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歌诀应用的现状与思考
2021-10-14李浩楠
摘 要:历史歌诀是中国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在当代的历史教学中加以继承。本文基于历史教学的现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历史教学不宜盲目使用传统的历史歌诀;历史歌诀的内容必须全面准确;历史歌诀中不应该出现过多的历史评价内容;历史歌诀的编写应注意吸收音韵学知识。
关键词:历史教学;历史歌诀;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09-0030-04
2018年2月,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之一的时空观念,强调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1]。以歌诀的形式记忆历史知识,尤其是历史年代、事件、地理等,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如何使历史歌诀更加适应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无疑是摆在历史学家和历史教师面前的难题之一,笔者在总结各类历史歌诀的特点和回顾学术界以往研究的前提下,对历史歌诀的应用提出自己的思考,以求教于方家。
一、学术史回顾
(一)代表性的历史歌诀
中国古代的历史歌诀以《三字经》中的历代世系部分[2],及明人杨慎撰《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为代表[3]。前者系童蒙书,读者颇众。后者在明清时,传唱颇广[4]。二者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了后世的历史歌诀,如各个版本的《历史朝代歌》。20世纪60年代,教育家、通俗韵文作家辛安亭撰有《历史歌》,分为《朝代歌》《人物歌》两部分,多次再版,全系四句七字歌诀[5]。20世纪80年代之后,教辅书市场上亦出现了一批历史歌诀著作,如《中国历史速记歌诀》,兼有三字、五字、七字歌诀,采取打油诗的形式[6]。《中国历史歌诀》,用百余历史事件和代表人物贯穿整个中国历史,每个事件和人物之下,都有对应的歌诀,以七字歌诀为主,七字歌诀之内亦有三字者[7]。《中国历史四字歌》,以四字歌诀,共一百句,概括整个中国历史[8]。《轻轻松松学历史——历史知识歌诀》(中国历史古代部分),将中国古代史分为39个篇目,单独篇目以七字歌诀为主,间有五字者[9]。《高中历史诗词歌诀》,将包括中国史、世界史在内的历史知识划分18个独立的单元,每个单元下由若干独立的歌诀组成,歌诀以七字者为多,尚有六字者[10]。《历史原来很好记》则以三字歌诀的形式,囊括了历史上的主要朝代和重大事件[11]。这些代表性的歌诀各有短长,然其局限性在于:对编撰歌诀时的历史教科书有着较强的依存性,历史教科书、课纲等发生变化时,歌诀亦需有相应的调整。所以,这些歌诀虽系认真编撰之作,但其在生命力和使用范围方面,远远没有达到历史上《三字经》《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的高度。
(二)理论探讨与实践经验
在中国出版的历史教育类图书中,历史教育学者和中小学历史教育名师撰写的兼有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类图书占有一定比例。历史教育大家赵恒烈(1931—1999年)所推重的5类历史知识记忆方法,其中之一即歌谣记忆法,历史歌诀“朗朗上口,易于成诵”,但其编写“形式必须简短齐整,内容必须准确全面,语言力求生动活泼”[12]。于友西等先生指出,记忆在历史教学中尤为重要,教师需要提高学生记忆方法的能力,对于一些地名、人名、年代等机械记忆的内容,“尽量使之向趣味记忆法方面靠拢”[13]。历史歌诀理论上无疑属于“趣味记忆法”之一。聂幼犁等先生认为,历史知识保持方法中的突出知识意义的方法模式,其中之一是简化法,即抓住记忆知识的主要特征,可采用浓缩法,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可简化为“一均田、二汉化、三迁都”[14]。历史歌诀可以归纳到这种简化法之中。21世纪后,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和多媒体教学的普遍应用,学者们对历史歌诀的兴趣不减,冯一下先生认为,历史知识记忆关键在于方法要活,包括口诀记忆法在内的诸种方法皆为“如何对材料加以组织”,应启发学生按照自己兴趣、认知结构等来组织记忆材料,“而不是一定要学生掌握某一种具体记忆方法”[15]。即历史歌诀可以作为历史知识记忆的一种方法,但不是适合于一切学生,学生们可根据具体情况,具体选择记忆方法。江苏省历史特级教师刘俊利认为,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史实教学包括四个环节,第三个环节即记忆史实,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总结和使用记忆方法;引导优化记忆方法,并融合于知识结构”,但各种记忆方法都要与史实结合,“切忌流于形式,空谈记忆方法”[16]。历史歌诀属于“记忆方法”之一种,但不可流于形式,将其视为唯一的记忆方法,并灌输给学生。学者们还对包括历史歌诀在内的传统历史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关系进行探讨,王泳先生认为,中学历史教育要协调好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不能一味使用电化教学,将教师的“满堂灌”变为“电灌”,要將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如课件界面设计要简洁,“文本内容的显示要尽可能的少,尽可能的简练”[17]。除将课程主要纲目加入课件文本外,将简洁的历史歌诀这种传统教学方法做“拿来主义”,加入课件,不失为一种将传统历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路子。王雄先生指出,知识建构的基础之一是线性顺序,他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非常害怕记忆历史年代,而一些历史老师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记忆不能进入长期记忆,他指出学生记住历史年表需要具备:顺序在记忆中有价值;先记顺序,再记年代[18]。传统的历史歌诀,恰好具备这一优势。张德顺等先生认为,教学手段的发展不是后一阶段的技术体系简单地替代前一阶段的技术体系,传统和现代的关系应该是“让传统成为现代的必要资源,是一种‘扬弃,即只是保留其中有生命力的技术”。如黑板、粉笔,现代仍然在使用,而很多20世纪发明的教学仪器,很多已经随着计算机的应用而淘汰[19]。历史歌诀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中国历史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至少不应轻易列入“扬弃”之列。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于历史歌诀的认识存在如下共识:历史歌诀在中国古代、近现代的历史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国古代历史教学的精华之一;在信息技术普及的当代,历史知识记忆仍然属于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历史教师应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如果历史歌诀符合学生个人的知识水平和学习需要,完全可以加以利用;历史歌诀类图书作为教辅材料之一,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在中学历史教辅图书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学术界对于历史歌诀认识的分歧之处在于:按照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人类获取的外界信息,绝大部分来自视觉,因此,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的多媒体课件以及各种图表,更加适合学生吸收历史知识,传统的历史歌诀尽管仍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否可以“退居二线”;尽管依据现有教材开发的历史歌诀图书数量不少,但无一种能达到普及、通用的水平。
二、问题与思考
(一)历史歌诀的使用不宜复古
如前所述,现存历史歌诀类图书在生命力和使用范围方面,没有达到历史上《三字经》《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的高度。后者符合“形式必须简短齐整,内容必须准确全面,语言力求生动活泼”的特点[12],在古代、近代的历史教育中长盛不衰。但并不意味着要“走回头路”。因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首位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历史教育,意味着人民历史观,与封建主义的唯心主义、英雄主义历史观,彻底划清了界限。《三字经》中的历史朝代部分,尽管只是按照年代顺序排列,概括了历史上的朝代。但是诵读全文,其中充斥着传统儒家的三纲五常等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公正等观念格格不入。杨慎的《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在知识介绍上更加全面,更加适合于诵读和演唱,但其行文中间,充斥着帝王史观、英雄史观和对明君奸臣的褒贬,还有重男轻女思想[4]。如果在历史教学中简单搬用《三字经》《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其效果大致同现今个别地方搞“二十四孝”雕塑,鼓励学生学习《弟子规》,将历史上的精华与糟粕一致继承,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张永理先生指出,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需注意到“封建残余的影响遍及诸多领域,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20]。历史歌诀的使用不宜复古,其意在此。
(二)历史歌诀的内容必须全面准确
赵恒烈先生提及历史歌诀的编写“形式必须简短齐整,内容必须准确全面,语言力求生动活泼”,并列举了中国朝代歌“夏商周秦西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以下有五代,宋元明清帝制消”[12]。该歌诀列举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主要朝代,但其中最令人遗憾之处,则是将宋朝作为大一统王朝,忽略了辽、金两朝的存在。尽管《辽史》《金史》从来都属于“二十一史”“二十四史”之列,新中国编纂的各种历史教科书,从来没有缺少辽金两朝的位置。即使是《三字经》和《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前者尚有“辽与金,皆称帝”之句[2]。后者亦将辽金列入“历代”中[4]。对两朝的历史认识尚不及古人,实属不该。亦有个别历史歌诀在一些非大一统王朝和割据政权的记忆上下了功夫,如表示十六国的“先六后十淝水战,鲜卑匈奴羯氐羌。一夏一成和两赵,三秦四燕与五凉”,如表示五代十国的“梁唐晋汉周加后,两蜀两汉霸三方。吴越南平闽与楚,吴国之后是南唐”等[21]。
(三)历史歌诀中历史评价的文字不宜过多
以《三字经》《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为代表的历史歌诀,前者蕴儒家价值观于文字之中,但其中关于历史评价的文字,并不为多,但平叙历史朝代顺序而已[2]。后者在介绍历史知识的同时,寓褒贬于文字之中,试图达到“教化”百姓之功[4]。二书的褒贬文字,代表的是封建王朝的意识形态。前述当代的几部历史歌诀读物,其编写依赖当时的历史教科书,而一些历史教科书亦特别强调中国历史某个时间、人物的历史功绩、历史意义,故历史歌诀中此类文字占有一定比例。如诸部历史歌诀读物,对于唐太宗和“贞观之治”,评价大同小异。按唯物主义史观,“贞观之治”的主要创造者是劳动人民,唐太宗作为明君亦起到重要作用,但随着在位时间的推移,其励精图治之态不如往昔,诤臣魏征云,“陛下欲善之志不及于昔时,闻过必改少亏于曩日,谴罚积多,威怒微厉”[22]。同为封建帝王的金世宗,尚且云,“朕观唐史,见太宗行事初甚厉精,晚年与群臣议多饰辞,朕不如是也”“唐太宗,明天子也,晚年亦有过举”[23]。笔者认为,中国古代史部分的历史歌诀的编写,应将重点放在朝代、帝系(各朝皇帝的先后顺序)、年号、主要官制、行政区划等,关于历史评价的内容不宜过多。在笔者进行的本科历史教学中,有部分学生受到之前中小学历史教科书和历史考卷中多设置某某事件(人物)的历史意义评价的题目等影响,在本科学位论文开题中仍取某某事件(人物)的历史意义的标题,而不是在学习本科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在认真研读史料的前提下,撰写考据类论文,历史歌诀中存在过多的历史评价内容,无疑使此类对历史认识的标签化更为“普及”。加之部分中小学生,对唯物史观没有深入的了解,受网络历史文章的影响,把自己当做某个历史朝代、历史人物的粉丝,心中只有“偉大”的朝代和历史人物,没有苍生大众,对于自己所爱的朝代和人物,只许赞美,不许揭露。历史歌诀的编写应在唯物主义史观的指导下编写,着重介绍历史年代、主要官制和地理等方面的信息,应引导学生尊重历史上的劳动人民,而不是成为某些朝代或帝王的粉丝。
(四)历史歌诀的编写应注意吸收音韵学知识
本文之前介绍的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历史歌诀读物,查阅其作者身份,只有《历史歌》的作者辛安亭先生拥有通俗韵文作家的身份,其它读物作者大抵依据教材和个人经历,编写历史歌诀,编写历史歌诀后,亦没有将不同的歌诀分为对照组传授学生,没有数据对比和变量。而以《三字经》《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为代表的历史歌诀,恰在“朗朗上口”上下足了功夫,故流传久远。笔者认为,在普通话大力推广的当代,历史歌诀的编写应注意吸收音韵学知识,编写后的使用应注意学生的反馈,并获取对照组、数据信息,使之在适合诵读方面适合于绝大部分学生。如退而求其次,可对学生的音乐爱好进行调研,挑选学生接受最广及适合编写歌诀的流行音乐,在其曲谱上填写相关历史知识,使学生达到巩固记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凤光宇.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80.
〔2〕陆林.三字经辑刊[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7-8.
〔3〕王文才.杨慎词曲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272-375.
〔4〕李浩楠.杨慎《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契丹(辽)部分研究[J].辽金历史与考古,2020(00):165-171.
〔5〕辛安亭.历史歌(朝代歌·人物歌)[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
〔6〕罗萌.中国历史速记歌诀[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
〔7〕张力,等.中国历史歌诀[M].西安:未来出版社,1992.
〔8〕高明.中国歷史四字歌[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9〕沈鸿建.轻轻松松学历史——历史知识歌诀(中国历史古代部分)[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
〔10〕崔枫.高中历史诗词歌诀[M].沈阳:白山出版社,2015.
〔11〕李国栋.历史原来很好记[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5.
〔12〕赵恒烈.赵恒烈历史教育选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66.
〔13〕于友西,等.历史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92.
〔14〕聂幼犁,等.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70.
〔15〕冯一下.改革中的历史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285.
〔16〕陈仲丹.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216-217.
〔17〕王泳.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现代教育技术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2.95.
〔18〕王雄.王雄的中学历史教学主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61.
〔19〕张德顺,等.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7.71.
〔20〕张永理.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封建残余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3.
〔21〕宁裕先,等.历史教育方法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223.
〔22〕(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6129.
〔23〕(元)脱脱,等.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866.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inking of the Application of Historical Song Formula History Teaching
LI Hao-nan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history teaching, the historical song formula is worth inheriting in contemporary history teaching.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istory teaching,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pecific solutions: it is not suitable to blindly use the traditional historical song formula in history teaching; The content of historical rhymes must be comprehensive and accurate; There should not be too much content of historical evaluation in the historical song formula; The compilation of historical song formula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absorbing the knowledge of phonology.
Keywords: History Teaching; Historical Song Formula; Application
收稿日期:2021-07-15
作者简介:李浩楠(1983-),汉族,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历史教育、辽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