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让年轻人喜欢的红色音乐剧访音乐剧《伪装者》主创
2021-10-14忻颖
忻颖
6年前,电视剧《伪装者》红遍荧屏;6年后,《伪装者》以音乐剧形态华丽回归。音乐剧版由上海文广演艺集团(SMG Live)联手旗下演艺大世界·上海音乐剧艺术中心(SMC),力邀原著作者张勇参与编剧,靳东担任制作人,在业内顶尖班底的加持下,经历2年的孵化创作、近60天的紧张排演,音乐剧《伪装者》第一部《愿得此身长报国》于9月17日正式与观众见面,借助高燃、热血、震撼的舞台语言,让这个讲述家国情怀、信仰坚守的故事在舞台上继续绽放熠熠光芒。
人物一脉相承,故事新起炉灶
本次上演的《愿得此身长报国》是音乐剧《伪装者》家国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以明诚视角为主线,讲述其持有新政府官员、国民党特务的伪装身份,实为中共地下党精锐特工的多维谍战剧情。
电视剧《伪装者》当年以巧妙的人物设置、反转的故事情节与家庭反战的独特视角,使其在众多谍战题材的作品中脱颖而出,收获了大批观众的喜爱与业内人士的高度赞赏,这给音乐剧改编创作设定了更高起点。
音乐剧版《伪装者》没有重复小说与电视剧的情节,而是秉持着“经典再造,而非复刻”的主旨,进行了全新的升级创作,更设置了三部曲的篇幅来讲述这个跌宕起伏的故事,这样的体量对音乐剧、乃至当下中国的音乐剧市场来说是具有突破性的。
对于这样的设想,编剧张勇说:“电视剧的故事量对于音乐剧来说过于庞大,用三部曲能将整个故事讲得相对清晰和从容。音乐剧的故事是另起炉灶的,但观众不会跟不上,因为音乐剧和电视剧的人物是一脉相承的,同样的,三部曲的人物也是一脉相承的。他们将在新的舞台上,为观众呈现一个崭新的故事。”
充分调动舞台语汇
熟悉的人物、全新的故事情节,考验着主创的创作智慧。作为电视剧版“明楼”的扮演者,此次演员靳东以制作人的身份全程参与了音乐剧的改编环节。靳东认为,从电视剧到音乐剧,最重要的是如何实现艺术形式的跨越和表达语汇的转化。“电视剧《伪装者》之所以能吸引年轻观众,除了情节的跌宕起伏、峰回路转,人物关系的错综复杂,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光鲜亮丽的既视感,这调动了大家的视觉感受。当下年轻观众喜欢的音乐剧实际上比电视剧拥有的手段更丰富、更华丽,舞美灯光变化多样,再加上音乐、舞蹈、动作等多样的表演,所以我很有信心,音乐剧能吸引到更多的年轻观众。”
《伪装者》的群演编制多达20余人,在巧妙的规划和编排下,每一位演员都成为了推动剧情、传达情绪的重要环节。踢踏、拉丁、swing等舞种目不暇接;激情、凄美、诙谐、缠绵、冰冷……不同情愫通过不同舞种表达,并对应不同情节。
而为打造更年轻化的红色故事、更与时俱进的叙事方式,音乐剧《伪装者》不仅在内容上下足功夫,更在硬件上精益求精。传统舞美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是《伪装者》音乐剧视觉的一大看点。
迷雾、硝烟、远光、水墨、叠透等空间元素,成为贯通舞台上二层空间的关键,而舞台投影中建筑细节转换也让台上两层空间发挥出戏剧空间的多样可能性,阴森的地牢、纸醉金迷的海军俱乐部、华贵的明家客厅等场景流转自如,为情节的快速行进添翼。担纲《伪装者》舞美设计的沈力表示,这些创新绝非单纯的技术秀,而是在拓展观众观看视角和空间感的同时,将大家带入新的体验境界:“两层空间提供了上下、前后、内外人物空间对比关系,叠透的纱幕前后,寓意身份转化,对镜中自己和他人的审视等都有掩盖和揭露的含义。”
做让年轻人喜欢的红色题材
步入音乐剧的腾飞时代,中国音乐剧市场也迎来了井喷。音乐剧是当下年轻人喜爱的艺术形式,音乐剧《伪装者》将家国情怀寓于触动感慨中,将价值影响藏在选择与成长的话题里,不止是拉近了红色题材与年轻观众的距离,更填补了中国大型原创音乐剧创作在“红色题材”领域的空白。
实现红色题材的年轻化叙事,让当代年轻人亲近、喜欢红色题材,是现在中国文艺想要突破的一个大课题。对于如何吸引年轻人,《伪装者》的编剧张勇、导演高宣雄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词“不要说教”,一定要用好的故事和情感让年轻人感同身受。
执导音乐剧《伪装者》的是来自韩国的知名导演高宣雄,在韩国他也曾参与多部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高宣雄说:“在韩国也遇到这样类似问题,好些作品太想启蒙观众,主题太大,一腔热血反而让剧‘下落不明。我认为,革命历史舞台剧还是舞台剧,应该保持娱乐性、艺术美感的一面,让观众得到充分的放松,不强求观众吸收那些中心思想,而是我们创作者慢慢伸出手,让观众真正打开心扉。我喜欢《伪装者》里这种有信仰的生活,斗士们用生命斗争,我也相信不管是什么年龄的观众,看完音乐剧《伪装者》都會有感同身受的地方,比如明家大宅里明家人一起吃饭的场景,应该会让许多观众有亲切感和代入感。”
(摄影/尹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