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优化小学音乐课堂的策略
2021-10-16李波
李波
【摘 要】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才是时代需要的,音乐是一种美的享受,不仅可以陶冶情操,也可以激发艺术创造力,因此,要不断创新教学手段,优化音乐课堂,让学生了解音乐的魅力,培养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审美能力
一、当前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们对自身审美素养有更高的要求,音乐教育对于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鉴赏、学习音乐,能够丰富乐理知识,感受真善美,并激发自身的创作活力。目前,小学的音乐教育效果不佳,尤其随着新课改的不断进行,更加暴露了传统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首先,许多教师将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技巧的教授给予过多的重视,从而忽略了学生与音乐的情感共鸣,重结果而轻过程,一味地灌输音乐理论与技巧知识,因此偏离了课标要求。例如在教学《义勇军进行曲》时,教师没有课堂导入,而是直接从音律入手,标明某句是C8调,某句是A1调连接C3调,在歌词上方标注音调大小符号,让学生依照标记演唱,直至学生掌握唱法。这样学生可能掌握了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技巧,但这只是针对单个歌曲的演唱技巧,比较片面。在小学阶段,比起理论与技巧的习得,学生更需要感知、鉴赏音乐,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情感。其次,学校层面对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过度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片面追求升学率,没有将音乐教学建设纳入学校常规工作,导致原本排课量并不大的音乐课还出现被占課的现象,教师无法投入全部的热情进行教学,只是简单讲述课程内容,播放相关音乐,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感以及兴趣的培养。甚至一个课件循环使用好几年,音乐老套,不符合时代,导致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学习热情也越来越低,缺少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融入音乐
小学生的音乐储备并不丰富,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也尚待提高,每首音乐都蕴含着情感,一些抽象隐晦的情感对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需要教师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帮助他们感知。情境教学法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十分常见,通过构建情境,循序渐进地引导,能够让学生逐渐融入音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降低他们理解的难度。以歌曲《乃哟乃》为例,这是一首土家族儿歌,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该歌曲的背景信息,减少他们的陌生感。通过放映有土家族生活的图片(吊脚楼、牛角号、打溜子),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播放土家族民族风情、生活环境的视频,以《乃哟乃》为背景音乐,并进行介绍:“这是一个生活在湘西、贵州一代的大山中的民族,他们聪明能干,能歌善舞,每年都会过一个隆重热闹的节日,即“社巴节”,在社巴节上,大家会跳起摆手舞,十分好看热闹。” 声色俱全的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入充满魅力的仙境,让他们产生遐想,激发探究的欲望,教师和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一起学习摆手舞,教师提问:“土家姑娘在说什么?仔细听一听(乃哟乃)。”,帮助学生理解乃哟乃是“快来吧”的意思。通过创设情境,学生了解了别具一格的土家族的历史与风俗,增强了对这首歌的理解与鉴赏能力,更加对祖国的五十六个民族有了包容与热爱之心。
在学习《铃儿响叮当》这首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都带一点圣诞元素的装束和饰品到课堂上,如鹿角发箍,红袜子,小松果等,创设出圣诞氛围的教学情境,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丰富了学生的审美体验,让学生对歌曲多了一分理解与深刻的印象,挖掘了他们内心的审美情趣。
充满张力的音乐课堂,是保持学生欣赏兴趣,培养学生对音乐感知能力的前提。教师要精心准备,设计别出心裁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亲身体会、快乐学习。
三、引导聆听,在时间中感受美
随着新课改的展开,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同样应该关注学生独立探索音乐之美的能力。任何对美的事物的欣赏,都需要在安静的注视或聆听中,与作品联结,让作品勾起心绪,才能有好的审美体验,音乐作品亦是如此。要想让学生对音乐有自己的欣赏见解,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聆听,而不是一味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把课堂塞得满满的,不留给学生喘息的机会。例如,在欣赏《空山鸟语》这一作品时,就要让学生保持绝对的安静,静静地聆听、感受,在头脑中勾勒一幅深山幽谷中鸟鸣寂寂的旷远画面,体味其中的超脱与不俗。老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聆听过后交流自己的想法,增加对音乐的理解。
四、动静结合,让抽象的音乐具体化
由于小学生年龄比较小,他们在进行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无法建立对音乐的初步形象。音乐是抽象的,如何让抽象的音符乐章具体化,就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通过动态的呈现,能够减少学生理解音乐时的困难,让学生将旋律在头脑中勾勒成画面,通过直观的形态来想象音乐、理解音乐,是切实可行的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扮演乐曲的人物角色,让学生在参与、观赏的过程中直观地感受音乐,例如在《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音乐中有许多拟人象声的旋律,如果只是靠听,学生很难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这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视频,以该音乐为背景声,学生就能很容易地把人物声音和人物形象联系在一起,将抽象的旋律附在具体的形象中理解、感受,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也给学生想象音乐画面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
五、趣味游戏,激发学习热情
孩子的天性都是爱玩的,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一方面充满着求知欲与好奇心,另一方面注意力又很难长时间集中,如果一节课40分钟都是枯燥乏味的讲解,这样的课堂会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想要提高音乐课的教学效率,教师首先要摒弃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真正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思考怎样才能让课堂趣味盎然,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音乐小游戏就是很好的课堂热身活动,它融音乐性与趣味性于一体,最容易被学生喜爱和接受,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的记忆力、感知力都能得到很好的提升,从而为未来的教学活动打下良好基础。在教授歌曲时,教师可以将歌曲与故事联系起来,跟随音乐的节奏推动故事,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人物,在表演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起承转合,情绪的层层递进,从而深刻理解音乐中的情感内核。教材中的很多歌曲都是以小动物为主角的,如歌曲《大树妈妈》,是一首旋律优美的抒情歌,教师便可以让一个学生扮演大树妈妈,另外三个学生扮演围绕着大树妈妈的小鸟,在歌曲的前奏部分,站在原地随着音乐声轻轻律动身体,在歌曲部分,围绕着大树妈妈飞舞(双手上下拍打),并摆出造型体现小鸟与大树之间温馨的亲情。教师可以多安排几组学生表演,并让学生相互点评。通过这样的游戏,学生深刻感受到了歌曲对大树妈妈的赞美、对树木、自然、春天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