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提升音乐审美感知能力的策略研究

2021-10-16吴燕雅

教育界·中旬 2021年9期
关键词:教学分析小学音乐

吴燕雅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推进,培养当代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审美情趣、艺术气质已经是当下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审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音乐教学更要与时俱进,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识谱能力,更要注重引导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本文主要探究了审美核心素养下如何开展小学音乐教学的分析,以期能够提升小学音乐教学质量。

【关键词】审美核心素养;小学音乐;教学分析

审美感知是对事物形式特征的整体把握,是将杂乱无章的对象形式改造成一定的形式,一定的结构完形,这同时也是它的主动性、选择性。审美感知关注、选择对象的形式特征及其所暗示的东西,从完形中获得某种本质性的领悟。针对小学年龄阶段的学生开展的音乐教学,是要通过音乐教学的熏陶和感染,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美育观、人生观、思想观。

2018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版)》中提出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这一学科素养,以取代三维目标。审美感知排在首位,在于它是一切音乐活动的存在的意义之本。

一、审美感知的三维向度

新课程标准指出,“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与我国的教育、文化传一脉相承,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对小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审美是音乐感知活动的核心,贯穿于音乐行为活动的始终和各个向度。有学者将音乐审美感知的三维向度分为音声之美、情思之美和文化之美。

音声之美是对音乐的直接感知,通过感性的听觉获得对音声运动形式的感性美;情思之美是在音声之美的基础上学生心理上的情感反应;文化之美包含对音乐文本的理解与音乐情感的认同。

小学音乐审美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情感培养过程,审美教育的培养过程应在三个向度中和谐、渐进发展。

二、审美感知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

(一)在人乐交融中感受音声之美

音乐作为一种被组织到特定秩序中的“被控制的声音和时间”,其真正价值不在于情感表现,而在于其形式。这一种特性决定了学科的学习中“听”是最重要的手段。集中于对音乐音声形式及其运行逻辑关系的审美听觉体验中培养音乐感知力。

1.情境交融中的“听”

“听”——字典解释为用耳朵接受音乐。听者不同,听“见”的程度也会不同。在素质教育这样的大班化背景下,我们更需要统一听“见”的内容,或是达到一个最统一的界限。那么就要在音乐与“听”之间架设桥梁。

例如,在进行《共产儿童团歌》的教学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聆听较为熟悉的《国旗国旗真美丽》《义勇军进行曲》《北京安天门》等等的关于爱国的系列音乐作品。在课堂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到教学的情景当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五星红旗的由来和关于五星红旗的故事,让学生深刻地了解五星红旗,快速地融入课程当中来。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播放一些爱国的宣传材料和关于五星红旗的一些资料、图片、视频、故事等等,学生通过对歌曲背景的讲述以及视频图像的观看,加强了对美的感受能力,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让学生能够提升和加强爱国情怀。

2.凝神聚力的“听”

情境交融的“听”在教学过程中是比较前置的,当学生对作品有一定的理性人认知后,还需从学科角度出发,给予学生凝神聚力的“听”的机会。

例如,在进行《彝家娃娃真幸福》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保持教室的安静,然后教师利用音乐背景向学生进行诗意的语言讲述:在一个美丽的夜晚,远处传来了彝族乐器动听的声音,它把人们引领到了彝族山寨中的平静清幽的意境里面。彝族的孩子、大人都穿着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晚会的人们越来越多,歌舞的表演也越来越热情,人们沉浸在彝族晚会幸福、欢快的气氛当中......你听,他们的歌声是怎样表现这样的情景的?通过引导学生放飞梦想的翅膀,在美好的境界中进行自由地翱翔,对学生们的“听”指明方向,培养学生“听”的能力的提升。

在人乐交融中,人与乐互为主体,于听者来说,在感性的凝听中获得纯粹的音声之美,伴随着这样的体验,对音声形式的审美感知力也在不断地获得积累与提升。

三、在人乐互动中表现情思之美

音乐以其独特的方式传达人的情感,可听而不可见,既无明确的“造型”也无特定的“指意”,但它传达的情感是人类任何语言所不能及的。我们凝听音乐,心绪常随乐而动,悲欢苦乐之情油然而生,这便是情感碰撞的表现。艺术的感知觉是建立在音声形式感知的基础上,借助个体心灵与想象、情感的主动参与进入的情感表达,即音乐审美中感知的情思之美。

(一)在活动中加强对音乐要素的敏锐捕捉。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需从教材的角度、学生的角度充分解读作品中的音乐之美。音乐的表现离不开要素的构成,面对一个作品,教师首要抓住最能直击人心的点进行挖掘与设计,由点到面地让音乐作用于学生的心灵,焕发其情思在音乐中的参与。例如,在黄梅戏《对花》的教授过程中,基于現在的孩子对戏曲的兴趣点很低,或者说根本不想听的情况,教师就采用了先看花,再来猜一猜是啥花,接着引导孩子用童谣的形式来对答,最后用对唱的形式师问生答。一下子,让黄梅戏的初步的歌词,分解成孩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花、一些话,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音乐的美。

(二)在活动中加强对音乐要素的充分理解。

学生能从整体上认知音乐艺术的音响特征和文化背景,能从不同题材和形式的作品所具有的音乐表现特征出发,提升音乐审美感知能力。如从作品题材认知音乐艺术的音响特征和文化背景,从音乐本体和音乐要素(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体验音乐的美感。在听赏和表现音乐的过程中,感知作品表达的情绪、情感、意境等,从而产生共鸣。

例如,在黄梅戏《对花》中,学生先了解了歌词的由来,再来结合视频,感受戏曲中的两位主人公原来是在一起郊外割草的一段对唱。当时那种无忧无虑开心的心情,感染了孩子们。加上之前歌词的对答,把孩子们跃跃欲试的心情激发了出来。特别唱到“田埂”这个词时,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出示田埂的图片以及请孩子说说田埂的特点和走田埂的心情,一下子解决了戏曲一字多音又连贯的唱法。这样的设计除了让孩子能够发现音乐的隐藏之美,更能让他们发现这些美就藏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从而激励他们去发现生活中的音乐美。

(三)在音乐认同中体验文化之美

新课标指出:“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內涵,以其独特的魅力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因此,对音乐文化的理解也是学科必备的素养之一。

文化认知是在生动、多样的音乐活动中,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生成和实现的。

1.树立正确的音乐文化教学理念

传承音乐文化,首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音乐文化。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激发其对音乐文化的兴趣,凸显音乐文化的特色,拉近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音乐课堂中积极引导孩子善于去发现身边的音乐。分析加判断,只要是能让我们愉悦的、带有一定文化底蕴的,它就是让我们产生美的享受的。

2.深度挖掘教材背后的文化

教学的深度是相对于表层而言的,具有注重知识的深层内涵、质量、结构、知识获得的方法等特点。深层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使学生多方位、宽角度地认识音乐内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深度的课堂教学如何开展,离不开教学的两个基本要素—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师怎么教才能教出深度?重点要发展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如何巧用教材实现这一目标?要想解决上述问题,除了要吃透教材、研究教材设计的思路外,还要将教学的终点落在学生的实际学习中。教材内容一般是高度精练、定式的结果,因此,教师要将教材中隐藏的材料剖析给学生,不能留在表面。

四、教学展望

想要让小学音乐课符合当代的教育理念,就要让音乐走进学生的心里,融入学生的生命,让他们通过音乐的触动和感染,感受到音乐的力量和武装。审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音乐教学,就要充分地和实际教学情况进行结合,积极地创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审美素养的培育,为学生的艺术气质、音乐素养、审美情趣、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耔瑄.让心灵与美共栖—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策略分析[J].北方音乐,2017,37(05):214.

[2]周乔. 小学音乐基础知识教学现状与分析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6.

[3]陈金芳.让心灵与美共栖—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策略分析[J].华夏教师,2015(08):49.

猜你喜欢

教学分析小学音乐
探析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的方法教育
基于学习任务分析的教学设计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院校《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