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九种人不太读书》
2021-10-16阙维杭
阙维杭
近来,读书的闲暇与心情俱增。一日,我从书架上取出一册中国台湾已故文人张继高的文集——《张继高散文》,细读了其中的《九种人不太读书》一文,不禁击节叫好。
该文先述说老友为女儿新交的博士男友伤神,因其“虽留美六年,学有专门,但知识的橫向了无空间”“粗鄙无文,语言乏味”,只知把女儿带往俱乐部、卡拉OK。张继高先生有感而发:“今天的人对‘读书’一词,定义太宽。因为‘念书’不是读书;‘看书’更不算读书……真正的‘读书人’不是很常有,问题是大家误把念书的和看书的,都算成读书人了。”
文中提到,“今天有九种人都不太读书:居高位揽大权;自觉有钱;声过于文(名气声势太过实质);红袍学者专家;丰艳仕女;媒体宠儿;不细读报刊;不求甚解,知能漠然;沒有读书的朋友” 。
张继高先生归类的九种不太读书的人,似乎在当今社会各界依然寻常可见,甚或有了更广的延伸。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一些人的时间被微信、微博及各种奇巧游戏等“绑架”,哪里还有时间还会静下心来读书。流连于碎片化的阅读中捕捉片言只字的信息与动态,满足于忙忙碌碌之间还能够“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的虚妄与混沌,还以为高科技赋予了新世纪人类阅读捷径,从此不屑于埋首读那些足以提升境界、净化灵魂的书籍。一些“成功人士”自以为站在功成名就的人生巅峰,读书或不读书还在乎不求甚解吗?那么这与只顾沉迷于“股经”、发财梦典籍或者是人际交往“厚黑学”等“宝典”的各式人等还有什么区别呢?还有某些一味追求高学历的人群,几乎也无暇或无意阅读专业之外的书,即使读专业书也多半只为混张文凭,哪里还肯去花那皓首穷经的功夫?
還是张继高先生文章归纳得好,“一个人的才情如要提升,得读些益智或拓宽思维、有助建立价值判断的书才行,这些书要新旧中外都读,而且得消化吸收才有用”。他以为,人们所常见的坐地铁时都在读书报的风气,虽是好习惯,但也不能算读书,而只是“看书”——仅仅是接触资讯,补充点个人的“知性”而已。读书则使人增加“智性”,方法与态度都要比在地铁上“看书”更严肃。又称很多职业人士局限于资料、报告类的“阅读行为”,只是持续工作需要——好比球员练球、士兵打靶,都算不得读书,“充其量能‘修业’绝不能‘进德’”。
张继高先生的这些观点,也是对天下读书人的警醒——万不可在混混沌沌之间沦为不读书的人。今天,我们读书纵然不必像古人那样讲究读书前沐浴焚香,但起码要有宁静的心绪,在安谧的环境下读书求知,哪怕读闲书也需剔除浮躁或功利的心态。英国诗人弥尔顿说:“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富贵血脉。”哲学家培根说:“在人类一切健康的消遣中,读书是最高尚的。”为什么人不读书就可能“粗鄙无文,语言乏味”,甚至面目可憎?纵然衣轻乘肥奢华无度也没有用,挡不住一身的市侩气低俗相,早已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