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话语互动看威妥玛《语言自迩集》对《问答篇》的改编
2021-10-13王继红全文灵
王继红 全文灵
[关键词] 话语互动;《问答篇》;《语言自迩集》;清代北京话
[摘 要] 威妥玛编著的北京口语教科书《问答篇》与《语言自迩集·谈论篇》存在由于改编而形成的互文关系。改编过程中增加了较多互动性话语成分,目的是为了构建现场效应、促进话语互动、凸显言者身份和叙述视角的互动性表达。其中的“有+量+名”结构、“瞧”类话语标记、言者显身以及叙事与评价交错的模式等受到传统话本小说叙事方式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H114; H10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174(2021)03-0016-09
1.《问答篇》与《语言自迩集》的互文关系
威妥玛是19世纪来华的英国外交官和语言学家,主持编写了北京话口语教材《问答篇》和《语言自迩集》等,①对19世纪中叶北京话的语音、词汇、语法做了较为详细的记录和分析。《问答篇》成书于1860年,是威妥玛来到北京后编写的第一部北京官话口语教材。《问答篇》序言:“但以京师士大夫所习之语言为官话,直省之方言不得并焉。入官者,非先能官话,则龃龉而跲于辞。予奉命来中土,职兼教习翻译事务。因与应君龙田以官话设为《问答》,笔之于篇。又为《登瀛篇》,是二编也。诚后学之舌人翻译之嚆矢也。”因为北京官话是当时官场的必备技能,所以《问答篇》是威妥玛为培养翻译人才而编写的北京官话教材。
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藏有《问答篇》刊刻初版,其封面有“庚申年(1860年)镌”的字样。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有《问答篇》批注版。②该书封面上有很多英文的修改痕迹,《问答篇》书名右边写有人名“锡伯尔德”,第二页下面印有“1860”“上海”等字样,说明此书也是《问答篇》的第一版,与澳大利亚《问答篇》版本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哈佛版本《问答篇》中有很多增删修改的痕迹,应该是当时某位汉语教师或者学习者使用的教材。如果按照这个影印本上的增删痕迹进行修改,得出的内容就是1867年出版的《语言自迩集》中的课文《谈论篇》③。修改后的《问答篇》与《谈论篇》几乎完全一致。
《问答篇》和《谈论篇》出版时间相隔7年,篇章内容大致相似,具有互文关系。《问答篇》分上、下两卷,共103章。《谈论篇》比《问答篇》少三篇课文,分别是《问答篇》上卷第41章以及下卷的第35、50章。课文删减的原因应该与这三篇课文的内容有关。因为上述课文内容涉及沉溺女色、买女做妾和凶徒杀人等情节,与全书劝人向善、勤学孝亲的整体风格不符。
从文本语言差异来看,《问答篇》和《谈论篇》共有959组(以句子为单位)的互文对应性例句存在改写关系,涉及称谓词、指示代词、助词以及句末语气词等多项语法词汇现象,其中包括109组话语交际互动类改写。从话语互动角度来看,语法是言者在交际互动过程中经常调用的一种资源。语法结构的选择和使用对话轮的转换、话题的叙述以及篇章的衔接连贯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制约某些语法规则的保留和替换。作为口语教材,《谈论篇》对《问答篇》109组话语互动成分的改写是编写者有意为之的内容(见表1)。文章从话语互动视角出发,分析这些变化的语法特征和语用功能,并进一步探讨话本小说叙事传统对清代北京话的影响。
2. 话语互动标记的增加
自然口语表达过程中,特别是对话交际时,由于时间压力和即席性的影响,话语产出会出现更多的话语标记、填充标记、占位标记、沉默、延迟应答、省略、叠连、交叠等情况。《问答篇》作为一部北京话口语教材,采用一问一答的会话形式,含有较多的话语互动成分。威妥玛团队在对《问答篇》的改编过程中又进一步增加了各种类型的话语互动标记,使文本呈现出强烈的现场互动特征,这也是话本小说作为说书人表演底本的典型叙事特征。
2.1 增加关联性成分
关联词语是连句成章的重要语法手段。《问答篇》和《谈论篇》關联词语的使用存在有规律的倾向性差异。《谈论篇》增加或修改为表假设关联词“若是”“若论”的例子共9组。例(1)“若论”表示列举,引入叙述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比方说”。“若是”与“若”用法相近,都可以表示假设。但在交际互动之中,例(2)“若是”是对听话人的鼓励。例(3)增加关联词“若……就”表示假设,突显前文中带有说话人主观色彩的语气副词“幸亏”,使语篇更加连贯。
(1)【问】就是高亲贵友们里头,送来的好东西还少么?(72章)
【语】若论你纳高亲贵友,送来的礼物还少么?(69章)
(2)【问】你学得太长了,句句儿顺当,字字儿清楚,没有一点儿肐星儿。若考可以拿得稳,必得。(7章)
【语】你学得大有长进了,句句儿顺当,字字儿清楚,没有一点皃肐星儿。若是考可以操必胜之权。(7章)
(3)【问】幸亏你来的早,略迟些儿,也赶不上。(31章)
【语】幸亏你来得早,若略迟些儿,就赶不上了。(31章)
除了表假设的“若是”“若论”之外,《谈论篇》还增加了其他关联词语。例(4)到(7)中,“总是……才”表示劝诫,“纵使……也”表示条件,“况且”表示让步,“不然”表示虚拟的转折,与上文中的表揣度猜测的“想是”照应。这些关联词的增加更加符合口语表达习惯,不仅增强了语句篇章的衔接性和连贯性,而且保证了话语互动的正常进行。
(4)【问】虽是个人身子,却是牲口肠子,略躲着些儿走好。(12章)
【语】虽是个人身子,却是牲口肠子,总是躲着他些才好呢。(64章)
(5)【问】再要这样儿的多说话,大哥就在我脸上啐吐沫,我情愿甘心领受。(15章)
【语】日后再要这么样儿多说话,纵使兄台往我脸上啐吐沫,我也甘心领受。(67章)
(6)【问】给你是人情,不给是本分,反倒使性子摔搭人,那就是打错了主意咯。(26章)
【语】况且给是人情,不给是本分,你反倒使性子摔搭人,那儿有这个情理呢?(78章)
(7)【问】想是有谁得罪了他咯罢,还有一说。(62章)
【语】想是有谁得罪了他咯罢,不然,还有一说。(61章)
2.2 增加话语标记成分
董秀芳(2007)认为,话语标记是序列上划分言语单位的依附成分,它并不对命题的真值意义产生影响,只是作为话语单位之间的连接成分指示前后话语之间的关系。话语标记既标示话语单位之间的序列或连贯,也表达说话人对所说内容或听话人的态度、情感和立场。与《问答篇》相比,《谈论篇》中增加了较多话语标记,主要有“我+X+(你)”“X是”“瞧/看”类和“说”类。
“我+X+(你)”类话语标记包括“我问你,……”“我告诉你,……”“我想,……”“我的意见,……”等形式,主要功能是突出问答形式,显示言者身份以及表明个人观点。例(8)增加“我问你”,主要突出问答的形式。两者除了引出后面的会话内容,更暗含说话人的较高认识立场。例(9)将“我想”语序提前,增强了整句话的主观色彩。例(10)增加“我的意见”,除了言者显身的作用,此处更重要的是表达说话人的观点态度。
(8)【问】喝了茶,再称给你。你这不是初次出门么?(31章)
【语】等喝了茶,我再称给你。我问你,你这不是初次出门么?(31章)
(9)【问】过去的事情虽然都应了,但只未来的事我想未必能彀应他说的话罢。(39章)
【语】我想过去的事情虽然都应了,但只未来的事情怕未必能应他的话罢。(39章)
(10)【问】这个空儿,就只请一位名师教他念书。(56章)
【语】我的意见,不如趁这个空儿,赶紧请一位名师教他念书。(55章)
《谈论篇》中增加的“X是”类话语标记有“原是”“本是”“算是”等。例(11)增加了提示信息来源的话语标记“原是”,没有太多情感体现,意在将其归于众所周知的常识范畴。例(12)将“是”改为“本是”,同样是说明信息来源,但带有追根溯源、明确责任的意味。例(13)叙事与评价交错,而“说是”正是隔断二者并开启评价的标记。《谈论篇》增加跨层结构“其实不过”,与前文中的“说是”相照应构成前后转折关系。
(11)【问】俗语儿说的,“识人识面不知心”。(62章)
【语】原是俗语儿说的,“知人知面不知心”。(61章)
(12)【问】谁和他说长道短了么?是他的话逼着叫我说啊。(63章)
【语】谁和他说长道短了么?本是他的话逼着叫我说啊。(62章)
(13)【问】急急忙忙来到你家里,说是诊脉,使指头混摩一回,胡哩吗哩的开个药方子,拿上马钱去了。(53章)
【语】慌慌张张的来到家里,说是诊脉,其实不过使指头混摩一回,胡哩吗哩的开个药方儿,拏上马钱去了。(52章)
2.3 副词的变化
副词作为意义比较虚化的一类词,经常反映说话双方对谈论对象的认识情况或情感态度。与《问答篇》相比,《谈论篇》有意识地增加副词的使用频率。例(14)增加副词“就”带有主观色彩,与前文中的“枉然”“没用”“没法儿”相照应,表达言说者的无奈心理,并向听话人重点强调,以便下文延续这一话题。例(15)增加副词“都”表示言者对信息来源方的肯定确认,以及说话人积极赞同的态度。例(16)“也”是相对于前文中的“除了我”“不拘是谁”而言的,表示在我之外的人都不会让你。在原有的反问句基础上增加“也”,更突显言说者的较高认识立场和强调意味。例(17)“都”不是单纯地表示范围,而是说话人在考虑到听话人情感反应的基础上个人主观态度表达的语法表现。此处增加副词“都”是交互主观性的一种体现,通过言者的态度行为拉近了言听双方的心理距离。
(14)【问】跳神也枉然,送祟也没用,没法儿,贱贱的价儿卖了。(37章)
【语】跳神也枉然,送祟也没用,没法儿,贱贱的价儿就卖了。(37章)
(15)【问】新近城外头来了一个看八字儿的,说是很灵。(39章)
【语】新近城外头来了一个算命的,都说是很灵。(39章)
(16)【问】若除了我,不拘是谁,肯让你么?(79章)
【语】若除了我,不拘是谁,也肯让你么?(78章)
(17)【問】真是个好孩子,到如今题起来,我替你伤心。(89章)
【语】那才真是个好孩子,到如今题起他来,我都替你伤心。(87章)
副词“才”“真”“可”也是威妥玛团队添加较多的成分。例(18)“才”是对前文所说条件的回应,只有“下雨下雪的日子”,“他在家里”这种情况才会发生。这也意味着“才”是回应听话人问题关键点的提示标记。例(19)增加了“真使”,“真”表示确实如此,肯定强调;“使”是使役成分标记,表示处置。例(20)增加副词“可”,此处可以理解成能愿动词“可以”或疑问语气词“难道”,与反问句连用更是增强了说话人的怀疑程度,并暗含着说话人不希望“瞧着叫他死”的事情发生或落在自己身上的心理。
(18)【问】平素间,下雨下雪的日子,他在家里。(60章)
【语】他素来没一天不在街上,下雨下雪的日子,他才在家里。(59章)
(19)【问】因这个话上,我的气就到了脖胫子上咯。(63章)
【语】真使我的气就到了脖胫子上了。(62章)
(20)【问】大哥说虽是这样儿说,如今可怎么样呢?当真的瞧着叫他死么?(71章)
【语】老兄话虽是这样儿说,现在他既落到这步田地,可当真的瞧着叫他死么?(70章)
2.4 人称代词的选择
方梅(2019)在讨论话本小说叙事传统时,认为人称选择是体现叙述视角的重要途径。人际交互类元话语反映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其作用是吸引读者参与到交际中来。从《问答篇》与《谈论篇》的比较可知,人称代词的选择确实会影响叙述视角,同时也会影响言听双方的话语互动。例(21)增加人称代词“我”,不仅增加主语,突出了言者身份,而且还考虑到听话人的反应。增加“我”也就意味着向听话者强调自己这边的情况也很好,让对方不用担心,体现了语言的交互主观性。例(22)“你”换为“你们”,指称范围扩大,从确指变为概指,定指变为不定指,带有传统话本小说叙事的色彩。例(23)增加人称代词“你们”,且此处“你们”意义已经虚化,并非确指,只是提醒对方关注后面的叙述和评价。“你们瞧瞧”也是说书人常用的一种通过问答来构建现场效应的方法。
(21)【问】你纳请上坐!这儿坐着舒服。(64章)
【语】你纳请上坐!我这儿坐着舒服。(73章)
(22)【问】哎呀,这猴儿从那儿来?你倒别把他看轻了。(30章)
【语】哎呀,这猴儿从那儿来?你们别把他看轻了。(30章)
(23)【问】瞧瞧,长得嘴巴骨,臌着个大肚子,竟是个傻子,还只是充懂文墨的,好叫人肉麻啊。(101章)
【语】你们瞧瞧,长得那个嘴巴骨子,臌着个大肚子,直是个傻子,还自充懂文墨的,好叫人肉麻啊。(99章)
第一人称代词“咱们”也是《谈论篇》改写时特别谨慎考虑的内容。“咱们”包括听话人在内,是言者在为听者考虑的前提下做出的人称代词选择,可以使信息表达更为准确、引入言者的评价和情感态度,拉近双方的交际心理距离。例如:
(24)【问】咱们悄悄儿的商量的话,如今吵嚷的,处处儿人都知道了。(35章)
【语】咱们俩悄悄儿商量的话,如今吵嚷的,处处儿没有人没听见过了。(66章)
(25)【问】瞧我们朋友去来着,他家住的远,在西城根儿底下呢,又搭着留我吃便饭,故此略迟些儿。(75章)
【语】我是瞧咱们朋友去来着,他家住得太远,在西城根儿底下呢,又搭着留我吃了一顿饭,故此回来的畧迟些儿。(74章)
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问答篇》批注本中,有两处将《问答篇》原文中的“咱们”改为“你”,但是1867年出版的《语言自迩集·谈论篇》中并没有改动,与1860年《问答篇》原文保持一致。人称代词“咱们”是包括式,突出言听双方,将说话人与听话人放在一个群体之中进行交流,可以拉近双方的交际距离。而第二人称代词“你”则是单数指称,直接指称听话人,缺少“咱们”的熟悉度和亲近感。相比之下,《谈论篇》不做修改的做法值得赞同。
(26)【(燕京)问】①他也是学会得罢咧,并不是生出来就知道的啊,你那点儿不如他?任凭他是怎么样儿的精熟,你只要拿定主意用心的学去,虽然到不了他那个地步儿,料想也就差不远儿咯。
【问/语】他也是学会得罢咧,并不是生了来就知道的啊,咱们那点儿不如他?任凭他是怎么样儿的精熟,咱们只要拏定主意用心的学去,雖然到不了他那个地步儿,料想也就差不多儿咯。(3章)
2.5 增加叹词
叹词是可以独立使用的语法单位。《谈论篇》对《问答篇》的改编中,增加了11例叹词,分别是“哎”(6例)、“嗳”(3例)、“嗐”(1例)、“啊”(1例),基本表示感慨或惊讶。例如:
(27)【问】说的是甚么话呢?自己行的自己不知道么?(47章)
【语】哎,说的是甚么话呢?自己行的自己不知道么?(46章)
(28)【问】昨儿我去瞧他。脸面儿还像先么?(60章)
【语】昨儿我去瞧他。啊,脸面儿还像先么?(59章)
(29)【问】世上没有记性的人再没有过于你的了。(67章)
【语】嗳,世上没有记性的人再没有比你过逾的了。(66章)
(30)【问】这个样儿的燥热天,别人儿都是赤身露体的坐着还怕中暑呢。(95章)
【语】嗐,这样儿的燥热天,别人儿都是光着脊梁坐着还怕中暑呢。(93章)
2.6 反问句的变化
《谈论篇》提高了反问句的使用频率。张文贤、乐耀(2018)认为,从信息交流的角度来说,反问句的使用一般会引起谈话双方新信息的交换和流动,它的使用体现了交际双方信息的不对等,并且多会在反问句后进一步提出证据来保证新信息的交换。也就是说,反问句的出现会推动会话的进程。例(31)增加“若是傍不相干儿的人肯这么说得关切么”,不仅利用反问句中的假设条件突显说话人与听者的亲密关系,更是言者显身的具体表现。例(32)增加反问句“可不是么”既表示说话人对上句内容的赞同,也引出后面的新话题或补充说明成分。
(31)【问】顽笑是拌嘴的由头,久而久之,生出什么好事来呀?你寡长了个身子,岁数儿还早呢。(56章)
【语】顽笑是辩嘴的由头,久而久之,生出甚么好事来呀? 若是傍不相干儿的人肯这么说得关切么?你寡长了身量,岁数儿还早呢。务必要留心改了啊!(55章)
(32)【问】A:这春天的时候儿,一点儿事没有,白闲着在家里坐着,很闷的慌啊。
B:昨儿我兄弟来,说往城外头游玩去,约会我出城。(92章)
【语】A:这春天的时候儿,一点儿事没有,白闲着竟在家里坐着,很觉闷得慌呵。
B:可不是么?昨儿我兄弟来了,往城外头游玩去,约会我出城。(90章)
《谈论篇》的反问句中往往会增加《问答篇》里所没有的主观性语言成分。例(33)在反问句中增加指示代词“那”,特指某一类情形,带有明显的责怪意味。例(34)在反问句中增加表示程度的修饰成分“这么”,责怪对方的行为不合理,后面一个反问是对此事的具体说明。
(33)【问】譬如我当了差使回来,剩下的空儿,歇歇儿,不好么?(6章)
【语】譬如我当了差使回来,剩下的空儿,歇歇儿,那不好么?(6章)
(34)【问】你怎么外道呢?咱们从几儿分过彼此来着?(72章)
【语】你怎么这么外道呢?咱们从几儿分过彼此来着?(71章)
《谈论篇》对《问答篇》反问句改写时,也会增加能愿动词。例(35)增加反问句“能够么”,使说者言语中指责讽刺的意味更加明显。同时由于能愿动词本身表能力意愿的含义,导致增加能愿动词形成的反问句的礼貌程度相对其他反问句等级更低。例(36)《谈论篇》中的反问句增加了能愿动词“能够”。“正经官场中”是明确给出的语境前提,意即根据社会常识,大多数人的看法应该是不把弹琵琶弦子算正经官场中的本事的。因此反问句中增加能愿动词“能够”,并非为了询问对方看法,而是寻求对方的确认。
(35)【问】人家脸上过不去,也给过你好些次了,心里还不知足么?必定尽其所有的都给了你么?(79章)
【语】人家脸上过不去,也给过你好些次了,你心里还不知足么?必定叫人家尽其所有的都给了你,能够么?(78章)
(36)【问】正经官场中,把弹琵琶弦子算得本事么?(102章)
【语】正经官场中,能够把弹琵琶弦子算得本事么?(100章)
3. 话语互动功能的凸显
从会话分析、篇章语言学和叙事学的角度来分析,上文讨论的《谈论篇》增加的言语互动成分具有显示言者身份、引入话题或评价、构建现场效应、切换叙述视角、叙事与评价交错和保证交际顺畅等话语互动功能(见表2),这些正是传统话本小说的叙事特点。《谈论篇》对《问答篇》改写时所增加的“有 + 量 + 名”结构、“瞧”类话语标记以及叙事与评价交错的模式等,也承袭了传统话本小说的叙事方式,可以看出话本小说叙事传统对清代北京话口语的影响。这些变化符合威妥玛编写《语言自迩集》的最初设想,即真实记录当时的北京官话口语。当然,也说明威妥玛十分重视话语语用功能的实现,反映了威妥玛的语言学思想。
3.1 引入话题或评价
一般来说,话题是言听双方的共同谈论对象,评价则是交际双方针对话题内容产生的情感态度表达。利用指称和“有”字句引入话题或评价是传统说书人的一种叙事套路。《谈论篇》对《问答篇》改写时,主要通过指代结构、关联成分等形式引入相关话题。例如:
(37)【问】有了年纪儿的人总不同啊。(14章)
【语】这姓张的待人很冷淡,我认得一个有了年纪儿的人,却不是这样儿。(14章)
(38)【问】那个阿哥,是咱们旧街坊啊。(20章)
【语】那个人哪,是咱们旧街坊啊。(20章)
(39)【问】别说别的,黑豆的价儿就十分便宜,十咯个钱一升,许多年没有这么贱。(32章)
【语】别说别的,黑豆的价儿就十分便宜,十来个钱一升,这有许多年没有这么贱了。(32章)
(40)【问】而且又是旗人,吃不愁,穿不愁,不种地,不挑担子,不做手艺,坐着吃国家的粮米。自幼儿若再不肯努力勤学,拿什么本事给主子出力呢?(80章)
【语】而且又是旗人,吃的不愁,穿的不愁,不用种地,不用挑担子,不用作手艺,坐着吃国家的粮米。有这些个便宜,自幼儿若不努力勤学,以着甚么本事给主子出力呢?(79章)
例(37)将“有了年纪儿的人总不同啊”换为“这姓张的待人很冷淡,我认得一个有了年纪儿的人,却不是这样儿”,不仅增加了“这姓张的待人很冷淡”这一说话人对上文谈论对象的评价,而且后半句增加主观性表达“我认得”和“一+量+名”结构。方梅(2019)指出,“一+量+名”主语句具有截断话题链的功能。因此例句中的“一个有了年纪儿的人”作为说话人“我”的已知对象,便具有开启后面评价的作用。例(38)“阿哥”换为“人”是词汇变化,而“那个”作为特定指称形式,在句中起着导入话题和开启叙述的作用。例(39)增加“这有”,用“指示代词+有”结构引出说话人的主观评价。例(40)增加“有这些个便宜”,既是对上文的总结概括,也是下文表达评价看法的前提条件,在句中处于结束叙述和开启评价的过渡地带。
3.2 构建现场效应
传统说书艺人会利用“咱们”“您看”“您瞧”等表達人际的词汇构筑言者与受众的互动关系,促使听者参与交际行为。《谈论篇》承继这一叙事方式,比《问答篇》更加注意运用人称代词、话语标记或副词等蕴含说话人身份或情感态度的形式来凸显言者身份,以构建现场效应。例如:
(41)【问】甚么贱货儿啊,竟不是个人哪!(43章)
【语】你看这种贱货竟不是个人哪!(42章)
(42)【问】你若说我说的话信不的,你瞧不但没有一个人儿和他相好的,若不指着他的脊梁骂他的,那就是他的造化了。(65章)
【语】你看我说的话信不得,你瞧不但没有一个人儿和他相好的,若不指着他的脊梁骂他,那就是他的便宜了。(64章)
(43)【问】因为这上头,我很疑惑,才要问他,又来了一个亲戚,打住了。(60章)
【语】我瞧着很疑惑,才要问他,可巧又来了一个亲戚,把话打住了。(59章)
(44)【问】恢就了,实在是老人家的福气,他的造化好,第二天另请了一个大夫治,眼瞧着一天比一天的好了。(52章)
【语】谁想那老人家的福气大,病人的造化好,到了第二天另请了一个大夫治了治,眼看着一天比一天的好了。(51章)
“你看”“你瞧”本来是用来引起听话人注意的插入语,但在例(41)中,它还表示说话者对行为对象的不满与愤恨,并且希望得到听话者的相同评价,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而例(42)“你看”的意义发生虚化,不是让对方真正观看某物,而是帮助听话人能够有效参与对话,产生一种现场互动的效果。例(43)增加“瞧着”,例(44)将“眼看着”改为“眼瞧着”,是为听话人或读者提供一种新的介入故事情节的视角,让受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些都与传统现场说书和话本小说的叙事模式非常相似。
3.3 变换叙述视角
叙述视角通常是指叙述人观察事物的角度,但在会话语篇中,针对不同的受话人,同一说话人的言说方式会发生变化。会话过程中,叙述焦点也有转移的情况。《谈论篇》中主要利用人称代词和关联成分的变化来实现叙述视角或焦点的转换。例如:
(45)【问】跳了不久的工夫儿,开开立柜,拿出许多衣裳来挟在胳胑窝底下,从窗户里出去了。他心里暗想着,若果然是鬼,有拿衣裳的理么?正想着的时候儿,那个斫头的又进来了。(35章)
【语】那鬼跳了不久的工夫皃,就开开了立柜,拏出许多衣裳来。我那朋友心里暗想着,若果然是鬼,有拏衣裳的理么?正想着的时候儿,那个该杀的又进来了。(35章)
(46)【问】是啊。看饭去,说把现成儿的快送了来。(74章)
【语】老弟请。看饭去,把现成儿的先拏了来。(73章)
(47)【问】往回里走着的时候儿,又一片儿一片儿的铺开了稠云了。(96章)
【语】往回里走着的时候儿,忽然一片一片的铺开了稠云了。(94章)
例(45)前面增加句子主语“那鬼”,后面将“他”换为“我那朋友”。改编后叙述者其实是以全能视角和情节内人物视角的切换来叙述“那鬼”和“我那朋友”的情况。“斫头的”换为“该杀的”并非是情节内人物的直接看法,而是全能视角叙述者的看法的渗入,也就是言者显身。例(46)《问答篇》表肯定确认的“是啊”换为礼貌客套用语“老弟请”。这里的言谈对象是“老弟”,而后面“看饭去”则明显转变了言谈对象,改为对家中下人发出指令。例(47)“又”换为“忽然”,叙述视角没有变化,但叙述的对象从说话人本身变成了“天空”。传统说书人在讲故事时通常便是以全能视角和人物视角的切换来展开叙述和评价。《谈论篇》等北京话口语教材便继承了这种说书叙事传统。
3.4 叙事与评价交错
述评结合是传统话本小说常有的叙事方式,不仅切合受众的普遍看法,也代表一定的言者立场。《谈论篇》通过关联小句、话语标记等形式增加了《问答篇》中缺乏的表示说话人或叙述者情感态度的语气评价成分,构成了叙述与评价交错的叙事模式。例如:
(48)【问】但只恨我自己没有甚么朋友,一个人儿念书很冷清。(23章)
【语】好虽是好啊,但只恨是我自己,没有甚么朋友,一个人儿念书很冷清。(23章)
(49)【问】先说潦了,又说旱了?(32章)
【语】这奇怪咯,他们不是先说潦了,又说旱了么?(32章)
(50)【问】总而言之,咱们有是有的道理,没有是没有的道理。(76章)
【语】远些是远,总而言之,咱们有是有的道理,没有是没有的道理。(75章)
以上例子中直接增加了小句作为衔接成分或表示态度评价。例(48)增加让步评价成分“好虽是好啊”,与下文的“但”构成转折,使前后情况形成鲜明对比,以此引起听话人的同情,造成一种隐性的言听双方的情感互动。例(49)则直接在句首增加小句“这奇怪咯”,表示说话者对行为变化的疑问和惊异。后面直接跟说话人转述他们的话语,先评价后叙述。例(50)增加“远些是远”表明说话人对上述语句的态度,并为后面的总结性言论提供缓冲的时间。这种通过增加评价性成分,构成叙事与评价交错的叙事结构同样继承了话本小说的表述传统。
3.5 保证交际顺畅
会话交际中为保证双方交流正常顺畅,必须考虑对话双方的身份地位、言语环境等社会现实因素。作为传统说书人底本的话本更是注重说书现场的人情世故,以免听众出现愤怒情绪或说书被迫中断的意外情况。在对《问答篇》的改编用例中也有不少为确保交际顺畅而改写的用例。例如:
(51)【问】大哥骑着,我躲了你了啊,乏乏的又下来作甚么?(23章)
【语】兄台请骑着,我失躲避了啊,乏乏的又下来作甚么?(23章)
(52)【问】我正闷的慌呢,想来你也没有要紧的事,咱们坐着说一天的话儿。(72章)
【语】我正闷得慌呢,想来你也可以抽点空儿么,咱们坐着说一天的话儿。(71章)
(53)【问】我要托大哥一件事,只是怪难开口的。甚么缘故呢?因为求的事情太多了。(83章)
【语】我有一件事要托吾兄,只是怪难开口的。甚么缘故呢?实在求的事情太多了。(82章)
例(51)“躲了你了”换为“失躲避了”,并在称谓词“兄台”后面增加礼貌用语“请”,与“失(礼)”对应。这些替换显然更符合不同身份地位的言谈双方的交际情况。例(52)将陈述句“想来你也没有要紧的事”改为疑问句“想来你也可以抽点空儿么”,说话人考虑到对方的实际情况,秉着合作的原则,使用语气更加委婉的话语表达了请求。例(53)增加了语气副词“实在”,不仅表示一种主观强调,而且还隐含着说话人不情愿的心理态度。前后构成的设问句其实是说话人自己为语气委婉形成的一问一答,并对上文的“怪难开口”进行解释。这种迂回的会话修复其实是有求于人时的一种交际策略,目的就是保证交际顺畅。上述用例分别利用会话交际中的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推动言谈的顺利进行。
4. 结语
方梅(2019)提出,传统说书是现场讲述,为了构建与听众的互动会通过叙述视角的变换和穿插评论性表述的方式来实现,话本小說的叙事传统对现代汉语语法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问答篇》和《谈论篇》的对比可知,威妥玛及其团队将话语互动性表达视为北京话口语特征之一,《语言自迩集》改编后增加了关联性成分、话语标记、叹词、反问句、变换叙述视角和表明言者立场等话语互动成分,从而达到更好地构建现场效应、促进话语互动、凸显言者身份和切换叙述视角等话语互动效果。《语言自迩集》中增加的互动性表达,如“有+量+名”结构、“瞧”类话语标记、言者显身以及叙事与评价交错的模式等,明显受到传统话本小说叙事方式的影响。
话本小说叙事传统对现代汉语产生影响的过程需要进一步细化。清代旗人汉语直接对北京话系统产生直接影响,又对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形成与规范发挥间接作用。另外,关于清代北京话的判断标准,自太田辰夫等(2014)以《红楼梦》《儿女英雄传》等清代白话小说和《官话指南》《语言自迩集》等汉语教科书为语料得出清代北京话的七个重要特征之后,刘云(2018)、陈晓(2015)又分别就旗人作家京味小说和满汉合璧文献中的北京话内容对清代北京话语法特征展开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近年来随着互动语言学的发展,清代北京话研究又有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文章通过研究认为清代北京官话口语教材《语言自迩集》在编著过程中增加的大量话语互动标记,既是对传统话本小说互动现场性的叙事特点的继承,同时也可以成为清代北京话特征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陈 晓 2015 从满(蒙)汉合璧等文献管窥清代北京话的语法特征[J]. 民族语文(5).
董秀芳 2007 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J]. 世界汉语教学(1).
方 梅 2019 话本小说的叙述传统对现代汉语语法的影响[J]. 当代修辞学(1).
刘 云 2018 早期北京话语法演变专题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内田慶市,冰野步,宋 桔 2015 《语言自迩集》的研究 [M]. 日本:好文出版社.
申 丹,王丽亚 2010 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太田辰夫,陈 晓,远藤光晓 2014 论清代北京话[J]. 语言学论丛(第48辑). 北京商务印书馆.
威妥玛 2002 语言自迩集:19世纪中期的北京话[M]. 张卫东(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文贤,乐 耀 2018 汉语反问句在会话交际中的信息调节功能分析[J]. 语言科学(2).
On the Adaptation of Thomas Francis Wades Yü Yen Tzǔ êrh Chi to Wen Da Pi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ourse Interaction:
The Influence of Narrative Tradition of Chinese Storyteller Script on Beijing
Dialect in Qing Dynasty
Wang Jihong, Quan Wenling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ion Department,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China)
Key words: discourse interaction; Wen Da Pian; Yü Yen Tzǔ êrh Chi; Beijing dialect in Qing Dynasty
Abstract: There is an intertextuality relationship between Yü Yen Tzǔ êrh Chi and Wen Da Pian because of the adaptation. Both books are textbooks of spoken Beijing dialect compiled by Thomas Francis Wade. In the process of adaptation, more interactive discourse elements are added in order to build field effect, promote discourse interaction, highlight speakers identity, change narrative perspective and ensure smooth communication. The structure of “you(有) + quantifier + noun”, the discourse markers of “qiao(瞧)”, the speakers manifestation and the interweaving mode of narration and evaluation are influenced by the narrative tradition of Chinese storyteller script.
【责任编辑 师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