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行动研究

2021-10-18张志景

江苏教育 2021年67期
关键词:攻击行为纸团攻击性

张志景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常见的不恰当行为,教师通过行动研究,对小学生攻击性行为问题解决进行探究,发现采用移情训练法和角色扮演法能够有效减少小学生的手段性攻击行为和取乐式攻击行为,采用情绪宣泄法和认知矫正法能够短期减少小学生的模仿性攻击行为和认知性攻击行为。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一是直接身体攻击,例如扭打他人、脚踹别人和抓咬行为等;二是直接语言攻击,例如嘲笑他人、给别人取外号和说脏话骂人等;三是间接攻击,例如唆使他人攻击别人、传播谣言和孤立别人等。这种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会使被攻击的学生情绪抑郁、紧张焦虑、注意力无法集中甚至逃学自杀等。对攻击者而言,如果长期攻击别人,对其社会交往也是不利的。因此,如何减少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营造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研究试图通过对有明显攻击性行为的小学生进行教育干预,为教师和家长提供小学生攻击性行为教育引导的方法策略。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教育干预对象为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一所小学一年级的两名学生。教师观察发现,这两名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表现出较多的、较明显的攻击性行为,经常受到班级其他学生的投诉。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Deakin的行动研究法,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等四个环节,一轮行动研究后,再根据上一轮行动反思的结果重复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等环节,重复循环几轮行动研究直到解决问题为止。此外,为了解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情况,本研究还采用访谈法和观察法,通过与当事人、旁观者的面谈以及日常观察,了解具体细节,找寻解决之道。

(三)研究过程

1.前期计划阶段。

首先,通过日常观察并结合学生的反馈,教师初步拟定教育干预对象名单。其次,通过对以往研究的梳理,了解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和类型,例如:模仿性攻击行为,这种行为的产生主要是受他人以及影视作品的影响,是学生基于模仿产生的攻击性行为;认知性攻击行为,是学生感觉别人对自己不利或认为自己的痛苦是他人造成的,采取的发泄式报复行为;手段性攻击行为,是学生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所采取的攻击行为,如为了玩别人的玩具而攻击他人;取乐式攻击行为,是学生通过攻击欺负他人获得情感愉悦的攻击性行为。最后,针对不同攻击性行为类型,初步拟定教育应对方案,见表1:

表1 各类攻击性行为的应对方案

2.行动研究阶段。

通过访谈和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内两名学生A和B的攻击性行为表现并探究其成因和攻击性行为类型,然后根据攻击性行为类型进行教育引导。

(1)学生A的行为分析和教育引导策略

学生A的攻击性行为表现是:课堂上用纸团砸同学;课间甩跳绳甩伤其他同学;有时会突然无故用手拍打或者用脚踹同学,在与同学追打时,拔花圃中的小树苗作为武器,胡乱挥舞。

学生A的攻击性行为分析:上课用纸团丢同学是取乐式攻击行为;甩跳绳是模仿性攻击行为,经过与家长的访谈,了解到学生产生这种行为是因为作业不认真完成而被家长拿跳绳抽打惩罚,学生模仿家长的攻击行为,宣泄自己的情绪;课间无故拍打或脚踹同学是手段性攻击行为,观察发现,产生这种行为主要是因为同学课间不愿和他玩耍,为了加入游戏,他故意攻击别人好让别人来追他。

针对A的取乐式攻击行为,教师首先与其分析上课扔纸团的不当之处,接着在办公室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A扮演被丢纸团的那一方,请一位同学接连拿纸团丢向他,观察A的神态表情,直到看到A有恼怒、生气或者难过的情绪出现时,停止丢纸团;然后,请A谈被别人丢纸团时的感觉;最后,启发他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从而认知自己的错误。

针对A的模仿性攻击行为,教师首先与A的家长沟通,指导家长正确使用教育惩戒手段;接着告诉A可以用运动、唱歌、涂鸦或写日志等方式宣泄情绪;最后,希望他遇到困难时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

针对A的手段性攻击行为,教师首先让A感知自己的攻击性行为对别人造成的伤害;然后,对如何请求加入别人的游戏给出有效的方法指导和建议;最后与A一同分析别人不与他玩耍的原因,提出改进的措施。

(2)学生B的行为分析和教育引导策略

学生B的攻击性行为表现是:上课用尺子拍打桌子发出噪音,同学善意提醒后反而变本加厉,更加用力地拍打桌面,怒目恐吓其他同学;有时下课,因为坐的位置出行不便,直接踩着同桌的椅子出入。

学生B的攻击性行为分析:上课拍打桌子,经提醒后变本加厉恐吓别人是认知性攻击行为,通过访谈当事人发现,学生B上课拍打桌子的原因是自己积极举手没有得到老师的回应,于是用这种手段表达自己的不满;别人的提醒让他感觉自尊心受到伤害,怒目恐吓别人是想要他们停止对自己的嘲讽和伤害。在学生B的认知中,教师没有及时提问是对他的不尊重,同学的劝诫是对他的讽刺,这进一步增加了他的怨气,所以产生了认知性攻击行为;课间踩着别人的椅子出入,是手段式攻击方式,为了达到自己快速外出玩耍的目的,采取不当方式,对别人造成了间接的攻击。

对于B的认知性攻击行为,教师主要采取认知矫正法:首先向他解释,老师没有及时叫到他,并不是忽视和不尊重他;同学提醒他,不是嘲笑他、让他为难。对于B的手段性攻击行为,主要采用移情矫正法:教师让B的同桌也在他的椅子上踩着出入,让他感知椅子被别人踩时的心情。

3.观察与反思阶段。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干预,学生A的手段性攻击性行为和取乐式攻击行为明显减少,学生B的手段性攻击行为明显减少。学生A的模仿性攻击行为,短期内减少,但很快“复发”,模仿性攻击性行为再次出现,可能是攻击性行为模仿源没有得到有效隔离。学生B的认知性攻击行为短期内减少,但隔了一段时间后再一次出现,可能是由于认知的惯性,需要较长时间的矫正训练。

三、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通过对两名攻击性行为明显的学生的研究和教育干预,发现对于小学生的手段性攻击行为和取乐式攻击性行为,可以采用移情训练法和角色扮演法,在学生充分感受到对方的情绪,有一定的移情能力之后,能够有效减少这两类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对于小学生的模仿性攻击行为和认知性攻击行为,在采取情绪宣泄法和认知矫正法之后,短期内可以减少学生不当行为的频率,但容易反复。

通过研究,建议教育工作者在面对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时,可以采取以下应对步骤:第一,了解事情的始末,通过与当事人面谈,了解学生攻击性行为发生的背景;第二,判断小学生在具体场景下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类型;第三,通过查阅资料,初步拟定教育方案;第四,实施拟定的教育方案;第五,观察反思方案的效果;第六,针对不足修订方案,重新进入下一轮行动。

猜你喜欢

攻击行为纸团攻击性
癫痫伴发精神障碍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状况及高危因素
为何有人动辄大打出手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如何应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攻击行为
快走,带刺的“纸团”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二维码
纸团作怪
大学生运动员自尊与自我控制及攻击性的关系
热热闹闹排排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