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盛会,到巴拿马去闯一闯
2021-10-15王秋实
王秋实
1911年10月10日,伴随着武昌起义的第一声炮响,清帝国的大厦顷刻间土崩瓦解,中华大地上运行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随即宣告终结,南有孙中山建立民国宣布五族共和,北有袁世凯拥兵自重建立北洋政府,风云际会间你方唱罢我登场,而中国也将在各方角力中迎来最为动荡的30年。
1912年2月,美国政府宣布,为庆贺巴拿马运河即将开通(巴拿马运河区当时由美国统治),定于1915年2月在西海岸的旧金山市举办“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届时欢迎各国踊跃参加。刚就任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急于在国际舞台宣示北洋政府的合法性,同时也为了得到美国政府的支持,决定前往。
袁世凯的醉翁之意
1911年辛亥革命时,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任内阁总理大臣,出兵向革命党要挟议和。孙中山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职,袁同时挟制清帝退位,1912年2月15日,经参议院选举任临时大总统,3月10日就任。可见此时的袁世凯,地位和权力并不稳固,国内南北势力尚未完全掌握,国外又有日本、沙俄虎视眈眈。袁世凯急需一个机会,一个内可巩固统治,外可获列强支持的机会。
1913年5月2日,美国政府在国际上公开承认北京袁世凯政府,是最早承认新政权合法性的西方列强之一。当时的美国政府比较重视中美关系,1914年3月派劝导员爱旦穆到中国,游说中国派代表团参展。3月26日爱旦穆抵达上海,4月4日得到袁世凯召见。虽说国内政局动荡,北洋政府还是将此事作为中国走向国际舞台的一件大事。
为了加强筹备工作,民国政府特地成立了筹备巴拿马赛会事务局,并对领队人选进行了审慎的挑选,要求必须精通外语,有赛会和与外商打交道的经验,最后浙江青田人陈琪被委任为筹备局局长。
陈琪上任后,将中国参与博览会的目标定为恢复国产产品名誉,扩张出口额,确定商业方针,调查别国产品优点,研究国货同洋货的竞争办法,以及“联络美国共图太洋之商业权。”
中国赴美国参展的事宜开始如火如荼地筹备起来。
短暂的春天
20世纪初,美国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努力,经济和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步入了世界强国之列,渴望通过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方面,来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和形象。
纵观近代中国的屈辱史,美国实在算不上是侵略势力的先锋。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刚经历独立战争,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面临战后重建和新国家机器的构建。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美国本土又开始了南北战争,关起门来打得血流成河。直到19世纪末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才搭上这趟车,成为列强中的一员。在此之前,美国从清政府手里攫取的利益,相比英法等其他列强实在少得可怜。于是在中国新旧政权交替的重要时刻,欧洲列强又因殖民地划分问题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无暇东顾,美国便将视线转移过来,希望通过拉拢新政权培植势力,攫取更多的在华特权。
国内外两股政治势力各怀心思,而民族资本家却只有一个朴素的念头,那就是“实业救国”。他们普遍接受传统的儒学教育,以张謇为首的政治精英更是弃官从商。他们有着传统文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和“经世致用”的价值观,而这些优良品质转化到发展民族工业上,就化作了“实业救国”的理念。1936年,毛泽东在与美国记者斯诺的交谈中说:“由于父亲只准读孔孟经书和会计之类的书籍,所以我在深夜把屋子的窗户遮起,好使父亲看不见灯光。”他偷读的书中有一本叫做《盛世危言》。
《盛世危言》由中国近代思想家郑观应写成于1894年(光绪二十年)。全书贯穿着“富强救国”的主题,是一个全面系统地学习西方社会的纲领,提出从政治、经济、教育、舆论、司法等诸方面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的方案,对晚清至民国的“实业救国”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列强重围的夹缝中,民族工业迎来了短暂的春天,以张謇为首的民族资本家,纷纷踏上了“实业救国”路。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厂房600多家,新增资产达1.3亿多元,其中纺织业发展最为迅速,张謇的南通大生集团在1921年期间获利1600多万两。这样丰厚的利润,在民族工业史上是空前的。
在这“短暂的春天”里,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发展,为日后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崭露头角,奠定了物质基础。
大洋彼岸“太和殿”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最为棘手的还是资金问题。当时的中国是一个贫穷的国家,虽然有意在此次赛会一显身手,但只得到24万美元的参赛经费,这些经费要用于包括大宗场馆建筑、转运、陈列装饰、保险、报关等一切与参赛有关的支出,并不宽裕。
根据主办方的规定,各国的国家馆也将参与评奖。中国政府馆由农商部派黄慕德、束曰璐二人于1914年带国内工人来美建造,形式略仿北京太和殿,但规模稍为缩小,正中为大殿,左右为两偏殿,占地两万多平方英尺。
由于预算经费一再压缩,最后仅得到9万余元,仅是旁边加拿大、阿根廷等馆建设经费的十分之一二。不得已,中方人员不得不“量入为出”“相地度材”,终于,在中国工人的不懈努力下,中国展馆比其他展馆提前开幕。
中国政府馆“太和殿”位于加拿大馆和阿根廷馆之间,后靠中国美术馆和暹罗馆。面对纽约市馆,中国代表团成员范永增在参观博览会后称,“界乎四面高大洋房之中,自有一种特色”。中国代表团成员屠坤华也认为,整个馆殿“遥视之殆同禁地,有帝王家气象。”这座屹立在大洋彼岸的“太和殿”的惊艳亮相,也昭示着中国正在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向世界展示东方大国应有的气派。
那么,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首先,通过这次博览会,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文明进步的形象。此时的中华民族已经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的“共和国”,并正在积极融入世界,值得注意的是,有关中国女性的报道也出现在美国报纸上。报纸配图里,雄伟壮观的大殿、飞檐叠角的宝塔,置于图片底层左右两侧,图片居中位置则是一位中国女性的侧脸图。该女子样貌俊俏,梳着非常精致的中式发髻,佩戴精美的头饰,身穿精心搭配的绸缎服装,低眉顺首的神态清晰可见,一改国外媒体人笔下中国人丑陋、凶神恶煞的形象,第一次以优雅、端庄、正面的形象示人,使得世界各国人民第一次感受到了真实的东方之美。
其次,在巴拿马博览会上,中国共获奖1211枚,其中金牌258枚,在参赛各国中居于首位。由于事先准备充足,中国传统名产丝、茶、瓷等都取得了优胜的成绩。丝绸类共得金奖5枚,超过了对手日本;茶葉得奖8枚,而印度、锡兰两国只得到两枚。中国的瓷器、画扇、木雕漆雕等都获得了金牌。在经济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大大振奋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再次,中国开始接受国际博览会的交流方式,越来越多的民族企业愿意“开眼看世界”“到国际舞台上闯一闯”,开始主动参与国际贸易往来,加之国内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国人的思想解放成了大势所趋。
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于普通百姓而言,是开眼看世界的起点。同时,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也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举国筹备、全民关切地国际性盛会,中国在会上崭露头角,极大地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一改清末以来暮气沉沉的社会风气,加速发展的民族工业,也为工人阶级的发展提供了土壤。事实上,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每一段经历都无比艰辛且励志,历史洪流浩浩荡荡,每一个人物,无论大小,都是这波澜壮阔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