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文献综述

2021-10-14尚蕾蕾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1年8期

尚蕾蕾

(1.湖南省农林工业勘察设计研究总院,湖南长沙 410000;2.长沙理工大学,湖南长沙 410000)

随着我国农田建设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资金整合力度进一步加大,2010年以来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提高了粮食、油料、棉花等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为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基于CiteSpace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功能,通过梳理总结收集的核心文献资料,对目前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发表机构、发表作者等进行分析,并探寻研究的方向和热点。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国际著名信息可视化专家、美国德雷赛尔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陈超美教授研发的一款用于分析和可视共现网络的Java应用程序,可根据相关数据,挖掘科学文献中的内在规律,并采用知识图谱的可视化方式直观展示。本文以CiteSpace软件作为研究工具,绘制一系列相关知识图谱,通过大数据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研究态势。

1.2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以CNKI中SCI、EI、CSSCI、CSCD的核心数据为来源,文献检索时间截至2020年12月31日,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共获得117篇核心期刊学术论文数据。

使用NoteExpress文献管理软件对获取的原始数据进行人工识别及筛选,将数据进行除重,并剔除与本次研究主题无关的论文,最终得到108篇核心期刊论文作为本次研究的分析对象,详细指数如表1所示。

表1 分析文献指标Tab.1 The list of analysis literature indicators

2 研究基本情况

2.1 年发文量偏少,研究热度不够

2019年—2020年,财政部共安排农田建设补助等资金1 396.28×108元,其 中2019年694.23×108元,2020年702.05×108元,新建1067×104hm2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如此巨大的投资下,发文数量显得尤为稀少。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1999年以来,核心发文仅仅108篇,且有些年份并未有高标准农田的相关研究(2000年—2003年、2004年—2008年)。相关研究在2014年达到一个小高潮,共发表核心研究论文19篇,但一直到2017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18年发表核心研究论文达到历史最高值23篇,但并未改变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域研究的热度减缓之势,2020年仅有1篇与之相关的文献,与国家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形成鲜明对比。

2.2 研究机构(研究者)众多,机构(研究者)间合作不足

根据可视化图谱统计分析结果,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格局。对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一些涉农的高校,这也符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所在的科研领域性质,但机构之间的合作较为松散。

各作者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研究较为深入,同时也与其他的研究者合作关系较为紧密,但从整体来看,研究者之间的合作与机构间合作类似,没有形成合力。

2.3 文献来源略显单一

根据文献数据按照文献被引降序排列,统计分析排名前20的文献来源期刊,如表2所示。由统计分析结果可见,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文献来源期刊基本集中在《农业工程学报》《中国土地科学》以及《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占被引排名前20的83.2%,是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研究文献发表的重要期刊来源,尤其是农业工程学报,更是来源期刊的领头羊,但其他期刊发文较少,研究阵地还是略显单一。

表2 文献被引统计分析Tab.2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cited documents

3 研究动态

3.1 研究热点

通过关键词共现来分析研究文献的核心,从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图谱能够清晰地展现研究主题的热点,如图2所示。最大的节点依次为“高标准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建设”,可知我国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研究均围绕主题展开,也是其研究的主流方向。

图2 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图谱Fig.2 The collection of illustrative plates of keyword co-occurrence visualization

3.2 问题和对策方面的研究

一些学者对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涉及到的一些因素进行了研究,但对实际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问题的总结剖析还不足,并且没有形成一个研究体系。随着国家倡导项目建设全过程咨询的落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全过程咨询还尚未有相关研究,项目建后管护体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3.3 相关理论研究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研究理论,主要是关于区域划定、建设时序、建设模式、评价体系等4方面,基本构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理论框架。

3.3.1 区域划定

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规划是项目建设的第一步,区域划定是规划的前置条件。只有充分合理地进行区域划定,才能切实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保障农民切身利益,实现“藏粮于地”的国家战略。

3.3.2 建设时序

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建设时序显得尤为重要。诸多学者通过多种角度、多种模型方法,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时序进行了研究,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奠定了科学的判断基础。

3.3.3 建设模式

诸多学者立足基本农田等本质特征,因地制宜地提出不同的发展模式,曾福生等立足湖南省,从建设主体的义务责任、资金来源以及建设目标出发,结合区域发展理论,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划分为6个模式(集约规模模式、农业产业模式、生产技术提高模式、生产条件便利模式、后备资源开发模式、特色农业运作模式);李义龙等以乡村振兴为背景,依据资源禀赋将高标准农田划分为4个模式(产业兴旺—集约高效模式、提质增效—产业培育模式、补齐短板—整合资源模式、生态宜居—环境整治模式);既能有效地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又能跟产业、生态相结合,提高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可持续能力,使项目建设效益最大化。

3.3.4 评价体系

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评价体系研究,按照评价对象建设的前后期可以大致分为以下2类:①蔡朕等[1]运用模糊物元模型、熵权法以及模糊综合评价法,谭少军等[2]利用生态位、局部莫兰指数、多元约束方法,崔勇等[3]利用多因素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GIS技术,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与区位选址进行研究;三者都是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前期选址进行评价,保证建设的合理性。②蔡洁等[4]基于熵权可拓模型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社会效应评价,王晓青等[5]通过构建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对黄淮海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综合效益评价。以上皆为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后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检验建设的性价比及合理性,为下一批次建设储备经验。

4 结语

根据预先设定的查询条件,在CNKI中筛选出本次的研究文献,利用CiteSpace、NoteExpress等工具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从文献的发表数量来看,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略显不够。尤其是研究数量相对于建设的热潮来说,对比鲜明,略显冷淡。目前,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问题和对策方面的研究略有不足,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区域划定、建设时序、建设模式、评价体系等方面,对建设中发现的问题反思不足,对今后的建设借鉴缺乏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