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庭康复训练在老年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中的应用
2021-10-14杨广宇于红黄卫东
杨广宇 于红 黄卫东
(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吉林 长春 130000;2长春中医药大学)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我国突发性聋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1〕。突发性聋是指不明原因突然性的感音神经性的听力下降,一般在72 h内两个相邻频率的听力会至少下降20 dB,并可能伴有眩晕、恶心和呕吐的症状。在老年人中听力下降程度及眩晕引起的风险均高于其他患者,叶华富等〔2〕研究发现突发性聋伴眩晕的老年患者治疗效果不佳。目前,普遍认为眩晕的发生会导致突发性聋的预后不良,且眩晕的发生还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以焦虑和抑郁较常见〔3〕,而焦虑和抑郁也是突发性聋的不良预后因素,由此产生恶性循环。因此,对于突发性聋伴眩晕的老年患者治疗尤为重要。
目前治疗眩晕主要有使用药物和外科手术治疗两种方法〔4〕,药物治疗中常用药物有改善微循环类药物、皮质类固醇激素、倍他司汀、钙离子阻滞剂、治疗偏头痛药物、镇静剂、止吐剂等。长期临床研究表明药物治疗效果并不明显,很多药物使用后存在一定副作用及不良反应。老年人常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用药剂量及选择受到限制。手术治疗存在费用昂贵且易发生并发症的可能。前庭康复训练作为一种物理训练方法,通过反复进行眼、头、颈及身体的运动训练,达到改善患者平衡能力及眩晕的耐受能力,具有无创伤、费用低、几乎无并发症且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眩晕症状等优点,逐渐成为治疗眩晕的第三大主要治疗手段〔5〕。前庭康复训练的有效性已被临床研究所认可,李娜等〔6〕研究表明对眩晕患者进行前庭功能康复训练,可减轻患者眩晕症状,提高治疗效果。王庆林等〔7〕研究表明前庭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患者抑郁、焦虑等心理状况。目前国内患者前庭康复训练方式多为入院后经过一次性培训后自行训练,依从性和准确性较差。葛畅等〔8〕研究显示,有效的康复监督可促进前庭系统障碍患者恢复,患者对于前庭康复训练的主动性和认同性与患者的愈后呈正相关。本研究拟分析前庭康复训练对老年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的干预效果。
1 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通过便利取样方法选取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老年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102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1例。入院后对患者进行眩晕评估、前庭功能、头部核磁及外耳道情况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导致的眩晕情况。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②符合2015年由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于制定的《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诊断为突发性聋并伴有眩晕者;③无精神障碍和智力障碍者;④无沟通障碍者;⑤了解干预过程,均经伦理委员会批准,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排除标准:①外耳道占位性病变者; ②耳外伤者;③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眩晕者;④遗传性耳聋者; ⑤有明确精神类疾病者;⑥有其他引起眩晕症状疾病者; ⑦耳石症的患者;⑧听神经瘤等桥小脑角占位性病变者。 干预过程中,对照组有3例拒绝填写调查问卷,观察组有5例因自身原因,多天未经医生允许擅自离院,不能及时参加早交班后的前庭康复训练。最终有效样本量为95例,其中对照组48例,女27例,男21例,平均年龄(68.00±2.25)岁,平均住院天数(14.31±0.13)d;观察组47例,女27例,男20例,平均年龄(63.68±2.23)岁,平均住院天数(14.21±0.10)d。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干预方法 由2名耳内科医生、1名康复科医生、4名耳内科护士组成, 与患者建立一对多的管理模式。 在项目开始前, 所有相关人员统一接受相关理论知识及前庭康复训练培训,保证操作的准确性及传达的精准性。详细记录患者病史和患者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患者听力下降情况、发病时间、眩晕发生时的症状及有无诱发因素等,对患者进行第1次眩晕障碍量表(DHI)及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估。制定适合观察组的前庭康复训练内容,并拍摄视频,告知训练时间、地点、配合要点及注意事项。每日早交班后带领观察组共同进行前庭康复训练30 min。
在训练过程中进行全程监控,向患者及其家属作详细的介绍与解释前庭康复训练的具体方法、主要目的及训练中可能伴随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增加信心,进而积极、主动地配合训练。由专业人员进行演示前庭康复训练的具体内容和其中细节解释。前庭康复训练的具体内容包括:①坐位水平头部运动,坐位垂直头部运动;②坐位水平头部-身体运动;③分腿站立时水平头部运动;④分腿站立时垂直头部运动;⑤分腿站立时头部-身体运动;⑥双腿并拢时水平头部运动;⑦双腿并拢时垂直头部运动;⑧双腿并拢时头部-身体运动;⑨双腿前后“一字型”站立时水平头部运动;⑩双腿前后“一字型”站立时垂直头部运动;行走时水平头部运功;行走时垂直头部运功;姿势稳定训练;稳定注视训练。
进行前庭康复训练后,给予对照组及观察组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常规药物包括抗眩晕、营养神经、血管活性等药物。干预7 d及14 d后再次使用DHI及HADS对两组进行评估。
1.3DHI 使用DHI通过眩晕主观症状、躯体、情绪、功能4个因素对干预前后进行分析。此量表在临床应用中的信效度较高,是描述患者主观感觉可量化的一个评定量表,包括3个指数,DHI-P用来评估身体因素;DHI-E用来评估情感因素;DHI-F用来评估功能因素。本量表共包括25个因子,用来评估患者情感、功能及躯体3方面情况。本量表25个问题中每个问题答案分别是“是、无、偶尔”,分别计4分、0分、2分。此量表最高得分100分,最低0分。以总分评定患者主观眩晕的严重程度。0~30分为轻度眩晕,31~60分为中度眩晕,>60分为重度眩晕。
1.4HADS HADS有两个分量表和7个条目,共计14项自我评定量表,HADS-A为焦虑量表,HADS-D为抑郁量表,HADS-T为总量表。每条为likert 4评分(0~3分),且各分量表得分为0~21,得分越高,情绪反应水平越高。0~7分为正常,8~11为轻度情绪障碍,11以上为中度至重度情绪障碍。若两个分量表评分之和≥12分,提示临床显著的精神性症状。8分灵敏度为80%~100%,特异性仅为17%~29%。
1.5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χ2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
2 结 果
干预前,两组DMI、HA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7、14 d,两组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01),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DHI、HADS评分比较分)
3 讨 论
药物治疗可以改善老年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的眩晕、心理状况。药物治疗的目的是缓解眩晕,促进前庭代偿过程的进一步强化,并于患者大脑中构建一种感觉上的新平衡,使呕吐、恶心、焦虑等眩晕常伴症状得到一定减轻。本研究主要应用的药物包括金纳多和甲磺酸倍他司汀。经研究证实,银杏叶提取物能改善血液流变学及内耳灌注,促进突触重塑保护前庭功能,可以调整血管张力,增加红细胞的变形性,对抗血小板凝集,减少血栓形成,还可以清除自由基,避免内耳组织受到缺氧和缺血的危害,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闫春阳〔9〕研究表明金纳多能有效治疗突发性聋眩晕患者耳鸣,改善眩晕症状,改善患者听力。张海红等〔10〕研究发现金纳多可以通过清除自由基,改善中枢神经的能量代谢,保护神经,从而改善患者的抑郁状况。甲磺酸倍他司汀是治疗突发性聋伴眩晕的常见组胺类药物,可以提高红细胞的变形能力,降低血液黏稠度,从而增加内耳血流量,使功能障碍得到改善。甲磺酸倍他司汀对内耳及脑血管有舒张作用,还可以抑制神经冲动向前庭外侧传导,从而有效控制眩晕。郭凯〔11〕研究发现使用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的症状效果好,且副作用小,较其他药物相比复发率低。何晓等〔12〕研究发现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对于突发性聋患者的疗效较高。
前庭康复训练作为一种物理疗法,是针对患者受损的前庭而采用的一种非药物、非创伤性不同于一般通用运动的、具有高度专业化的训练方法而反复进行的一种特殊治疗方式,通过前庭康复训练,使受损前庭逐渐得到代偿,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及平衡功能〔13〕。具有简单、易操作、几乎无副作用等特点〔14〕,适用于眩晕发作时的任何时间段,对单侧或双侧前庭功能障碍均有效。代佳等〔15〕研究表明前庭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的眩晕症状并加快眩晕患者恢复。
优化路径后的前庭康复训练联合药物治疗的方法较其他方法患者恢复速度更快,眩晕症状改善明显,更能建立患者恢复的信心,因此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状况。前庭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的两种方式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均可改善患者眩晕及心理状况。联合两种方法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同时对患者进行治疗,缩短患者病程,提高患者满意度及信心。患者参与的主动性和动作的准确性对康复效果有直接影响,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健康控制点理论认为,一个人的健康行为及因此产生的健康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与一个人的健康信念有关〔16〕。如果患者相信自己能够康复,愿意积极主动参与,康复的概率会大很多〔17〕。因此,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主动性是一个重要问题。本研究采取由专人每天与患者共同进行优化路径后的前庭康复训练,全程监控,从而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和训练动作的准确性,也可能是加速患者恢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