗,在蛏子幼体时要将固着彻底清刷干净,而老蛏子要及时收获并淘汰,养殖密度不要过高,将其养殖在盐度较低的区域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此病的发展。
四、育种和种苗供应单位
(一)育种单位
1.浙江万里学院
地址和邮编:宁波市鄞州区钱湖南路8号,315100
联系人:林志华、董迎辉
电话:15067427560 15067427669
2.浙江万里学院宁海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
地址和邮编:宁波市宁海县一市镇缆头村,315604
联系人:孙长森
电话:13666435008
(二)种苗供应单位
1.宁波甬盛水产种业有限公司
地址和邮编:象山县泗洲头镇峙前村,315724
联系人:边平江
联系方式:13905773698
2.温岭市龙王水产开发有限公司
地址和邮编:浙江省温岭市城南镇湾塘,317515
联系人:徐礼明
联系方式:13906566809
(三)编写人员名单
林志华,董迎辉,孙长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