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上海创造新奇迹的宝贵精神财富
2021-10-15刘世军
刘世军
“我从今年(2007年)3月23日到上海工作,到今天为止,总共是7个月零4天。在这段时间里,我与上海人民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对上海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感情,上海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上海发展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到了新的岗位以后,我一定会继续关心和支持上海的工作,衷心祝愿上海的明天更美好。”这是2007年10月26日,习近平同志在离开上海到中央工作时的一段深情道别。如今,十多年过去,漫步黄浦江畔、苏州河边,且看中心城区、远郊农村,工厂企业、科研院所,机关学校、部队兵营,机场车站、港口码头,到处都有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指导改革,推动工作,和上海的干部群众干在一起、苦在一起、乐在一起的历史足迹和珍贵史料,这是上海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鲜活教材、生动课件。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的重要指示和殷殷嘱托,对于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新时代上海发展新奇迹具有重要意义。
一、弘扬光荣传统,牢记初心使命
“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上海,这是上海的骄傲;我们有幸在上海工作,既感到十分光荣,更倍感责任重大。”2007年3月30日,习近平同志到上海工作后安排的“第一件事”就是瞻仰中共一大和二大会址。他说,瞻仰中共一大和二大会址,目的是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重温党的光辉历程,缅怀党的丰功伟绩,学习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进一步激发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的豪情和斗志,把上海建设得更美好。他指出,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切实增强公仆意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他强调要大力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全面加强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建设,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要大兴学习之风,要牢记“两个务必”,要秉公用权、廉洁自律,自觉抵制各种腐朽落后思想观念的侵蚀,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上海是一座红色之城、光荣之城和英雄之城,上海的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史诗紧紧相连。习近平一贯注重传承弘扬党在不同时期形成的伟大精神,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中汲取前进力量。在梁家河度过7年知青岁月的习近平在一次讲话中说到,我在延川生活期间,对延安精神有切实感悟,当年每到一次延安,心里都充满崇敬和激动。2007年他在上海会见延安市党政代表团时指出,在中国革命史上,延安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她象征着团结和力量,凝聚着理想和信念,孕育了智慧和真理,纯洁了队伍和思想,为新中国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上海人民永远不忘延安老区人民,永远不忘延安精神。伟大的延安精神将激励我们奋发进取,克难攻坚,不断推进上海的繁荣和发展。
“一个时代有信仰,这个时代就会辉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信仰,就会从胜利走向胜利,就会强盛”。2015年3月5日,已在中央工作的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又一次回顾在上海工作的难忘经历,再次勉励上海弘扬光荣传统,牢记宗旨使命。“上海是党的诞生地。我到上海工作,第一件事就是和班子同志去‘一大会址,接受洗礼,进一步明晰我们的使命、我们的宗旨。上海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希望同志们弘扬光荣传统。”
党的十九大甫一闭幕,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政治局常委专程从北京来到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宣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我们党的全部历史都是从中共一大开启的,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我们更加深切感到牢记初心使命,弘扬光荣传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乃“国之大者”、“城之大者”。
二、把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
“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这是邓小平同志关于上海改革开放和浦东开发开放的著名论述。2007年3月31日,习近平同志把到上海工作后的第一次调研活动安排在浦东新区。他在调研时指出:“浦东已经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现代化建设的缩影,也带动整个上海实现了历史性大跨越。上海正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要继续当好排头兵,改革开放的责任重啊!
对外讲好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讲好上海改革开放的故事,是习近平同志会见外国客人的重要话题。2007年习近平同志在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等外国客人时反复传递一个明确信号,“一个改革开放的上海、改革开放的中国对世界的发展是机遇”。他说,上海处于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上海要实现未来的发展蓝图,必须进一步扩大开放。上海将进一步提高国际化程度,让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在上海居住、生活,吸引更多国际知名企业来上海发展。
“几多甘苦创新天,浦江两岸生巨变的根本原因,就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这是2008年3月5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海市代表团审议时语重心长的话语。他希望上海同志牢记邓小平同志对上海提出的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的嘱托,牢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坚定信心、不畏艰难、勇于负责、甘为奉献的勉励,牢记胡锦涛同志关于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指示,大力弘扬浦东开发开放初期那种敢闯敢试的改革勇气和化挑战为机遇的拼搏精神,以解放思想的新境界、改革创新的新优势,开创上海发展的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上海的改革开放。建立上海自贸试验区、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增设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设立科创板注册制、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等大战略、大手笔、大动作的相继推出,有力地把新時代上海改革开放推进到新水平。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出席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浦东开发开放30年的历程,走的是一条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之路,是一条面向世界、扩大开放之路,是一条打破常规、创新突破之路。他要求上海浦东要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努力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彰显“四个自信”的实践范例,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我们更加深切感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乃“国之关键”、“城之关键”。
三、准确把握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
上海是全国的上海,承担着“共和国长子”的责任。在习近平总书记眼里,上海的发展从来就不只是上海的事。2007年5月24日,他在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上指出,我们必须把上海未来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来思考和谋划,努力建设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创新更加活跃、生态环境更加友好、民主法制更加健全、城市文明更加进步、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四个放在”就此成为上海发展的战略坐标。
“按照中央要求,紧扣国家战略,使上海产业发展规划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这是2007年9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上海产业发展专题调研会上提出的明确要求。他强调指出,上海要通过优化重大产业规划布局,实现上海与长三角产业合理分工、联动发展;要把握好自身发展与服务全国的关系,深入开展区域产业合作,加强资源基地建设,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全国形成东中西协调互动发展格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要坚持服从服务于国家战略,着力推动本市产业往高端走,力争为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作出贡献;要在引进来的同时,积极主动地走出去,积极带动兄弟省市发展与产业升级,促进不同区域共同发展。
“我曾经在上海工作过,切身感受到开放之于上海、上海开放之于中国的重要性。”这是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举办的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发表主旨演讲中的肺腑之言。为了更好发挥上海在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向世界宣布中央交给上海“三项新的重大任务”。
“要把浦东就的历史方位和使命,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中加以谋划,放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予以考量和谋划”。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既是对新时代上海发展新的战略定位,更赋予了上海浦东新的历史使命。他指出,浦东要努力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更好发挥龙头辐射作用。要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开放枢纽门户功能。推动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我们更加深切感到,放在全局和大局中谋划上海的发展,在服从服务国家战略中发展上海,在发展上海中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乃“国之战略”、“城之战略”。
四、大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是城市文化的灵魂,是城市传统和城市文脉最内在的基因密码,是城市软实力最持久的压舱石。2007年7月9日,《解放日报》发表《上海要有更宽广的胸襟》的申言评论,习近平同志就文章所提培育城市精神作出明确指示。他说,上海人一定要海纳百川,虚怀若谷,从谏如流,闻过则喜,这才是我们的博大之处;上海人一定要既有精明、睿智的清醒头脑,更有大气、谦和的宽广胸襟,只有这样,上海的城市精神才能高扬,上海人才能以崭新的形象播扬于世。从此,习近平同志亲自提炼概括的“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深深注入上海城市的血脉之中,成为这座城市日用而不觉的深沉力量。
“城市孕育了大学,大学滋养了城市,城市与大学水乳交融”。这是习近平同志对城市与大学关系的精辟论述。2007年5月8日、9日,他在复旦、交大、同济、华东师大调研时指出,大学是城市振兴发展的强大支撑,是城市活力、城市魅力、城市实力和城市动力的重要体现。城市综合竞争力很大程度取决于大学实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高水平的学科及学科带头人支撑高水平大学发展;在发展综合性大学的同时,注重特色优势建设,立足实际,扬长避短,办出特色、风格、品牌;在重视基础学科建设的同时,面向经济、社会建设,实现学科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
“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一个城市没有个性,就没有灵魂”。这是习近平对城市文化的深刻思考。2007年7月12日,习近平同志在鲁迅纪念馆、中共四大史料陈列馆调研考察时指出,文化要素是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文化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要保护好、利用好文化资源,正确处理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管理、利用的关系。中国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一定要保持、延续自己的历史文脉。城市中的老建筑,应该像“老人”一样得到善待。在历史建筑的保护方面,上海一定会认真对待,坚持原则,而且合理利用,巧为利用,“化腐朽为神奇”。
文化是一条河,生生不息。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更是伟大实践的产物,是时代的脉搏、城市的心声。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新经验新成就不断为城市精神、城市文化注入新内涵。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指出“开放、创新、包容已经成为上海鲜明的品格”,强调“这种品格是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生动写照”。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我们更加深切感到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乃“国之灵魂”、“城之灵魂”。
五、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守的最高政治理念和价值原则。2007年4月3日,他在杨浦区调研民生工作时一口气询问了四个问题:“药费贵不贵?”“看病方便不方便?”“對政府扶持创业的政策是否满意?”“有没有进一步发展的计划?”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动真情、下真功,深入到困难群众中去,千方百计帮助群众解决就业、就医、就学和住房等方面的现实问题,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共建共享美好生活;要求“把更多精力用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中,把更多财力投入到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
“上海这种超大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这是习近平同志对上海城市治理提出的重要理念和著名论断。他指出,城市精细化管理必须适应超大城市,这是世界级的难题,但是世界级的城市必须解决这个难题。城市是个生命有机体,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是关系上海发展的大问题。创新社会治理,关键是提升城市治理整体能力,要强化依法治理,智能化管理,加强综合治理,完善党建引领基层自治共治格局。创新社会治理,最终是为了让群众得实惠。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城市建设和治理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理论概括。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他看到杨浦滨江由“工业锈带”变成了“生活秀带”,人民群众有了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感到由衷高兴,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要求在城市建设中,一定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同样在这一天,他在长宁区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考察时,深刻提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民主”的重要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深刻回答了城市建设发展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问题,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的重大命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论述,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重大创新。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我们更加深切感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的深刻意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民乃“国之主人”、“城之主人”。
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上海发展的一系列指示教诲和殷殷嘱托,对我们追根溯源学习、融会贯通体悟、联系实际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做到“学思悟统一”、“知信行合一”,推动上海在新时代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大有用、大有益。
(本文作者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