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腰斩”背后
2021-10-15王澜
王澜
比特币的概念最初由中本聪在2008年11月1日提出,并于2009年1月3日正式诞生。根据中本聪的思路设计发布的开源软件以及建构其上的P2P网络,是一种P2P形式的虚拟的加密数字货币。
进入5月以来,比特币价格开始高台跳水。从最高6万美元一路下跌,一度跌穿3万美元,出现了“腰斩”行情,下降通道已然确立。此时,距离2020年2月比特币从一万美元左右开始上攻,不过一年多时间。这并不是比特币第一次大跌,也不是最大比例的下跌。
比特币上一轮的高点出现在2017年末,当时的价格接近2万美元。之后一直下跌到2019年初的3200美元左右。相形之下,目前3万多美元的价位难言见底。
综合各方面的分析,比特币本轮大跌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以美国为代表全球通胀压力加大,加息呼声高涨。二是我国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打击比特币挖矿和交易的政策。三是币圈大佬言行前后不一,频发惊人之语。2020年以来,特斯拉老板马斯克杀入了币圈,并不断发声力挺比特币。近期,他改变立场,指出特斯拉不再接受使用比特币购车。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人士纷纷指出比特币毫无价值,不过是一个“庞氏骗局”。其实,每一次比特币的大涨或者大跌都会引发这样的争论,观点无非是以下三种说法。
第一种观点认为比特币不是货币,所以没有价值。这种说法是把比特币与货币进行对照,我们称之为“非货币说”。笔者也认为比特币不适合充当现代意义上的货币,主要是由于比特币程序设定一共只有2100万枚,现在挖矿产生了1800万枚左右,将来一旦全部挖出,总量将不再增长。
我们知道,货币总量要和经济总量大体相当。经济不断增长,商品和资产不断增加,如果货币总量不能随之增加,货币少而商品、资产越来越多,就会出现货币越来越“贵”的状况,于是,人们往往倾向于把货币收藏起来,这将导致通货紧缩。当年,正是由于黄金总量增长微乎其微,而世界经济发展迅猛,黄金才不得不退出了货币舞台。但这与货币是不是由国家发行,是不是法定货币并无必然联系。需知在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坍塌之前,各国的货币都与美元挂钩,而美元与黄金固定挂钩,这叫“金本位”。今天,我们司空见惯的这种完全不与黄金等挂钩的法定信用货币,不过只有短短50年的历史。难道黄金不是法定货币就没有价值吗?
第二种观点认为比特币没有收入支撑,是庞氏骗局,所以没有价值。这种说法是把比特币与有收入的证券进行对照,我们称之为“非证券说”。大家知道,投资股票、债权这类资产要么按时获取固定收益,要么可以分红,叫“有息资产”。还有一类资产则是“无息资产”,在持有的过程当中不能獲得任何收入,甚至还要倒贴成本,比如黄金、珠宝和艺术品等。如果投资者要获取收益,只能在价高之时将之出售。因此,不能说没有收入支撑,就没有投资价值。
至于庞氏骗局,其根本特征不是这种投资能不能带来日常的收入,而是资产提供者是不是承诺了不可能实现的回报。像前面提到的黄金、珠宝和艺术品等,都不能带来日常的收入,当然也没有人承诺回报,都不能归为庞氏骗局,比特币也是这样。
第三种观点认为比特币没有使用价值,所以没有价值。这种说法是把比特币与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商品进行对照,我们称之为“非商品说”。首先,比特币当然有使用价值。除了收藏外,它一直在暗网交易和国际汇兑方面占有一席之地,只不过由于其通缩的特性,人们更倾向于将其收藏起来。其次,这种说法暗含着使用价值越大,投资价值就越大,这个看法并不科学。生活中,我们都认为粮食的使用价值最大,但正常情况下粮食的价值并不高。反之,像珠宝一类的东西其实没有太大的使用价值,但不可否认其价值往往很高。
支撑无息资产的价值有两个因素。第一是共识或者信仰,大家对这种东西有信仰,它就具备了形成价值的基础,与它使用价值的高低没有关系。第二是稀缺性,人们虽然对空气有信仰,但由于空气无所不在也就没有价值。黄金、珠宝、艺术品恰恰由于具备稀缺性,具备很高的投资价值。写到这里,笔者联想到历史上英国发行的世界第一张邮票——黑便士。今天,邮票几乎完全失去了使用功能,黑便士也早已退出了邮政舞台。从1840年5月6日起,黑便士邮票共发行了7200万枚,虽然现存数量则没有一个准确数字,但它的最新拍卖纪录是500万美元。
虽然设计者中本聪希望自己发明的是一种货币,但比特币越来越向一种收藏品演化。数字世界当然需要数字货币,但未来充当这个角色的可能不是比特币。也许有一天,我们完成整个数字世界的构建之后,还会想起曾经出现的第一个数字货币,正像我们今天还会在展览馆中凝视黑便士邮票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