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钻孔灌注桩在失稳堤防岸坡整治中的应用

2021-10-15尤德纯管丽萍

关键词:抗滑桩坡面防洪

尤德纯, 管丽萍

(1.芜湖市河道管理局,安徽 芜湖 241000; 2.安徽省长江河道管理局,安徽 芜湖 241000)

芜湖市中心城区位于长江和青弋江(系长江一级支流)交汇处,青弋江将中心城区城市防洪工程分隔成城北、城南两个防洪片。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芜湖市启动了城市防洪工程全面达标建设,设计标准为防御长江1954年型特大洪水。南北两个防洪堤圈土堤段均按国家Ⅰ、Ⅱ级土堤标准进行达标建设,唯有位于中心城区青弋江入长江口长约13.5km南北两岸堤段,受城市建成区已建建筑物、城市设施限制,防洪堤防建设占地难以解决,使得防洪堤防无法向背水侧城区大幅度内退而被改造成倒“T”形钢筋混凝土防洪墙。从而造成防洪墙迎水侧岸坡只能在原有高陡的岸坡上进行砌护和修整。由于防洪墙改建工程段城市地坪高程11.5m左右,青弋江河底高程-0.5m左右,迎水侧土坡形成高差12m左右、坡比1∶2,加上年水位变化高差达7m~10m,造成每年汛后退水期迎水侧岸坡时常发生塌滑现象,直接影响到防洪墙基础的稳定。

1 防洪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根据地质勘察资料,堤身及堤基土层特征为:①杂填土层,杂色,成分复杂,呈中密状态。层底标高约-3.00m~1.00m,层厚9m~11m。②重粉质壤土、粉质粘土层,灰色~青灰色,呈流塑状态,局部夹粉土、粉细砂及软塑粉质粘土。层底标高约-3.50m~-4.50m,层厚约2m~4m。③中、重粉质粘土层,长江冲积形成的地层。黄灰色~灰黄色,呈硬塑状态,局部呈坚硬状态,局部为粘土。采用瑞典圆弧法和毕肖普法对迎水侧岸坡进行抗滑稳定分析计算,岸坡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仅为1.02左右,岸坡稳定处于临界状态。

对迎水侧岸坡滑动原因进行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3方面:①堤身堤基含淤泥质杂填土土层厚且向外坡下倾,不利于边坡稳定;②本流域雨水较多,城区地下水补给充足、地下水水位较高,长江干流枯水期芜湖段水位较低,现状外坡坡面无排水设施、城区地下水不能及时顺畅排出,增大了坡体内渗透压力,降低了土层尤其是淤泥质杂填土层的抗剪强度和抗滑能力;③迎水坡垂直高度达12m,而坡比较小,抗滑稳定系数处于临界状态,易产生坡体滑动。

2 岸坡治理方案的比选

根据上述原因分析,为能有效治理较大水位落差导致的防洪岸坡退水期塌滑问题,进行多次分析和探讨,拟定了岸坡整治加固措施。

2.1 加固工程措施比选

岸坡整治常采取的加固工程措施主要有削坡增加坡比、增设坡底压脚平台、打抗滑桩阻滑等方式。由于城市土地寸土寸金,加上防洪墙背水侧是十分拥挤的城市道路、城市建筑和市政设施,采取防洪墙退建后削坡增加坡比来达到岸坡稳定几乎不可能。不稳定岸坡位于长江一级支流青弋江南北两岸,在没有防洪规划控制之前,城市建设与水争地,造成青弋江入长江口城市段河道行洪断面已显不足,如采取增设坡底一定宽度压脚平台,通过压脚平台反压岸坡来增加岸坡稳定措施,需要占用河道行洪断面,增加了城市防洪压力,显然不具可行性。采取削坡增加坡比、增设坡底压脚平台的岸坡加固方式,都需要改变现有的河道断面,挖填产生大量的土石方,将对多年形成的河道水生态和水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如采用在坡脚位置打抗滑桩阻滑来增加坡面的稳定性,能保持现状坡面不变, 不影响河道行洪,施工时扰动面小,对河道水生态和水环境影响也较小。通过比选采用打抗滑桩阻滑工程措施,对岸坡进行加固处理。

2.2 抗滑桩型式比选

采用抗滑桩对岸坡滑动进行处理要求抗滑桩有足够的长度,击穿滑动面进入持力层一定的深度,同时抗滑桩自身要具有足够的抗剪强度,确保通过持力层产生足够的抗力,阻止滑动体继续下滑。常采用的抗滑桩有木桩、预制钢筋混凝土桩、钻孔灌注桩等。采用木桩和预制钢筋混凝土桩都需要采用打桩机具,为便于打桩,桩径不能过大。由于需加固治理的岸坡稳定处于临界状态,打桩机具自身重载,打桩锤击产生强烈震动,以及桩打入土体对周边土体的挤压等,都对岸坡稳定极为不利。

钻孔灌注桩具有如下优点:①机小、重量轻、设备简单,狭窄操作面也可使用,可以靠近已有建筑物施工,基本不受交通条件限制。②工艺技术成熟, 操作简单、安全,质量易于掌握和控制。③噪声低 、振动小、对周围环境污染小,适合城市内施工。④对复杂地质条件适应性强。采用钻孔灌注桩克服了施工工具自身重载和强烈震动问题,同时桩径可以适当加大,桩长也可以根据地质情况调整,桩的抗剪和抗弯能力也优于木桩和预制钢筋混凝土桩。通过比选抗滑桩采用钻孔灌注桩。

3 设计方案的优化

出现滑坡较频繁的岸坡主要集中在花津桥(对应堤防桩号1+428)上下游堤段。1998年长江发生大洪水,汛后枯水期,青弋江北岸花津桥下游堤段(对应桩号1+673~1+908)堤防迎水坡出现较大范围的失稳滑坍,滑坡段东西向长度达235m,在高程8.0m~11.7m之间产生两道张拉裂缝,上部裂缝距高程11.5m的防洪墙迎水侧平台仅0.5m,最大错深达0.7m。

按照抗滑桩的整治思路,对其实施加固。沿高程6.5m外护坡坡底护脚平台处布置了28根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抗滑及滤料桩导渗,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桩长5~6m,桩径1m,孔距12m,孔距中部设置一排滤水井孔。整治方案实施后,滑坡得到了缓解。随后紧邻整治加固段上游桩号1+608~1+658段的外坡上又出现了长50m的裂缝,最大裂缝宽度为0.2m,说明坡体仍未最终稳定。

分析认为主要有如下原因:①钻孔灌注桩桩距过大,不能形成有效的土拱效应;②桩长不足,不能形成足够的抗滑能力;③单排桩独立受力,不能发挥整体抗滑力。之后对方案进行优化设计,最终采取钻孔灌注桩综合整治方案。

3.1 钻孔灌注桩布置

采用C25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阻滑方案,呈梅花型布置两排,桩径1.1m,桩顶高程6.0m,桩底高程-7.5m,顺堤向的桩中心距4.5m,垂直堤向的桩中心距2.6m,桩与桩之间在顶部采用0.7m×1.0m(宽×高)联系梁连接。

3.2 护坡及排水

将现状浆砌石护坡拆除,在高程11.50m~8.0m间采用厚0.12m自锁式C20混凝土预制块(开条形孔洞、播种草籽)护砌,在高程8.0m~6.0m间采用厚0.12m自锁式C20混凝土预制块(加条形糙条)护砌。护坡坡面下设置纵横向反滤排水沟,顺水流向在8.0m、6.0m高程设置两道,顺坡向间距每隔10m设置一道排水沟,深0.5m、底宽0.3m、边坡1:0.3,并在6.0m高程顺水流向排水沟内埋设φ80@2.0m PVC排水管,将集水引出坡面直排入江。

3.3 抛石固脚

水下抛石主要抛在高程6.0m以下至江底的坡脚范围内,抛护厚度0.3m~0.5m,抛石石料系利用拆除的浆砌石护坡块石。为避免抛石不均匀性,抛石后应适当进行人工整理。

具体方案如图1、图2所示。

图1 钻孔灌注桩抗滑结构布置图

图2 钻孔灌注桩及坡面排水平面图

采用上述方案对花津桥滑坡段(芜当江堤桩号1+608~1+658段及1+673~1+908段)285m长度进行了治理,治理后多年来工程运行稳定性良好。

4 钻孔灌注桩在城市防洪高陡岸坡堤防中的应用效果

自花津桥滑坡段采用钻孔灌注桩阻滑、在坡面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抛石固脚等工程措施综合治理后,又陆续对产生滑坡的其余堤段按同样方案进行了整治。经过多年的运行,通过钻孔灌注桩综合整治方案治理的既往滑坡段一切正常,岸坡稳定,未再出现滑动现象,治理后效果明显。自2013年开始芜湖市对中心城区防洪墙段开始进行景观化改造,结合景观化改造工程,对芜湖市中心城区防洪墙段不稳定的岸坡,同样采用钻孔灌注桩综合整治方案进行岸坡整治,整治岸坡长约2.3km,整治后岸坡稳定,效果良好。

2014年,芜申运河芜湖段开工建设。为保证芜申运河有足够的航道宽度,需要对青弋江南岸城区段防洪墙进行背水侧后退建设。由于受城市已建设施影响,防洪墙后退空间受限,后退后防洪墙迎水侧土坡坡比仅为1:2。该工程2016年上半年完工,经过2016年主汛期高水位洪水考验后,在退水期出现长约150 m的岸坡滑移。为减缓滑移形成的滑动面,采取了应急处置方案:将防洪墙背水侧墙底板以上的10m宽土体挖除减载;对迎水坡模袋混凝土护坡表面开槽排水,并设置反滤层,降低土体地下水压力;坡面采用抛石压重,避免滑动体进一步扩大。2017年初,青弋江进入枯水期,按照钻孔灌注桩综合整治方案,对已滑移段及可能滑移段约2.2 km长岸坡的迎水侧土坡进行整治加固,工程于2019年完成,至今未发现失稳等异常现象。

5 结束语

采用钻孔灌注桩综合整治方案,由于钻孔灌注桩具有施工机具简单、施工占地小、施工噪音震动小、对交通配套要求少、成桩耐久性好、对复杂的地质适应能力强、承载力和抗弯能力较高等优点,在芜湖市中心城区城市防洪高陡岸坡的堤防岸坡加固整治中应用效果显著。在岸坡整治过程中,未诱发引起岸坡失稳,未对城市环境和交通带来影响,对城市河道水生态和水环境影响甚微。

采用钻孔灌注桩对高陡不稳定岸坡进行加固,增强了坡脚基础的稳定性,是解决不稳定防洪堤防及岸坡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猜你喜欢

抗滑桩坡面防洪
《城市道桥与防洪》杂志公益广告
夏季防洪防汛
模拟降雨条件下林木裸露根系分布方式对坡面土壤侵蚀的影响
抗滑桩加固参数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数值计算
深水坡面岩基础施工方法
02 中老铁路:“搜山”小分队日行万步备战首个“防洪大考”
三门峡地区下沉式窑洞防洪防涝设计研究
基于能量的坡面侵蚀性径流及其水沙传递关系
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抗滑桩运用的研究
试论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在滑坡治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