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40年来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研究的进展与前瞻

2021-10-14刘兰兰乐传永

终身教育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研究发展教育

□ 刘兰兰,乐传永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继续教育在参与社会变革的同时,也经历了纷繁复杂的创新和发展,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学历补偿,到现在的学历提升和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高等继续教育始终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溯高校继续教育理论研究,从改革开放后的初步发展,到21世纪之后的深化转型和内涵建设,可以为高校继续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本研究通过对近40年来高校继续教育相关文献进行收集和梳理,旨在从成果的视角考察高校继续教育研究体现出来的趋势和进展,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分析和讨论。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研究方法

CiteSpace 和SATI是通过可视化方式揭示某一研究领域的热点、演进规律的研究工具,可以专门针对文献中的关键词、作者、发文期刊等展开共现和数据分析,进而挖掘发刊文献的潜在特征。本文综合运用上述两款可视化分析工具,对国内近40年来高校继续教育研究成果展开数据分析,并将结果以表格、知识图谱等形式进行可视化呈现。在文献样本的选择上,运用德尔菲法向国内知名成人教育专家进行询问,获得了关键词检索的建议。

2.数据来源

以中国知网(CNKI)为检索平台,检索条件设置为“主题=高校继续教育,或者主题=高等继续教育,或者主题=大学后继续教育,或者主题=成人高等教育,或者主题=非学历继续教育”,搜索范围限定在“社会科学I辑”和“社会科学II辑”,发表时间选定为“198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检索采用精确匹配模式,共检索获得中文文献18 302篇,剔除会议通知、征稿启事、学校简介、讲话意见等无效文献5 600余篇,最终保留有效文献12 648篇,并以此为样本进行数据及可视化分析。

二、高校继续教育研究概况

1.总体发文趋势分析

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研究文献数量整体呈现“倒V”型的发展趋势,见图1。1979年5月,我国派代表到墨西哥参加第一次世界继续工程教育大会,“继续教育”这一概念正式被引入中国,通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研究成果呈现曲线上升趋势,并在2007年达到顶峰。其中,1980—1992年是缓慢上升阶段,这一时期,《继续工程教育》《继续教育》《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等继续教育研究刊物相继创办,相关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在研究内容上以引进国外研究成果、实践经验总结和基本理论学习为主。1993—2007年是快速发展阶段,国家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意见》(1993年)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高校继续教育的办学指向。这一时期的高校继续教育研究在多向开拓中获得迅速发展,有效地总结了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办学经验,开启了中国特色的继续教育理论研究,关注到了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等热点话题。2007年以后,国内高校继续教育的研究成果逐渐减少,处于“下降期”,但在研究内容上逐渐拓展和深化,高校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高校继续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发展等重点问题被关注和研究。

图1 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研究40年总体发文趋势

2.研究机构分析

发文数量排名在前15位的研究机构,见表1,最低发文量均在55篇以上,其中,曲阜师范大学以161篇有效文献的发文量居于首位。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机构涉及东、中、西部多个地域,发文署名的二级机构多以继续教育学院或成人教育学院为主,呈现出分布区域广、实践性强的特征。这些研究机构也均是国内较早开展继续教育实践活动的高校,它们为高校继续教育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表1 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研究40年发文机构排名

3.发文期刊分析

发文量排名前10位的期刊主要包括《中国成人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研究》等,其中《中国成人教育》以1 583篇有效文献位于首位,占比12.95%,是高校继续教育研究成果产出的重要“阵地”,如表2所示。从对发文期刊的统计来看,期刊水平整体较低,这10种期刊中没有CSSCI来源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仅有《成人教育》《职教论坛》和《教育与职业》,高质量期刊数量过少已经成为制约高校继续教育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4.核心作者集聚分析

通过SATI聚类和Citespace数据统计可知,排名前10位的作者发文总量为239篇,如表3所示。其中,陈龙根(浙江工业大学)发文量最多,为33篇。根据普莱斯定律,M=0.749(Nmax)1/2,Nmax为作者单独最高发文量,即33,求得M≈4.3,取发文量整数值为5,这表明发文量≥5篇为核心作者。经统计,高校继续教育研究的核心作者共有420位,总体占比较高,初步形成了核心作者群。在核心作者中,陈龙根研究的内容涉及高等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教学质量保障、教学与课程改革等方面;余小波关注高校继续教育的体制机制研究、转型发展研究及教育质量研究等;胡凤英侧重研究高校继续教育的价值、特色、创新与发展等。此外,由集聚图可知,发文作者虽然存在部分合作关系,但作者之间的连线总体较为稀松,还没有形成具有整体影响力的研究团队和成果。

表2 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研究40年发文期刊排名

三、高校继续教育研究的主题分析

通过SATI在线可视化工具生成高校继续教育研究的关键词相异矩阵,并通过EXCEL转换成关键词相异矩阵表格,将其导入SPSS24.0中,通过多维尺度分析生成近40年来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关键词的坐标“散点图”,如图2所示。结合对研究文本的总结分析,梳理出高校继续教育的研究主题主要聚焦在: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定位研究、高校继续教育功能和价值研究、高校继续教育变迁逻辑研究、高校继续教育存在问题研究、高校继续教育体制机制研究、高校继续教育教学模式研究、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策略研究和特定人群的大学后继续教育研究等八个方面。

表3 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研究40年核心作者统计表

1.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定位研究

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定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其实质是在社会政治经济体系中找准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空间,并确定服务面向、发展目标及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的前瞻性战略思考和规划活动。[1]当前研究将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定位归纳为三类:

第一类是基于系统理论视角,提出“层次定位论”。高校应依据自身类型、层次及所处发展阶段,制定继续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立足学校的优势学科和地方优势产业,明确继续教育办学定位,[2]目前可以按照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院校、高职高专院校进行定位。[3]

图2 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研究40年关键词分析散点图

第二类是基于高校社会职能理论视角,提出“服务社会定位论”。“服务社会”是大学的核心职能,是现代大学职能发展的主流,[4]继续教育作为社会对大学的现实诉求,将进一步成为大学服务社会的重要窗口和关键途径。[5]继续教育扩大了高校的教育职能,挖掘了高校教育内涵,增强了高校适应社会的能力。[6]在对高校继续教育社会职能的研究中,研究者们更集中于对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探讨,认为地方高校要凸显区域社会的地方特色,结合自身优势,找准经济、社会和个体发展的结合点。[7]

第三类是基于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理论视角,提出“大教育、大培育论”。[8]高校继续教育作为一种面向成人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应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高度对自身发展进行定位。[9]

2.高校继续教育的功能和价值研究

高校继续教育研究的根本旨趣在于回答“高校继续教育为什么”,并探讨其功能和价值取向。纵观40年来高校继续教育的功能和价值讨论,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高校继续教育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创造价值。

“社会价值论”认为高校继续教育具有推动生产发展、促进科学发展和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功能[10],具有促进科研工作、提高经济效益和培育人才的功能[11],以及体现在文化变迁中的文化功能[12]。

“个人价值论”认为从人才质量观来讲,继续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个人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继续教育的价值和目的是为了延长受教育者工作的生命力,不断提高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创新技能。[13]也有研究者从提升人的生活品质和精神教养的角度,指出高校继续教育的功能是满足人们职业、生活、娱乐、文化和精神等层面的学习需求。[14]

“创造价值论”的研究认为创造性是继续教育最基本的价值和属性。[15]高校继续教育是使已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16]实践证明,继续教育对成人完善智能素质、形成创造力起着有效的促进作用,是培养高级创造性人才的主要途径。[12]通过研究者多角度的探讨研究,学界形成一种共识,高校继续教育是一个多功能的统一体,它对社会经济、人口、文化等具有功能性作用,并相互影响,以其整体、系统功能的发挥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高校继续教育的变迁逻辑研究

高校继续教育变迁有其深刻的内在发展逻辑。这种逻辑以历史时序为表征,但在本质上又与简单的历史时期划分相区别,实际上折射出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生长规律”。当前研究认为,高校继续教育变迁逻辑体现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从社会转型发展入手,认为高校继续教育发展过程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扫盲教育、工农干部再教育,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学历补偿,再到现在的学历提升和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变迁过程。[17]社会转型发展引发高校继续教育在教育体制、教育价值目标、教育结构和培养模式等方面的种种冲突[18],但同时也为高校继续教育提供发展的动力和契机。

第二种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论为指导思想,认为参与继续教育活动是一种相对常见的生活状态,提出要大力开发“学历后”教育,关注职业、生活、娱乐和文化等层面的非学历学习需求,[14]实现从“育才”到“育人”的转变[19]。这类观点主张高校继续教育要实现从以学历教育为主向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重转变,从封闭走向开放、实现高校继续教育的全面融合和发展。

第三种则从高校继续教育自身发展入手,提出“内涵式发展”“内涵与外延”并重发展等。[20]为了进一步推动高校继续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继出台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2016年)、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制度等一系列政策法规。

4.高校继续教育的存在问题研究

寻找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存在问题是高校继续教育研究的根本任务。改革开放以来,研究者们纷纷对高校继续教育把脉,得出丰富的“诊断报告”。从时间轴看,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末,高校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学历补偿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因此,深化高校继续教育办学理念是主要问题。近20年来,随着高校继续教育职能的拓展和延伸,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显现出“外延有余、内涵不足”的困境,暴露出以下问题。

一是“继续教育无用论”,不少高校对继续教育理解偏差,认为继续教育在高校办学中可有可无,忽视继续教育的地位和功能,只是简单地把继续教育作为学校的创收部门。[1]二是高校继续教育办学统筹不足,供给与需求失衡。面对学历继续教育的持续萎缩和非学历继续教育需求增加的现实,多数高校没有实现由学历教育向非学历教育的转型,非学历教育进展缓慢,满足社会和大众需要的非学历继续教育资源严重不足。[21]三是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高。高校继续教育的趋同化办学体系导致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生际、类际、校际区域趋同等现象,无法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22]四是高校继续教育体制机制不健全,难以适应市场需要。有研究者直指高校继续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体制机制不健全,管理模式僵化。[1]受政府行政管理的影响和制约,高校继续教育长期盛行“行政主导型管理模式”,办学主体单一,结构不灵活,缺乏市场意识。[23]

5.高校继续教育的体制机制研究

体制机制是高校继续教育治理中的顶层设计,体制是制度外在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机制是系统内各部分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体制和机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于高校继续教育治理。[24]研究者们对高校继续教育体制机制如何从单一主体走向多元主体、如何优化管理机制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探讨和分析。

一是建立多元主体参与机制。研究认为,多元参与是现代高校治理模式的新选项,要将政府和高校以外的第三方社会力量纳入高校的权责体系中,构建“政府—社会—高校”三者之间顺畅的权责平衡和协作共赢关系,[25]核心是要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廓清参与高校继续教育管理的主体及所处地位[23]。

二是优化管理体制。一直以来,高校继续教育运行机制主要依附于普通高校的教育管理机制,运行机制死板、缺乏市场活力。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系要兼顾公益属性和市场属性,学历教育领域实行一体化管理,非学历教育领域建立市场化运营机制和管理模式。[20]有研究者提出核心是要建立“学分银行”制度,以实现各类教育“质量互信、资源互享、学习成果互认与互换、办学水平互评、办学效益互利等”。[26]

三是建立合理的评估机制。当前我国高校继续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有研究者提出建立由教育部、省级继续教育行政部门、高校继续教育研究领域专家、继续教育对象等多元主体参与的质量监管制度。[27]社会参与是高校继续教育评价体系的关键一步,要鼓励社会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介入,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指标体系。[28]

6.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研究

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是教学思维模式、组织结构及活动形式的总和,它受继续教育办学模式的约束和学习者的成才规律所决定,呈现出针对性、灵活性和实用性的特点。[29]

首先是关于高校继续教育教学原则的研究。这类研究以关心社会发展需要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为主,认为高校继续教育的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要有“市场性”,[30]要以“需求”为导向[31],坚持“专业化”和“技能化”的人才培养模式[32],实现理论课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29]。同时,也有研究者认为高校继续教育是大学教育,它的教育影响应该要全面地关照人的成长与发展。[33]

其次是关于高校继续教育途径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研究者们从不同视角建构出众多适合于我国国情的高校继续教育办学途径,如“校企联合”“校际联合”“校社联合”等。[34]

最后是关于高校继续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研究者们相继探索了以案例教学、交流研讨、专题讲座、多媒体手段等方法为主的线下教学[35],以互联网、远程教学为手段的线上教学,以及基于大数据、移动终端的混合式教学模式[36]。

7.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发展策略研究

高校继续教育研究之鹄在于促进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因此,探讨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路径与策略是研究者们绕不开的主题。当前关于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策略的主张有以下几点:

一是凸显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战略,完善管理体系和法制保障。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凸显国家对继续教育的政策导向和继续教育的战略地位,[37]然而继续教育的管理体系仍未完善。政府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继续教育自身规律,出台高校继续教育的法律法规,明确办学目标、运行机制、资源管理和社会投入等问题。[38]

二是创新市场化办学机制,实现高校继续教育科学化运营。高校应实行事业行政和企业管理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二元”机制的优势。[20]合理运用市场规则,吸纳社会力量办学。

三是坚持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并重,构建“一体两翼”终身教育平台,实现从学历需求到职业需求再到学习需求的转变。[32]

四是坚持新时期高校继续教育的全面融合,确保高校继续教育资源配置稳定。高校继续教育应解放思想、开放办学,实现高校继续教育资源融合,最终达到各种教育资源围绕人的一生开放整合和优化配置的目的。[14]

五是坚持特色化、品牌化发展之路,提升高校继续教育社会效益。高校要明确继续教育品牌价值定位,制定品牌发展规划,培育品牌文化。[39]

六是推动高校继续教育变革,提高育人质量。有研究认为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改革的出路就是构建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22]众多关于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策略分析,对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否有效和适用尚需实践检验。

8.特定人群的大学后继续教育研究

回顾我国高校继续教育40年的发展研究,不难发现,关于领导干部、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和图书馆员等人员的大学后继续教育研究占据了重要地位。

第一方面,干部继续教育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前,干部教育培训相对封闭,培训的主要机构是党校、干部学院和国家行政学院等。1996年出台的《1996—200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发挥普通高等院校的作用”,此后,高校正式进入干部培训领域。开展干部培训,不仅为促进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的构建做出了新的贡献,也为高校继续教育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转型注入了新活力。[40]

第二方面,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学历补偿到现在的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我国高校对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实践活动从未停止过。有学者认为高校在教师继续教育中发挥着理论引领、学科指导、研修服务和文化浸润的重要作用,[41]但这种单一的高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教师的多样化需求,不适合于大规模的教师继续教育。[42]高校应与教师进修学校合作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形成教师继续教育共同体,创生教育资源,提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41]

第三方面,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研究。高校现行政策对师资队伍学历学位比例的要求,使得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功利化倾向严重,[43]加之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短缺和相关法规的不健全,造成了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缓慢[44]。有研究指出高校应完善继续教育管理机制,丰富教师继续教育内容和形式,[45]充分利用校内教育资源,拓展校外继续教育渠道,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构建开放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体系[43]。

第四方面,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研究。对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研究成果主要包含图书馆员的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和发展策略三个方面。图书馆员的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和管理学等常规知识,[46]同时结合国内各类型图书馆特点,学习国外图书馆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方法[47]。现有图书馆员继续教育形式主要包含在职学历教育、函授教育、短期专题或专业技能培训等,[47]随着社会的转型和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网络课堂将成为我国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48]。在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发展策略方面,有研究提出要重视高等学校的参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师资、设备、学科门类综合方面的优势,可以在既有图书馆学专业又拥有图书馆的高校里建设培训基地。[49]

四、高校继续教育研究的未来展望

对高校继续教育的研究回顾,意在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其发展态势,从中观的纵向发展和横向主题明晰其研究现状,从微观上具体描述其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其解决策略。归根到底是为当下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把脉和寻求未来发展方向。

1.积极开展高校与区域共生的继续教育价值选择研究

继续教育在大学事业中的价值主要包含:继续教育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是大学服务社会的窗口,也是社会了解大学的重要渠道;继续教育是大学传承文化功能的重要载体,也是传播大学文化的重要途径;继续教育能够为大学带来社会效益,扩大影响力,增强“软实力”,为学校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机遇。[50]因此,高校继续教育的价值选择应当跳出“高校”的狭隘空间,站在人类和社会这一更广阔的空间来思考。高校与区域共生的继续教育发展不仅能够解决当下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困境,也能够深化高校继续教育的教育功能,推动其发挥经济服务价值和社会服务价值,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2.推进终身教育视野下的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终身教育孕育着真正的教育复兴。”[51]终身教育理念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提供了永动机式的准则,是各国教育改革和转型发展的指导原则和最终归宿。高校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一方面,终身教育理念为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和理论依据;另一方面,高校继续教育是介于传统学校教育与终身教育之间的一种跨界型教育模式,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为终身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现实的模板。[9]具体来讲,高校要研究如何用终身教育思想来设计继续教育课程和学习内容,以适应国民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需要,研究继续教育如何为获取就业机会、更换工作岗位、晋级晋升、文化品位素养提升,为专业知识、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为人直至退休甚至生命结束的人生价值实现提供支持。[52]

3.增强高质量的继续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近年来,关于高校继续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政策和要求不断出台,而内涵发展的核心就是课程建设。因此,高校继续教育的课程体系如何从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出发设置专业,如何优化课程设置,建立覆盖面广泛的课程体系,如何反映科技、社会的最新进步,满足学习者的自主需求,如何使课程内容更加前沿化、专业化,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以质量求发展等都将成为今后高校继续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研究的课题。然而,在办学地位“边缘化”、教师队伍“实践不足、理论有余”的境遇下,高校继续教育如何向前发展,进行高校继续教育课程专项改革与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

4.开展高校继续教育资源整合研究

资源是高校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而资源整合则是这一内容的具体实现路径。当前已有文献研究不多,且大多局限于表面现象,缺少针对性的研究。资源整合包含多个层面:一是高校内部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二是校际继续教育的办学资源整合;三是高校继续教育与企业教育、社区教育等各类外部资源整合。这些资源的整合,不但需要高校继续教育建立更开放的教育体系,同时由于牵涉到多方主体利益,势必会遇到很多困难。但资源整合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因此,提前谋划和设计显得很有必要。

5.加强多种类型的高校继续教育内容研究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强化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扩大社区教育资源供给,加快发展城乡社区老年教育”。由此可见,未来的高校继续教育在办学内容和形式上将呈现更加开放和多元的局面。然而,当前关于高校继续教育内容的探讨发展很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干部、教师、科技工作者等。伴随社会转型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高校继续教育的研究者们应该将视野聚焦到劳动密集岗位从业人员、灵活就业者、农村户籍人员、老年人等群体的继续教育研究。

6.推进高校继续教育的法制化研究

法制化是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制度保障,是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的规则体现,由于我国继续教育起步较晚,现有的继续教育政策法规主要包括国务院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及部门规章等,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继续教育法律体系。[28]大力推行高校继续教育的法制化进程,是保证高校继续教育快速发展和转型的重要条件。那么,如何用法律、法规形式明确高校继续教育地位,如何用法律规定国家、地方政府、高校、企业和个人应承担的继续教育责任、义务和权利,如何用法制保障继续教育经费的来源和使用,充分发挥经济杠杆对继续教育的激励、约束作用,如何借鉴发达国家继续教育法制管理经验,促进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法制建设等,将是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深化研究的重要领域。

7.探索高校继续教育混合学习模式研究

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全面快速地向教育领域跨界渗透,彰显出“互联网+终身学习”教育发展的时代特征,正在引发各类教育教学模式的突破性变革,而混合学习模式有望成为“互联网+终身学习”时代高等教育的主流教学模式。[36]高校继续教育应当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借助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和移动终端设备及教学资源库的支持,将“教”与“学”的各种要素间发生“化学反应”式的融合,探索出适合全体成人学习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

8.开展高校继续教育体系重构研究

面对新一轮蓄势待发的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校继续教育体系面临与过去任何时代都不同的机遇和挑战。高校继续教育要审时度势,加强顶层设计,重构办学体系,一方面要把握难得的政策红利和市场机遇,消解过度依赖学历继续教育的结构性矛盾,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另一方面要推动各类学历继续教育的融合发展,探索建立“宽进严出”的高等继续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同时,迫切需要系统化重构高校继续教育体系,并选取一批区域建设高校继续教育试验区,探索高校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前行之路。

猜你喜欢

研究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题解教育『三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