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亲王赠赈灾游艺大会墨盒
2021-10-13罗圹增湖南常德
◆罗圹增(湖南 常德)
刻铜15年,名家盒子遇见了不少,唯独还没见过王爷墨盒。5年前我在台州参观廖姐的中国民间刺绣博物馆途中发现桃源文化群里有人发了一个特别的小墨盒,卖家说是王爷的,我开始还不相信,买下后经多方查证还真是王爷的,而且是庆亲王爱新觉罗亦劻!
下面我就给大家做关于爱新觉罗·奕劻赈灾游艺大会盒子的汇报。
这个特别的墨盒带给我们刻铜界三个问题:
1.清盒代表刻铜文字的高度,画稿代表绘画艺术的高度,官方的刻铜墨盒又代表什么呢?
2.清末官方如交通部、海军部、学部、灯虎部等等到底是官方自己做的还是在墨盒店定做的?
3.清末官方的墨盒都只有部门款,为什么这个墨盒会加上庆亲王的赠送款?
关于契兰斋主人
契兰斋出自书法《契兰堂本》,契兰斋是庆亲王奕劻王府客厅的号。
光绪十年(1884),奕劻被晋封为庆郡王后,按王府规制对住宅进行了改建,其府始称为王府。10年后,奕劻又晋庆亲王。又过14年,更得到以亲王世袭罔替的不世懋赏。
该府占地宽敞,建筑宏伟。府之范围:东起松树街,西至德内大街,南起定阜街,北至延年胡同。府中建筑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五个并排院落。中部是主要殿堂,其中大部分已被拆除建成了楼房,只剩一座后寝孤立着。东部亦被改建得面目全非。保存基本完整的西部,是王府的居住区,有三组并排的院落。错落的屋宇、曲折的回廊,都呈现出华丽的精致面貌。原厅堂各有名称,并悬挂匾额。在小宫门北的第三进院落中,有面阔五间的正房(带有一房之深的廊子,四根朱红大柱挺立其间,灰色筒瓦双脊顶),此房是奕劻居住的“宜奋堂”,其书房右为“约斋”,客厅叫“契兰斋”。其他还有静观堂”“承荫堂”“乐有余堂”(其长子载振的住室,载振为此常署名“乐有余堂主人”)“爱日堂”等等。
清朝以后,这些匾额全部遗失。 1901年,清廷成立陆军部,光绪三十二年(1906)将原建筑全部拆除后,兴建了东西两组西式砖木结构建筑群,西为陆军部,东为陆军部所属之贵胄学堂。宣统二年(1910)成立海军部,撤消贵胄学堂,其地归海军部使用。
当年因为慈禧废帝(废光绪帝)的事,李鸿章悄悄来到定阜大街庆王府。老于世故的奕劻在王府客厅契兰斋,热情地接待了这位已无往日威风的落魄大学士。
关于庆亲王奕劻
爱新觉罗·奕劻(1838年3月24日—1917年1月29日),晚清宗室重臣、清朝首任内阁总理大臣,满洲镶蓝旗人,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曾孙、庆僖亲王爱新觉罗·永璘之孙、不入八分辅国公爱新觉罗·绵性长子。
道光十八年(1838)三月二十四日(农历二月二十九日)奕劻出生于北京,过继庆郡王绵慜为嗣子,初封辅国将军,后晋爵贝子、贝勒,同治十一年(1872)九月,加郡王衔,任御前大臣。光绪十年(1884),担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晋庆郡王。光绪二十年(1894),晋爵亲王,光绪二十四年(1898),加恩世袭罔替,成为铁帽子王。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华,他受命与李鸿章于次年代表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光绪二十九年(1903),为首席军机大臣,仍总理外务部。宣统三年(1911),裁撤军机处,改设内阁,奕劻任内阁总理大臣。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复出,奕劻让出首相职位改任弼德院总裁。清朝灭亡后,迁居天津。民国六年(1917)一月二十九日病死,时年79岁。追谥曰密,子载振袭爵。
1911年(宣统三年)5月8日,清政府实行“责任内阁制”,庆亲王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图为庆亲王(前排中)与内阁成员合影。
作为乾隆帝的曾孙,庆亲王奕劻虽然能力有限,名声不佳,却是清末政坛常青树,其地位之显赫,除了慈禧、李鸿章和袁世凯,就数到他了。自1884年到大清倒台的27年中,他作为最后一个铁帽子王先后主管外事、海军、财政等重要工作,后期做到大军机和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得以身居地方而左右全国政局,俨然成为清末政坛的中心人物,都离不开庆亲王的关照。
在光绪二十九年,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成为了首席军机大臣,而他也是清朝最后一位首席军机大臣。他不光掌握着财政处和练兵处,而且还管理着外务事宜。
他为了敛财,把权力使用到了极致。他被人们讽刺地称作是一个“公司”,而这个“公司”的主要勾当就是买官卖官。买卖官职,这的确算是一门特殊的生意。
当时已经没有人能管得了爱新觉罗·奕劻了,因为除了皇上,没有人能拿他怎么样,皇上就是他最大的倚靠。所以说,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的背景很硬。
爱新觉罗·奕劻贪污的钱,可不比大贪官和珅贪污的钱少,但是在历史上,他却没有和珅有“名气”。或许爱新觉罗·奕劻觉得大清朝已经没有希望了,所以觉得能捞一笔就捞一笔了。
权倾朝野的爱新觉罗·奕劻,收下了大大小小官员的贿赂无数,他一家人的生活都是极度奢侈,他的儿子更是挥金如土。他靠着贪污受贿积累了雄厚的资产。当时八国联军掠夺了诸多王爷的府邸,甚至英法联军都敢火烧圆明园,但是唯独不动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的府邸。为什么他这么牛呢?
其实爱新觉罗·奕劻跟英国人的关系不一般,那时的他就将资产折合成英镑,存在了英国人开设的银行里。这样一来,他也算是英资银行的股东了,所以八国联军侵华,也不去抄他的府邸。他的雄厚资产,是西方列强能够高看他一眼的原因,可见他当时的财力有多大。
爱新觉罗·奕劻是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和宣统的五朝元老,他是大清朝最后的首席军机大臣和最后一位铁帽子王。他积累起来的财富,甚至比国库的钱还有多,光白银就达到了上亿两,他是名副其实的清朝第一贪。
关于灯虎部,我一直查不到相关信息,原来认错字了,认成了“灯电部”,没文化真可怕!后来经刻铜群内高人指点才知道是灯虎部。
“灯虎”在清代士大夫阶层很流行。那时的猜灯谜活动都是一些文人墨客标榜“以文会友”用个人名义主办的,也有一些商号附庸风雅,借以在节日期间招徕顾客,亦出面搞猜灯谜的活动。清代平日打灯虎就很盛行,不过到了节日更加兴旺罢了。
灯节晚间主办者将谜条(谜面、谜目)张贴在各式的花灯上或灯与灯之间的拉绳上,任人猜射,猜中有奖,以助兴趣。早先所给的奖品上至绫罗绸缎各项尺头,下至笔、墨、纸、砚文房四宝。
当时打灯虎大致可分两类。一是文人给文人办的,也就是文人制谜给文人猜。这类谜较为深奥,所打的谜底多系四书五经原句且多用格。过去谜格多至百十来个,如秋千格、卷帘格、调头格、蕉心格、调尾格、双钩格、上楼格、下楼格、系铃格、解铃格、梨花格、白头格、玉带格、粉底格、鹤顶格、丹心格、朱履格、徐妃格、摘顶格、下踵格、蝉蜕格、求凰格、遥对格、虾须格、燕尾格、碎锦格、内附格、豕亥格、探骊格……举不胜举。灯谜用格后,其谜底可以移字位、更字数,变字形、改字体、谐字音、借字意,作者制谜得心应手,猜者也有谜途、捷径,避免海底捞针,漫无边际。但无猜谜知识和经验的,往往不得其门,反倒增加了猜射的难度。第二类是买卖商号为招徕顾客,故意制些通俗的灯谜,此可谓“下里巴人”了。一般都是比较幽默诙谐,趣味性较强的。如:八戒洗澡,打一肉食名,谜底为猪下水。
猜灯谜可以增加知识,锻炼智力,使人的思路敏捷,同时活跃了节日气氛。灯会上喜气洋洋,三五成群,互相切磋,互比才智。有的游人,余兴未尽,在归途上还与谜友们对刚才见到的灯谜进行猜射、品评。清人赵骏烈在他的《燕城灯市竹枝词》中说:“灯谜巧幻胜天工,不惜奇珍与酒红。多少才人争夺彩,夸长竞短走胡同。”反映了当时灯市打灯虎的盛况。
在亦劻的手上特意设立了官方的灯虎部,短暂的灯虎部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流星般闪过,如不是看到这墨盒估计没人知道清末还有灯虎部。
灯虎部与亦劻有直接关系,很可能是他设立九个工艺部之一。
关于赈灾
在封建社会,中央和各级政府是国家的统治者,他们自然就是赈灾的担当者,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允许民间慈善力量参与到荒政中来。这是因为封建社会受儒家思想教化多年,政府要表示“仁政”,也要在民间推行伦理道德。而赈灾则特指面向受灾群众提供资助与救助。说简单一点,救灾的核心工作有二,一是恢复灾区的物理原状,二是实施救死扶伤;而赈灾则非常简单,即向灾民送温暖,解危困。
封建社会,我国的百姓主要依靠种植农作物为生。在科技尚不发达的时候,天气是否适宜农耕就成为人们能否生活下去的决定因素。在皇权统治持续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长期的适应及演化使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救灾体系。由于这一体系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和国家稳定,因此是国家政务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称为“荒政”。
从内容上,荒政分为三个部分:防灾、赈灾和日常救助。这一政务发展至清朝达到鼎盛,而赈灾作为其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在大清的各个阶段又有着不同的表现和特征。康熙、雍正、乾隆朝事大清的鼎盛时期,雄厚的资本支撑着整个政务体系,荒政在彼时达到了最高效的体现。
光绪二十六年,贵州遭遇一场自然灾害,颗粒无收,下属各地官员请求赈灾的申请纷纷奏来,贵州巡抚虽然了解国库状况,但是也不得不据实上奏,“会同司道等捐廉倡导,以冀官绅富户观感乐施,究恐杯水车薪,仍属无济”。
同年,山西省大面积遭遇旱灾,饥民无数,几乎到了易子而食的地步。面对如此艰难的处境,山西巡抚上奏陈情:“捐输势成弩末,库储早已一空。”光绪三十四年,湖北省遭受水灾侵害已到了第五年,百姓实在无以度日。很多居民背井离乡,逃荒去往外地,流离失所之状况令人不忍直视。那一年又是阴雨绵绵,飓风成灾,湖广总督为此寝食难安,上奏事情:“捐务已成弩末,能否集成巨款,尚无把握。”
既然政府已经无力独自支撑赈灾事宜,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清政府不得不放低姿态,采取其他办法进行补充。此后的赈灾活动逐渐体现多元化的特点,在摇摇欲坠的晚清政权,这点变化是黑暗中的一点亮光,也是晚清社会难能可贵的一点进步。
这种变化首先体现在赈灾的手段与方式上,也就是“改赈恤之政为教养之道”。受封建社会限制于经济条件的影响,封建社会的赈灾形式往往是一次性的,比如发放必要的衣物粮食等,这种方式注重缓解一时的灾情,从长远看,政府的负担加重不说,也不能彻底解决受灾百姓的温饱问题。
因此这种方式虽然快速,但是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效果,长此以往,必定是落入恶性循环之中。道光朝以后,这种落后的赈灾方式受到了很多先进人士的抨击,他们仔细思考,研究了大量的历史与别国的赈灾形式,开始鼓吹西方先进的赈灾形式,也就是教养兼施的方式。
比如说北京地区,每逢遭遇天灾,传统的赈灾方式不外乎设置粥场、留养所等,受灾百姓完全由政府供养。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实业救国”的思潮席卷全国。晚清政府首先设立了一些工艺局等劳动部门,侧重培养百姓的劳动能力,凡受灾百姓符合条件的均可加入其中,学习技艺的同时还可自养,这就减轻了一部分政府的负担。
光绪三十四年,在任首席军机大臣的第五年,庆亲王等人在“首善”之地设置了九个工艺厂。自此以后,全国各地纷纷效仿。虽然这些机构的分布还不够均衡,管理体系也不够完善,但是它体现了晚清荒政的一个新思路,在全球局势的影响下,中国维持几千年的旧式荒政向近代化发展。
奕劻虽无学问,却写得一手好字,慈禧在咸丰年间与其弟叶赫那拉·桂祥通信之时,常由奕劻代为捉笔,因此深得慈禧的好感。赈灾游艺大会这几个大字也可能是亦劻的得意作品。作为首善之地的首善之举,庆亲王亦劻准备大力做善举一改以前的不良形象,同时奏请慈禧太后设立九个工艺厂,并题字安排新设立的灯虎部举办大型的赈灾游艺大会,得意之时特意加上了他契兰斋的斋号,作为他善举的证明,亦劻对首善之地的首善活动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这也就是我们在其他交通部、海军部、学部等官方墨盒上只看到部门款而看不到部门负责人的落款原因。但这方官方的墨盒到底是官方在墨盒店定做的呢?还是官方自己做的呢?在墨盒店定做的可能性有,但从庆亲王亦劻设立的九个工艺部来分析,很有可能这类墨盒是在这九个其中的一个部门制作的,因为从我们发现的此类官方刻铜来看制作时间都是清末,民国后的官方墨盒则是在墨盒店定做。只是清末官方制作墨盒存在时间太短暂,刚开始就没落了,也只有这些刻铜能证明它曾经存在过。
刻铜的价值也和其他艺术品一样由它本身的信息量和认知度决定。你认为它是铜件它在你手上就只能体现铜的价格,你发现它是文房四宝则能体现文化用品的价格,你考证是名家墨宝墨盒那它就是铜胜如金的价格。
我们对于刻铜还需要继续研究和挖掘。如果说清代文字盒代表了刻铜文字的艺术高度,民国画稿代表了刻铜绘画艺术高度,那么清末官方刻铜则代表了刻铜的身份高度。