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问题学习的数学课堂探究

2021-10-16许兵兵

教育界·中旬 2021年9期
关键词:问题情境

许兵兵

【摘要】基于问题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强调学习者在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复杂或真实性的问题,获得知识与技能,发展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做到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体,拥有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成为问题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基于问题;问题情境;问题内核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问题式课堂学习已经成为当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关注的重点,它主要是围绕一个学习主题,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对话、思维碰撞,提出一些有研究价值的数学问题,并围绕问题展开数学学习的教学。

一、研究教材内容,明确问题情境

在新课改理念的引领下,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与学、师与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中找准教材的落脚点,做到潜心深入研究教材,了解学生学习欲望与内在需求动力,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有效把握。教学过程中创设的各种问题情境必须目的明确—为教学内容服务,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有效的问题情境,所创设的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做到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而且要全面到位,有创意、有新意和针对性。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才能更容易参与课堂教學活动,理解文本知识,发现、解决问题,才能激起学生主动探索、努力思考和自助解决问题的动力。

比如,通过数青蛙的问题情境,导入用字母表示数的学习,开始课件中有一只青蛙,让学生数一数青蛙有多少张嘴和多少条腿,然后青蛙的数量越来越多,多到占据整个图片版面,学生数不出来,提出可以采用什么方法表示这一问题。让学生小组内展开讨论相互交流彼此的想法,学生间的思维得到碰撞,认知冲突被激发,从而引入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本节课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开门见山,不拖泥带水,指向明确,紧紧围绕导入新课教学内容展开,目的十分明确。

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学生不太容易理解的内容变得真实具体,贴近孩子们的学习认知,让学生易于理解与接受,使数学教学内容寓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且被运用于日常生活实际。所以,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问题情境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意义,做到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求知欲望,使学生树立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探究、理解能够解决数学问题的信心。

二、分析教学目标,把握问题内核

教学目标是关于课堂教学中将使学生达成何种变化的具体表述,是指在学生学习活动中所期待得到一系列的学习成果,以及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训练和培养。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地位十分重要,是教学活动的明确导向,教学活动要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而进行。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考虑活动问题的设置。因为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是紧紧围绕问题展开的。

比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这节课时,首先制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通过动手操作活动探索发现和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运用新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3.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具有科学实验态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学习成功的喜悦。

通过对“三角形的内角和”这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分析,得出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下:三角形的内角指的是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否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教学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逐步设置疑问,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述中,积极参与问题探讨的全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得到充足的体验和能力的发展。

三、动态有效推进,促进问题生成

叶澜教授提出: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教育活动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形成的过程,因此教育教学过程存在多种未知发生的可能性,其推进的过程就是在多种可能性中作出判断和重新选择优化。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预先设计所有的问题,课堂上会出现教师无法预料的新问题,新问题往往会随着问题解决过程的推进逐渐被学生发现并提出。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允许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尊重、重视学生所提出的各种问题,能够意识到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可能成为促成问题最终解决的导火线。

比如,教学“把4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拼成一个大的长方体,求拼成的长方体木块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这道题时,一般的学生列式计算都是:4×1×2+4×1×2+1×1×2=18(平方厘米),1×1×6×4=24(平方厘米)与24-1×1×6=18(平方厘米)。但有一位学生坚持自己的观点,列式为:4×4+2=18(个),1×1×18=18(平方厘米)。未等到老师开口说话,有的同学就七嘴八舌: “对!”“不对!”“得数一样,对!”班级里比较“混乱”。大部分学生用疑惑的目光注视着我,等待我给出最终裁决。于是这位同学向大家分享想法:“4个小正方体一字排开,这样四周的面数相等,都有4个面,所以四周一共有4×4=16(个)面,再加上拼成长方体的两头还有两个面,一共就有18个面,每个面都是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积是1×1=1(平方厘米),所以拼成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18平方厘米。”同学们听到这种创造性的解题思路,有的啧啧称赞,有的还是一脸的疑惑。这时我引导全体学生每人拿出4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体木块,进行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把生成性的解题思路及时地转化成全体同学共同的知识财富,让全体同学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获得各自对知识形成的体验。

四、结合生活实际,突出问题真实性

数学源于生活,学生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问题。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生活中的点滴出发,积极创设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讓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整个过程,亲身体验数学学习的情趣与活力。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地、快乐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只有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真实的问题中开展学习,让真实的问题成为课堂学习的重心,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感知生活、理解生活,才能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才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比如,教学“可能性”一课时,课前教者让学生观看校运动会乒乓球女子单打前三名比赛时的一段录像视频。提问:通过抛硬币方式决定谁先开球公平吗?然后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新知,小组内每个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硬币分别抛币10次,组长作好记录。完成思考:抛币总次数与正面朝上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统计填表)。通过观察实验数据,发现硬币正面朝上的可能性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非常接近,大约是总次数的一半。最后通过对问题分析、思考、讨论得出,采用抛币的方法决定谁先开球的确是公平的。通过学生活动体验,不仅获得了真实的实验结论,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亲自获得了对数学知识的体验,在体验中观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深化。

教会学生把课堂中学习的方法应用到生活中去,把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利用课堂上学习的方法加以解决。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兴趣,将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简单的问题有效化。

五、面向学生主体,遵循问题可行性

如何准确把握问题解决主体的认知特点和身心特点,首先教师要全面了解、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兴趣爱好,其次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水平以及学习特点等。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问题设计的出发点,设计出最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努力探究的热情。

比如,教学“间隔排列”一课时,课堂上教者采用猜谜语引入新课(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又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通过猜谜语游戏可以活跃学习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引导观察学生在自己的小手中发现数学问题,潜移默化中感知间隔规律。通过让学生观察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引出“规律”,并激发学生“找”规律的欲望。面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间隔排列时两端物体数量与中间物体数量存在什么关系?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寻找规律。

教学时要面向全体学生综合考虑班级学生总体水平、学生个体学习特点、问题难易程度,设计出让学生通过自己努力思考可以解决的问题。使得全体学生都能够基于自身知识基础得到自身的长足发展与提高,人人都能积极参与课堂,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基于问题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智慧,采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产生更多的“增量”。

【参考文献】

[1]赵亚颖.针对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及其构成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s1).

[2]王晓环.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意义[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 ,2020(07).

[3]宋慧娴,刘荣.小学数学基于问题解冲的深度学习模式探索[J].小学数学教育,2016(09).

猜你喜欢

问题情境
多元化创设问题情境,激活生物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对策
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思考
高中生解决情境性化学问题的初步研究
情境教学法提升化学实验课程价值的探讨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