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气候视角下廊道的设计价值
2021-10-18甘翔吴玉
甘翔 吴玉
(滁州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滁州,239001)
微气候学是研究一个有限区域内气候状况的科学,有时被称为“小尺度气候学”[1]。它依循区域整体气候的影响,在原气候条件下,通过相关设施的布局和调整,创造性地激发有限区域内的局部环境,追求人在户外活动过程中的舒适性,是“坏天气”的“减弱器”,也是满足人们在户外活动时对舒适微气候要求的学问。微气候与其说是从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中发展而来,不如说是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应对气候方面的延展。近千年来,中国园林的设计和建设本身就带着气候适应性的要求,从北方的皇家园林到江南私家园林,再到岭南园林,都因各地气候条件不同,在形式上有着不同的体现。西方园林中盛行的水池、嬉戏的喷泉,都是对调节“不良”气候感受的积极反应,可以说,微气候的营造伴随着人们关于居住舒适与否的始终。而今再次强调和研究微气候调节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由于城市居民户外活动的时间增多,体现在社交、休闲、健康、精神等现代生活内容;其二,户外活动的质量问题,如各类广场、街道、绿地的兴起和建设,出现很多“同质化”现象,所用材料、形式均呈现出普遍一致的样态,出现不顾地方气候条件而复制粘贴的败笔,这也是导致“城市景观千孔一面的原因之一”[2];其三,现代科学技术足以提供多种便捷的方法适当调节某个空间的温度和湿度,以保障人在空间的舒适度。但对于这种以隔绝自然或凌驾于自然之上为出发点或基本态度的做法,我们付出了昂贵的代价。这种代价不仅体现在经济成本、能源消耗和后期维护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心理反应上,由于与地域环境的绝缘,我们逐渐丧失了与自然交流和沟通的能力,使人们“与地域的联系已经弱化甚至消失”[3]。
潘谷西在《江南理景艺术》中论及廊“是交通联系的纽带,可使游人免受日晒雨淋之苦”[4]。从潘谷西对廊的描述可以看出,廊道具有户外的空间属性。另外,廊道对局部气候具有调节、规避的重要作用。廊道空间作为园林中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因其“曲直相依、内外相通、虚实相间、动静相融”的形态特征,是人们户外活动过程中主动对舒适微气候的“迎合”、对不良微气候“规避”的重要手段。廊道在其建筑本体、布局形式、文化怡情方面,体现着微气候调节过程中的积极意义,为今天的景观建设带来不少有益经验。
一、廊的建筑本体对微气候营造的价值
《辞海》中的“廊”解释为“屋檐下的过道及其延伸成独立的有屋盖的过道”。除了具有“遮阳顶棚”的统一性,根据不同的剖面样式,廊道也可以分为双面空廊、单面空廊和复廊。双面空廊是园林中较为基础的样式,侧边没有实体的墙体进行围合。双面空廊的通透性较好,能够提供足够的视野范围,使空间层次更丰富,具有良好的通风效果,不仅是园林中广泛应用的廊道形式,更是廊道对微气候调节的基础性结构。(图1)
图1 廊道的基础结构
除此之外,园林中单面空廊或半廊[5],则一面为实墙或半实墙阻隔,另一面是列柱,可供观赏景色。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阻挡另一边景观上的缺陷,或利用漏窗选择可以欣赏的部分让人隐约可见,很好地处理中国传统园林中藏与露的关系。然而,单面廊在园林中不仅仅只创造良好的视觉效果,更重要的是能够在不同的时节通过引导、阻挡空气的流动和对阳光的控制,创造良好的局部气候环境。由于廊道一边靠墙,在冬季可以很好地阻挡冷风的流通。与此同时,由于冬日太阳角度比较低,阳光为游人带来温暖,也很容易在地面和墙面上产生热辐射,提高局部温度。(图2)
图2 半廊对气候的调节
为了创造最佳的游园舒适度,根据不同的季节选择适宜观赏的景点,劳动人民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复廊这一独特的园林廊道形式。复廊就是一道墙的两面都是廊,或是在独立廊的中间隔一道墙,也称作“里外廊”。墙上开有各式各样的漏窗,以便从一侧看到另一侧的风光。通过复廊可以让人有选择地观赏墙两侧不同的景致,使得园林空间既有分割又有联系,人们游走其间,既妙趣横生又能基于不同的微气候进行游园路径的选择。(图3)
图3 人在复廊中的主观选择
另外,增加构筑物帮助进行微气候调节的例子也有不少。例如,波斯地区的园林为了增强降温效果,习惯采用一种简单而实用的遮阳设施,在建筑立面上挂室外幕帘。通过幕帘的调节,可以人为控制遮阴防晒的程度。中国古典建筑也存在这种类似的装置,可以根据人的不同需求对其进行调节,更能在朦朦胧胧的视觉感受中读出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花架和凉棚也是园林中廊的形式之一,运用最早的是民间为种植攀援植物而设置的棍杖之类的物件,而后形成具有特殊形式和构造的葡萄攀援构架,结合攀缘植物,从纯粹的功能性转向带有装饰作用的休闲空间。如今越来越多的材料和结构手段,丰富着花架和凉棚的内容。花架和凉棚具有创造舒适环境的实用性,它在一个小的空间里,提供藤蔓植物垂直和水平生长的骨架结构。随着植物的季节性更替,如生长、开花、落叶、结果,花架和凉棚又给人们带来显著的季节感知。
留园中部的小蓬莱就有一处著名的花架,由紫藤覆盖其上,紫藤枝干虬曲,春来紫花一片,花开为画,花落成诗,成为别具一格的“绿廊桥”。夏季,其叶沃若,严严实实地阻挡了烈日,给人带来生机和凉爽;冬日,荆条裸露,又能充分接受阳光的照射。因此,这种类型的廊道因为运用自然植被的生长规律,能够根据季节的不同自动调节微气候环境,是一种方便、美观、低碳的调节方式。(图4)
图4 自然植被对微气候的调节
二、廊的空间布局方式对微气候营造的价值
作为园林中交通的“纽带”,廊道本身就是一个线性空间。在形态上,廊长短不一,“随形而弯、依势而曲”,可“镊山腰、落水面,任高低曲折、自然断续蜿蜒”。廊道分割了空间,在园林中串联着各个建筑单体,因其边界感弱,使得空间界面更为丰富,可以和其他园林元素配合营造出不同的游园体验。在其建筑本体要素作为调节微气候重要手段的同时,与不同的元素结合,也能产生更多的微气候体验。加之线性的基本属性,游人可以自己在行走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气候和各自的体感选择合适的微气候环境,为廊道中的微气候环境带来更微妙的差异,也为游客提供了多样的选择。在我国传统园林中,廊道常常呈现出平面和立面的灵活分布。
从平面上看,虽然直廊是廊道在平面上的基本形式,但是受到中国传统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成”设计思想的影响,通常呈现出多段直廊的拼接、直廊和曲廊共存的现象。基于这种审美下的伸展,加之中国大部分地区春秋雨量丰富,夏季日照极为强烈,冬天亦多雨雪。为防因气候侵袭而带来游园的不适,园林建设者在廊道建设时,有意将廊道与园林中的植物、水系、假山石、墙体结合在一起,且植被、水系等因素在炎热的季节能够增湿降温;寒冷的冬季可以从墙壁上获得相应的热辐射,从而增温以获得温暖的感受。
从空间立面上看,线性廊道能产生高低起伏的形式。当园林中的地形具有一定坡度时,廊道也会根据地形的高低出现起伏的走势,呈现出斜坡或阶梯两种形式,这种廊道可以被称为“爬山廊”“叠落廊”。从图5可以看出,不同的高度在空气流动、湿度等气候方面均有不同,对于游客而言,具有良好的选择性。
图5 爬山廊和叠落廊(以上图片均为作者绘画)
苏州沧浪亭西南角便是一段著名的廊道,从大门进入往西,连接面水轩和观鱼处,全长近百余米,整个沧浪亭就环抱在这条优美的廊道内。整体上看,这段廊随形就势,依据不同的地形蜿蜒起伏。沧浪亭所在的土丘阻挡了人的视野,其地势和廊道内侧让空间显得安静。在这片安静空间中,古树苍郁、花木扶疏,古亭傲立、绿竹红花。外侧则环拥一池碧水,视野开阔。除了两侧景致不同,在局部气候上给人的感受也不相同。内侧的土丘和树木阻挡了空气的流通,阳光洒在墙面和地面上,适合冬季游览;外侧微风带来水面凉湿的空气,观鱼纳凉,无不相宜,在炎热的夏季,人们选择外侧休息乘凉。复廊不仅让景色更加丰富,也让游人得以根据阳光、气温、风向等气候因素,主动调节游园和欣赏景色的位置。
复杂的形态和特殊的活动方式,使得廊空间在处理微气候过程中,要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廊以多样灵活的形式改善局部气候,提供了多种选择性,不仅保证游园的舒适,也体现中国独特的造园思想和一以贯之的生存智慧。
三、廊的文化意境对微气候营造的价值
廊道对于微气候调节的作用,除了表现在具体的物理微气候上,还能够通过其呈现出的文化意境,使人产生一种对微气候环境的心理适应。
廊作为构建园林的重要元素之一,是传统园林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与亭台楼阁一起,构建着传统园林独特的文化属性。园林中的廊道本身就体现中国传统园林追求天人合一的文化主旨,揭示人们在活动过程中对自然的顺应和尊崇。园林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从心理上避免人与自然之间的割裂关系,建立人与自然的相容相通。当游园遇到寒冷气候,并不是一味地在心理上强化对冷的感受,而是用“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以表达在恶劣环境中坚韧不拔的毅力,或是用留园的“佳晴喜雨快雪”,以彰显内心应对坏天气时的豁达之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不同的景色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官体验,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好呢?不仅如此,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人们认为一切事物皆有对立面。无长则无短、无恶则无善、无丑则无美。于是,在这种“有生于无”的理念关照下,“鸟鸣山更幽,蝉噪林逾静”的审美情趣便出现了。正是因为坏天气的参与,好天气才值得静静地品味和享受。
因此,廊道及其所带来的文化联想,不断构建着人们的经历和期望,从而改变对客观环境的感受和反应。结合幽深曲折的廊道,体现传统园林“景贵乎深,不曲不深”的美学思想,廊道的曲折和延展,带来的更是庭院深深的美学意向。其产生的层次越丰富,景越藏,空间就越深远。在夏季,深远的空间能够带来心理上清幽平静的温度感受,其丰富的层次又因空间转折蜿蜒,是冬季阻挡寒风侵袭的有效方法之一,起到对风速减缓的重要作用。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第一,廊道建筑本体的结构要素和形式,本身就可以对微气候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今天的景观设计中,我们不但不能忽视结构和形式对微气候的影响,更需要掌握和应用廊道建筑本体的相关形式,总结相关规律,营造良好的室外微气候环境。第二,廊道空间灵活的布局形式及其线性空间的样态,一方面可以对气候环境“趋利避害”,主动向有利于调节微气候的环境元素,如植被、水体、墙体等环境延展;另一方面,其线性交通空间的属性,又能给游客以多样性、自主性的微气候选择,满足人们不同的生理需求。第三,廊道本身的文化属性,决定廊道空间不仅仅是简单的园林实体元素,更承载了我国传统园林建设与自然共生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境,从游园心理上,调节着人们对微气候的舒适度反应。
人们常说气象万变,天气现象在不同的季节甚至每天早晚呈现不同,给人带来多样的心理感受。如今天的冠顶式步道(Treetop walk)[6]是20世纪80年代末欧美国家的景观设计理念发展而来。中国传统园林的廊以自己的方式创造出既介于室内外,不断调节人与微气候之间的关系,又供游人活动的、独特的空间形式,发掘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在“廊”空间中所体现的“天人合一”思想,将有利于中国传统经典艺术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