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由来
2021-10-14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21年10期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现中国境内考古发掘出的原始人雕刻中,作为地名最早出现于陕西宝鸡市周原遗址出土的青铜器何尊上的铭文“宅兹中国”,指的是成周洛邑,后来也有《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东周战国诸子书中则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有“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这些都说明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的“中原”。
“中国”一词的频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后。《礼记·王制》有云:“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国、蛮、夷、戎、狄,皆有居。”“中国”一词是与蛮、夷、戎、狄对举而使用的。如果说《礼记》的成书时间比较靠后,那么《左传·庄公三十一年》则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的说法,可以证明在春秋前期,“中国”一詞就已经与蛮、夷、戎、狄对举。齐桓公救援邢国、卫国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足见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
辛亥革命后,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简称“中国”,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时,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