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人的向往
2021-10-13枓笠
枓笠
向往的生活什么模样?佟阁民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苦苦追寻。
佟阁民出生在黑龙江省一偏远贫困山村,初中文化的他成为村里唯一的“读书人”。然而,识文断字没能让穷困的生活得到改善,却带来痛苦——
佟阁民读过很多书,随着眼界的开阔,他开始对更好的生活产生无尽的向往。这时,拥有哈尔滨城市户口和一份体面工作的表哥,便成了他改变命运的唯一希望。
来到哈尔滨后,佟阁民吃住在表哥家,那年代,还没有农民工的概念,蔚为壮观的“民工潮”也尚未出现,有的只是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所形成的城乡二元壁垒。于是,在城市四处碰壁近两年,佟阁民也没能找到一份稳定工作。
迫于生计,他不得不回乡。“临行的那天,对我来说就是世界末日一般。”出门前,佟阁民扑通跪地,抱住表哥放声痛哭,因为他知道,这一走,成为城里人的梦想、对好生活梦想的追逐也到了尽头。
回村后的佟阁民像变了个人,整天郁郁寡欢,企图用酒精麻痹度日,虽也在亲戚的安排下娶妻生子,但守着几亩薄地和入不敷出的日子,他不仅没有振作,反而越发颓废,甚至失去了劳动能力,只能靠表哥一家的救济过活。
转眼儿女长大,在佟阁民的“感染”和困苦生活的束缚下,他们对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女儿根洁赶上了好时候,随着改革开放和城镇化进程,一系列惠及三農的政策和措施出台,她与其他农民兄弟姐妹一样,纷纷“洗脚进城”,多年打拼后终在大连安家落户,圆了父亲一生难圆的梦。据统计,2008年,农民工在我国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8%,成为支撑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早早辍学农务的儿子根锁,虽没进城,但也没错过好时候。2015年脱贫攻坚战吹响冲锋号,村里迎来第一批驻村干部和脱贫攻坚资金。
“政府给我家3万元房屋翻修金,我们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钱。”根锁决定利用好这笔巨款,他精打细算,不仅变两间土房为三间瓦房,还有结余。根锁将其作为全家脱贫的启动资金,承包了没人愿要的1500多平方米盐碱地,搞专业养殖,略见起色后又承包了没人耕种的闲散农地,做起机械化种植。如今,成为职业农民的他,年收入二十五六万元,原地逐渐筑建起父辈向往的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