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博物馆策展人制度现状

2021-10-14王子豪

关键词:展览博物馆

王子豪

摘 要:“策展人”制度是博物馆运行中使用较为普遍的一种机构运作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策展人,它流行于西方国家的博物馆之中,现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非常成熟的博物馆管理制度。中国的近现代博物馆起步较晚,策展人发展处于摸索阶段,出现了一些不规范,不合理的地方,本文主要分析中国博物馆策展人制度的现实处境并为其以后发展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博物馆;策展人;展览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09-0054-04

一、策展人的概念和历史发展概况

“策展人”的名称是从西方英文单词“curator”翻译过来的,通常翻译成“负责策划展览的人”,策展人这一角色的产生与欧美博物馆、艺术馆体系有很大关系。“策展人”在欧美国家主要是指在博物馆内担任藏品研究、保管、展览的专业人员。{1}在一般情况下,策展人更多的是担任着博物馆馆长的角色,因为策展人需要同时考虑博物馆的政治方向、经济发展、文化底蕴等。后来,随着文物数量越来越多,文物品种越来越多样,管理博物馆的难度不断加大,学校和社会上出现了一批专门负责文物藏品管理的专业人员。这类人员专业性强,同时具备很强的个人素质、管理能力、协调能力,所以博物馆策展人的职能、权利和义务也非常多样。策展人的职能包括确定展览主题、展览形式、目标观众群、展览文物、宣传活动等与展览有关的一切工作。策展人在整个策划展览的过程中具有对这项事务的最高决定权,而策展人在拥有最高决定权的同时也承担着对本次展览负责的义务。比如策展人要确定展览主题,组织多部门的工作,协调各类工作人员,处理展览的招标工作,权衡文化与商业的比重等。

18世纪以后,西方出现许多大型艺术博物馆比如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丹麦哥本哈根国立美术馆,美国史密森学院、英国阿什莫林艺术馆等。这些博物馆实力雄厚,藏品丰富,仅靠博物馆馆长已无法妥善经营好这么大的博物馆,于是开始从社会上招募在某个专业、某个领域知识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把博物馆内的藏品按时间地区等条件分成不同的种类,并且由这些人员专门负责研究、保管和陈列,经过策展人的组织,大大提高了博物馆的展览水平。

20世紀中期以后,独立策展人的角色才在欧洲社会出现,1975年国际独立策展人协会(Independent Curators International)在美国纽约成立,这标志着严格意义上的独立策展人的出现。1980年之后,独立策展人对西方博物馆、艺术馆的展览开始起到更大的作用,他们使欧美的博物馆和艺术馆的展览更加生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参观博物馆,所以策展人的社会影响也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独立策展人不仅是简单的策划博物馆展览,他们还要负责处理社会各方面的关系。比如社会上的艺术家、收藏家、赞助人的角色等。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策展人才开始崭露头角。1985年到1989年,以自己独特的历史眼光和艺术品位为指导的一批当代评论家、历史学家,联手策划组织了许多具有现代意义的艺术展览,这些展览是非常有前瞻性的,他们在充分学习西方策展人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尝试,敢于创作,为中国的策展人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其标志性事件是1989年2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十几名优秀的历史学家、历史评论家、美术艺术家组成了一个从博物馆展览主题的确定到展览内容、博物馆展览策划、人员的组织、整个博物馆活动的宣传、博物馆活动的筹资、优秀展览藏品,优秀策展人的评选等方面工作均涉及的团体,虽然当时他们并没有明确的独立策展人的概念,也没有自诩为独立策展人,但是当时的这些学者、评论家在后来有不少人成为国内优秀的独立策展人,其中包括范迪安、费大为、王明贤等人。在那个时代,他们已经具有了独立策展人的一些基本特征。

20世纪90年代初,政治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国内博物馆的运行发生重大改变,同时由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的商业操作模式传入中国,一批中国艺术家、批评家去海外学习,他们到国外以后受邀参与到国际各大展览策划活动中,吸收和借鉴西方的策展人的发展经验,在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回国指导国内策展人发展,开始形成突破博物馆本身,与社会加强联系的新型策展人模式。

二、中国博物馆策展人制度本土化的困境

中国的策展人特点是非常突出的。批评家吕澎指出:“中国似乎也没有决然独立的策展人,他们经常是在写作、帮工(学校或者艺术机构)中被要求成为策展人,但他们的很多策展工作都受金钱(画廊经理)和权力(上司或者官员)的影响;……新世纪的中国策展人没有谁能够声称自己的工作具有乌托邦的纯粹性,他们总是在权力、金钱、学术以及朋友关系中寻求平衡。在中国没有严格制度意义上的独立策展人,他们都或多或少受中国本土文化背景的影响。”

首先是展览资金问题。一个博物馆举行一次展览必须要有资金支持,而中国的博物馆大多是公益性事业单位,整个馆的收入和支出都靠政府财政,展览也不例外。一般来说博物馆的支出收入都实行预算制,但是随着财政制度的调整,预算也在发生变化。如今政府会给博物馆日常运营的经费,如果博物馆有特殊的展览需要经费则需要层层上报,获得财政审批通过后才能获得财政资金支持,在实施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评审的细项实施,不可更改调整,这样一来无论是对于博物馆还是策展人来说都失去了“权力”和主动性,只能被动地接受和完成。而最不方便的地方在于和国外博物馆的合作展览,一般这种与国外欧美博物馆的合作展览需要提前三到五年洽谈,而经费问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举个例子,假如今年开始协商一项与国外博物馆的展览,今年谈好的资金问题等到三五年之后可能已经不合时宜了,这就给国内博物馆策展人在与国外博物馆展览谈合作时造成了很多麻烦和困难。在国外,特别是欧美地区的博物馆在举行展览时往往有很多的资金支持,{2}除了财政拨款之外,还有很多基金会的支持和公司企业的赞助。

其次是展览人员问题。展览主题和项目确定之后需要一定的人员来具体落实。国内的博物馆在展览上实行项目负责制,项目由部门负责。这些人员的确定和使用并不能由一个部门主管来确定。项目负责人,内容负责人和设计负责人可能属于一个部门也可能分别在不同的部门,如此一来在人员的调度和使用上就非常繁琐,并且展览负责人没有实时调度安排他们的权利。欧美国家的博物馆展览运行机制非常有序,他们的策展人有更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一旦博物馆确定了策展人的人选,那么这次展览活动中,策展人就有负责一切事务的权利,项目和人员都由策展人来挑选。每个展览的特点不同,内容不同,所需要的人员要求也不同,策展人可以更好地根据展览要求挑选合适的人员,促进不同部门工作人员之间的协作能力,提高博物馆展览的水平和效益。

最后是展览决策权的问题。国内很多博物馆的展览都是由上级博物馆或领导机构敲定,而不是由专业人士自下而上提出,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自上而下制定的展览有问题,展览的确定还是应该由策展人去制定,而上级领导机构应该做的是决定这个项目是否可以批准,专业性强的问题应该交给专业人员去完成。其实博物馆展览可以通过自下而上实现,由策展人综合各项因素确定展览主题,再由博物馆学术机构审核批准,确认以后上报博物馆管理机构审批,然后确定实施,这种操作模式也许更适合博物馆展览的创新性发展。

三、中国博物馆策展人制度发展之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不断探寻适合国情的策展人发展之路,也在不断学习西方的策展人制度,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没有一味地全盘接受西方的策展人制度,而是正在结合中国特色,将我国文化自身发展特点融合到中国的策展人制度建设当中,虽然这个探寻的路程是艰辛的、曲折的,但这是我国博物馆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博物馆的长久发展、良性发展。

(一)拓宽展览资金渠道,使展览无后顾之忧

我国绝大多数博物馆的性质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因为是非营利性机构所以博物馆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通过政府财政经费满足博物馆的各项开支,展览作为博物馆的核心环节自然需要充足的经费支持。在西方国家,绝大部分的博物馆都不是国有性质的,其藏品大多数来自本国的收藏家,例如美国的加州博物馆、盖蒂博物馆都是由私人收藏家、首富捐赠的藏品,并且博物馆本身以及馆内设施都是由这一类群体建设。西方博物馆的这种机构性质决定了西方国家的博物馆资金来源更加广泛和自由,在资金使用和分配上灵活性更强,效率更高。中国的博物馆想要发展展览事业,就要在不改变现行大制度的基础上拓展资金来源,多途径吸纳馆外资金,使博物馆的资金来源更多更稳定,这样在需要资金支持的情况下才不会受制于资金短缺。在我国现行体制下,私人投资文化事业的在少数,大部分人更愿意投资回报性更强的项目而非博物馆展览,但是商业赞助不失为一个拓展资金来源的途径,我们除了在申请政府的赞助和奖励性政策以外还可以在政策允许和上级部门批准的情况下积极寻求企业赞助。除了从外在吸纳社会资金外还需要博物馆自身努力,比如博物馆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创作适合自身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让展品蕴含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走出博物馆,走进千万家。还可以通过博物馆门票不收费,特色展览象征性收费的方法获得资金支持,比如陕西历史博物馆就实行免票不免费的制度,每天发放各类门票几千张,观众可以通过自身需求去参观不同的展览,这样既保证了观众的参与感又能获得资金收入,形成良好的资金循环,通过展览以及衍生的文化事业获得收入,再将收入继续投入到新的展览和文化事业当中。

(二)制定考核激励机制,增强策展人活力

21世纪的中国博物馆正在形成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特色之路,在我国博物馆不断专业化、高水平化的同时,对于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为博物馆核心内容的展览环节更是首当其冲,所以要对博物馆策展人进行适当的考核激励。博物馆要对策展人藏品展览的研究成果和策展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评价,同时针对评估结果对策展人进行一定的奖励与惩罚。在我国博物馆的体制下,可以将绩效考核、职称晋级等方面作为奖惩措施,例如,湖南省博物馆在《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晋级评分标准》中首次将陈列展览作为其科研成果的考察标准,并且其分值比重甚至等同或超过了发表一篇国家核心级期刊、学术专著的分数。这样一来想要在博物馆策展事业上大展拳脚的策展人不必再因为发表期刊专著而没有心思做展影响博物馆的展览水平,从而增加了博物馆策划出优秀展览的可能性。而其他配合策展人展览的工作人员获得的分数都与策展人的分数有直接关系,可谓“一荣俱荣”,积分的多少则直接关系到其职称级别以及薪资待遇,这样一来相信策展人会更有动力去做更加出色的展览。

(三)培养策展人路径多元化,增加策展人才

策展人是博物馆进行藏品展览的核心要素,培养优秀的策展人是我国博物館发展的必经之路。现在有许多高校开设了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其中的课程内容涉及博物馆相关知识。高校可以针对现在博物馆发展的现状,开设针对性、专业性更强的相关课程,使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博物馆这个行业,增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博物馆策展人不仅需要过硬的历史文化知识,同样需要艺术鉴赏和协调管理能力,所以需要高校在提高学生历史文化知识水平的同时,注重学生艺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另外博物馆策展人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性较强的职业,所以需要博物馆与高校合作,高校开设相关课程增加学生的理论知识,博物馆给高校提供实践的岗位,从实地学习策展经验,提高学生实际参与能力。博物馆内的策展人要做好“传帮带”,分享经验与资源,指引和提携年轻人,为这个行业培养后续人才。现在国内就业压力大,而博物馆圈内相对缺乏人才,在博物馆与高校合作的基础上,可以给这些有策展经验,有专业知识的年轻人提供毕业即去合作博物馆就业的机会。现在有一些博物馆为策展人培养做了新的尝试。例如广东省博物馆实行的“自由申报策展人制度”与以往国内博物馆只有副研究馆员及以上职称才能担任策展人的规定不同,广东省博物馆这一举措虽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策展人的任职标准,但是却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博物馆的发展,给全国博物馆范围内的策展人聘用提供了不错的参考。

(四)推动机构改革,确保策展人话语权

我国博物馆现行的制度是“三部一室”制,即办公室、保管部、陈列部,社会教育部。{3}虽然现行的博物馆已经衍生出了更细化的部门比如文保部、研究部等等,但是仍然在“三部一室”体制下运行,三个部门相互独立,调用展览文物程序繁琐。虽然博物馆推行让更多的文物走出库房的改革,但是由于权力掌握在行政领导手中,而行政领导又受制于各种因素,对于博物馆库房文物走出库房的处理慎之又慎,严重影响了博物馆利用展品策划展览的效率。博物馆可以将文物的馆藏、陈列,展览权力在有效监督下划给策展人及其工作人员,这种做法有利于馆藏文物的系统管理、科学归类,又方便了所有藏品研究人员接触藏品,研究藏品。另外博物馆可以将业务领域的话语权和决策权交给专家,开放性的扩大展览空间,把馆藏品的展览以及后期的评估交给馆内外的专家学者,在这方面他们更有水平,理应给他们更多的话语权,保证展览的专业水平。

我国自学习西方先进博物馆运行模式以来为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策展人制度做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努力,这个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但同时也是不断向前的,这也是一代代博物馆人为博物馆事业添砖加瓦的过程。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博物馆在藏品研究、藏品陈列以及教育活动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地博物馆都在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博物馆改革方向,相信在未来的探索中,在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动下,具有中国特色的策展人制度势必会全面发展,推动博物馆事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注 释:

{1}张誉腾.博物馆大势观察[M].台北:五观艺术管理有限公司,2003.

{2}徐纯.博物馆實践与博物馆理论的关系——以博物馆展览为视角[J].东南文化,2011(02):92.

{3}严建强.博物馆理论与实践[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参考文献:

〔1〕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58-61.

〔2〕张誉腾.当代博物馆探索[M].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2000.

〔3〕卫艳.论美国博物馆中“Curator负责制”——以方闻时期的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为例[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9.

〔4〕吕澎.清华美术:关于新世纪策展人的一个报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9.

〔5〕吕理政.博物馆展示的传统与展望[M].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99.

〔6〕单霁翔.博物馆功能和职能的加强与完善——在国际博协第22届大会上的发言[N].中国文物报,2010-11-13.

〔7〕宋向光.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A].博物馆与青少年——广州2006国际博物馆日馆长论坛论文集[C].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8〕孙志新.美国博物馆业务主管的职责与工作[J].中国博物馆通讯,2006(06).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urator System in Chinese Museums

WANG Zi-hao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Curator" system is a common mode of institutional operation in the operation of museums. The core of this mode is curator. It is popular in museums in western countries and has developed into a very mature museum management system. China's modern museum started late, curator development is in the exploratory stage, there are some non-standard, unreasonable place,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realistic situation of Chinese museum curator system , and provides some feasible suggestions for its future development.

Keywords: Museum; Curator; Exhibition

猜你喜欢

展览博物馆
博物馆里的“虎”
博物馆
揭开古籍文献与历史图像神秘面纱
国家典籍博物馆展览所见文明交流互鉴
博物馆书画展览设计研究
关于低碳展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展览发展研究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