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小学数学阅读,让“悦”读生根发芽
2021-10-16方君
方君
【摘要】小学数学学习中,阅读能力是很重要的。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想要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锻炼思维能力,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重视小学数学阅读,不仅能帮助小学生在审题的时候抓住关键词,更好地掌握题意,而且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运用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之美、数学之趣。
【关键词】数学阅读;小学数学阅读;数学“悦”读
一、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迫切性
数学这门学科和语文、英语的区别,体现在数学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需要我们的学生带着理性的思维来学习,而这种理性的思维,往往基于一定数量的例子。所以在小学阶段,我们要尽量丰富表征形式,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把握数学理论知识的内涵和本质,这是数学教学的常用思路。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们常常不会依靠书本,而是由自己带领同学们进行探索探究,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各种例子,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规律和特征。这种方式确实有助于大多数的同学理解知识点,尤其能照顾到一些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的孩子。但我们的数学书其实编写得非常好,只要会读、了解方法,其实我们的学生可以自己试着读一读。
我们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获取知识的能力往往要比知识本身更加重要,这就需要当代学生掌握良好的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所以,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中,一点一滴渗透,给他们认真阅读的机会。
当然,我们所说的阅读,不是指漫无目的、不讲方法的阅读,而是基于教师指导的,有方向、有反馈、有交流的阅读。那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呢?我们要有策略。在不断进行的研究中,我们知道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由下列五种能力组成:语言转换能力、联想记忆能力、阅读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总结反思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就意味着数学阅读能力的提升。这五种能力相辅相成,需要我们利用一些阅读策略,帮助同学们加强。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策略
(一)明确目标,提供阅读引导
我们常说“目标意识”,每节课的展开都是围绕“目标”这一中心,没有目标的阅读就像失去指南针的船。教师可以在一开始就以设置问题的形式来让学生明确目标:“请你阅读某一页,完成下列问题。”有了目标,同学们就会带着问题来理解。
以数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这一课来说,其实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这一部分可以让同学们试着读一读书本。教师可以设置问题:“请你阅读书本上的概念,完成下列填空。
根据3×7=21,我们知道3和7是21的_____________,21是3的_____________,21也是7的_____________。
根據5×7=35,我们知道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35是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35也是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
根据_____________,我们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类问题就较好地设置了目标,是帮助学生阅读的辅助形式。要知道,阅读目标就相当于一根指挥棒,教师可以在课前预习的时候多设置这类问题。以往的课前预习常常只停留在表面形式,没有真正让学生自我理解和探索,这是因为学生不像我们成年人,他们在阅读的时候抓不住关键点,抓不住知识重点。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来明确阅读目标,带着目标进行读书就会事半功倍。
(二)分层阅读,促进思维突破
数学阅读和语文不一样,语文阅读往往带有故事性,数学阅读则更具有逻辑性。但是,不论是语文还是数学,我们在阅读的时候,都可以讲究分层阅读。
对于第一次接触到的内容,可以慢一点读,目标设置得易于达成一点;已经接触过的内容,可以让同学们在回忆的基础上,适当地加快一点,利用知识迁移,帮助同学们进行更加深层的理解。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学习简易方程为例—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1)和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2),这两课时内容有很强的关联性,第一课时讲的是: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并且利用这种性质解方程。第二课时讲的是: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是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也是等式的性质,并且利用这种性质解方程。
我们在学习第一课时的时候,可以布置预习作业:请你仔细阅读书本p2—p3,试着解下列方程。等到学习第二课时的时候,可以布置预习作业:请你模仿第一课时的学习方法,仔细阅读书本p4—p5,说一说等式的性质有哪些,并试着解下列方程。有了第一课时为基础,第二课时的阅读要求就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比较,切身感受到这两块知识点的连贯性,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不同的内容可以分层阅读,同一块内容也可以分层阅读,主要体现在先略读,再详读,先了解大概,再理解重点。以阅读“你知道吗”为例,可以让同学们先略读,先掌握全文在讲什么,再详读重点内容,最后再全班交流理解。同学们在阅读时,如果能掌握合适的技巧,就可以有更多的收获。
(三)重视反思,开展实践操作
同学们独立阅读完,常常会有自己的想法。这时候,全班交流讨论必不可少,教师作为组织者,要让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开展充分,这不仅有助于同学们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升,而且有助于同学们数学思维的提升。对于一些重难点,可以使学生展开讨论,加深印象,让知识的生成更加自然。
并且,实践操作也很重要,要知道许多数学知识都是十分贴近生活的—测量校园的面积、长度单位的认识、面积单位的认识等。通过阅读,学生获得了理论性知识,那么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建立模型、丰富感受。这种“阅读”就是我们常说的“读生活”“读经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身体和思维总要有一个“在路上”。有了这样的经历,学生就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带着思考来看待自然界,由此感受数学之美、数学之趣。
实践操作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同学们的合作学习能力,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一个问题,分工合作,通过查阅杂志、网上查找、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经验。最后在小组内进行汇报总结,通过这种书本外的“阅读”,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推理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四)不忘课外,培养阅读习惯
课内的知识如果不能满足一些同学的需求,教师可以鼓励他们进行有效的课外数学阅读。那么怎么进行呢?首先,要制定简单的计划表,在计划的时间内,完成某项任务的阅读。其次,做一些笔记,写一写理解,说一说困惑。也可以试着写一写数学小论文,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组织这些同学在班级内汇报,给其他孩子一些机会,也一起感受课外数学阅读的魅力。
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习惯。一个好习惯可以让人终身受益,阅读习惯的养成,能让同学们兼得“鱼”和“渔”。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制作阅读计划表,并且以小组为团队展开数学阅读,营造“人人爱阅读,人人爱思考”氛围。
三、让数学阅读成为“悦”读
(一)从文字到抽象,用“悦”读激发深度思维
用语言来描述许多数学问题,常常有些晦涩难懂,让人难以通过文字真正理解题意。但如果将这些数学问题做成图表,或者是画成示意图,问题往往就能迎刃而解。比如说鸡兔同笼问题,如果光从字面上来理解,一些同学常常无从下手,但如果能将题意制成图表,解题思路就能清晰很多。再比如低年級常做的年龄问题:“妈妈比小明大24岁,3年后妈妈的年龄是小明的3倍,请问妈妈今年几岁?”这类问题如果只通过读题来解,可能就要用到方程。但如果画线段图,我们就能轻松地从线段图中,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
所以将数学文字转化成表格或是线段图的阅读能力,是数学阅读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图表,能有条理地梳理清楚各项条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带着同学们一起拓展解题思路,开拓数学思维,能真正帮助学生促进数学能力的提高。
(二)从书本到生活,让“悦”读培养创新能力
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同学们在课堂上建立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由此培养良好的数学研究习惯。同学们通过发现、提问、验证、总结的研究过程,会对生活有正向迁移,更加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阅读“经验”,掌握独立寻求答案的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教师们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个数学问题常常有很多种方法可以解决,只要思考方式和推理过程是对的,结果常常是相同的。有的时候,我们可以换一种思路去想问题,而不是局限于一种想法。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不仅在我们的课本里,在商场里、自然界中也都广泛地运用到数学知识,需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阅读,勇于“悦”读,才能看到这些闪光之处。
四、总结
总之,数学阅读能力是帮助小学生吸收知识、解决问题的基础能力,教师们要利用不同的策略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重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我们可以借助这些策略,促进同学们数学核心素养的建构。小学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开展阅读学习活动,积极参与小组阅读和团队阅读,帮助他们从数学阅读中获得成就感,提升对数学的喜爱度,真正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阅读成为“悦”读,让学生们体会数学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李惠.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J].家长,2021(02):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