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解答人类社会生态的十大难题论中国的自信(三)
2021-10-15吴安心
吴安心
第九大难题是和平时期权力传承与转移的法理依据问题
实际上,所有王朝和国家的建立都基于丛林法则的血腥暴力。“第一桶金”的原罪問题或多或少客观存在,这源自人类在历史演变中对武力夺取政权的默认和对暴力至上的诚服,因此,当今世界大多数政权都不能追溯政权创建之初的合法性问题。但是,当第一代人的执政权力转移到第二代时,如何获得合法性,就一直是人们头疼的问题,这就有了所谓的“君权神授”“天命所归”。尤其是在普遍否定世袭制的今天,权力的代际传承与人际转移就更需要解决合法性问题。
当今国际社会对民主政体和集权、极权政体争吵不休的核心原因,就涉及权力传承的合法性问题。当人们过多关注民主原则时,往往没有考虑权力运行的效果和效率。未来,将程序正义与绩效正义作为对执政者的双重考量,也许是必须兼顾的内容。
当前,不同的国家对这个难题解答的方式不尽相同,也没有统一的、达成共识的答案。
英国采用议会选举制的精英民主政体,由全民选议员,议员决内阁,实行精英治国;美国是全民选举的群众民主政体,选民双选总统候选人与选举人,选举人团选举总统。前者很难有效反映民意;后者则因选民信息不对称问题而出现金钱选举问题,谁的宣传海报多、许诺民众利益多,谁就能当选,这导致出现被选上的人不兑现承诺、执政绩效差的情况。美国民主实质上也是社会精英民主。今天实行全民直选的所谓民主国家,很少出现执政业绩突出的政府,而那些不“认赌服输”的失败选民,会在选举后纠葛不断,街头政治持续,引发社会持续动荡的局面。
中国政体基本采用逐级推选代表制,基层民众选举县级人民代表,再依次遴选省级代表和国家级代表,由政治协商会议与人民代表会议两会选举协商,产生最高执政机关。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一项重要的制度发明,它架起民意与权力运行机制之间的桥梁,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成功的重要法宝。
作为年轻的学生,在思考如何解答第九大难题——和平时期权力传承与转移的法理依据问题时,我们需要建立如下几点基本科学态度。第一,制度没有唯一性,大自然更青睐多样性的法则。探索新的体制形式是人类社会天然的基本权益,任何国家和政府都拥有自我探索和创新的权力,任何国家无论是“发达的”或者是“落后的”,都不可以指责和限制其他国家和政府的创新举措。第二,当下世界所存在的政治体制都存在不完善的层面,在应对全球化进程中的诸多难题时,都存在难于逾越的困境或应对弊端。这也是人类需要进一步探索的原因和动力。第三,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合理借鉴是我们行为的基本原则,那些生硬照搬、机械移植、形式模仿、空乏清谈的做法都是脱离实际,是妨碍实践、抑制进步的根源。
第十大难题是新知获取问题——如何提升传统生产力的水平、产生新的生产力和提高对世界的认知力
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需要依据自然规律来提升人类对资源的利用、挖掘,确保人类生存,改善生活质量。
荀子曰:“君子生非义也,善假于物也!”《大学》曰:“格物致理!”
探究自然奥秘,揭示自然规律,掌握自然原理,发明技术与工具,提升人类获取财富的生产力,这就是格物、假物的宗旨。
回观人类与大自然的交融历史,人类对自然世界的探究历经了从“个体自发性的探究到群体有组织性的探究”,从“业余兴趣性的探究到职业化、专业化和制度化的责任性探究”。
在科学与技术发展史上,中华民族有过一些技术性的探索和杰出成就,如青铜的铸造、中药的炮制、瓷器的烧制、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等,然而归根到底,我们大多的科技探究带有强烈的个体行为,是孤立的个案例证和不连续的实践,没有形成组织化、制度化和职业化的自然科学研究队伍,更少有凝练提升为理论的研究成果。
人类获得新知主要源于三个层面——体验、学习和研究。体验是依赖人的六觉对自然世界的一种感悟;学习是通过书本知识和人际交流两种形式获得前人和他人的知识方法;而研究则是借助特定的科学工具获得信息,再传译成人类六觉所能感知体验的一种求知方法。
细究中华民族获取新知的途径和方法,可以看到,数千年来主要侧重于体验和学习这两个层面。从远古到战国时代,我们的先祖基于六觉的体验与实践经验的积累,涌现出诸子百家,形成了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一系列知识的结晶与大集成。然而自秦汉以后,乃至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基本停留在“学习研读”“交流借鉴”的层级,士子们致力于“对古籍的考据”和延伸上,花费大量精力“整理、校勘、注疏、辑佚”,尽管有个体继续“格物致理”,如朱熹、王阳明等,但大多数人还是在“体验、学习”这两个层级获取知识。
而人类六觉是有局限的。例如,听觉受限于声波的频率,超声与次声都感觉不到;视觉受限于光谱的频率,只能感知可见光区,而紫外线、红外线、远红外线、微波都感知不到,视觉还受限于精密度,对于细小的微观世界和遥远而巨大的星球宏观世界都无法认知;触觉受限于肌肤的敏感度,感应不了温度的细微变化;嗅觉、味觉也就只有鼻子、口舌这两个有限的传感器件。因此,人类仅靠身体体验所获得的信息就不可能全面、精确、真实,所得结论也就肤浅、粗略、大概,这必然限制人类认知自然世界的广度和深度。
实际上,近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得益于科学仪器的广泛应用。这些科学仪器,在精准度、灵敏度及尺寸范围上弥补了人体传感器官的不足,使更为宽广的知识体系得以建立。这也是人类获取新知的第三大途径——科学研究。
比如,没有望远镜的发明,就没有近代天文学的重大发现和当代太空学的发端;没有显微镜的发明,就没有现代生物学、化学和纳米科技的诞生。
很遗憾,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知识探索中,并未能够领会荀子“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精神内涵,在肉体的直接体验与工具的间接体验之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桥梁。
19世纪下半叶,“现代大学之母”——德国洪堡大学提出“教研合一”的治学思想,这是世界上第一所将科学研究和教学相融合的新式大学,标志着现代高等教育的诞生。现代高等教育秉承“学术自由、教学自由、学习自由”的洪堡精神,引领世界走向“研究的职业化和纯科学研究”的道路。
二战之后美国对这一理念的卓越传承和杰出的实践,更是把“纯科学研究”推向极致。基于“科学研究”这一获取新知途径,引发了近代和当下知识的大爆炸。美国为解答人类第十大难题——知识创新问题书写了举世瞩目的答卷,形成了现代科技研究的体制和研究的方法学。
美国改变了以往大学以教育为核心的价值观。美国大学把研究作为核心工作,建立实验大楼,集中人力资源进行系统研究与探索,建立起新知识体系。这种教育理念转变引发了人类新知的巨大变化,20世纪以来,人类所获得的知识体量比历史上的总和还要多。
20世纪,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确立使社会获得高速发展。这是一个科学得以充分发展、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科学成就及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大大超过有史以来数千年的总和。
尤其是20世纪历经了三大科学技术革命。30年代以物理学为核心的理论变革,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创立,为揭示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开创了高能物理、天体物理、放射物理、微电子技术、核能技术、新材料领域的新局。50年代在新理论指导下开创了众多新技术的革命——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研究,等等,并延伸出一系列新兴产业:核工业、电子工业、航空航天工业、生物工程、计算机工业等。七八十年代基于信息论、控制论所产生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信息技术革命,并延伸出微电子、通讯、计算机、人工智能、自动化、光输技术等行业。其中,电子计算机带来了人类历史上第四次信息大爆炸。
显然,中国在解答人类第十大难题——新知获取问题上是落后于西方世界的,无论是在提交答卷的时间上还是内涵上,都无法同欧美相媲美。這也是如今中国政府把科技创新列为治国之本的原因所在。
值得青年学子注意的是,近代科学研究和技术的递进历程是“机械化时代”“电气化时代”“信息化时代”,目前正快速步入“智能化时代”。而在智能化时代,集“精密的机械制造技术”“系统的电气集成技术”和“快捷的信息传输技术”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高科技产业,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结合体,没有完备的产业链是无法实现的。因此,传统的产业并未过时。未来科学技术的巨大能量在于固有知识、理论与技术的集成程度,集成创新的多样性以及新型原理与技术的揭秘。
在国家创新立国的总战略下,我们需要建立三位一体的职业化科研队伍——科学理论创新平台、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和全球知识集成创新平台。
这需要按照地区性均衡的布局打造多个国家科技中心,并形成干、枝、叶的树形格局。其一,科学理论创新体系可以由三个层级形成:第一层级为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第二个层级为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省级重点实验室为依托;第三个层级为以中央高校校办重点学科专业与省属高校重点实验室为依托。没有形成平台的要给予建制加强建设,有了平台的,要强化责任和提升目标。其二,产业创新体系可以由三大产业形态构建应用研究技术创新平台:第一层级以中央大企业集团所建设的产业研发中心为依托;第二层级以私企研发中心为依托;第三层级以合资跨国企业的研发中心为依托。这样,在全国形成一张庞大的专业化创新平台网格和一支庞大的专业化创新人才队伍。其三,在高校形成相近专业融合、多学科综合度高、以国际视野为标度的知识集成研究队伍。
科学创新点力求全覆盖,重大命题力求系统化,重大产业力求国家化。因此,在资源投送上要有引导和侧重的双重考量,对创新探索课题给予普及性资助,对重大命题给予持续滚动性资助,对重大产业要尽举国之力。
小结
人类社群所面对的这十个难题,都是涉及人类社会组织框架结构构建中最重要的原则——涉及人类社团组织结构的存在性、稳定性、发展性、再生能力等重大问题。
对于这十大难题,谁的方法更优好、谁的贡献更多,谁就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谁就更有自豪感和自信心。
那么,把中国历史文化演变过程梳理一下,看一看我们的祖先是如何解答这十大难题的,都产生了哪些重大举措,发生了哪些有重大意义的事件,这些创造性举措对人类文明进步具有哪些重要引领作用?厘清和析解出这些关键性的历史事件,就为我们的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望历史,我们一定要怀有“不昧祖先、不昧外人、不昧历史、不昧良知”的客观公正心态,从中获取自信与经验,吸取教训,铭记失误,弥补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